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的F1規則更新與變動

(FIA研議中,所以可能改動)

 2026年的規則是建立在四個主要目標之上:

1️⃣ 永續性:採用100%永續燃料,並搭配50比50平衡的油電能量分配。
2️⃣ 競賽性:重新設計空力和輪胎,期望讓賽車能更貼身較量。
3️⃣ 敏捷性:車子稍微變小、變輕,期望能提升靈活度和操控性。
4️⃣ 安全性:車體結構更堅固,但不增加多餘重量。



全新動力單元

 F1下一代的動力單元,雖然核心依舊是1.6升V6渦輪增壓引擎,但引擎蓋底下幾乎所有東西都要大幅升級。其中最大變化之一就是更加強調MGU-K(動能回收系統),這套系統會在賽車減速時回收能量(有點像高科技的煞車發電機)。它的輸出功率將從原本的120 kW暴增到350 kW,將近三倍,光靠電動部分就要釋放出大約470匹馬力。

 同一時間,傳統燃燒汽油的內燃機會被「調降」,從約740匹馬力降低到540匹,提高電動馬達的比重。以往大約80%的動力來自內燃機,只有20%靠電動馬達,未來的新設定則接近五五分。期望在不犧牲太多速度的前提下,追求一種既乾淨高效、也更平衡的油電結合。

 燃料也會徹底改頭換面。從2026年起,F1賽車將完全棄用化石燃料,改用百分之百永續燃料,這些燃料將來自再生能源,不會對大氣增加新的碳排放。

 MGU-H(熱能回收系統)也會被全面移除。少了它,車隊將只能靠煞車回收能量來幫電池充電,沒有別的充電途徑了,而且每圈最多只能回收9兆焦耳的能量。

 問題就出在這裡:2026年的賽車會需要更強大的電動馬達,意味著電池也要更多電力才能發揮性能。但既然只能靠煞車充電(再也不能從內燃機熱量偷電來用),在比賽中要維持電量就變得難上加難。

 這也表示車手在比賽中得格外精打細算的管理能量,一旦電池電量告急,就可能加速遲緩、沒力,甚至錯失超車良機。

 為了達到內燃機輸出50% + 電動馬達輸出50%,引起了2026年一連串的新規變革,來配合這個「50/50」比例。

▶ 電池不夠充電 ▶ 修改空力規則 ▶ 可變形的前後翼來降功耗


初步模擬之後引發隱憂

 當各車隊開始模擬2026年的賽車表現時,警訊也一一浮現了,尤其在蒙札這種高速賽道上更是問題百出。有些車手,包括Max Verstappen,都反應在直線中段電池就沒電了,情況嚴重到必須放慢速度或退檔,才能撐到煞車點,這在過去幾乎聞所未聞,也成了重大的性能隱患。

 核心問題在哪?就是回收的能量根本不足以支撐一整圈持續輸出350 kW的電力。

 為了避免性能「懸崖式下滑」,FIA引入了兩條關鍵規定:

1️⃣ 依速度逐步減少輸出:當賽車速度超過每小時300公里時,電池輸出的功率就會開始遞減,到了337公里時會完全降到0 kW。簡單來說,就是車速越快,允許使用的電池動力就越少。

2️⃣ 漸降限制:禁止車隊瞬間把電力從最大直接切到完全沒有。就算電池要降輸出,也要慢慢降,不能一口氣用完然後瞬間歸零。FIA規定了功率衰退的上限:
  • 在動力受限的賽道上,每秒最多下降50 kW
  • 其他賽道則是每秒最多下降100 kW
 以蒙札長直線為例,車隊可以用滿電動馬達輸出大約4秒,接著在接下來7秒內,電力必須慢慢遞減。換句話說,整段15秒的直線,電池能幫助賽車約11秒,也就是大部分路段都有電力輔助,但最後幾秒就要靠內燃機自己撐下去。


賽車設計與空力的變革

 根據最新的2026規範,這些調整是F1賽車大幅改造計畫的一部分。簡單拆解一下:

1️⃣ 車身尺寸與重量
  • 車寬:1,900毫米(縮小100毫米)
  • 軸距:3,400毫米(縮短200毫米)
  • 最低重量:768公斤(減輕30公斤)
 賽車會變小、變窄、變輕,這不是單純為了好看而已。一台更輕的賽車能帶來更高的敏捷性,不論是高速轉向還是應付緊湊彎道,操控都會更靈活。


2️⃣ 空氣動力學
  • 下壓力:減少30%
  • 阻力:減少55%
 現在的F1賽車會利用車底的文丘里通道引導氣流,從而產生巨大的地面效應,讓車子幾乎是被「吸」在賽道上,這樣就有了類似真空的強大抓地力。但這些地面效應通道將會被大幅砍掉。

 取而代之的是:

◽ 底板變窄、中央區域完全平坦,僅兩側雕出淺弧導流槽,以抑制「海豚跳」。
◽ 擴散器的擴張率限制更嚴,總下壓力比現行的規則還低。
◽ 更窄的前翼(縮小100毫米),只保留簡單的雙翼片結構。
◽ 側箱新增「車輪尾流控制板」(wake-control boards),緊貼進氣口前緣,強制內洗(in-wash)。
◽ 改良後的三片式尾翼(還是維持複雜造型來產生下壓力)。
◽ 不再有「梁翼」(這個構造會在車尾產生大量亂流)。

