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JAPAN〈Rose of Pain〉全曲解析|當美麗成了惡魔的理由

X JAPAN的〈Rose of Pain〉不只是一首名曲
它是一朵綻放於血色與詩意之間的玫瑰
從歷史啟發、歌詞意象
到交響金屬與古典賦格的結構融合
這首歌
是YOSHIKI對「極致美」與「極致痛」的凝視
也是視覺系音樂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美麗的詛咒

 如果玫瑰不再象徵純潔的愛情,而是成為血腥與痛苦的載體,那會是什麼樣子?X JAPAN的〈Rose of Pain〉就是這樣一朵玫瑰,它美得讓人心碎,卻也殘忍得令人難以直視。你或許會以為這不過是視覺系特有的誇飾手法,但當你瞭解了這朵玫瑰背後真正的靈感來源時,你才會知道這一切原來並非虛構,而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


靈感來自血腥的歷史

 這首歌的創作靈感源自於一本書:日本作家澀澤龍彥所著的《世界惡女物語》。X JAPAN的靈魂人物YOSHIKI曾透露,當初是被書名跟封面吸引了目光,好奇之下就買了這本書,沒想到翻開書頁後,書裡的一則真實故事徹底震撼了他,也因此催生了這首音樂史上十分獨特的傑作。這則故事的主角,就是名列金氏世界紀錄「歷史上殺人最多的女性連環殺手」,也被後世冠名為「血腥伯爵夫人」、「女德古拉伯爵」的匈牙利貴族 —— 巴托里·伊莉莎白(Báthory Erzsébet)


罪惡之花:歷史與傳說的交錯

 1560年出生於匈牙利貴族之家的巴托里·伊莉莎白,家財萬貫,天生就擁有白皙皮膚和驚人美貌,少女時期接受過極好的教育,因政治聯姻的丈夫死於戰場,掌握了巨額財富和權力。但當地逐漸傳出了可怕的傳聞:為了維持永恆的青春美貌,她不斷綁架處女並將她們殺害,以這些少女的鮮血沐浴,指望血液中的純潔能讓她永保青春。

 不管這些傳聞是真是假,巴托里·伊莉莎白最後確實被捕了,她的四個僕人承認殺害了數十名女性,甚至有人聲稱受害者超過六百人。最終,她被終身囚禁在恰赫季采城堡的塔樓裡,直接關到死。這個歷史事件後來被各種文藝作品渲染成了女德古拉的故事,成了人們口中的「恰赫季采血腥夫人」。

 當YOSHIKI看到澀澤龍彥用華麗卻陰森的文字描述這位女伯爵的罪惡時,他瞬間明白:「美」竟能成為這樣殘酷的理由。這樣極端扭曲的「美與痛」、「美與殺戮交織成血色玫瑰」的衝突意象,成為他撰寫〈Rose of Pain〉的最大動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歌詞中充滿:

  • 女性被殺害、懸掛、縫嘴的畫面
  • 玫瑰以血染紅而綻放的象徵
  • 「為使自己更美而殺戮」的殘酷語句

 整首歌的氛圍也彷彿發生在一座陰森的哥德古堡中,凝視著恐怖血海中的慾望深淵。這些都與巴托里傳說中那座匈牙利的恰赫季采城堡(Čachtice Castle)遙相呼應。


玫瑰不再是愛,而是罪惡的容器

 〈Rose of Pain〉的成功,來自於它不是一首「歌頌殘酷」的歌,而是用極端視覺與聽覺語言,來揭露痛苦與美麗的矛盾關係。當你知道這首歌背後的歷史根源,不只是虛構的血腥浪漫,而是從一段被政治、性別、歷史與傳說多重扭曲的女性故事出發時,這首歌就不再只是暗黑美學的練習題 —— 它是一次對「美的暴政」的深度凝視。

 YOSHIKI不是被血腥吸引,而是被「美的極致可以導向殘酷」這個概念震撼。他將這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實事件,轉化成一首交織著古典與金屬、詩意與暴力的黑暗歌劇。



音樂的建築師:巴哈與YOSHIKI

 正如YOSHIKI以巴哈的《G小調賦格》為這首歌的骨幹旋律結構。賦格曲特有的旋律主題輪迴交錯、重複堆疊的結構,恰好象徵了歌詞中殺戮與美麗交替循環、難以掙脫的命運感。從第一個音符開始,電吉他與管風琴就交織出一座哥德式的音樂建築,陰森而宏偉。而TOSHI哀號、略帶淒厲的歌聲,就像盤旋於這座建築上空的一眾鬼魅,始終無法離開。聽起來總帶了點毛骨悚然,令人難忘。


用音樂說故事

 YOSHIKI將巴哈的古典傑作(開場那段由管風琴奏出的主旋律)拆解重組,成為歌曲的骨架。全曲不斷出現主題動機變奏,形成交響詩般的敘事循環。

 這種古典賦格的精神,也貫穿整首歌的結構設計:

  • 情緒層層堆疊(如主題遞進)
  • 不同聲部錯落進行(情緒對位)
  • 後段多聲部密集交錯(近似Stretto技法)

 YOSHIKI不是單純套用古典技巧,而是用交響金屬語言,重新詮釋巴哈的結構,講了一則關於「美的殘酷代價」的故事。


歌詞與意象

 歌曲開場,TOSHI唱著:

你為何懼怕?
你到底看見了什麼?
在那座城堡裡,我一再追問
問著沉默不語的玫瑰

 這裡的「玫瑰」顯然象徵著內心深處的恐懼與不安,或許也正象徵著巴托里自己,她被困在歷史與傳說的古堡牢籠中,始終沉默,且無法辯解自己的罪惡行徑。她大概也試著問自己,為何內心竟能如此冷血與殘忍?YOSHIKI透過這段敘述,巧妙描繪出一幅黑暗的精神肖像。

 這段開場的歌詞,其實就是一場「無聲對話」,一方拚命追問,一方永遠沉默。短短幾句,就為〈Rose of Pain〉建立起強烈的精神底層。這不只是一首關於暴力與美的詩,更是一首關於「無法被理解的哀痛」,不論是受害者、幫兇,還是施暴者。

你為何哀傷?
你感受到什麼樣的痛苦?

