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津田直士「名曲的理由」X JAPAN〈ENDLESS RAIN〉

Posted on 2014年12月26日

    那麼馬上就來介紹第一回,這首歌是X JAPAN的〈ENDLESS RAIN〉。

    這首歌的作曲者是X JAPAN的團長,同時擔任鼓手和鋼琴手的YOSHIKI


☆ 有關這首歌

    這首歌是收錄在X JAPAN(當時是X)的首張主流發行專輯《BLUE BLOOD》中的一首抒情曲。這首歌與當時先行發行的X的代表作〈紅〉一同,成為通過電視等媒體擴大X這個樂團知名度的重要契機。

    當時,我是X的音樂製作人。我注意到YOSHIKI身為一個年輕藝術家,他擁有能夠從零開始創作名曲的「天選之才」。所以我相信當時的X這個樂團形象,也就是『外表華麗,深受核心粉絲喜愛的激烈金屬樂團』,其實本質上與這個形容完全不同,應該是『將成為代表日本的樂團,創造出能在全球傳頌百年的音樂的藝術家』。而當時的我,充滿動力的和成員們一起製作專輯。

    〈ENDLESS RAIN〉是我建議YOSHIKI創作一首主調明亮、旋律優美的抒情曲後,於1988年誕生的名曲。當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新生曲子時的感動,至今仍難以忘懷。

    我在這個連載中要向大家介紹的名曲,都有壓倒性而出色的共通點。那就是『觸動人心的旋律,並由此產生的美麗和弦,使眾多人為之感動的歌曲』以及『不是模仿,而是充滿原創性,展現出過去未曾有的新旋律與和弦關係的歌曲』還有『不是刻意製作的歌曲,而是作曲家內心的顫動直接成為歌曲,純粹的音樂』

    我曾經告訴YOSHIKI,他是選擇性天賦的擁有者,能夠創作出這樣的名曲。當我聽到〈ENDLESS RAIN〉的副歌部分時,我再次感到驚訝。在當時(1988年),已經有這麼多的音樂充斥著,仍然能夠以如此簡單而強烈的旋律,創作出一首如此迷人且獨特的歌曲,真是令人驚訝!我感到震撼且深受感動。


☆ 和弦部分(下降的和弦進行)

    〈ENDLESS RAIN〉歌的旋律,是建立在一種被稱為「下降進行」的和弦架構上。這邊我們就稍微來解釋一下什麼是「下降進行」的和弦走法。

① 三大基本和弦

    在一個調性(Key)裡,流行音樂中常用的和弦至少有二十種以上,但其中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謂的「三大基本和弦」。這三個和弦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的聲響特質,不管是哪個世代、哪種文化背景的聽眾,都能產生類似的情感共鳴。

    以C大調為例,這三個主要和弦分別是:

  • 主和弦(Tonic):C(Do Mi So)
  • 屬和弦(Dominant):G(So Si Re)
  • 下屬和弦(Subdominant):F(Fa La Do)

    不論旋律多麼華麗、編曲再怎麼複雜,這三種和弦永遠是支撐整首歌的核心骨架。

    而在小調(Minor Key)裡,其實也有對應的三和音。比方說,如果旋律是以C大調的音階寫成,但希望用小調來襯托它的情感氛圍,那就會轉到Am(A小調)這個相對調。對應的三大和弦就變成:

  • 主和弦(Tonic):Am(La Do Mi)
  • 下屬和弦(Subdominant):Dm(Re Fa La)
  • 屬和弦(Dominant):E(Mi So♯ Si)或 Em(Mi So Si)

    這些和弦的角色關係雖然類似,但情緒上的色彩卻截然不同,C大調明亮溫暖,Am小調則更偏向陰鬱與感傷。而〈ENDLESS RAIN〉的副歌,正是巧妙地在這些和弦之間遊走,再加上「下降進行」的結構,讓旋律產生如瀑布般傾瀉而下的美感。這正是YOSHIKI在作曲上精雕細琢、情感與技巧並重的絕妙展現。


