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hide追求「偏離搖滾」、思想自由和新穎性,類似於現在的流行音樂

作者/清家咲乃

    嗯,Z世代的我們,即使被稱為「Z世代」,在進入音樂世界的過程中,都會不可避免地在某處看到X JAPAN吉他手HIDE的身影,他本人也是賽博搖滾巨星 —— hide。

    雖然我無法直接感受到當時社會的反應,但至少從2010年代初期到令和時代至今,在社交媒體和影音網站上對他的音樂/表演活動的評價中,最常見的詞語是「(現在仍然)新穎」或者「不過時」。這裡所謂的「新穎」並不是指在記憶中不褪色的意思,更多的是 —— 年輕世代對音樂的中肯評價。當然,視覺方面也是很大的因素,比如精緻的舞台表演,尤其是最近在美國嘻哈音樂界流行的哥德風混搭運動風,這些都融入到了視覺表現中。但更重要的是,hide在個人職業生涯中與共同製作人兼程式設計師I.N.A.合作,採取了一系列被稱為「未來人」的獨特製作方法,這些方法彰顯出他獨特的永恆感。令人驚訝的是,在他去世近二十五年後,hide埋下的定時炸彈仍在持續爆炸。讓我們介紹一些他所做的嘗試,並考慮一下那些尚未引爆的炸彈。

    首先,造成了hide不受時間沖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活動期間恰逢類比和數位之間的轉折點。他解散了高中時組成的樂團SABER TIGER,並於1987年2月加入了X JAPAN(當時名為X)。1988年,CD的市占比超越了黑膠唱片。此外,開發CD的飛利浦公司指定了Sony為合作夥伴,從1978年開始致力於數位錄音技術的開發與普及。此外,從hide個人職業生涯開始的1993年起,家用個人電腦的普及率急遽上升,與此同時,網路也迅速擴展。這些技術至今仍然在使用,因此在數位時代之前和之後的差異感非常強烈。值得一提的是,即使hide不是在數位世代出生長大的,但根據他當時的言論和相關人士的證言,他能夠立即駕馭這一股新浪潮,適應時代轉變的能力極強。

    即使到了2022年,搖滾界還是不夠包容。精準的電子演奏、精緻的電腦製作經常被認為是「機械化的東西」,受到音樂人的迴避;「純人力演奏」依然是聖域。在X JAPAN中,我認為「誰在演奏」非常重要。而hide則不厭其煩將所有的聲音素材都用於創作。他超越了那種一定要像工業產品一樣看待的僵化觀念,例如人們認為打擊樂器的錄音必須完全原汁原味。要解釋hide的先鋒性,「自由」和「靈活性」是必不可少的關鍵詞。hide和I.N.A.在錄製時,儘管對於聲音有著徹底的執著,卻沒有被像「搖滾倫理」這樣的束縛所限制,雖然他們對自己的聲音如此挑剔,甚至到達自己和自己打架的程度。能夠將完美主義的態度與技巧上的限制分開思考,有這樣開放心態的搖滾音樂家,環顧當今20多歲的樂團成員,也很罕見。

    例如,在挑選歌曲中要使用的小鼓聲時,不是從庫存的小鼓類別中挑選,而是創造敲打金屬的新聲音,或者根據理想的情景來調整聲音,例如先完成混音,然後將聲音透過揚聲器播放再重新錄製,以獲得所需的音效。有許多不拘泥於理論的玩法。在1996年發行的《PSYENCE》中,hide編輯了宮脇知史和柳田英輝的演奏,並將其與未編輯的版本混合在一起。在隨後的作品《Ja,  Zoo》(1998年)中,他也應用了這一技巧,並預先錄製了鼓聲,以便日後進行編輯。雖然這些都是由人類演奏而非機器演奏的,但hide將其稱為『賽博搖滾』,將人類的節奏和機械的節奏融合在一起。在1998年6月號的《ROCKIN'ON JAPAN》雜誌上,他在生前最後一次發表的訪談中說:「我要把搖滾樂撕得支離破碎」,這句話除了暗指對搖滾倫理和傳統形象的破壞外,也可能是指在音樂製作中將聲音物理細分的過程。

    為什麼hide這麼自由?我認為,這是因為他一直銘記著小時候當聽眾的那段歲月,他一直讓自己生活在內心的小天地中,渴望能讓當年的那個小孩大吃一驚 —— 甚至做出連現在的自己都驚訝的音樂。這種想法貫穿著他的心靈。在《兄弟~追憶のhide》中,hide的弟弟松本裕士回顧說:「他心裡有一個向『少年・松本秀人』不停發問的存在。」從以前提到的採訪文章中,山崎洋一郎也笑著說過:「我認為每個喜歡hide的聽眾都是『少年・松本秀人』。」 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在hide的首張個人單曲《50%&50%》的B面曲〈DOUBT〉的尾聲中,為了想要製造一個讓扭曲的吉他在淡出後突然大聲地彎回來的效果,他特意將主曲的音量調低,這種情節讓人感覺他優先考慮聽眾的腦袋。雖然超越了樂迷的範疇,他也意識到『普通聽眾』並不是專業音樂家,並不總是有一雙挑剔的耳朵,所以他不是在滿足聽眾的音樂知識,而是追求普遍性的聽覺震撼。他追憶少年時期所感受到的 —— 自己被搖滾樂摧毀的感覺,為了再次體驗這種感覺,hide自己也需要受到再次崩塌的衝擊。他一直保持著少年期的衝動,所以才不斷偏離自己聽到的和經歷過的舊搖滾。

    在他走過的音樂旅程中,與『少年・松本秀人』並駕齊驅的,正是音樂明星HIDE/hide。據說,每天只要踏出了家門,他就將自己的本色關在門裡,始終站在粉絲與樂迷的立場做事。在1993年的某一天,有人問他要化妝化到什麼年紀時,他回答說:「我會用CG創造出一個完美藝術家hide,讓它跟我交換位置,我自己到幕後變成影子製作人。」訴說這個逸話的I.N.A.已經見過初音未來,雖然這則逸話與初音有聯繫,但也與令和J-POP場景中逐漸崛起的虛擬藝術家同步,這精準的預言讓人感到不寒而慄。作為單飛音樂人時採用的『每首歌都變換角色去唱』的手法,與現今歌手們根據製作人的音樂隨心轉變的方式完全一致。他既是創作者,也是演奏者,同時也有製作人的眼光。他的自我塑造不只是一種藝術風格,而且作為一個獨立的『角色』,這種自我塑造也是奇異得令人驚訝的新穎。

    即便說了這麼多,也無法列舉出hide的所有嘗試中,未來還會帶來多少種「似曾相識」的手法。在數位化時代之後,他的飽和度依舊鮮明。跟隨著hide沿路灑下的痕跡,我們可以肯定,還會有更多的驚喜和震撼等著我們。

https://realsound.jp/2022/06/post-1062349.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