 「哀傷」與「痛苦」這兩個詞在語意上雖然接近,卻有細微差異 —— 「哀傷」偏向情感上的淒苦,是靈魂的低鳴;而「痛苦」則可能是來自生理或精神上的直接折磨。這兩種情緒在此同時出現,代表此刻眼前的「玫瑰」所承載的,不只是單純的悲劇,而是一場交織著身體與精神雙重折磨的命運。

 但這裡的問句其實暗藏玄機 ── 那個「你」是誰?是在問玫瑰?是在問受害者?還是在對施暴者殘存的良知發問?其實三者皆可,甚至可能是YOSHIKI自己身為藝術家,也在對這場以美為名的殘忍悲劇發出他的質問。

噢~我問那花瓣如血色般的玫瑰
但那朵血紅玫瑰始終無法回答我

 「花瓣如血色」 —— 玫瑰本來應該是美與愛的象徵,但此刻卻染上血紅色,這是視覺系與哥德式浪漫中常見的對比美學,YOSHIKI在此成功的把血跟花融為一體,比喻殘酷與美麗共存的樣貌。

 而「無法回答我」這句,則讓整首歌的情緒徹底跌進悲劇的深淵 —— 玫瑰沒有聲音,受害者也沒有聲音,甚至施暴者自己也已無從反省。這句話像是面對深淵發問時的沉默回應:世界已無法回答這樣的痛苦,人類也早已失去了理解與懺悔的能力。

無聲地尖叫
屏息凝視著

 「無聲地尖叫」並不是因為不想喊,而是喉嚨被壓住了、嘴被縫上了,聲音被恐懼、壓迫、劇痛與震驚吞噬。這種啞巴式的尖叫,比撕裂的吶喊更令人不安,因為那代表 —— 痛苦已經深到超越聲音所能承載的程度、慘無人道。

 而「屏息凝視著」,則是一種注視著悲劇的無助狀態。就像看著一場即將發生的災難、卻無力阻止 —— 無論是敘事者、受害者,或是我們身為聽者、觀眾,都被這段歌詞牢牢捲入這場不能言說、無從挽回的悲劇漩渦。

黑色眼眸中 浮現了神祕微笑
凝視著伴隨悲鳴流淌的痛苦
珍珠項鍊映襯著雪白肌膚
從尖叫聲中開始
與血共舞

 這一幕的畫面極為生動且殘酷。珍珠與白皙肌膚形成美麗的對比,但這種美麗背後卻是無情的血腥暴力與瘋狂。巴托里的黑色眼眸裡閃爍著神秘微笑,暗示著內心扭曲的愉悅感:她在折磨少女致死時所獲得的殘酷快感。這段歌詞,完美捕捉了美與暴力交錯融合的病態,使聽者不寒而慄。

毫無憐憫的心 在殺戮中燃起快感
她為了讓自己更美 不惜痛下殺手
即使犧牲也如寶石般珍貴

 這一段明確指出巴托里伯爵夫人犯罪的核心動機 ── 就是為了美,她不惜殺害無辜的生命。透過犧牲者的鮮血,追求永恆的青春。這裡的「犧牲猶如寶石般珍貴」巧妙表達出生命的價值與美麗,在伯爵夫人眼中已經完全扭曲的觀念。這種極端變形的美學觀念是整首歌最關鍵的主題之一。

 到了歌曲的高潮,YOSHIKI用激烈、甚至接近瘋狂的方式描寫巴托里的殺戮行為:

將她們斬碎!將她們斬碎直到鮮血橫流
那些四處奔逃的女人
撕碎她們!撕碎她們直到她們的血流乾
(縫起來!用針線把她們的嘴縫起來)
吊起她們赤裸的身體

 這些殘暴的限制級歌詞,絕不是為了噱頭,而是傳說中的真實虐殺細節,YOSHIKI用直白、毫不遮掩的手法告訴聽眾,當美成為目的時,它會多麼無情。人們經常說:「美麗的東西令人窒息。」這裡卻是用字面意義表達了這句話 —— 為了永恆的美麗,這位夫人不惜讓他人付出最血腥的代價。

 此處所描繪的虐殺畫面,完全展現了視覺系美學中「暴力與華麗」並存的特色,將殘酷畫面以極致的詩意方式呈現,使聽者在震撼之餘,也深刻感受到人性扭曲的可怖之處。就像電影裡的爆炸場面總是會吸引眼球,極端暴力的毀滅手段,在人類眼中始終會有某種「美麗與刺激」。

在憎恨中互相殺戮的時光洪流中
尋求浴血的救贖

 這段歌詞集中呈現了整首〈Rose of Pain〉歌詞的核心精神與情感張力,透過極具視覺感與象徵意義的文字,描繪出暴力與美麗扭曲融合後的絕望世界:

 「在憎恨中互相殺戮」指涉巴托里伯爵夫人反覆的罪惡行為,凸顯她內心積累已久的仇恨與病態慾望。而「時光洪流」則暗示這種暴力並非偶發,而是持續不斷的 —— 「她已經長期殺了很多人」。透過時間概念,歌詞揭示這種暴力已成為日常,形成永無止盡的惡性循環,並進一步突顯人性已在罪惡之中迷失。

 「浴血」二字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字面上殘酷的沐浴鮮血,另一方面則象徵伯爵夫人為了追求青春與美麗而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而「救贖」這個詞則充滿了諷刺意味,美麗原應是光明而神聖的象徵,此刻卻必須靠殘酷暴力來維繫,形成美麗與罪惡之間強烈而病態的矛盾。

被慾望佔據的心 迷失了方向
就算撕碎愛的全部 也不曾顯露

 這句歌詞十分關鍵,道破整首歌的核心哲理:當慾望扭曲到一定程度,人性便徹底蕩然無存。這正是巴托里故事中最令人不寒而慄之處 —— 為了滿足永不止息的青春欲望,她剝奪了無數無辜少女的生命。而在慾望的操控下,人的心也逐漸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淪為毫無感情的殺戮工具。

 「撕碎愛的全部」這一句則表明伯爵夫人徹底放棄了內心僅剩的良知,甚至以冷酷、麻木面對自己的惡行,讓整首歌的悲劇性達到巔峰。描繪了徹底麻木的狀態,原本應充滿憐憫、愛與同情的內心,已無法產生任何情感。為了追求美,她已經沒有任何一丁點人性了。

痛之玫瑰
凝視著一切 不寒而慄
痛之玫瑰 

 這朵「痛之玫瑰」象徵無法言語的良知或靈魂,眼睜睜地看著罪惡發生卻無法阻止,內心產生深刻的恐懼與悲傷。它的「不寒而慄」既可能象徵施暴者殘存良知的不安,也可能代表被害者與旁觀者內心最真實而無聲的恐懼。玫瑰的美麗與傷痛交錯,點出了整個故事與歌曲的核心情感 —— 「美麗」最終被暴力與罪惡所吞噬。

古堡化作一片狂暴血海
鮮血淹沒了玫瑰 染成深紅
住手!別再染紅我
我再也受不了了
妳太殘酷了
停下來!求妳,停下來! 

