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x Verstappen(麥斯·維斯塔潘)這位現象級的賽車手,絕非普通的F1冠軍。
攤開他目前為止的生涯紀錄和數據 ——
- 最年輕一級方程式起跑車手 17歲166天
- 最年輕一級方程式分站冠軍車手 18歲228天
- 最年輕一級方程式大滿貫車手 23歲277天
- 單季最多分站冠軍 19座
- 單季最高分站冠軍百分比 86.36%
- 單季最多領跑圈數 1003圈
- 單季最多頒獎台完賽 21次
- 單季最多桿位起跑奪冠 12次
- 最長連續分站冠軍 10次
- 最長連續桿位 8次
還不到30歲,就已經用純粹的天賦、速度、賽車智商、超乎常人的強大心理韌性創下許多紀錄。
這些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
「維斯塔潘時代」也許正在進行中。
但有一件令人擔心的事,造就Max的所有這些特質,將會在他決定退役之後,從F1賽事中消失。
現年25歲的他可能還沒有達到巔峰,也可能是這項運動再也無法複製重現的奇蹟。
F1這項運動很難再培養出像他這樣的車手,一個時代也許會跟著結束。
要理解是什麼讓Max跑的如此之快,需要超越數字的範疇。

跟大多數孩子還在學習認知、在玩樂中成長不同,別人正在學怎麼自己綁鞋帶的年紀時,Max就已經展開他的賽車生涯了。
他才4歲就已經學會操駕卡丁車,這是與現代賽車環境截然不同的人生起點。
更特別的是,Max開卡丁車並非他周末消遣的普通嗜好,而是近乎軍事化訓練的系統性培養。
現代F1車手通常到8~10歲才開始接受專業教練的指導,進行系統性的深入培養。
但Max在雙腳只能勉強搆到踏板的年紀,就已經在系統性學習駕駛賽車的基本功了。
這短短幾年的提前開局,賦予他無法複製的優勢:在大腦發育還不成熟、理性思維尚未介入分析之前,就建立純粹的本能車感。
Max很小就學會用身體感知車輛的動態,理解抓地力與平衡的關係。這種潛意識層面的連結,是後天難以培養的寶貴資質。
這種原始、生物般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和思維分析固化之後,就會很難很難培養。
如今的卡丁車界過份仰賴數據分析,發展路徑已經高度規範化,這種環境趨勢也更加提高了門檻。
在今天這種資訊氾濫的世代,有各種分散注意力的數位媒體,小孩子可能愛玩電子遊戲、看短影音,而不會喜歡Max那種賽車活動。
這也意味著,車手生涯早期黃金培養期的發展路徑,可能已悄然改變,進而影響未來的運動表現。
但起步提早,也只是Max的成功要素之一,另一個關鍵就是,教他賽車的那個人是誰?
.jpg)
Jos Verstappen(喬斯·維斯塔潘)給兒子的,不只是提前學會賽車的優勢,他還為Max設計了一套極端且非傳統的訓練方案。
這套方案即使以今日的標準來看也相當嚴苛,更像是將兒子打造成一個「人肉賽車機器」,而非單純的親子互動。
Jos的訓練中,心理戰術的運用尤為突出。他會故意在Max不知情的情況下,調整卡丁車的設定 ——
有時是油門映射,有時是改變胎壓,有時是車架設定。
Max必須在賽道上自行發現問題出在哪,並即時調整駕駛方式來應對,而他的對手們,卻都駕駛著經過專業調校的卡丁車。
甚至冬天下著大雨,別的孩子們都在室內躲雨取暖,Max也要下場練車,不斷的練,不斷的刷新圈速。
手凍僵了就放在排氣管旁邊,烘熱之後繼續練。
這種毫無人性的訓練手段,造就出Max宛如超自然一般的車輛感知力,能精準控制賽車的任何動態。
當其他對手還在學習怎麼利用數據、吸收技師的建議來提升表現時,Max早已學會用直覺和感知力超越對手。
如果Max找不到問題、表現不好,Jos甚至會把他丟在賽道,叫他自己回家。
這種考驗方式當然是非常殘酷的,對小孩的心理壓力非常巨大。
按照當今兒童發展和運動心理學的標準,這絕對是不可取的,沒有人會認同。
前職業運動員對親生兒子進行如此嚴苛又可怕的訓練,這種父子相處模式基本是不可能重現的。
但其成效也是非凡的顯著,這能培養出一個人車合一的超級車手,不需要借助技術輔助。

