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YUSUKE X
X JAPAN的團長YOSHIKI對於樂曲的執著異常強烈(完美主義者),這是眾所皆知的。他在參加電視節目時,經常提到「為了追求自己滿意的作品,一直沒有被唱片公司的框架給拘束」。這樣的態度也反映在近年X JAPAN新歌發表所花費的時間上,光看一首歌的長度就能略窺端倪。一般被歸類為J-Pop的歌曲通常長度是4到5分鐘,但X JAPAN的作品中,不少歌曲長達6到7分鐘,甚至像〈Rose of Pain〉和〈ART OF LIFE〉這樣長達10分鐘以上的巨作也存在。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這背後的原因是,YOSHIKI所要表達的音樂基礎源自於古典音樂。
先從曲子的結構來看,一般的J-Pop大多遵循以下基本形式:
- 第一節[A段-B段-副歌]-第二節[A段-B段-副歌]-間奏-(C段)-副歌
而X JAPAN的樂曲則依曲子不同形式多變,給人一種接近古典音樂那種經過深思熟慮的感覺。古典音樂中象徵性的曲式之一是奏鳴曲形式,其古典奏鳴曲的基本結構如下:
- (序奏)-提示部[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發展部-再現部[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尾聲)
在提示部通常會從第一主題的主調(大調I或小調i)轉調到第二主題的屬調(V)或短調曲子則轉到平行調(III)等,並以該調結束樂句。而發展部則會重用提示部主題的動機,繞行到各種調性,藉此增加張力,最後再現部回到主調。不同於提示部的是,再現部的第二主題會留在主調,最後曲子走向結尾。奏鳴曲形式的歷史可追溯至巴洛克時代以前,但上述的形式是在18世紀由海頓與莫札特代表的古典派時期確立並達到鼎盛。這種奏鳴曲形式,不只應用於有「奏鳴曲」名稱的作品,也被用在協奏曲、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堪稱古典音樂的典範。
不久之後,正是偉大的貝多芬大師更進一步勇敢挑戰,開啟更戲劇化音樂的可能性。貝多芬的偉大事蹟說起來太浩瀚,但舉例來說,像21號鋼琴奏鳴曲第《華爾斯坦》中,第二主題轉調到降III和長篇尾聲等,都是他的前衛嘗試。經過貝多芬這些挑戰,後來的作曲家如蕭邦的第二號奏鳴曲、普羅高菲夫的第三號奏鳴曲,甚至於再現部省略第一主題,都獲得了更多音樂上的自由。另外,順帶一提,李斯特唯一的奏鳴曲曲式極其複雜難解,單一樂章就長達約30分鐘的超大作。關於這點的分析,對我來說尚且力有未逮,因此暫且只能敬仰而不敢深究。
雖然話題大幅偏向古典音樂,但X JAPAN的某些作品(至少對我而言)在形式上會讓人聯想到這些結構。當然,因為是以主唱為核心的搖滾樂團曲風,並不是嚴格模仿奏鳴曲形式,但絕對不是一般每週大量產出的流行音樂能比擬的精心構成。這篇文章字數有限,就簡單帶過,比如我在首篇文章提到的〈紅〉,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沒有副歌,中間穿插長篇的間奏(含獨奏等龐大器樂段),副歌直到曲子後半段才出現。當初我沒有細想,聽得漫不經心時沒注意到,但將副歌留到後半才出現,無疑是對J-Pop既有框架、主流音樂頗具膽識的挑戰。儘管如此,若非刻意注意,卻能自然流暢的聽完,這就是因為整體曲子在縝密設計下維持了高度統一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