② 下降進行的和弦設計

    當我們將這些基本和弦進一步豐富、加入變化,就會像前面提到的那樣,在同一個調性裡產生超過20種以上的和弦。不過說到底,這些再怎麼複雜的和弦,其實都是從最基礎的「三和音」發展出來的。

    也就是說,不論再怎麼繽紛、多層次的和弦響應,一旦拆解回核心,最終都能回到那三個基本和弦:主和弦、下屬和弦、屬和弦。

    那麼,我們就用這樣的觀點,來重新剖析一下〈ENDLESS RAIN〉副歌中所使用的「下降進行」這段極為豐富的和弦結構,看看它的骨架是怎麼搭建出來的。

    其實,它的基本進行非常單純,就是:

    〔 C G Am Am F C F G 〕

    這八個和弦,其實都可以歸類回我們前面提過的三大基本和弦體系中。

    然後重點來了,這串和弦之所以會被稱作「下降進行」,是因為它背後的低音(Bass Line,也就是根音)呈現出一個往下走的線條,具體來說是這樣:

     C → B → A → G → F → E → D

    最後再上行回到G,再接回循環中的C。

    也就是說,雖然和弦本身在變化,但低音是一路往下降的。正因為有這樣「層層下沉」的低音線條,整段和弦會產生一種讓人內心沉靜、餘韻深遠的情感流動,也就是「下降進行」的魅力所在。

    這樣的手法廣受作曲家青睞,有不少經典歌曲都採用了類似的和弦設計,像是:

(例如:Procol Harum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Tulip的〈青春の影〉,輝夜姬的〈妹よ〉)


    這類歌曲之所以能深深打動人心,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它們使用了這種低音逐步下滑、如同情感緩緩流淌的和弦結構。〈ENDLESS RAIN〉也是如此,YOSHIKI選用這樣的編排方式,正是為了讓副歌那種憂愁而壯麗的旋律,能夠在情緒上緊緊牽住聽眾的心。


☆ 靠著極具特色的和弦襯托 ── 誕生出美麗動人的旋律

    雖然所謂的「下降進行」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非常悅耳、舒服的和弦設計,但如果旋律本身缺乏情感穿透力、沒有那種能夠震撼人心的能量與生命力,那這首歌也無法真正成為一首「名曲」。

    那我們就來看看〈ENDLESS RAIN〉副歌的旋律到底有什麼魅力吧。

    整段旋律一開始,是先把「Mi」這個音延長了三拍,接著上行到「Si」一拍,再往上到「Do」,又是一個長達三拍的延音。

    你看,它其實非常簡單,旋律結構不複雜,節奏也不快,甚至可以說是「大開大合」的走法 —— 但也正因為這樣的簡潔與留白,加上背景那一路向下沉降的和弦進行,整段旋律反而顯得格外深刻、震撼人心。

    如果硬要從理論上去拆解的話,也可以這樣理解:旋律一開始在明亮的C大和弦上唱出「Mi」,隨著和弦一步步往下走,旋律卻逆勢往上升到「Si」、「Do」,而當音高來到「Do」時,和弦卻轉入帶點哀愁的Am小調,這種「旋律上行 vs 和弦下行」的交錯,就自然營造出一種張力與情感落差,令人聽了直擊內心。

    但老實說,這樣的分析就像是你去吃一道美味到讓人落淚的料理,卻非得拿出顯微鏡來分析它的分子組成一樣;或者你深深戀愛時,還要去研究對方的DNA構造,這樣的解析,其實意義有限。

    真正重要的,不是這些理論,而是那個能夠從「無」中創造出這樣旋律的作曲者 ── YOSHIKI ── 他的「心」。

    正是他那顆飽含情感、渴望傳達的內心,才能孕育出這段簡單卻深沉、細膩卻激昂的旋律,也讓〈ENDLESS RAIN〉能穿越語言與時代,深深打動每一個人的靈魂。

    這段副歌旋律 ──「Mi」三拍、「Si」一拍、「Do」三拍 ── 雖然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若拿來和一段幾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旋律相比,反而能更清楚看見一首「名曲」的深度與本質。

    這個對比的例子,就是我們小學上課時常聽到的「上課鐘聲」旋律,通常會在開始行禮鞠躬時出現的那段旋律:

    「Do」兩拍、「Si」兩拍、「Do」三拍。

    請試想一下 ── 當大家一邊聽著這段旋律、一邊機械式地鞠躬時,內心會有什麼特別的感動嗎?答案往往是沒有的。

    這段旋律跟〈ENDLESS RAIN〉的副歌在結構上其實差不多簡單,但為什麼〈ENDLESS RAIN〉就能直擊人心?