當今的F1車手們普遍依賴數據筆記、模擬器訓練。而Max卻被刻意訓練去弱化對數據的依賴。
Jos訓練兒子的中心思路很簡單 —— 如果Max不需要數據也能開得飛快,那有了數據支撐之後,他將無人可擋。
Max能透過身體感知來判斷輪胎的磨損、透過方向盤的手感來判斷空氣動力學的平衡,甚至用屁股來感受機械抓地力的微小變化。
當其他車手需要工程師提醒轉向過度、轉向不足時,Max已經根據自身的「第六感」進行了駕駛調整。
這種從小淬鍊的「反數據直覺」,讓他成為一位能適應任何類型的賽車、瞬間掌握其特性的傳奇車手。
Max不需要冗長的調校手冊或數據分析報告,他能自己深刻感知賽車當下的「脾氣」。
也能用各種讓資深工程師都驚嘆的方式,準確傳達車輛資訊給技術團隊,把賽車調校到更理想的窗口內。
現代的車手培養體系非常強調數據分析和技術理解,這能培養出理論知識豐富的車手,卻往往削弱了車手對賽車本身的直覺感知。
他們或許都能讀懂數據,卻不一定能真正「聽懂」賽車本身發出的語言。
幾乎所有車手都能夠找到一種方法,將車輛帶出最佳表現,但Max還是能夠脫穎而出,保持穩定,充分發揮車輛的真實潛力。
對於氣動穩定性、可預測性不理想的賽車,Max照樣也能跑出強悍表現,這是他首屈一指的才能,無人能及。
這種直覺本能是他速度如此之快的關鍵。對自己、車輛和道路之間的聯繫,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感受。
Max的獨特之處在於,他能處理非常不穩定的後輪,也能在賽車的後端到達極限之前感覺到,然後再將其控制住。
這使他擁有額外「尖銳」的前端(轉彎靈敏),讓他能夠比對手更快、更猛烈的進彎,充分發揮賽車的優勢。
Jos灌輸給兒子的求勝心態求樣也是關鍵,Max從小被教導「第二名就是頭號輸家」的觀念,找藉口等於是軟弱。
唯一能接受的結果就是跑贏所有人。
這種強烈致勝心,結合他超群的車技,塑造出一位絕不接受失敗的冠軍車手。

