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14年12月26日

那麼馬上就來介紹第一回,這首歌是X JAPAN的〈ENDLESS RAIN〉。
這首歌的作曲者是X JAPAN的團長,同時擔任鼓手和鋼琴手的YOSHIKI。
☆ 有關這首歌
這首歌是收錄在X JAPAN(當時是X)的首張主流發行專輯《BLUE BLOOD》中的一首抒情曲。這首歌與當時先行發行的X的代表作〈紅〉一同,成為通過電視等媒體擴大X這個樂團知名度的重要契機。
當時,我是X的音樂製作人。我注意到YOSHIKI身為一個年輕藝術家,他擁有能夠從零開始創作名曲的「天選之才」。所以我相信當時的X這個樂團形象,也就是『外表華麗,深受核心粉絲喜愛的激烈金屬樂團』,其實本質上與這個形容完全不同,應該是『將成為代表日本的樂團,創造出能在全球傳頌百年的音樂的藝術家』。而當時的我,充滿動力的和成員們一起製作專輯。
〈ENDLESS RAIN〉是我建議YOSHIKI創作一首主調明亮、旋律優美的抒情曲後,於1988年誕生的名曲。當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新生曲子時的感動,至今仍難以忘懷。
我在這個連載中要向大家介紹的名曲,都有壓倒性而出色的共通點。那就是『觸動人心的旋律,並由此產生的美麗和弦,使眾多人為之感動的歌曲』以及『不是模仿,而是充滿原創性,展現出過去未曾有的新旋律與和弦關係的歌曲』還有『不是刻意製作的歌曲,而是作曲家內心的顫動直接成為歌曲,純粹的音樂』。
我曾經告訴YOSHIKI,他是選擇性天賦的擁有者,能夠創作出這樣的名曲。當我聽到〈ENDLESS RAIN〉的副歌部分時,我再次感到驚訝。在當時(1988年),已經有這麼多的音樂充斥著,仍然能夠以如此簡單而強烈的旋律,創作出一首如此迷人且獨特的歌曲,真是令人驚訝!我感到震撼且深受感動。
☆ 和弦部分(下降的和弦進行)
〈ENDLESS RAIN〉歌的旋律,是建立在一種被稱為「下降進行」的和弦架構上。這邊我們就稍微來解釋一下什麼是「下降進行」的和弦走法。
① 三大基本和弦
在一個調性(Key)裡,流行音樂中常用的和弦至少有二十種以上,但其中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謂的「三大基本和弦」。這三個和弦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的聲響特質,不管是哪個世代、哪種文化背景的聽眾,都能產生類似的情感共鳴。
以C大調為例,這三個主要和弦分別是:
- 主和弦(Tonic):C(Do Mi So)
- 屬和弦(Dominant):G(So Si Re)
- 下屬和弦(Subdominant):F(Fa La Do)
不論旋律多麼華麗、編曲再怎麼複雜,這三種和弦永遠是支撐整首歌的核心骨架。
而在小調(Minor Key)裡,其實也有對應的三和音。比方說,如果旋律是以C大調的音階寫成,但希望用小調來襯托它的情感氛圍,那就會轉到Am(A小調)這個相對調。對應的三大和弦就變成:
- 主和弦(Tonic):Am(La Do Mi)
- 下屬和弦(Subdominant):Dm(Re Fa La)
- 屬和弦(Dominant):E(Mi So♯ Si)或 Em(Mi So Si)
② 下降進行的和弦設計
當我們將這些基本和弦進一步豐富、加入變化,就會像前面提到的那樣,在同一個調性裡產生超過20種以上的和弦。不過說到底,這些再怎麼複雜的和弦,其實都是從最基礎的「三和音」發展出來的。