 玫瑰在這裡彷彿終於恢復了意識,發出哀號,拒絕讓這種瘋狂繼續下去。然而,罪惡之輪已無法停下,美麗成為詛咒,痛苦成為永恆。

 最後的歌詞:

我們活在永恆的瘋狂中
就算那只是一場夢
如今只剩下痛苦,無盡的痛苦!
痛之玫瑰

 歌曲結尾回歸到整首歌的主題:這朵玫瑰所代表的瘋狂並未結束,而是以永恆的形式存在。

 這種無止盡的痛苦與罪惡,就算清醒過來,也只留下痛苦的回憶與瘋狂的餘韻。這句話也隱喻了巴托里本人的實際歷史 —— 即便她已經死了幾百年,古堡裡的屠殺真相也已無法考證,但這個恐怖傳說與悲劇卻已永遠留存在世人的記憶中。

 這樣的結尾,就像YOSHIKI最後忍不住嘆了口氣:人類追求美麗到如此極端,甚至成為瘋狂的奴隸,這究竟是為了什麼?或許這一切,只是一場夢。但夢醒之後,留下來的 ── 只有痛苦,別無它物。


痛之花的三重變形

 這首歌不僅是對巴托里事件的描寫,也是YOSHIKI對美的反思,甚至可能也是他對自己藝術生命中無盡追求的一次凝視。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Rose of Pain〉的強大詩意與豐富的視覺性。歌詞中的「玫瑰」意象貫穿全曲,最初是內心的恐懼,接著象徵殘酷的美與無情的暴力,最後轉變為最後一絲良知的控訴、面對罪惡卻無法停手的無奈,象徵意義層層遞進。

 〈Rose of Pain〉不只是視覺系的表演文本,它更像是一部古典歌劇般的罪惡之詩。玫瑰在這裡,是象徵,是容器,是血,是詛咒,是對「極致美」的殘酷代價之質疑。玫瑰的樣貌,在這首歌裡不斷變形。從『受害者血跡』一路轉化成『施暴者鏡像』,最後乾脆成了『審判者』,一路三變。

 透過歌詞,我們更清楚明白YOSHIKI的創作用意 —— 真正的悲劇並不是罪惡本身,而是人類面對美麗與欲望時,不惜自我毀滅而失去人性的悲哀。他用美麗的文字來包裝人性最黑暗的慾望,X的其他成員則以宏偉且悲壯的交響金屬編曲將之烘托出來。


編排與演奏特色

 當我們深入探索〈Rose of Pain〉這首歌時,除了歌詞與歷史意涵外,更具備豐富而紮實的音樂架構,展現X JAPAN卓越的音樂素養與嚴謹的創作功力。

 編曲結構上,這首作品大致可分為四個主要段落:

序幕:管風琴獨奏揭開序章,奠定中世紀般的幽暗氛圍
主歌:6/8拍的進行曲節奏,展現情感的抑制與壓迫感
橋段:轉為4/4拍,情緒徹底爆發,樂器激烈交鋒
尾聲:重回主題動機,情緒降溫後留下懸而未決的結尾

 這種結構安排,不僅呼應了巴哈賦格曲的輪迴模式,也展現了X JAPAN擅長的戲劇性與情感對比技巧。每段落之間巧妙的過渡與呼應,使得整首歌更具連貫性,且在敘事與情感推進上達到了極致。


 首先,一開場就令人驚艷,以管風琴的冷冽音色鋪陳出一種陰鬱而神秘的氣氛。這裡運用了巴哈《G小調賦格》的主旋律變奏,在古典音樂迷耳中立即形成一種熟悉的共鳴。短短數個小節內,吉他與鍵盤的對位交織,形成古典嚴謹與現代金屬融合的完美示範。

 進入主歌後,節奏逐步收緊,TOSHI的聲音逐層往上,加強情緒的張力,在低音域與中音域間流轉自如。他用近似吟誦的方式唱出開頭的英文歌詞,彷彿訴說著被壓抑的秘密。與此同時,TAIJI的貝斯線條逐漸浮現,帶著沉重而富有韻律感的演奏,若隱若現地推進著歌曲的敘事節奏,讓人感到內心緊繃且不安。

 當歌曲推進至中段時,氣氛急遽轉換,雙吉他(HIDE與PATA)交錯的riff與快速的和弦切換,整個人直接被捲進暴風眼。這裡尤其凸顯了HIDE慣用的即興演奏特色,他的吉他獨奏充滿情緒性與攻擊性,不規則的泛音運用與快速掃弦技巧,讓人感受到情感瀕臨崩潰的狂亂感。PATA則以精準節奏吉他穩固歌曲結構,兩人彼此襯托、相輔相成,形成X JAPAN經典的雙吉他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的鼓點編排同樣充滿藝術性。YOSHIKI的鼓組不僅僅是節奏的載體,更是一種敘事的工具。他用了大量過門和逐漸加快的段落,來增強歌曲的戲劇效果。特別是在歌曲高潮段落「將她們斬碎!」之處,他以密集的雙踏節奏與強烈的鈸音創造出音樂上的「攻擊性」,直接呼應歌詞內容,讓音樂與文字緊密融合。

 此外,最後的副歌反覆唱:「痛之玫瑰」時,弦樂每回都往上疊,3度、6度、8度,層層疊到三度『血漿』;最後一次唱完「Pain」後,弦樂組在一拍內全部收弓,只留管風琴餘韻。就像鮮血疊滿後被瞬間抽乾,留下真空失重感,甚是巧妙。


主題呈現方式

 這首歌的「主題」是開場那段低沉、冷峻的管風琴旋律,這個旋律隨後在不同段落中以不同樂器聲部、不同音域與節奏密度反覆出現,例如:

  • 管風琴開場(複音彈奏)
  • 吉他中段(用重複的斷奏和低音)
  • 鼓的重音跟拍也在模擬主題節奏
  • 主唱的歌聲也時而呼應這段旋律的輪廓

 這種「主題重現」的設計,讓全曲如同交響詩般,在悲劇中穿梭,不斷提醒聽者:這是一首以「痛苦的玫瑰」為核心意象所延伸出的音樂敘事。

 〈Rose of Pain〉雖然不具備完全古典的對位技術,但YOSHIKI在主旋律出現時,常常安排第二聲部以節奏錯位、旋律避開主音的方式進行:例如主旋律在TOSHI於高音區演唱時,其他樂器會故意避開旋律軸心,運用失落感或模糊性和聲,形成反向/對向運動。

 有些段落,則是用破碎型分解和弦的琴聲,像玻璃碎片拼回去,與主旋律形成「情緒對位」—— 一邊穩定,另一邊焦躁。這種「對位精神」讓〈Rose of Pain〉在感官上達到豐富的聲部互動,雖不是傳統賦格法,卻保留了它的本質精髓。

 這首歌的過門設計非常多,YOSHIKI用以下方式模擬古典賦格的過門功能:

  • 琴聲與吉他的長音 + 殘響鋪陳(類似賦格中的「調性模進」,旋律一路往上走樓梯)
  • 節奏慢下來,進入迷幻氛圍(過門橋段的音響模糊處理)
  • 鼓聲突然靜止,留下空白感(製造不安定性,模仿賦格過門的「預告功能」)

 這些段落讓歌曲整體從「敘述 → 蓄勢 → 爆發」的架構層層遞進,情緒曲線如同交響樂章的章回,跌宕起伏,而且一直往前推趕,好像拿著鞭子在抽,始終保持了聽者的緊張。


Stretto降臨:審判時刻的音牆

 「Stretto」(主題重疊密集段)在賦格中是主題彼此交疊、加快、密集出現的一種高潮技法,製造出壓迫與緊張。嚴格來說,〈Rose of Pain〉的尾段並非古典賦格中定義的Stretto,因為它並沒有把主題片段以時間錯落方式交織出現。但YOSHIKI卻以雙吉他與TOSHI的高音吶喊幾乎同時疊加,節奏加快、音高拉升、力度增強,形成類似Stretto的「密集高潮段」:

  • 雙吉他在高音區輪流進行斷奏與滑音,如同情緒碎片的交互嘶喊
  • 鼓組節奏快速密集,像是一道很有推進感的怒濤
  • TOSHI進入極高音區連續唱出無法言語的哀號(人聲與器樂融合成音牆)