Max的成功,是多種獨特因素聚合的結果,他的成長歷程,可以說是無法複製的 ——
要擁有一個F1實戰背景的父親,並願意採取如此極端的訓練方式,光這兩個稀有條件就足以成為絕響。
Jos深諳F1的行業潛規則和內幕運作,他很清楚在這項最高級別賽事要取勝,就必須達成哪些條件才能辦到。
Jos擁有賽車專業知識、相關人脈和外部金援。所以他不惜付出一切代價,讓兒子做好萬全準備,迎接挑戰。
更重要的是,他有鐵一般的決心要突破常理,從小就開始培養Max成為世界上最好的車手。
現代運動心理學可能會譴責Jos的許多訓練、懲罰和心理施壓方式,這會危害兒童的成長和心理發育,完全違背了運動健康理念。
現在的家長們,甚至是賽車手家庭,更注重孩子對運動的樂趣,更追求均衡發展,特別是對心理健康有益的教育方式。
這樣確實是很健康沒錯,但也更不可能培養出那種對勝利的極致追求,近乎偏執的完美主義特質 —— 這就是Max的寫照。
有一個願意採用極端培訓方式的F1車手父親 × 扛得住變態壓力並融會貫通的兒子,這種組合應該只有維斯塔潘父子了。
可能是空前絕後,再也不會重現了。
隨著現代兒童保護機制、育兒觀念的轉變,以及青少年體育的專業化制度、青訓體系的成熟,讓這種情況不太可再發生了。
並不是鼓勵家長一定要對小孩魔鬼訓練,才能培養出F1世界冠軍車手,而是這些獨特因素的組合 ——
超早開局、變態培訓、無法複製的嚴父模式,才造就了Max這位賽車奇才。
而Max也算的上是萬中選一,他的心理韌性本來就異常強悍,生理適應性也極有天賦。
本身資質就已經非常的優秀,才有辦法承受這種喪心病狂的訓練。
這一切嚴苛訓練機制能發揮出效果的前提 —— 都要建立在Max的天賦之上,最終才能成功。
而且他對賽車的熱愛,沒有因此被消磨半分。
如果把這一套極端培養模式套在其他孩子身上,很可能會導致心理崩潰、人格偏差,或是天賦不足以完成要求。
普通的孩子注定會成為犧牲品,或是發瘋,或是痛恨賽車,絕對無法倖存。
Max是這股完美風暴下的強大產物,絕無僅有,難以再現。打從他來到這個世界上,每一天幾乎就是為了進入F1而長大的。
基本上,F1車手們幾乎都是為此而活,只不過Max開始的更早。
天賦已經比別人高,練的還比別人更多、更狠、更艱苦。

17歲的Max,成為F1這項運動史上最年輕的車手。他當時甚至還沒有普通汽車駕照。
一進入F1,就迅速展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車輛控制能力,超越了他的年齡。
就像在他之前所有偉大的車手們一樣,出道的車速表現就已經很快(冼拿、舒馬赫、阿隆索、漢米爾頓、維特爾都是這樣)。
年僅18歲就成為F1歷史上最年輕的分站冠軍車手。這項紀錄大概永遠不會被打破了(除非FIA下修年齡限制)。
那個賽季展現了Max成功的核心 —— 直覺能力。大膽過人的超車、完美的單圈圈速、在側滑中的神奇救車 ——
在2016年雨天的巴西站時,Max冷靜維持著打滑的賽車不撞上牆,並迅速重回正軌,這是他早期一個標誌性的時刻 ——
所有這一切對他來說好像都很輕鬆。
即使在極限狀態之下,Max的一切動作看起來也很自然,這是一種非常俐落的駕駛風格。
但旁人卻難以理解,即便是隊友、比賽工程師,也摸不清Max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就算去問Max本人,他也不知道要怎麼用語言告訴我們,他只能回答「我是以最好的方式去適應我拿到的車」。
初入F1的Max因為級別實戰經驗不足,經常有魯莽和粗糙的表現,招致大量非議。
但在初期階段就「立即」展現速度、咄咄逼人的駕駛風格,一直都是世界冠軍車手會拿出的特質。
隨著時間推移,Max吃過苦頭,也瞭解了利弊,逐漸把駕駛技術精進、學會拿捏尺度。
現在的他已經成熟許多,將天賦與經驗結合,成為非常全面,幾乎不犯錯的車手。
他能在整個比賽週末一直保持在極限邊緣的狀態,至少有很長的時間都能跑出極限。

Max的崛起,不只為F1注入了新活力,也引發了我們對這項運動未來發展的思考。
他那種純粹的駕駛本能、對賽車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壓力下依然能保持巔峰狀態的心理素質,未來還能在F1找到類似的車手嗎?
當然,F1將來還會誕生更多冠軍車王,優秀的車手不一定都要在極端環境下成長,魔鬼特訓也完全不是奪冠的必備條件。
但走過這段煉獄之路的Max,恐怕再也沒人能像他一樣,將開賽車這件事做到讓車迷們匪夷所思的境界了。
比完正賽回家,居然還在開線上賽車,真是名符其實的「汽車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