也就是說,不論再怎麼繽紛、多層次的和弦響應,一旦拆解回核心,最終都能回到那三個基本和弦:主和弦、下屬和弦、屬和弦。
那麼,我們就用這樣的觀點,來重新剖析一下〈ENDLESS RAIN〉副歌中所使用的「下降進行」這段極為豐富的和弦結構,看看它的骨架是怎麼搭建出來的。
其實,它的基本進行非常單純,就是:
〔 C G Am Am F C F G 〕
這八個和弦,其實都可以歸類回我們前面提過的三大基本和弦體系中。
然後重點來了,這串和弦之所以會被稱作「下降進行」,是因為它背後的低音(Bass Line,也就是根音)呈現出一個往下走的線條,具體來說是這樣:
〔 C → B → A → G → F → E → D〕
最後再上行回到G,再接回循環中的C。
也就是說,雖然和弦本身在變化,但低音是一路往下降的。正因為有這樣「層層下沉」的低音線條,整段和弦會產生一種讓人內心沉靜、餘韻深遠的情感流動,也就是「下降進行」的魅力所在。
這樣的手法廣受作曲家青睞,有不少經典歌曲都採用了類似的和弦設計,像是:
(例如:Procol Harum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Tulip的〈青春の影〉,輝夜姬的〈妹よ〉)
☆ 靠著極具特色的和弦襯托 ── 誕生出美麗動人的旋律
雖然所謂的「下降進行」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非常悅耳、舒服的和弦設計,但如果旋律本身缺乏情感穿透力、沒有那種能夠震撼人心的能量與生命力,那這首歌也無法真正成為一首「名曲」。
那我們就來看看〈ENDLESS RAIN〉副歌的旋律到底有什麼魅力吧。
整段旋律一開始,是先把「Mi」這個音延長了三拍,接著上行到「Si」一拍,再往上到「Do」,又是一個長達三拍的延音。
你看,它其實非常簡單,旋律結構不複雜,節奏也不快,甚至可以說是「大開大合」的走法 —— 但也正因為這樣的簡潔與留白,加上背景那一路向下沉降的和弦進行,整段旋律反而顯得格外深刻、震撼人心。
如果硬要從理論上去拆解的話,也可以這樣理解:旋律一開始在明亮的C大和弦上唱出「Mi」,隨著和弦一步步往下走,旋律卻逆勢往上升到「Si」、「Do」,而當音高來到「Do」時,和弦卻轉入帶點哀愁的Am小調,這種「旋律上行 vs 和弦下行」的交錯,就自然營造出一種張力與情感落差,令人聽了直擊內心。
但老實說,這樣的分析就像是你去吃一道美味到讓人落淚的料理,卻非得拿出顯微鏡來分析它的分子組成一樣;或者你深深戀愛時,還要去研究對方的DNA構造,這樣的解析,其實意義有限。
真正重要的,不是這些理論,而是那個能夠從「無」中創造出這樣旋律的作曲者 ── YOSHIKI ── 他的「心」。
正是他那顆飽含情感、渴望傳達的內心,才能孕育出這段簡單卻深沉、細膩卻激昂的旋律,也讓〈ENDLESS RAIN〉能穿越語言與時代,深深打動每一個人的靈魂。
這段副歌旋律 ──「Mi」三拍、「Si」一拍、「Do」三拍 ── 雖然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若拿來和一段幾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旋律相比,反而能更清楚看見一首「名曲」的深度與本質。
這個對比的例子,就是我們小學上課時常聽到的「上課鐘聲」旋律,通常會在開始行禮鞠躬時出現的那段旋律:
「Do」兩拍、「Si」兩拍、「Do」三拍。
請試想一下 ── 當大家一邊聽著這段旋律、一邊機械式地鞠躬時,內心會有什麼特別的感動嗎?答案往往是沒有的。
這段旋律跟〈ENDLESS RAIN〉的副歌在結構上其實差不多簡單,但為什麼〈ENDLESS RAIN〉就能直擊人心?