 音樂不是單一聲部的主導,而是所有樂器一起衝上台混戰,這一切讓〈Rose of Pain〉的尾段情緒像地獄火一下子燒到臉上,形成最終爆發,是整首歌的「審判時刻」。

 這種寫法,已達到類似古典對位中Stretto的聽覺效果。這就是YOSHIKI的厲害之處:他不是模仿古典,而是用金屬樂語言重寫古典樂結構。〈Rose of Pain〉就是一首用金屬重擊的方式,寫出的「黑暗交響賦格詩」。



1991年NHK Hall【X with orchestra】現場

 1991年12月8日,X於NHK Hall的現場表演中,把〈Rose of Pain〉推向歌劇級史詩:管風琴前奏 + 弦樂群鋪底、6/8→4/4拍號跳躍、TOSHI高八度嘶吼,曲中的管風琴/巴哈《G小調賦格》素材,與金屬失真吉他形成「聖/魔」並置,成就「暴力與美麗」最極致的示範。整首歌無論在藝術性、音樂性或文學性上,都達到高度的完整與和諧。


結構分析

 🎵 0:00 – 約1:39|序奏 (Intro):管風琴獨奏在NHK Hall的殿堂中響起,複音旋律交織出古老又神秘的氣氛。這段莊嚴肅穆的巴洛克音型,以對位法描出陰影般的層層輪廓,彷彿一座幽暗古堡的沉睡甦醒。雖然簡單,但是重音很強,聽起來有壓力,充滿不祥的懸念,形成一種宗教感與喪禮式的氣氛。不是在歌頌什麼,反而是在「召喚」著什麼。

 🎵1:40 – 5:27|主歌段落 (Verses):隨著管風琴淡出,電吉他與弦樂齊奏主題riff,正式進入樂團編制。這段採用6/8拍,節奏緩慢、帶著進行曲的冷峻步伐。YOSHIKI在和聲上大量使用d小調及其變化和弦(如F大調與降B和聲),讓調性時而閃現希望、時而沉入幽谷,呈現一種不穩定的調性游移感。TOSHI的聲音壓低,用幾近敘述的哀號語氣訴說故事,與背景弦樂織成一層厚實的哀愁。從情緒節奏到調性模糊,這段就像一幅靜靜滲血的哥德式壁畫,從容卻致命。

 🎵5:28 – 7:18|器樂間奏 (Instrumental Interlude):節拍切換回4/4拍,速度拉升。YOSHIKI的雙踏鼓節奏急速推進,吉他與交響樂團展開對話:銅管與弦樂齊奏短促和弦,回應吉他的琶音與掃弦。這裡TAIJI貝斯線的三連音尤為搶眼,讓整段樂句如疾風驟雨般席捲。HIDE隨後的吉他獨奏兼具古典陰影與金屬狂野:音階奔馳於高音域間,揉弦、滑音、掃弦技巧連發,搭配弦樂鋪底,製造出華麗又緊繃的戲劇張力。這段器樂高潮在7:16到達頂點引爆 —— YOSHIKI巧妙的讓木管樂器在結尾處強調一記高音,與吉他形成呼應。這個細節點綴真的棒,讓樂曲在情緒上完成從壓抑到爆發的過渡。

 🎵7:19 – 11:35|加速段落與副歌 (Fast section & Chorus):這一段進入速度金屬的狂亂範疇:鼓以雙踏構築十六分音符地毯,貝斯亦同步疾馳。這裡明顯採用了Power Metal與Thrash Metal的音型特徵,TOSHI高亢的嗓音穿梭其間,反覆唱出"Rose of pain",如咒語般一次比一次高亢。旋律由原先的小調過渡到大調,製造出一種「哀傷中燃起怒火」的情緒反轉。這種大小調交替讓人難以完全定位調性,呼應歌詞所描繪的瘋狂狀態。和聲運用平行大三和弦,就像一座會滑行的樓梯,帶出一絲凱旋卻又近乎瘋狂的色彩,完美貼合歌詞中「為了美而殺戮」的病態榮光。此時交響樂加入齊奏,形成一堵大音牆,把副歌的情緒推上天花板。

 🎵11:36 – 12:38|尾聲 (Outro):高潮過後,節奏漸緩,樂曲重返開場的主題動機 —— 管風琴與弦樂再次登場,形成首尾呼應的結構。吉他拉出哀婉的即興句,如殘影般遊走。最後一個掛留和弦收在d小調,並未解決至大調,也未完全結束,而是懸在空氣中的痛苦與未盡之語。這不完全終止的處理,讓聽眾在此刻不禁屏息回想開頭的旋律。整首曲子像一個持續流血的夢,從莊嚴到狂亂,最後又回到靜默與無言。


各團員在演出中的技術與角色分析

 YOSHIKI(鼓手兼鋼琴):他是這首曲目的靈魂。開場管風琴主題由他編排、現場交由特邀演奏者彈奏,奠定了古典氛圍。鼓組演出上,他掌控了整體節奏推進與情緒層次,戲劇性的鼓技駕馭整曲的動態:前半段6/8拍穩健厚重,每一下銅鈸和小鼓都精確強調了悲愴節奏的重拍;特別是在段落轉換時,他常用充滿張力的過門銜接,增強音樂的起伏;後半段進入高速4/4拍時,YOSHIKI全力開啟高速連踩的雙踏大鼓,加上頻繁的翻滾式高速加花,營造金屬風暴般的張力。他也善於跟交響樂團互動,很懂得動態收放,讓節奏既有推進力,又不會壓迫到旋律。在同時與交響樂團協作時,YOSHIKI懂得適時變化鼓組動態:如在吉他獨奏或弦樂突出時,他會減少鼓點密度以讓出空間;而在副歌齊奏時則毫不保留的猛力敲擊,確保樂團的能量可以跟管弦聲部齊頭並進,驚人古典造詣與搖滾熱情在此交融無間,堪稱這次演出的靈魂支柱哇。(不要再說他打鼓不強了,能拿捏這麼好,還真是挺強的)


 HIDE與PATA(吉他手):他們是營造和推進音牆的關鍵角色。HIDE以華麗的新古典金屬獨奏與高音域琶音,成為舞台焦點。他的獨奏聽來既有古典陰暗色調又不失金屬的銳利感,各種技巧語彙信手拈來。左手小指也不斷變化,和聲非常細緻。在配合管弦樂團時,HIDE也會彈出長音的吉他哀鳴,與弦樂旋律形成和聲呼應,增添音色層次感 。PATA則穩固支撐全曲節奏,失真和弦厚實、強力和弦切分音讓節奏更具冷峻感;還有後半段高速衝刺時,他的十六分音符連擊掃弦都精準的咬合鼓點,確保樂曲推進不亂。兩人在副歌與尾聲常進行雙吉他和聲,打造飽滿音牆。兩段獨奏分別由HIDE與PATA主導,一前一後遙相呼應,前者情緒鋪陳、後者技巧迸發。他們分工明確、合作無間,雙劍合璧的兩隻吉他,就是X最精彩絕倫的一大特色。