 這些改動的是要簡化尾部氣流,讓後車在貼近前車時不會那麼敏感。可是下壓力少了,也代表車子更容易打滑,不過也可能讓駕駛技術變得重要。

 這次更新,最引人注目之一的就是官方稱之為「主動空力(Active Aerodynamics)」的全新規則 ——

◽ Z模式:彎道用的高下壓力設定(抓地力更強)。
◽ X模式:直線用的低阻力設定(極速更高)。

 在X模式下,前翼的兩個翼片尾翼的兩個翼片會同步打開,大幅減阻,這個主動系統完全取代了傳統DRS;而Z模式下則是讓翼片回到原本的閉合角,繼續產出最大下壓力。車手可以自由根據需要抓地或需要速度,切換這兩種設定。

3️⃣ 輪胎
  • 保留18吋輪圈
  • 前輪縮窄25毫米
  • 後輪縮窄30毫米

4️⃣ 安全性

 就算賽車變得更輕,安全性也絕不打折扣。2026年的車體將包含:
  • 更強固的防滾架(負荷從16 G提升至20 G)
  • 強化座艙、側面與油囊外圍的防護
  • 全新的二級防撞鼻錐結構,能更有效的吸收碰撞力道
 總之,這些設計就是要在多段撞擊中把衝擊力盡量分散吸收,同時又不會平白增加重量。



電池功率上限200 kW

 為了讓動力輸出更穩定,也減少電池在比賽中耗盡的風險,FIA正考慮把比賽期間的電動輸出限制在200 kW(比現在說要改的350 kW大幅下調)。

 實際上會怎樣?

 車手在排位賽飛行圈和所謂的「超車模式」時,即「MGU-K超車增壓模式」(Manual Override Mode):當後車與前車距離小於1秒時,後車可在下一圈額外部署最多350 kW電力(至時速337 km/h)並增加0.5MJ能量回收。不過一旦進入正賽,就只能用200 kW的電力。

 這樣一來,動力來源大約會變成:64%燃油引擎 + 36%電動馬達(這個比例僅為初期模擬的其中一種考量,而非最終定案)。

 輸出降低,代表電池可以在一圈裡撐得更久,性能也能維持得比較穩定,不會出現忽快忽慢或戰術大亂的情況。

 有些車隊覺得這是明智之舉,能避免「省電慢跑」這種尷尬情況,讓車手一直保留電力不敢全力衝刺。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買單。比賽可能會變成用「省電模式」慢吞吞的跑完。賓士的Toto Wolff也不支持,直言這種臨時提出的規則「簡直是個笑話」。

 目前,賓士、法拉利、紅牛、奧迪、本田這幾家都得點頭,規則才能正式通過。說白了,就是要有多數廠商支持才行,偏偏這個門檻恐怕很難跨過,除非各方願意退讓妥協。



體育規則

  截至目前,FIA尚未公布因擴充至22隊後,對排位賽和衝刺賽具體的格式調整辦法。一般預期仍沿用現有週末賽程:週五短排位賽(Sprint Qualifying)決定週六衝刺賽(約100公里)的格位,衝刺賽後再進行正式排位賽與週日大獎賽。隨著新車隊加入,排位賽Q1輪將新增兩輛車參與,屆時FIA將依規則自動延伸現有淘汰流程。



財務規則

 成本上限(預算帽): 2026年各隊基礎預算上限訂為2.15億美元(適用24場或以下比賽季)。與2025年約1.65億美元相比增幅超過30%,以補貼動力單元與空力規則轉型所需的額外研發支出。未來預算上限仍將依據通脹指數動態調整。

 與以往相同,下列成本不計入成本上限:車手薪資與差旅費用、各式營銷與贊助成本,以及各隊付給總收入最高三名員工(或其關聯方)的薪酬(含社會保險)。財務成本(借貸利息)與企業所得稅等也被排除。與2025年不同的是,衝刺賽不再為各隊提供額外預算補貼(過去每場約30萬美元);取而代之,FIA引入「所在地成本補償」機制,例如對位處瑞士等高薪資國家的車隊(如奧迪/索伯)給予薪資成本補貼。這些調整旨在平衡不同團隊的結構性成本差異。




官方規則以外的變動

1️⃣ 新車隊加入 & 正式車手席位增加至22席

 凱迪拉克(Cadillac)將成為2026年F1賽季的第11支車隊,這是自2016年Haas以來首支新加入的車隊,F1同場比賽陣容也將擴充至22輛賽車。凱迪拉克背後有美國通用汽車(GM)及TWG Motorsports支持,將帶來美國品牌新活力。

 凱迪拉克F1車隊實質上也是基於Andretti Global車隊平台而組成,凱迪拉克跟GM則是主要支持和品牌背書者,Andretti家族則在管理層有關鍵象徵角色,承接Andretti在美國賽車界的影響力與經驗。


2️⃣ 動力單位供應變動

.紅牛將自建動力單元,並與福特汽車(Ford)合作,這標誌著福特時隔二十多年後重返F1。
.奧迪(Audi)將完全接手索伯車隊,成為其官方廠隊。
.本田(Honda)回歸,作為奧斯頓·馬丁的專屬動力供應商。
.法拉利和賓士繼續供應引擎。
.凱迪拉克在2026年將使用法拉利引擎作為客戶,待自家動力單位開發完成後(預計2029年)轉為自主。
.雷諾汽車(Renault)雖然繼續參賽(以Alpine名義),但將停止自製引擎,轉為賓士客戶。


3️⃣ 新賽道加入賽曆

.2026年9月11日至13日新增西班牙馬德里GP,圍繞IFEMA展覽中心的新建街道賽道「Madring」舉辦,結合高速、中速及低速彎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