原因很清楚 ── 因為那段旋律,不只是旋律,而是YOSHIKI內心真實情感的顫動,直接變成了音符。那不是單純寫出來的旋律,而是他在某個心靈狀態下,自然「流出來」的聲音。
他沒有刻意去設計那段旋律,也沒有在和弦上用複雜技巧去包裝它,而是讓心裡的震動,毫無保留地化作音樂,這正是〈ENDLESS RAIN〉能夠成為名曲的重要理由之一。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這世界上即便有這麼多作曲家,每天寫出這麼多歌曲,卻不是每一首都能成為真正打動人心的「名曲」。
因為要能把心中的情感,毫無失真地化為旋律和弦,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這需要的不只是音樂技術,更需要一種特殊的「心的狀態」與「感受力」。
只有那些能夠掌握這種心境、又具備足夠音樂素養的人,才有可能誕下一首足以傳世的名曲。而這樣的創作行為,其實與作曲者的內心世界,有著極其深刻的連結。
——
下一篇,我們將繼續探討:為什麼〈ENDLESS RAIN〉能被稱為一首名曲。敬請期待。
※ 本次介紹的和弦與和弦進行的解說,為了讓不熟悉音樂理論的朋友也能輕鬆理解,因此刻意省略了部分細節。實際上,「下降進行」在應用上其實有很多種變化形式,例如:
〔C - Gsus4/B - Am - Em13/G - Fadd9 - F/E - Dm7 - Dm7/G〕
這種大調中的和弦進行,或是在小調中出現的變化:
〔Am - AmMaj7/A♭ - Am9/G - F♯m7♭5 - FMaj7 - Am/E - B7/D♯ - Esus4 - E7〕
此外,〈ENDLESS RAIN〉中真正精確的和弦進行,如果要完整寫出來,會是這樣:
〔C - Em/B - Am - Am/G - F - C/E - Dm7 - Gsus4 - G7〕
像這樣的細節與變化,其實還有很多,未來若有機會,也希望能更深入為大家一一介紹。
https://mora.jp/topics/rensai/tsuda-naoshi-02/
Posted on 2015年1月13日
☆ 在解說之前...(創作音樂的過程)
今天我們將繼續探討〈ENDLESS RAIN〉成為名曲的原因,但在開始解說之前,我想先分享一個重要的觀點。我們將要介紹的旋律與和弦的構成,透過解說可以更清楚的理解,但實際創作的時候,並不是在考慮這些細節,這一點很重要。
當然,也可以在先考慮這些細節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然而,遺憾的是,照這種方式依樣畫葫蘆製作出來的曲子,很可能不會成為我們在這個系列中介紹的名曲。
對於能夠創作出名曲的作曲家,我使用「生む(生出)」而非「作る(做)」這個詞語。這是因為我認為真正的創作行為是將「心的震動和情感直接轉化為音樂」,而只有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才能創作出名曲。當很多人聆聽時,名曲能夠順暢的滑入心靈,撼動情感,我認為這正是其原因。這是心靈間的共鳴,彷彿心靈交流的感覺。
☆ A段進到副歌的銜接流暢度
① A段
上一次介紹了在副歌中閃耀著宏偉美妙旋律的部分。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在邁向這段副歌之前,A段和B段的鋪陳是怎麼展開的。
如果你有看影片的話應該會注意到,副歌的旋律是從「低音的Mi一路拉高到Si、Do、Re」這樣的音域向上發展,相對地,A段的旋律則是「從更低的So到低音的Mi」之間做出延展。也就是說,A段是刻意在比副歌低很多的音域上進行,這樣一來,副歌出現時的戲劇性與美感就更鮮明、更有衝擊力。