 TAIJI(貝斯手):以深厚音色構築低音地基,在許多關鍵處也成為引領情緒的暗線。前半段多用八度音與根音的移動來增強和聲進行深度,如心跳般穩定;後半段進入疾速區段,他施展三連音與十六分音符連打,貫穿在鼓點之間,推動整體節奏奔騰前進。他的貝斯線不只是和聲支撐,更常隱含旋律性 —— 許多地方的低音走位本身就構成了一條暗旋律,與主旋律形成低音對位,例如在器樂間奏高潮部分,他在和弦根音之外加入快速穿梭的經過音,讓低音部分聽起來「會說話」。整曲下來,TAIJI扮演了連結管弦與樂團的橋樑,音色鮮明、推進力十足,是不可或缺的暗流力量,可謂「兇猛如其人」。


 TOSHI(主唱):開場低吟的唱法,帶著一絲氣音,彷彿在幽暗城堡中低聲詢問,營造出毛骨悚然的氛圍。隨後他逐漸提高音量,進入日語主歌段落時,聲音中明顯帶著悲愴和憤怒交織的顫音,特別是在描寫血腥畫面的歌詞段落。TOSHI的高音如劍,運用起來極為出色,到了副歌與高潮部分則連飆高音,在B4 - C5區域游刃有餘,展現雄厚丹田與混聲技術。他的英文母音拉長、日文子音銳利,加強輕重音對比,使每句歌詞都有如刀刻一般。TOSHI在咬字和轉音上精準切換,情緒的拿捏恰如其分。在龐大音牆前,他的聲音依然清晰穿透,氣息高亢穩健,是整首歌中玫瑰哀鳴與瘋狂的最佳代言。他的演唱成功詮釋了歌曲悲劇性的詩意 —— 前半段的哀傷壓抑、後半段的狂怒與歇斯底里,都被他拿捏得恰到好處。



結語

 〈Rose of Pain〉是一首充滿重量的作品。它不是想嚇人、也不是想耍帥,而是認真在問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 當「美」變成了傷害的理由,我們該如何回應?

  X JAPAN用這首歌把金屬與古典、暴力與詩意、崩潰與秩序混在一起,做出一種少見的音樂樣貌。它不是可以輕鬆聽聽的歌,但正因如此才有價值。裡面的血腥、憤怒、壓抑、抗議,不只是對歷史的凝視,也是一面讓人照見自己的鏡子。

 這首歌最後沒有結論,也不想給答案。它做的,是把問題丟到大家面前 —— 我們怎麼去面對那種從美麗中誕生的黑暗?而我們本身,是否也曾經為了某種美,對自己造成的傷害視而不見?是否曾經有個生命,因為你身上穿的帥氣皮衣而流血受苦?某種程度上,那朵玫瑰也許從來就不只是血腥夫人,搞不好我們也是啊。

 〈Rose of Pain〉的那朵玫瑰,或許仍在流血,但它也在逼我們誠實。當你凝視玫瑰的深紅時,也在凝視人性的深淵。


【轉譯】為什麼hide到現在感覺還這麼「新潮」?

原作/ビッテン

 最近我常在聽hide的歌,契機是看到這支現場演出影片。

 這支影片最棒的地方,就是完全展現出hide那種毫不做作的帥氣

 看完這場現場演出,我重新燃起了對hide的喜愛 —— 他身上那些讓我著迷的魅力,全都濃縮在這裡了。

所以hide才會被叫作「未來人」

 大家常用「未來人」、「外星人」這種詞來形容hide,原因無他 —— 不管是他的造型,還是他創作的音樂,都太前衛、太有創意了,用一般的詞根本形容不來。

 hide做出來的作品,真的一點都不會讓人覺得過時。

 例如他的MV,就算有人跟你說「這是令和時代故意做成平成復古風的作品」,你也完全不會有違和感。


 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為什麼他創作的歌到現在還讓人覺得「新潮」。一邊反覆看最一開始貼的〈TELL ME〉現場影片,一邊琢磨。正如我寫的,那段影片讓我覺得有魅力的,就是hide那種不做作的帥氣。

 「再來聽一首有歌詞的歌吧~」這種帶點隨性的MC,hide的目光掃視觀眾,露出像少年般的笑容。而且歌詞和旋律都非常簡單。

 跟"視覺系"那種華麗又誇張的印象截然相反,hide用最真實的自我來表達。這正是我覺得hide這位藝術家最迷人的地方。


 我覺得,正是他這種魅力,才是他「新潮感」的根源。

 換句話說,hide誠實地跟著自己的直覺和品味走,直接把那份真實表達出來,所以才會讓人覺得他一直很「新潮」。

 一般人多少都會受到自己生活的社會影響,會在意別人的眼光,想跟上流行。當然,我不是在批評其他藝人,這才是正常的人性。

 但是,hide不會為了迎合社會而改變自己的價值觀。他彷彿是直接把心中那份旋律和美感,原汁原味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但也不是說hide是對社會趨勢漠不關心的內向型藝人。他很早就注意到網際網路的潛力,並積極投入居家錄音(宅錄)等新技術。他總是能發現並善用當時最前沿的工具和方法。

 不過,我覺得他並不是因為「東西很新」才去用。他只是把網路等最新技術,當成實現「自己想做的事」的捷徑罷了。

 他有著非常堅定、不管外界怎麼說,都絕不動搖的自我主軸,然後用當時最好的方式,把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傳達給大家。hide給了我這樣的感覺。


 我覺得啊,hide這個人,他把最純粹的感受,很直接的就表現在作品裡了。跟什麼社會潮流啊、時代變化啊,通通都沒關係。他就是把最真實的自己,赤裸裸地攤開來,傳達給我們。所以即使到了現在,還是覺得很新潮,而且酷斃了!

 當然,他本身的品味就超棒,這點也不能忽視。但是,hide並不是從小就是什麼天生神童耶,他是因為KISS才愛上搖滾樂,只是一個玩樂團的普通少年罷了。

 我感覺他跟其他藝人最不一樣的地方,可能就是這種真性情吧。


好想親眼看看他活著的樣子喔!

 我會寫這篇文章,不只是像我前面說的,最近迷上hide了,剛好也是因為昨天就是他忌日5月2號(寫著寫著日期就變了,變成前天了)

 在這個時間點聽他的歌,總覺得冥冥之中有種命運的安排。他是我以前就很喜歡的藝人,所以就想說,不如就這樣用文字寫下來吧。

 雖說是「從以前就喜歡」,但他是1998年5月2日過世的,那時候我連小學都還沒上呢。雖然是因為受到年紀大很多的哥哥影響,不知不覺就開始聽他的音樂了,但真正明確喜歡他,大概是我念高中的時候吧。


 這樣寫著寫著,我才發現,雖然很老套,但我真的好想親眼看看活著的hide喔。好希望能親身感受到他對我的震撼喔。

 我會想像,要是活在現代,他會創作出什麼樣的內容呢?在現在這個網路這麼發達的時代,他又會對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常常這麼想像著。

 都已經過世二十幾年了,現在還是這樣,可見當年他一定真的讓現場觀眾都興奮不已、充滿期待吧。真希望我也能親身感受到他那股影響力啊。


 ……寫著寫著好像有點沉重了,換個調調,來寫點陽光一點的東西吧。

 重新思考hide這個人,我真的學到很多。雖然我沒辦法做出像他那樣超讚的音樂,也搞不出那麼帥氣的穿搭,但是,把我心裡想的、感受到的,很直接地用文字表達出來,這點我應該是辦得到的!