    原因很清楚 ── 因為那段旋律,不只是旋律,而是YOSHIKI內心真實情感的顫動,直接變成了音符。那不是單純寫出來的旋律,而是他在某個心靈狀態下,自然「流出來」的聲音。

    他沒有刻意去設計那段旋律,也沒有在和弦上用複雜技巧去包裝它,而是讓心裡的震動,毫無保留地化作音樂,這正是〈ENDLESS RAIN〉能夠成為名曲的重要理由之一。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這世界上即便有這麼多作曲家,每天寫出這麼多歌曲,卻不是每一首都能成為真正打動人心的「名曲」。

    因為要能把心中的情感,毫無失真地化為旋律和弦,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這需要的不只是音樂技術,更需要一種特殊的「心的狀態」與「感受力」。

    只有那些能夠掌握這種心境、又具備足夠音樂素養的人,才有可能誕下一首足以傳世的名曲。而這樣的創作行為,其實與作曲者的內心世界,有著極其深刻的連結。


——


    下一篇,我們將繼續探討:為什麼〈ENDLESS RAIN〉能被稱為一首名曲。敬請期待。



※ 本次介紹的和弦與和弦進行的解說,為了讓不熟悉音樂理論的朋友也能輕鬆理解,因此刻意省略了部分細節。實際上,「下降進行」在應用上其實有很多種變化形式,例如:

    〔C - Gsus4/B - Am - Em13/G - Fadd9 - F/E - Dm7 - Dm7/G〕

    這種大調中的和弦進行,或是在小調中出現的變化:

    〔Am - AmMaj7/A♭ - Am9/G - F♯m7♭5 - FMaj7 - Am/E - B7/D♯ - Esus4 - E7

    此外,〈ENDLESS RAIN〉中真正精確的和弦進行,如果要完整寫出來,會是這樣:

    〔C - Em/B - Am - Am/G - F - C/E - Dm7 - Gsus4 - G7

    像這樣的細節與變化,其實還有很多,未來若有機會,也希望能更深入為大家一一介紹。

https://mora.jp/topics/rensai/tsuda-naoshi-02/


Posted on 2015年1月13日

☆ 在解說之前...(創作音樂的過程

    今天我們將繼續探討〈ENDLESS RAIN〉成為名曲的原因,但在開始解說之前,我想先分享一個重要的觀點。我們將要介紹的旋律與和弦的構成,透過解說可以更清楚的理解,但實際創作的時候,並不是在考慮這些細節,這一點很重要。

    當然,也可以在先考慮這些細節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然而,遺憾的是,照這種方式依樣畫葫蘆製作出來的曲子,很可能不會成為我們在這個系列中介紹的名曲。

    對於能夠創作出名曲的作曲家,我使用「生む(生出)」而非「作る(做)」這個詞語。這是因為我認為真正的創作行為是將「心的震動和情感直接轉化為音樂」,而只有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才能創作出名曲。當很多人聆聽時,名曲能夠順暢的滑入心靈,撼動情感,我認為這正是其原因。這是心靈間的共鳴,彷彿心靈交流的感覺。


☆ A段進到副歌的銜接流暢度

① A段

    上一次介紹了在副歌中閃耀著宏偉美妙旋律的部分。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在邁向這段副歌之前,A段和B段的鋪陳是怎麼展開的。

    如果你有看影片的話應該會注意到,副歌的旋律是從「低音的Mi一路拉高到Si、Do、Re」這樣的音域向上發展,相對地,A段的旋律則是「從更低的So到低音的Mi」之間做出延展。也就是說,A段是刻意在比副歌低很多的音域上進行,這樣一來,副歌出現時的戲劇性與美感就更鮮明、更有衝擊力。