A段的魅力,就在於它所營造出來那種靜謐、溫柔又平靜的氛圍,剛好襯托出副歌那種壓倒性的華麗與感動。而且不只是A段,包括整首歌的所有旋律,都非常流暢、細膩又優美,這正是〈ENDLESS RAIN〉的最大特徵之一。
和弦進行也與副歌形成鮮明對比。如我們之前提過的,它的變化速度是每小節換兩個和弦;相較之下,A段基本上是每小節只換一個和弦,節奏感較為平穩,步調也更為從容。
如果我們進一步仔細觀察A段的和弦進行,會發現一個小巧思:在C和弦接G和弦的時候,其實它變成了G/C,也就是說,看似是G和弦,但它的低音(根音)並不是G,而是C。
這其實是我當時作為共同製作人時提出的建議。原本C到G的和弦變化,是一個很有張力的跳躍,但如果讓根音維持在C不變,就能呈現出A段原本那種靜謐又溫柔的氛圍。
在音樂理論上,這是一種被稱為「通奏低音」的技巧。除了可以營造出和弦的透明感,也讓這段旋律更有深度與餘韻。我們在前奏裡也用了同樣技巧,像是〔C-G-F-G〕這一段,表面上和弦在變化,但底下的根音全部都是C,這也是通奏低音的一例。
順帶一提,這首歌以由弦樂演奏的透明感和弦(Cadd9)開始,這也是我的提議。為了讓這首名曲〈ENDLESS RAIN〉跨越各種音樂風格,打動更多人,我在製作時增添了這些元素,從一開頭就傳達出那股純淨、晶瑩剔透的質感。正如你在這首歌的音樂錄影帶中看到的,有雨水的光線和透明鋼琴,那種畫面感,也是我想呈現出來的形象。
另外,「通奏低音」還有另一層設計巧思:A段開頭的C到G這個和弦變化,剛好和副歌開頭的C到Em7/B方向相同,兩者之間形成一種呼應。而藉由讓低音持續停留在C不動,也能強化副歌進場時的存在感,讓那一刻更顯得光彩奪目、情緒爆發。
② A段的結尾如何過渡到B段
在A段的後半,旋律會突然從低音的「La」一下子衝到高音的「La」,這個轉變之後,就順勢銜接進入B段。乍看之下好像只是單純的音高變化,但其實這正是〈ENDLESS RAIN〉這首歌能夠成為經典的關鍵之一 —— 這種「心境直接化為旋律」的能力,就是YOSHIKI作曲天賦的展現。
這種旋律不是靠「設計」做出來的,而是從內心自然「誕生」出來的,和副歌一樣,都是這首歌最感人的亮點。
接下來我們來看B段的和弦進行:〔F- G- C- E7〕。
你還記得我們之前講過的「三大和弦」嗎?A段和副歌開頭用的都是C這個「主和弦」(Tonic),就像家的感覺。但B段開頭卻不一樣,它從「下屬和弦」F開始,也就是說,它沒有從熟悉的「家」出發,而是往旁邊稍微移動了一點,這種偏離感也是YOSHIKI內心情緒轉變的投射。
B段的旋律構造也很有意思,只用了「低音的Si到Mi」這四個很接近的音階來構成。這種小範圍、緊湊的旋律設計,剛好讓接下來副歌那種大幅度躍動的旋律對比更明顯、情感更強烈。
在B段這組〔F- G- C- E7〕和弦進行中,最閃耀的便是「E7」這個和弦。
以C大調為主的情況下,通常會用Am作為它的關係小調。而E7則是Am裡的「屬和弦」(Dominant),也就是Am這個小調的「招牌和弦」。
但E7裡有一個「♯5音」—— 也就是「G♯」,這個音在C大調的基本音階〔Do Re Mi Fa So La Si Do〕裡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E7這個和弦本身就已經跳脫了原本C大調的框架,代表樂曲此時其實是「暫時轉調」到了Am小調。
而這種「突然轉入小調」的變化,在C大調裡聽到像E7這樣帶有外來音的和弦時,就會讓人產生一種說不出的哀愁與感傷。
因為整首〈ENDLESS RAIN〉都在大調世界裡構築,所以當音樂突然切入這個E7和弦,等於是打開一道情緒裂縫,讓那份悲傷與心痛更加顯得突出、閃耀。這種對比與瞬間的情感穿透力,就是這首歌動人心弦的關鍵之一。
☆ 副歌之後的展開段落
唱完第二段副歌後,整首歌進入一個全新的展開。這部分,是非常典型的「轉調」段落,支撐著旋律往另一個方向延伸開來。