 不理會旁人的眼光,很真實地把自己的樣子傳達給別人。只要你願意這樣努力去表達,雖然可能只是微小的一步,但說不定就能創作出像他的歌曲一樣,流傳千古的厲害東西喔!想到這裡,心情也跟著積極起來了呢。

 hide,謝謝你留下了這麼多美好的音樂,還有你那精彩的人生軌跡。

X JAPAN為何如此命運多舛?從悲劇形象探討他們進軍世界的夢想,以及後面的曲折故事


 提到悲劇性的樂團,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日本樂團X JAPAN。

 東西方樂團有成員死於非命的悲劇不少。Led Zeppelin鼓手John Bonham酒醉噎死、AC/DC主唱Bon Scott酒精中毒死、Ozzy Osbourne個人樂團的吉他手Randy Rhoads墬機死、Metallica貝斯手Cliff Burton翻車被壓死、Beyond主唱黃家駒摔死、Pantera吉他手Dimebag Darrell中彈死、BABYMETAL現場吉他手藤岡幹大觀星時摔死...等。大部分出事人數都是1個,而且有繼續活動的團沒有再出事情。

 史上最慘的樂團,莫過於1977年發生墜機意外的美國搖滾樂團Lynyrd Skynyrd,三名團員當場喪生,其他團員也受重傷,慘到不行。僅管如此,X JAPAN曲折的命運仍令不少人印象深刻、悲劇形象還是相當凸出,我覺得有五個主要原因:


樂團太多成員出事

 X JAPAN有太多成員出事了。這種「接二連三」的程度,幾乎像是某種詭異的命運安排 —— 意外死了HIDE和TAIJI,他倆還曾是主要編曲者。而HIDE死亡的真相永遠無解;且TAIJI的死因至今也是一團謎,離開X後落魄成遊民的人生也是一個慘字都不夠形容。YOSHIKI小時候父親自殺、身體上不可逆的頸椎手腕等一堆宿疾 + 打鼓打到倒下去的外界印象。TOSHI被洗腦洗到人財兩失,還被長期海扁。SUGIZO誤信小人,最後被迫破產,一度無家可歸,靠朋友接濟。PATA曾突發重病,送醫急救,幾乎「生死一線」。

 每個成員彷彿都被命運戲弄著,如此狀況連連的程度,可以說在這個樂團裡無人能倖免。此外,X JAPAN復出之後的作品已顯得乏力變質,感覺只剩下主創YOSHIKI的古典浮華。許多人歸因於HIDE離世導致樂團作品失衡,特別是那些很有味道的吉他獨奏旋律已不復見,對樂界又是另一種惋惜的悲傷。

 2023年,命運再次重重地給了樂迷一記耳光 —— HEATH驟逝,死於癌症,毫無預警。直到他走後,許多人才意識到原來這些年他一直默默等待X再次啟動,每天堅持練貝斯,從不鬆懈。他什麼也沒說,卻從未放棄。他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再站上那個舞台,和團員一起演奏,卻在心願實現之前離世,讓這段悲劇故事又添上一筆,像是永無止盡的連載般,殘酷又無情。



HIDE的死當時是日本社會現象

 五萬多人送殯,現場很多人暈倒送醫,加上後續的樂迷自殺潮,非常混亂,悲上加悲。每年紀念活動依舊都有幾萬人到場,樂迷和樂評在網路上各種悼念文也從來沒停過。如今還有新一代的年輕樂迷說自己是因為看到HIDE的紀錄片或表演片段而入坑,這種跨世代的共鳴與懷念,說明HIDE不僅是當時的搖滾巨星,更是一個長存的文化符號。

 整整二十五年過去了,如今HIDE還是令日本音樂界仰望的標誌之一。他就跟許多英年早逝的傳奇樂手一樣,永遠是樂界懷念的人物。當然,音樂界值得懷念的人物有一大堆,數也數不完。但在這當中有些不一樣的是,HIDE意外死亡造成的社會現象和連帶影響似乎龐大許多,徹底改變了很多人,從心理創傷到人生價值觀的改變都有,不僅僅是喜歡的名人逝去這麼簡單

 而且HIDE突然離開所引起的震盪效應,時間已經過去這麼久了,卻直到今天都還餘波盪漾,仍然沒有平靜。這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他的離開,讓X JAPAN這個原本就充滿戲劇性的樂團,悲劇形象又異常的更加沉重。這樁悲劇並不是矯情的情緒渲染,而是切切實實存在於樂迷們的人生裡,是一道無法跨越的坎。



樂團本身的美學

 X JAPAN的音樂以深情、激切而聞名,許多歌曲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落、哀愁、傷痛、悲慘,甚至是來自內心的尖叫。這種深刻的哥德式主題經常探討心理、精神和個人情感,歌詞中經常會出現「淚」、「血」、「愛」、「孤獨」、「迷失」、「痛苦」、「顫抖」,這種情感負載賦予了他們的音樂一種極其深邃、古典式的悲劇性美學,也給人一種強烈的樂團形象,很容易與「悲劇」聯想。

 另一方面,X JAPAN的視覺系風格也強調了戲劇性和悲劇性。舞台服裝、妝髮也通常充滿張力,傳達出一種浪漫主義和悲情的美學。而YOSHIKI極端的打鼓方式,一種要將自己獻祭給音樂似的打法,病態、宣洩、激情,也與樂團的音樂和悲劇性主題相互關聯。和絕大部分鼓手完全不一樣,YOSHIKI在演出當中投入了大量情感美學,他經常打鼓打到體力不支、無法行走,甚至昏到,會劇烈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和悲劇印象。



團長YOSHIKI的公眾形象

 多年來,YOSHIKI有著「情感豐富」、「經常暈倒」、「敏感脆弱」、「身體受傷的音樂家」、「痛失至親」、「努力的悲劇英雄」、「常常打完鼓就痛苦的倒在地上」、「飽受折磨的音樂天才」..等公眾形象。YOSHIKI本人也經常提及他生活中發生的悲劇、困難和可怕回憶,包括HIDE的死亡、TAIJI的死亡,或是小時候他的父親自殺,經常分享他的音樂創作和表演是如何受到個人經歷和情感的影響。

 因此悲劇性經歷已成為他的公眾形象、音樂生涯的一部分,也是他與觀眾建立情感聯繫的方式之一。也許這是YOSHIKI應對悲傷的方式,也許是一種公關行銷。當他如此頻繁的提起這些事時,確實會令人傷感,令人同情,令人覺得他和X JAPAN非常悲劇性。另一方面,也有些人對這種頻繁提及個人悲劇的方式產生不同程度的反感。無論如何,樂團的悲劇形象每年都不斷加深著。



進軍世界到一半閃電解散

 身為日本硬搖滾和重金屬市場的機會創造者,在日本展現的潛力世人有目共睹。當年打開日本市場大門之後,試圖進軍最大的英語系市場,整團搬去美國住,甚至在日本也暫停活動,全部資源都投入進軍的準備計畫。這對當時的日本樂團來說,是極其罕見的舉動。