    A段的魅力,就在於它所營造出來那種靜謐、溫柔又平靜的氛圍,剛好襯托出副歌那種壓倒性的華麗與感動。而且不只是A段,包括整首歌的所有旋律,都非常流暢、細膩又優美,這正是〈ENDLESS RAIN〉的最大特徵之一。

    和弦進行也與副歌形成鮮明對比。如我們之前提過的,它的變化速度是每小節換兩個和弦;相較之下,A段基本上是每小節只換一個和弦,節奏感較為平穩,步調也更為從容。

    如果我們進一步仔細觀察A段的和弦進行,會發現一個小巧思:在C和弦接G和弦的時候,其實它變成了G/C,也就是說,看似是G和弦,但它的低音(根音)並不是G,而是C。

    這其實是我當時作為共同製作人時提出的建議。原本C到G的和弦變化,是一個很有張力的跳躍,但如果讓根音維持在C不變,就能呈現出A段原本那種靜謐又溫柔的氛圍

    在音樂理論上,這是一種被稱為「通奏低音」的技巧。除了可以營造出和弦的透明感,也讓這段旋律更有深度與餘韻。我們在前奏裡也用了同樣技巧,像是〔C-G-F-G〕這一段,表面上和弦在變化,但底下的根音全部都是C,這也是通奏低音的一例。

    順帶一提,這首歌以由弦樂演奏的透明感和弦(Cadd9)開始,這也是我的提議。為了讓這首名曲〈ENDLESS RAIN〉跨越各種音樂風格,打動更多人,我在製作時增添了這些元素,從一開頭就傳達出那股純淨、晶瑩剔透的質感。正如你在這首歌的音樂錄影帶中看到的,有雨水的光線和透明鋼琴,那種畫面感,也是我想呈現出來的形象。

    另外,「通奏低音」還有另一層設計巧思:A段開頭的C到G這個和弦變化,剛好和副歌開頭的C到Em7/B方向相同,兩者之間形成一種呼應。而藉由讓低音持續停留在C不動,也能強化副歌進場時的存在感,讓那一刻更顯得光彩奪目、情緒爆發。

② A段的結尾如何過渡到B段

    在A段的後半,旋律會突然從低音的「La」一下子衝到高音的「La」,這個轉變之後,就順勢銜接進入B段。乍看之下好像只是單純的音高變化,但其實這正是〈ENDLESS RAIN〉這首歌能夠成為經典的關鍵之一 —— 這種「心境直接化為旋律」的能力,就是YOSHIKI作曲天賦的展現。

    這種旋律不是靠「設計」做出來的,而是從內心自然「誕生」出來的,和副歌一樣,都是這首歌最感人的亮點。

    接下來我們來看B段的和弦進行:〔F- G- C- E7〕。

    你還記得我們之前講過的「三大和弦」嗎?A段和副歌開頭用的都是C這個「主和弦」(Tonic),就像家的感覺。但B段開頭卻不一樣,它從「下屬和弦」F開始,也就是說,它沒有從熟悉的「家」出發,而是往旁邊稍微移動了一點,這種偏離感也是YOSHIKI內心情緒轉變的投射。

    B段的旋律構造也很有意思,只用了「低音的Si到Mi」這四個很接近的音階來構成。這種小範圍、緊湊的旋律設計,剛好讓接下來副歌那種大幅度躍動的旋律對比更明顯、情感更強烈。

    在B段這組〔F- G- C- E7〕和弦進行中,最閃耀的便是「E7」這個和弦。


    以C大調為主的情況下,通常會用Am作為它的關係小調。而E7則是Am裡的「屬和弦」(Dominant),也就是Am這個小調的「招牌和弦」。

    但E7裡有一個「♯5音」—— 也就是「G♯」,這個音在C大調的基本音階Do Re Mi Fa So La Si Do裡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E7這個和弦本身就已經跳脫了原本C大調的框架,代表樂曲此時其實是「暫時轉調」到了Am小調。