原本歌曲是在C大調的調性裡進行,而這裡的轉調,是轉到比C高「小三度」的E♭大調。
這種轉調方式會讓人感覺到情緒上的「擴張感」。因為「小三度」等於升高三個半音,也就是整個音域都往上提了一點,所以會有一種心情也跟著被拉高、變得遼闊開闊的感覺。
順帶一提,在這段落裡,為了加強這種「遼闊感」,和弦進行用了〔A♭- B♭- A♭- B♭〕這樣的來回變化;不過,低音卻從頭到尾都維持在A♭。這種像是B♭/A♭這樣的和弦配置,本身就會產生一種「穩定中又帶有張力」、「和弦在擴散但地基沒動」的效果,讓整體聽起來更具空間感與張力。
☆ YOSHIKI才華洋溢的名曲
從曲的結構來看,接下來轉到吉他獨奏的間奏,再回到寧靜的A旋律,經過B旋律,副歌重複了幾次最終結束。這美麗的流動,我希望大家能在聽實際音源的同時享受。
總之,通過以上內容的介紹,可以理解〈ENDLESS RAIN〉之所以是一首名曲,似乎是必然的,它有很多成為名曲的原因。
但正如一開始所提到的,我介紹的內容並不是提前考慮或準備好的,而是從YOSHIKI的心靈顫動和情感中直接產生並成為音樂。
我介紹的內容都是結果。在YOSHIKI自己構思的情況下,有許多成為名曲原因的元素。而這首歌之所以能夠感動許多人的心靈,可能正是因為這首歌的構成是如此的「真摯」。沒有人為加工、沒有精心計算,而是純粹根據內心產生的東西,對世界各地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愉悅的東西,同時又能夠引起共鳴。
也許這正是一首名曲的條件。
我在這次介紹的YOSHIKI,去年十月成功舉辦了X JAPAN的MSG演唱會,作為一位世界級的藝術家活躍著,而這一切的重要契機就是〈ENDLESS RAIN〉。
正是由於他的才華,之後他一直在創作無數的名曲。YOSHIKI在20多年來持續創作名曲的事實,證明了他是被上天選中的人才。
作為一個明顯的例子,最近的作品中有一首名為〈JADE〉的歌,這首歌既有類似〈ENDLESS RAIN〉的名曲性,又兼具象徵當前世界級活動的聲音方面的高品質,是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名曲。
如果有機會的話,也請聽聽這首歌。
【作者簡介】
津田直士(作曲家/音樂製作人)
小學四年級時,聆聽巴哈的《G小調賦格曲,BWV 578》使他對音樂有所覺醒,並在初中二年級接觸鋼琴的過程中,突然間理解了音樂的奧秘,開始彈鋼琴並作曲。他在大學期間就開始了作為專業音樂家的活動,自1985年起擔任Sony Music的製作人,並製作了X(現在的X JAPAN)、大貫亞美(Puffy)等眾多藝術家的作品。
自2003年起,他成為自由的作曲家和製作人。他參與製作了許多作品,包括牧野由依(Epic/Sony)、臼澤岬(TEICHIKU RECORDS)、BLEACH的角色主題曲、ION化妝品的廣告音樂等。他與X的成員一起經歷了從獨立樂團到登上東京巨蛋的軌跡,並撰寫了書籍《一切的開始》等,進行了文化活動,例如在Dwango官方Niconico頻道上的連載,以及由Sony Music主辦的音樂人培訓課程「Sonyaka」的講座等。在2017年7月7日,他以男女二人組「ツダミア」的身份從Sony Music Group數位發行的唱片公司mora/Onebitious Records出道。
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sudanaoshi
Twitter:@tsudanaoshi
Niconico頻道:http://ch.nicovideo.jp/tsudanaoshi
ツダミア官方網站:http://tsudamia.j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