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YOSHIKI、TAIJI、HIDE:三種截然不同的天才

原作/名字ケンシロウ

 在我這個二十幾歲的人還沒出生的年代,那時候別說SNS了,連網路都還不存在。就在那樣的時代,X在日本音樂圈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憑著劃時代的行銷手法,加上壓倒性的實力,他們很快就從被視為異端,一路狂飆,最後躍升為傳說。

 在那個核心位置上,站著三個天賦各不相同的天才:YOSHIKI、TAIJI、HIDE ── 正因為他們各自的人生軌跡交會了,X才不只是單純的金屬樂團,而是化身為一段鮮活的傳奇。今天我想嘗試整理一下,他們之間三種截然不同的天才特質。這不是要用當年熱血粉絲的角度去看,而是希望能拉高視野,用更冷靜、更客觀的心態來剖析。

① YOSHIKI:情感 → 理想 → 音樂(以理想為旗幟的設計者)

 YOSHIKI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他總是從情感出發,樹立起宏大的理想,然後再把它昇華為音樂。像在「白い夜」的〈紅〉演出裡,那近乎失控的暴走,還有他把身體逼到極限的獨特打鼓方式,甚至是突如其來的舞台破壞 ── 這些都象徵他那種情感直接、衝動且毫無遮掩的本質。PATA在初次見到他打鼓時,形容是「非常粗糙、亂七八糟」,而TAIJI則說「太快了,而且老是搶拍,很難配合」。不過,或許正是這種從情感激發出來的衝動,才是YOSHIKI真正的核心。

 可是一到了製作現場,YOSHIKI立刻搖身一變,成了徹底的理想主義者。他不斷強調:「我要創作出一百年後依然能流傳的音樂。」對於從小因父親自盡而蒙受創傷,又一次次親歷摯友猝逝的他來說,音樂就是他唯一能把痛苦與激情轉化為理想的途徑。〈紅〉、〈WEEKEND〉、〈Tears〉、〈Without You〉這些代表作裡,都深深流淌著這樣的痕跡。

 不過,YOSHIKI的理想主義始終帶著光明與陰影兩面。一方面推動了樂團的高度創作力,但同時也造成了專輯製作的延遲、成員的精疲力竭,甚至引發退團與活動停滯 ── 可以說,這些停滯與矛盾的背後,都多少受到他過度追求理想的影響。

 然而,即便如此,YOSHIKI那壓倒性的作曲能力、深厚的音樂素養,再加上無可比擬的魅力,讓任何人都不得不追隨他。從X的初期到後來,他始終是這個樂團的核心所在。


② TAIJI:音樂 → 技術 → 音樂(同時具備嚴苛、公平與純粹的職人)

 TAIJI是一個徹底的現場主義者,總是把音樂打磨到極限。他那既具技巧又充滿旋律感的貝斯線,加上縝密到近乎嚴苛的編曲設計,成為支撐樂團骨架的中樞。正因如此,他讓X的音樂從YOSHIKI口中的「理想」,真正被拉回到可觸碰的「實體」。

 TAIJI原本其實是吉他手,甚至有人說他的吉他造詣比HIDE和PATA還要強。他對聲音的講究可說到了近乎偏執的程度,經常對團員挑毛病,甚至有時候會打擊到別人的幹勁。不過,他身上也有那種毫無算計、像小孩一樣純真的感性 ── 只要靈感一來,就算在電車裡也會突然拿起吉他就彈,這正是TAIJI最鮮明的特質。

 另一方面,TAIJI也展現出強烈的平等意識,他曾直接要求YOSHIKI:「酬勞應該要大家平分。」這種近似共產式的價值觀,在樂團裡相當罕見。而在那魔鬼般嚴苛的錄音過程中,他也是少數真正理解並體會TOSHI痛苦的人。可以說,TAIJI是一個兼具嚴厲與公平意識的罕見職人。

 不過,在人際關係上,TAIJI那份嚴苛常常適得其反。退團之後,他那放浪不羈、帶著反骨精神的行徑,最終也把他推向了一條動盪不安的人生道路。和YOSHIKI、HIDE相比,他或許缺乏自我經營與自我塑造的才能。

 回頭想想,TAIJI對X成員毫不留情的挑剔、以及加入他憧憬的LOUDNESS,都不是出於權威或地位的考量,而是源自最純粹的心願 ── 「我想和能互相激勵的夥伴繼續做音樂」。在這三位天才中,我認為他的才華在音樂中得到了最淋漓盡致的發揮。


③ HIDE:興趣 → 多元 → 音樂(將文化翻譯的媒介者)

 HIDE憑藉他旺盛的好奇心與強大的同理心,成為一個能將理念和技術,翻譯給那個時代的人的傳譯者。我認為他是個『文化的中介翻譯家』。他不只侷限在音樂,還能自由地吸收時尚、電影、思想和感覺,將它們抽象化並與自己的表現方式結合。

 在舞台上,他從觀眾的角度來安排服裝、表演和演奏的一切,從不鬆懈於徹底的準備工作。他會在演出前一刻才決定歌單,這並不是憑心情,而是為了保持緊張感和新鮮感所做的盤算吧。正因如此,連對音樂極為嚴格的TAIJI都曾說「從來沒有對HIDE挑剔過」。他能將觀眾和夥伴的感受轉譯並具體呈現,這種同理心才是他最了不起的天賦。

 在人際關係中,他理解多元價值觀的能力同樣傑出,因此發掘了許多樂團。以LUNA SEA為首,後輩樂團對他的感激從未間斷。對X的成員來說,YOSHIKI、TAIJI、PATA、HEATH —— 幾乎所有人都將他視為值得信賴的存在。

 然而,他同樣也懷抱著矛盾。在酒席上會像怪獸般失控,對於他最信任的弟弟,嚴厲的程度若放在現代恐怕會引發爭議。即便如此,他仍舊不斷地凝視著未來。「總有一天要成為CG藝術家,退到幕後來製作HIDE」,這句話不只是單純的預測,更是他持續自我更新的決心展現。事實上,正如TAIJI所說:「跟HIDE聊太多就會超越音樂層次變成哲學,我跟不上」,他的多元興趣與深邃思維,確實是鶴立雞群。


現實與缺席

 以理想為旗幟的YOSHIKI;兼具嚴苛、公平與純粹的TAIJI、以及能將文化給翻譯眾人的HIDE ── 正因這三股不同方向的天才交會,X才超越了單純的金屬樂團,蛻變成為一段傳奇。

 但這個黃金三角並沒有永遠持續下去。

 HIDE在1998年去世,TAIJI則在1992年全球進軍前就正式宣告離團,後來又在2011年離世。

 接替TAIJI的HEATH,也未能實現「再一次做樂團」的願望。

 PATA保持中立,但TOSHI和YOSHIKI之間的矛盾依舊存在。


 前陣子的《膽大黨》風波裡,YOSHIKI因為SNS上的發言而遭到批評。

 我忍不住想,「如果HIDE還在會怎樣?」

 我想,他一定能駕馭SNS,巧妙的把X JAPAN和其他文化連結起來。


 另外,對於一再重複的「專輯說要出卻遲遲沒出」這件事,我也忍不住想,如果TAIJI還在,X JAPAN的經典專輯可能還會再多出兩、三張。

 但現實是,完美的組合從未出現過。

 世上沒有「如果」,現實依舊向前走。

 也正因如此,這個樂團的故事才以缺席與不完整的面貌,被傳頌成傳奇。

 而這份「不完美」,正是X JAPAN的真實本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