    而這種「突然轉入小調」的變化,在C大調裡聽到像E7這樣帶有外來音的和弦時,就會讓人產生一種說不出的哀愁與感傷。

    因為整首〈ENDLESS RAIN〉都在大調世界裡構築,所以當音樂突然切入這個E7和弦,等於是打開一道情緒裂縫,讓那份悲傷與心痛更加顯得突出、閃耀。這種對比與瞬間的情感穿透力,就是這首歌動人心弦的關鍵之一。


☆ 副歌之後的展開段落

    唱完第二段副歌後,整首歌進入一個全新的展開。這部分,是非常典型的「轉調」段落,支撐著旋律往另一個方向延伸開來。

    原本歌曲是在C大調的調性裡進行,而這裡的轉調,是轉到比C高「小三度」的E♭大調。

    這種轉調方式會讓人感覺到情緒上的「擴張感」。因為「小三度」等於升高三個半音,也就是整個音域都往上提了一點,所以會有一種心情也跟著被拉高、變得遼闊開闊的感覺。

    順帶一提,在這段落裡,為了加強這種「遼闊感」,和弦進行用了〔A♭- B♭- A♭- B♭〕這樣的來回變化;不過,低音卻從頭到尾都維持在A♭。這種像是B♭/A♭這樣的和弦配置,本身就會產生一種「穩定中又帶有張力」、「和弦在擴散但地基沒動」的效果,讓整體聽起來更具空間感與張力。


☆ YOSHIKI才華洋溢的名曲

    從曲的結構來看,接下來轉到吉他獨奏的間奏,再回到寧靜的A旋律,經過B旋律,副歌重複了幾次最終結束。這美麗的流動,我希望大家能在聽實際音源的同時享受。

    總之,通過以上內容的介紹,可以理解〈ENDLESS RAIN〉之所以是一首名曲,似乎是必然的,它有很多成為名曲的原因。

    但正如一開始所提到的,我介紹的內容並不是提前考慮或準備好的,而是從YOSHIKI的心靈顫動和情感中直接產生並成為音樂。

    我介紹的內容都是結果。在YOSHIKI自己構思的情況下,有許多成為名曲原因的元素。而這首歌之所以能夠感動許多人的心靈,可能正是因為這首歌的構成是如此的「真摯」。沒有人為加工、沒有精心計算,而是純粹根據內心產生的東西,對世界各地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愉悅的東西,同時又能夠引起共鳴。

    也許這正是一首名曲的條件。

    我在這次介紹的YOSHIKI,去年十月成功舉辦了X JAPAN的MSG演唱會,作為一位世界級的藝術家活躍著,而這一切的重要契機就是〈ENDLESS RAIN〉。

    正是由於他的才華,之後他一直在創作無數的名曲。YOSHIKI在20多年來持續創作名曲的事實,證明了他是被上天選中的人才。

    作為一個明顯的例子,最近的作品中有一首名為〈JADE〉的歌,這首歌既有類似〈ENDLESS RAIN〉的名曲性,又兼具象徵當前世界級活動的聲音方面的高品質,是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名曲。

    如果有機會的話,也請聽聽這首歌。


【作者簡介】

津田直士(作曲家/音樂製作人)

    小學四年級時,聆聽巴哈的《G小調賦格曲,BWV 578》使他對音樂有所覺醒,並在初中二年級接觸鋼琴的過程中,突然間理解了音樂的奧秘,開始彈鋼琴並作曲。他在大學期間就開始了作為專業音樂家的活動,自1985年起擔任Sony Music的製作人,並製作了X(現在的X JAPAN)、大貫亞美(Puffy)等眾多藝術家的作品。

    自2003年起,他成為自由的作曲家和製作人。他參與製作了許多作品,包括牧野由依(Epic/Sony)、臼澤岬(TEICHIKU RECORDS)、BLEACH的角色主題曲、ION化妝品的廣告音樂等。他與X的成員一起經歷了從獨立樂團到登上東京巨蛋的軌跡,並撰寫了書籍《一切的開始》等,進行了文化活動,例如在Dwango官方Niconico頻道上的連載,以及由Sony Music主辦的音樂人培訓課程「Sonyaka」的講座等。在2017年7月7日,他以男女二人組「ツダミア」的身份從Sony Music Group數位發行的唱片公司mora/Onebitious Records出道。

