
AI(人工智慧)正在一步步確實地改變世界。它的影響,甚至正逐漸滲透到過去媒體一度視為「聖域」的影像、音樂等創作領域。其實,科技無論在哪個時代,始終都在深刻地塑造社會的樣貌。而每個時代裡,也總有人選擇走上「進化」之路。
YOSHIKI作為搖滾樂團X JAPAN的團長兼鼓手,不僅親自負責作詞、作曲,甚至連製作工作也一手包辦,同時還以製作人的身分,幫助過無數音樂人發光發熱。2025年6月20日,他便以製作人身分推出了一支四人女子歌唱團體「美麗-Bi-ray-」,正式替她們打響出道。
在商業領域,他的觸角更是遍布四面八方 —— 經營音樂廠牌與錄音室、開發能以AI將YOSHIKI虛擬人化的「AI YOSHIKI」、打造和服品牌「YOSHIKIMONO」,還有2024年於米蘭時裝週登場的高端時尚品牌「MAISON YOSHIKI PARIS」,以及他親自經營的紅酒品牌「Y by YOSHIKI」。可以說,他的事業版圖橫跨音樂、時尚、科技、餐飲,遍地開花。
那麼,如此多元的活動原動力究竟來自哪裡?面對像葡萄酒或服裝這樣的中長期計畫,他是如何投入與堅持的?外界難以窺見的製作人工作,其魅力與挑戰又藏在哪裡?關於屬於YOSHIKI自身的「進化」,他娓娓道來。
━━ 正如鋼琴、或小提琴在過去的時代一樣,每一個年代裡,樂器與音樂設備這些「科技」都深刻影響著作曲與演奏,並不斷拓展音樂的世界。YOSHIKI,你是怎麼觀察、思考「人、音樂與科技」之間的關係呢?
━━ 所以你所說的「幸運」,一方面是因為音樂表現的可能性被大大拓寬了;另一方面,從商業角度來看,你也能不斷嘗試新的挑戰,是這個意思嗎?
━━ 也就是說,音樂表達上的成功,和商業上的成功,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囉。
YOSHIKI:
沒錯,兩者之間是有一道明顯的界線。
━━AI看起來會在音樂表達與商業這兩方面,都帶來巨大的衝擊。你在2024年1月接受《讀賣新聞》訪問時也特別提到,AI相關的智慧財產權與著作權,目前在法規上仍是個難題,你認為應該要好好保障藝術家的權利。

━━ YOSHIKI你自己也發起了「AI YOSHIKI」這個AI開發計畫。這個計畫是怎麼開始的?你最後想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YOSHIKI:
首先我覺得,AI這股潮流是擋不住的。在這樣的大潮裡,若只從開發外側(也就是旁觀者)的角度去看,有些東西其實看不清楚。既然兩邊都要了解,那我就決定也轉到開發那一邊去看看。作為一個藝術家,也作為一個普通市民,我想一邊觀察AI會怎麼發展,一邊親自參與AI的開發,於是有了這個專案。
━━ 也就是說,先從自己努力去理解AI開始,是吧?這聽起來很有意思。不過如果「AI YOSHIKI」成立的話,會出現一個問題:人類的YOSHIKI是有限的,但「AI YOSHIKI」卻可以一直活下去。
YOSHIKI:
對,沒錯。
━━ 那在這背後,會不會有你對生死觀、或永續性的想法 ── 透過AI把自己留給後世之類的特別情感或企圖呢?
YOSHIKI:
關於這點,我覺得就算我不做,別人也可能會去做。事實上,已經有人用生成式AI做出「Digital Marilyn」(編註:由紐西蘭AI公司 Soul Machines 開發,將已故名人瑪麗蓮·夢露以AI重現為可互動的數位化身)。好幾年前就有人向我提出過類似的提案。那既然遲早會有人做,那不如趁我還能監督、把關的時候親自做一個,這就是我的考量。
━━ 雖然這樣問對像你這樣的作曲家、作詞家可能有點冒昧,但隨著生成式AI等新技術出現,我想創作音樂會變得更容易。至少在作詞、作曲等創作過程或表現方式上,應該都會受到影響。你怎麼看待這種「音樂製作的市井化」?另外,你自己在創作時,會不會考慮用生成式AI來幫忙呢?