 他們不是「試探」美國市場,再回來日本保持發展,而是孤注一擲地想站上世界舞台,但命運就這麼殘酷的開了個玩笑 —— 眾所周知到一半就因為主唱TOSHI走人而解散、HIDE接著離世而中斷,所有努力付之一炬。一來一往之下,簡直可以說為了美國市場,硬生生浪費了將近五年的鼎盛時期。這段歷史,對X JAPAN來說,是一個永遠無法驗證的可能性。沒人知道當年他們若是留在日本繼續深耕,還可以達到怎樣的高度。也沒人看得見完整體的X JAPAN進軍歐美能否成功,如果成功的話又能到何等境界。
  • 他們能不能成為第一個稱霸歐美主流的日本金屬樂團?
  • 他們能不能跟Iron Maiden、Metallica、Guns N’ Roses、Bon Jovi並列而立?
  • 他們能不能借助MTV最輝煌的時代、在油漬搖滾大爆發之前,闖下一席之地?

 我們永遠無法得知。

 現在回頭看,X JAPAN雖然在全球「視覺系文化」中占有無可取代的龍頭位置,並成功啟發LUNA SEA、GLAY、DIR EN GREY、the GazettE等後輩樂團攻佔國際。但在世界金屬史上,他們的位置卻因為當年那突如其來的解散,而被劃上了一個模糊的、不是自願的、充滿遺憾的句點。如今放眼世界,X JAPAN只是一個最有影響力的視覺系樂團,而不是最有影響力的硬搖滾/金屬樂團,就是差在當年的臨門一腳。

 這讓海內外無數樂迷、音樂產業的觀察者、相關人士和許多看好他們的人都感到惋惜。也許不只是惋惜,更像是一種失落的可能性 —— 他們可能改寫歷史,卻沒有機會。他們本來能讓日本金屬樂在世界留下更深的烙印,曾經站在門口,已經握住把手,卻在最後一刻被命運踢了出去。

 直到今天,仍有外國樂評人提到X JAPAN時,用的字眼是: 
  • 「全世界最不走運的樂團。」(《泰晤士報》評論)
  • 「這種被遺忘的偉大讓人惋惜。」(《Metal Hammer》評論)
  • 「這種 ‘本土巨星,全球不識’ 的矛盾十分罕見。」《NME》評論)
  • 「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樂團,但你從未聽說過他們。」(CNBC評論)
  • 「西方鮮少有人真正了解他們的音樂深度和歷史意義。」(《滾石》評論)
  • 「被低估的巨人,因為語言跟文化隔閡,西方世界對他們知之甚少。」(Metal Injection評論)
  • 「他們的音樂水準和舞台魅力無人能敵,西方人卻甚少認識,令人費解。」(《Loudwire》評論)
  • 「世界搖滾舞台上的隱形冠軍。他們的名字在西方幾乎無人知曉,令人惋惜。」(BBC音樂史評論)
  • 「除日本之外,外界對他們的認識非常有限。這種跨文化的落差,是全球音樂市場的冷漠寫照。」(《衛報》評論)



X JAPAN在日本如此成功,為何仍要進軍海外?


 X JAPAN自1980年代後期出道以來,憑藉著獨特的視覺系風格與硬式搖滾、金屬交融的音樂,在日本樂壇迅速崛起,奠定傳奇地位。他們的現場演出場場爆滿,專輯銷量屢創佳績,更多次在東京巨蛋舉辦萬人演唱會。那這樣一支已在國內成神的樂團,為什麼還要選擇把國內市場放一邊、掏空資源舉團進軍海外、進駐美國?

 核心原因只有一個:要真正進入世界舞台、取得國際影響力,就必須『拿下美國市場』


「圈外人」的無奈現實

 X JAPAN之所以無法真正影響世界硬搖滾/金屬圈,是因為這個世界是歐美國家主導的,政界、商界、法律界、金融與投資界、影視界、體育界、時尚界、科技界、學術界、出版界、媒體與新聞界、航空航太界,各個領域的話語權與影響力,幾乎都是歐美牢牢掌握。音樂界自然也不例外,全球都視其為老大哥。事實上,音樂界裡所有流派,影響力最嚴重向歐美傾斜的幾個大流派當中,就包括X JAPAN所處的〝搖滾樂〞和〝金屬樂〞。

 這兩個流派,不但起源於歐美,發展歷史也完全以歐美為中心。從60年代的英美經典搖滾、70年代的硬式搖滾、80年代的金屬熱潮,到90年代之後的各種子流派(如油漬搖滾、工業金屬、金屬核等等)—— 所有的歷史主軸、流派定義、頂級樂團出身、樂評標準、權威榜單、主流媒體報導、世界級音樂節… 這些影響發展史的關鍵節點,幾乎通通集中在歐美。

 像X JAPAN這樣來自日本的非英語系樂團,就算在亞洲紅透半邊天,但放在全球搖滾圈裡,依然會被當成「圈外人」。這不是實力問題,而是全球化結構性的不平等。如果你研究過現在一線知名樂團是如何崛起成名的,知道這些樂團究竟跨越了哪些里程碑後才打下名聲,你就會慢慢驚訝的意識到,他們都有一個經常出現的共同點:〝歐美榜成績是最基本的門檻〞。不論是美國告示牌、英國金榜,還是德國、瑞典等金屬大國的榜單。這不只是人氣的指標,更是一種「認證」 —— 在這個「世界音樂市場的評價體系」裡,如果沒有拿過歐美市場成績,就等於沒打過正式比賽。甚至可能連入場門票都拿不到。


 其中又以美國的『告示牌二百大專輯榜』為全球業界最頂的標竿,在這個榜拿到一次好成績,就是知名樂團了。拿到一個冠軍的話,妥妥的就是國際級大牌樂團,即便只拿一次,這成績也足以吃一輩子。這不是虛榮,而是現實 —— 媒體、音樂評論家、各大唱片公司和音樂產業人士,通常都會密切關注榜單的排名。當一支樂團拿到告示牌冠軍,無論是在公眾曝光度、商業機會、國際巡演機會、音樂銷售及傳播上都會帶來重大的正面循環,這一切通通都建立在這些榜單之上。(當然也包括葛萊美獎、搖滾名人堂..等等)

 而日本的榜單在世界上沒有話語權,說白了就是「外來者」,這場遊戲的規則從來就不包括公信榜成績(充其量只能當作歐美樂團低谷時期的續命跳板)。因此,當年X JAPAN大費周章進軍海外,跟華納音樂簽全球發行權合約、全員遷往美國住、學英語、買錄音室、重錄英語版專輯,所有規格完全是為了「攻榜」而打造。結果連「登場」的機會都沒拿到,這或許才是最悲哀的地方。

 如果位置對調,地球變成是東亞黃種人主導、東亞黃種人的專輯榜就是權威,那X JAPAN就不需要進軍歐美了,完.全.不.必。那個平行世界中,在日本成為殿堂級,自然就是世界的殿堂級。問題不在於X JAPAN優不優秀,而在於世界的遊戲規則本身就不公平。歐美才是權威,他們的榜單才是世界標準。在他們那裡能賣出去的音樂才更容易跨越國界,進入每一代聽眾的心中。這不是盲目崇洋,而是全球音樂產業現實結構所形成的生存邏輯