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sudanaoshi

Twitter:@tsudanaoshi

Niconico頻道:http://ch.nicovideo.jp/tsudanaoshi

ツダミア官方網站:http://tsudamia.jp

https://mora.jp/topics/rensai/tsuda-naoshi-03/

【轉譯】X世代:X Japan

 By Paul Brannigan( Metal Hammer ) published January 02, 2015

    一般西方人都叫不出他們一首歌的名字,但他們已經賣出了3000萬張專輯,創立了自己的次文化,並填滿了世界上最具標誌性的競技場。來認識一下X Japan:搖滾樂中最大的邪典樂團。

    麥迪遜廣場花園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娛樂場地之一。1968年開業時是一個拳擊場,這個位於曼哈頓的1.8萬人容納量的大廳,現在不僅舉辦現場音樂會和喜劇表演,還有冰球、籃球和職業摔角比賽。每年4月,花園會舉辦玲玲兄弟與巴拿姆貝理馬戲團,這是一場華麗奢侈的大製作,由大象沿著擁擠的紐約街道走下,場面宏偉壯觀。但這個傳奇場地還從未見過以下這樣的事情。

    Yoshiki隨著舞台奔跑,向觀眾投擲紅玫瑰。然後,他用一條白色圍巾擦拭一架大鋼琴,開始彈奏一個戲劇性的古典樂曲。當末日風暴的聲音在大廳裡回蕩時,他跳到他的鼓組後面,這個鼓組脫離了主舞台,開始緩慢移動到一個延伸的平臺上,進入觀眾之中。

    X Japan是亞洲走出國際的最大搖滾樂團。他們賣出了3000萬張專輯,在東京巨蛋這個能容納5.5萬人的場地創下了18次開唱的記錄,當他們訪問中國、南韓、台灣和泰國時,都會被歇斯底里的粉絲包圍,這些國家也通過這場演出的現場電視轉播。Yoshiki,主要的作曲家、鼓手和鋼琴家,曾為日本天皇創作並演奏過一首協奏曲,他在日本的一家銀行發行了自己的Visa和Mastercard信用卡,是一部由漫威之父Stan Lee創作的新漫畫系列《Blood Red Dragon》的靈感來源,甚至還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Hello Kitty系列 —— Yoshikitty。

    這五人樂團是視覺系運動的先驅  ——  這是一場音樂、藝術和時尚的華麗碰撞,根源於龐克、搖滾、動畫和能劇  ——  得益於像是Dir En Grey、The Gazette和D'espairsRay等藝術家的成功,這個運動已經在全球擴散,而他們被視為亞洲搖滾發展的重要人物,就如同The Beatles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在麥迪遜廣場花園有超過一萬名粉絲  ——  金屬樂迷、J-Rock愛好者、時尚的日本青少年、從本週末紐約動漫博覽會溢出來的cosplay愛好者  ——  今晚用日語合唱,並用交叉的手臂擺出樂團的‘X’手勢。

    在他樂團取得巨大成功的表演之後的那個下午,纖瘦而英俊的Yoshiki在曼哈頓一家飯店套房裡,被一個紀錄片製片組和他樂團的一些成員圍繞著。由於他雌雄同體的容貌使他看起來比他的48歲年齡要年輕,這位出生於千葉的藝術家以平和而審慎的英語講述了X Japan形成年代的故事,這更突顯了他們非凡歷史的戲劇性和動蕩。

    這是一個源於悲劇的故事。當Yoshiki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自殺了。在他去世前的兩三年裡,Yoshiki的父親每個月都會給他的天才鋼琴手兒子買一張古典樂專輯。在他去世後,Yoshiki的母親遞給她的大兒子一把硬幣,告訴他從現在開始,他應該挑自己想聽的唱片。在東京的一家唱片行裡,這個男孩注意到一張七英寸的單曲,上面有四個"瘋狂"化妝的男人,他問店員是否可以聽這張唱片。當Kiss的《Love Gun》從揚聲器中傳出時,年輕的Yoshiki的世界被顛倒了。