YOSHIKI:
目前為止,我沒有這樣的打算。因為我的背景是古典音樂,所以我依然習慣親手在譜紙上寫曲。就作曲這件事來說,我完全是「類比」式的。當然,在錄音過程中,我會用到各種技術,比如「合成器軟體」(編註:在電腦上運作的虛擬合成器)之類的工具。但至少在作詞、作曲的階段,我是不會用AI的。
━━ 你的意思是,就算用AI,也很難產出完全符合你想像的旋律或歌詞,甚至超越你的期待的作品嗎?
YOSHIKI:
如果AI持續進步,我想它還是能做出相當不錯的東西。但談到什麼才算藝術,我覺得藝術的力量,大概就在於「能打動人心」。問題是,你點一下滑鼠或手指,瞬間生成的音樂或歌詞,真的能感動人嗎?
例如不論是鋼琴、小提琴,還是其他任何樂器,都是經過數十年如履薄冰般的累積,努力轉化成「聲音」,然後在大家面前演奏,那音樂才真正誕生 ── 我相信人們會被這個過程感動。就算量子運算來了,AI能瞬間高速生成音樂,但這真的會感動人嗎?我覺得這點很值得懷疑。
我認為人類對美的感動,也往往包含了看到作品背後那段努力的部分。作品怎麼完成的那段「故事」很重要。基於這點,我並不覺得AI有多大的威脅……但誰知道呢,說不定一半一半吧。
━━ 你很熱衷舉辦演唱會或晚宴表演。我看到一些報導說,就算身體狀況不佳,你也會硬著頭皮舉行晚宴表演。我覺得你非常重視跟觀眾、粉絲的互動,以及跟大家面對面的交流。這背後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想法或情感呢?
YOSHIKI:
有的。其實我本身很害羞,也很喜歡宅在家。我喜歡獨處,很熱愛不停的作曲、彈鋼琴,所以要打開家門走出去,對我來說真的很不容易。我想這也跟小時候父親過世有關,之後X JAPAN的成員也相繼離世,讓我變得更封閉自己。
雖然我本身很害羞,但一旦打開家門走出去,我又會變得很社交;回到家關上門後,又會重新封閉自己。這個反差很奇妙,我自己也不太明白是怎麼形成的(笑)。每年舉辦晚宴表演,可能就是利用那段時間,能跟粉絲和觀眾互動,也讓我在心理上保持平衡吧。
━━ 也就是說,你雖然自己逼自己走出去,但其實也是靠粉絲帶給你的能量來支撐,是這個意思嗎?
YOSHIKI:
粉絲對我來說真的非常重要。在我遇到挫折、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想到有這麼多粉絲在支持我,力量真的很大。也正因如此,我才會想要繼續前進。而既然已經決定向前,那就只能全力以赴,毫不保留的往前衝了。

━━ 現在全球各地都不斷有新秀出現,尤其以美國為中心,他們在國際舞台上活躍。YOSHIKI你長期以來在美國活動,也近距離見過許多音樂人和藝術家,如果要說,那些能長久活躍的人,有什麼共同的特質或技能?或者容易踩到哪些"陷阱"?
YOSHIKI:
這不只限於音樂圈,我覺得他們裡面很多人都有點出乎意料、甚至瘋狂的個性(笑),我自己也可能算其中一類。還有就是「持續力」 ── 不輕言放棄。「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這句話說得很對。世界不是兩三年就能改變的,雖然有些人會迅速崛起,但持續力真的相當重要。
那些成功的人,其實在此之前也都經歷了無數失敗,我自己也犯過很多錯。正是這些失敗的累積,才鋪成成功的道路。像全球大紅的K-POP,也是經過無數成功與失敗的軌跡才走到今天。BTS、BLACK PINK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也知道他們過程中遇到過各種困難,所以對他們很尊敬。我想,能持續下去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 媒體總是偏重報導成功的部分,所以讀者很難有機會了解失敗的故事。YOSHIKI你在1992年就相當早地將活動重心移到美國,那段時間有沒有想過要回日本呢?