    「當時我很傷心、困惑、憤怒,每天都在哭,」他回憶道,「而這音樂吸收了所有這些情感。在聽了Kiss之後,我發現了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大衛·鮑伊(David Bowie)和所有這些偉大的搖滾樂。同年,我媽媽給我買了一套鼓,我每天都打鼓,用敲擊的方式釋放我的憤怒。在我父親去世後,我幾乎也想自殺,但是搖滾樂救了我。」

    對於發現了古典樂以外的世界感到高興的Yoshiki,將他的新發現與他的同學Toshi Deyama分享,Toshi是他自小在小學四年級時認識的好朋友。1977年,這對年輕人組成了他們的第一支樂團Dynamite,後來改名為Noise,然後再改名為X。日本已經有了自己的重金屬樂團  ——  由Loudness、Bow Wow和Anthem等樂團帶領  ——  但Yoshiki和Toshi想要開創自己的“超級重”的世界。

    「那時真是太有趣了,」Yoshiki說,「我們什麼都不在乎,只想玩音樂。我們遍歷日本的各個角落,演奏,喝醉……然後意識到我們已經花光了回家所需的油錢,所以我們只好睡在車裡。那真是美好的時光。」

    樂團的浮華形象以一種有些無序的方式發展。他們化的妝越濃,就越受到日本社會保守人士的批評,這反而促使他們創造出越來越令人驚嘆的外觀。「我們是小小的叛逆者,」Yoshiki笑著說,「所以變成了"我們才不在乎你們討不討厭"的樣子。但是評論家越是討厭我們,就越有更多的孩子出現在演出現場。」

    「我們從不同的來源汲取影響  ——  日本動畫、Kiss、大衛·鮑伊、皇后樂團、性手槍樂團,所有這些的結合。我們也喜歡Discharge和GBH,所以我們會把頭發弄得凌亂,但有一天晚上我們還在做頭髮的時候必須上台演出了,所以一半是立起來的,一半是平的。在我們的下一場演出中,我們看到有一些人也把他們的頭髮弄成了同樣的方式!我們弄的越瘋狂,似乎就越能激起人們的興奮。」

    樂團的第一張單曲《I'll Kill You》於1985年發行;第二張《Orgasm》於1986年推出。隨後,樂團的陣容穩定下來,加入吉他手Hide和Pata,以及貝斯手Taiji。到了1989年推出他們的第二張專輯《Blue Blood》時,他們已經是日本最大的搖滾樂團。

    2007年10月,X Japan正式重組。當他們在隔年夏天回歸,在東京巨蛋演出三天時,Limp Bizkit的Wes Borland和Guns N' Roses的Richard Fortus登台支援了已故吉他手Hide。在2010年夏天,這五人組終於舉行了他們在美國的首場演出,參加了芝加哥的Lollapalooza音樂節,並安排了他們在美國的首次巡演,實現了重聚的Yoshiki和Toshi的終身夢想。「我當時真的不確定我們是否會有觀眾,」Yoshiki承認。「但幾乎每個地方都賣光了。那感覺太超現實,像一場夢。」 七月份,Yoshiki發現自己在倫敦,正好是日本最新的海外搖滾現象Babymetal首次在英國舉行專場演唱會的同一天。他去參加了售罄的Forum音樂廳,看著西方觀眾對一個獨特的日本樂團瘋狂失控,這位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日本音樂家表示這是"鼓舞人心"的。「看到東方和西方音樂之間的分界線消失真是太棒了,」他說。「這讓我感到驕傲。當你開始彈奏音樂時,它是一種純粹的表達形式,然後,在某個時候,音樂的商業化可能占據主導地位,你失去了一些純淨。現在我們回來了,我不在乎銷量,也不在乎別人怎麼說我們。我才不在乎,我只想搖滾。」


https://www.loudersound.com/features/generation-x-x-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