YOSHIKI:
這種想法到現在仍然會有,幾乎每天都會有吧。這是一場跟自己內心的戰鬥。不過走到這一步,就好像已經不能放棄了。因為一旦開始挑戰,我自己就認為「放棄挑戰 = 放棄活下去」,所以這種想法一直在我腦中存在。
━━ 那麼對YOSHIKI你來說,什麼是製作人工作以及理想中的製作人形象?這份工作的魅力、辛苦與困難,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YOSHIKI:
說到底,製作的藝人或品牌如果成功了,基本上就一切OK。如果不成功,不管做什麼都沒用。不過要在什麼時候判斷成功與否 ── 這點我覺得跟前面提到的「持續力」有關,關鍵在於你如何定義「成功」。我追求的是「能製作出在世界舞台上站得住腳的藝人」。
但這過程中會遇到各種狀況。舉例來說,製作人究竟該不該出風頭呢?在美國,製作人站在台前,而藝人利用這個方式來推廣自己,這並沒有負面的意思。但是在日本,如果製作人太搶眼,反而會被認為對藝人不公平。這讓我不得不思考,「啊,原來也有人會這麼看事情啊」,這也是一種學習與思考的過程。
━━ 確實,在美國的音樂圈裡,製作人的存在感與角色需求真的很大。
YOSHIKI:
日本有種美好的「侘寂(わびさび)」精神。做慈善活動時,我常有這樣的感觸。我一定會公開自己的慈善行動,原因有兩個。
第一,如果我公開「我捐了1,000萬日圓做慈善」,大家就能清楚知道,哪裡發生了什麼事,誰在做什麼。第二,我的捐款可能會帶動粉絲或社會人士的共鳴,使捐款額成倍增加,甚至是數十倍、數百倍。所以我總是會公開捐款(編註:YOSHIKI透過「Yoshiki Foundation America」做慈善,2019年被Forbes Asia評選為「亞洲慈善英雄30人」之一)。
在美國這很普遍,但每次在日本公開捐款時,就會有人說「為什麼不默默的低調捐呢」,每次都要承受這種壓力。我覺得這種風氣應該改變。不過,我也理解日本侘寂文化中許多美好的部分。身為製作人,我也常思考自己應該處於什麼位置。「是不是不該太搶眼,還是當默默支撐者比較好?」這些都要思考,但我認為,身為製作人的"武器",應該要適度使用。
舉例來說,如果我正在製作的新藝人想上電視,製作單位說「沒有YOSHIKI參與,這節目無法決定邀請」,那我就會陪同出席。但這時又會有人說「為什麼連你自己製作的藝人上節目你也要去?!」—— 會被批評,讓人覺得「欸?這樣不行嗎?」。但如果我不出席,這位新藝人可能就無法上節目。這就是難點……真的很難處理。
━━ YOSHIKI除了經營葡萄酒品牌「Y by YOSHIKI」,還有高級時裝品牌「MAISON YOSHIKI PARIS」跟和服品牌「YOSHIKIMONO」等,涉足的事業相當多,且多為中長期的計畫,日程也都排得滿滿。但當你想開啟新事業,或是現在特別想做某件事時,你是如何決定「選擇與專注」、也就是哪些事該先做、哪些事可放一邊的呢?
YOSHIKI:
我熱愛藝術。對我來說,美學是最重要的基準,但歸根究底,也是在思考自己活著的意義吧。人來到這個世界,總有一天會離開嘛,我總是在思考這當中的意義是什麼。「做些能讓自己覺得『做得好,值得』的事情」,這大概就是我生活的「逆向思維」吧。我希望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能覺得自己沒有遺憾、沒有留下未完成的心願。
━━ 沒錯,也就是從人生的終點往回推來規劃自己的每一步,讓每個當下都活得不留遺憾。
YOSHIKI:
人生嘛,總有一些事不會照著我們的想法走。但我本來就是比較偏向正面思考的人,所以我相信那些努力,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哪怕不是我眼前能看見的地方,也會在某種形式上回報回來,所以我才會想要在所有事情上都全力以赴。至於其他的,就靠「直覺」來決定了。
我不想做任何半吊子的事。或許在別人眼裡不一定是這樣,但我自己是真的整個人都投入下去,就好像同時有10件事都得拿出100%的力氣去做一樣。只是對我來說啊,最後總是沒辦法真的變成10件事,為什麼會這樣我自己也說不上來(笑)。有人會問我:「你是怎麼分配時間的啊?」老實講我自己也搞不太清楚。雖然沒辦法好好解釋清楚,但我就是同時用100%的力氣去做那10件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