告示牌就是潛規則,連披頭四也不例外

 所以,X JAPAN在日本登頂了,當然也要去美國拚,不拚告示牌,那就難以擴展到全世界。『日本公信榜』榜首,論樂界影響力、趨勢(潮流)效應、產業資源潛力、媒體聲量和認可度,都遠遠不如『美國告示牌榜』榜首。即使擁有巨大的粉絲群體、非常死忠、義無反顧的支持樂團,他們依然很難跨過那一道「文化鐵幕」。在美國人的權威榜單面前,X JAPAN至今仍是「圈外人」,沒有在他們那裡拿出過任何東西,這些都沒有實際意義。更何況,市場特別講究數字,全球評論家看的是歐美成績、看的是數字。沒有數字,人家就不會把X JAPAN認真當作一回事。

 所以,一支英國樂團在英國紅了,下一步往往就是進攻美國市場。找美國廠牌發美國版專輯、辦美國巡演、爭取美國各種媒體的宣傳亮相..等等。因為美國是全球最大音樂市場,是音樂界的核心,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聽眾群體、上限最高的銷售潛力、最密集的媒體曝光資源、最完善的演出場館與巡演系統、最多投資者的商業機會、最強大的樂評影響力和傳播平台。簡單來說:音樂圈的金字塔頂端,從錄音室到舞台,從幕前到幕後,美國都握有絕對主導權。要揚名世界,不能不去美國。傳奇的披頭四樂團,1963年出道兩張專輯就連奪『英國金榜』冠軍,但也必須在重重阻礙、被賞白眼的情況下,到美國市場"拜碼頭"。為什麼?因為英國只是次大的市場,規模和影響力都略遜一籌。想登峰造極、追求更廣闊的事業機會,還得是稱霸過美國之後才算數。



權威與認可:歐美霸權下的音樂傳承

 另一方面,每個樂手,在還是熱血少年的時候,都有自己最愛聽的樂團,效仿唱腔或效仿演奏特色、擷取靈感或融合。久而久之,那些影響就成了他們日後音樂風格的根基。等他們長大成名後,又會成為下一代樂手小時候效仿的榜樣,就這樣一代傳一代,搖滾與金屬的傳承鏈就這樣形成了。所以,世界上更多的搖滾/金屬小孩是聽歐美樂團長大,傳承的是歐美樂團留下的足跡 —— 因為那些才是全球媒體曝光最多、演出資源最豐富、文化傳承最穩固的對象。


 X JAPAN即使在亞洲萬人空巷,但在未曾出現於歐美主流平台的情況下,對於下一代引領世界的歐美搖滾樂手而言,他們幾乎等於「不存在」。不是好不好聽的問題,而是「沒進入他們的世界」。這種文化傳承與影響力的擴張,無法單靠才華與亞洲各國的粉絲熱情,還需要美國榜單、美國媒體與美國產業的背書。假如X JAPAN能奪下美國告示牌專輯榜冠軍,就算只有維持一週,那個光環也足以撐起後續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全球傳承效應。

 我的這個觀點,牽涉到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國家地位、語言優勢、市場權威和文化霸權等不公平的先天條件。站遠一點來看,X JAPAN的影響力主要在東亞,『天團』、『神話』、『傳說級』,這些響亮的頭銜X JAPAN通通都有。但是,很多歐美民眾連團名都沒聽過,因為西方主流媒體不怎麼在乎亞洲音樂界的事情,沒去過他們地盤上闖出名聲的團體,就沒有足夠的價值報導給大眾知道。

 固然X JAPAN在某些國際市場上擁有一定的樂迷和受眾基礎,特別是那些對日本文化和日本音樂感興趣的人,但由於X JAPAN從未真正在歐美排行榜上取得成功,加上日本音樂產業向來十分封閉,便缺乏大規模的國際主流媒體曝光。大部分西方民眾更容易接觸當地和國際主流媒體上傳播的音樂,因此對於不出現在這些主流媒體上的樂團,知名度通常相當低。僅僅是不停的辦大規模巡演、大力砸錢做宣傳、制定各種出色的媒體策略.. 這些工具都是有極限的。某種程度上,制霸歐美專輯排行榜才是最大聲、最有效的行銷工具。



最悲傷的夢想:明明有能力卻踏不進門

 所以稱霸日本之後,進軍美國市場,在那裡就有機會揚名世界,也就是X JAPAN畢生夢寐以求想幹的大事:『奪下告示牌榜首』,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聽他們的音樂,但到了門前卻沒踏進去過。X JAPAN曾經有機會,成為史無前例的世界級超級樂團,將他們的傑出音樂在世界各地傳承下去。但悲哀的是,第一次進軍以解散告終。引述YOSHIKI本人2010年在公開場合說過的話:
「在日本有多成功並不重要,因為這一點在美國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能否在美國這裡表現出來。通過這次的北美巡演,我有了醒悟的感覺,並且很高興能回到初心。在日本,很久以前,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在東京巨蛋開演唱會,現在實現了。在美國,我想要觀眾填滿麥迪遜廣場花園。我想要奪下告示牌排行榜的冠軍。我確實有夢想,我打算實現它。」

 這番話既是夢想,也藏著無奈

 雖然2007年重組後,YOSHIKI非常積極在推動樂團的國際化,但是客觀事實上,X JAPAN至今在美國的知名度仍然不高,在全球範圍內就更不用說了。KISS樂團貝斯手Gene Simmons曾這樣堅定的評價X JAPAN:「如果他們出生在英國或美國,用英語唱歌,也許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樂團」「美國人對任何非英語的東西都充耳不聞。這很愚蠢,因為世界上有一些很棒的音樂,我們都沒有去好好聆聽」。《時代》雜誌評論家Judy Berman也說:「如果西方也關注日本流行音樂,就像日本人那樣,那美國民眾早就熟知X JAPAN這個樂團了」。為何他們說起X JAPAN都語重心長?因為他們非常明白,這就是市場權威的可怕力量,有太多群眾都對其一無所知,導致世人錯過了這個樂團。


為何當年一定得去美國唱英語?而現在卻不必?

 若你熟悉後來的PSY、BTS、BABYMETAL、BLACKPINK等日韓藝人,就會產生一個很自然的疑問:為什麼現在他們用母語唱歌也能打進美國告示牌?甚至風靡全球?為什麼X JAPAN當年卻非得「去美國」、「用英語」才有機會突圍?

 這不是能力的差異,而是時代背景截然不同。

 90年代的X JAPAN,處在一個「英語霸權」還幾乎毫無鬆動的年代。那是一個沒有YouTube、沒有串流平台、沒有社群媒體的時代,音樂的跨國傳播,幾乎都得靠實體專輯的發行、主流電視台或廣播的播放、以及幾家超級媒體的報導。歐美媒體在當時根本不會主動報導非英語歌手,更別說日語金屬樂團這種「超出理解範圍」的東方文化產物。

 當時的美國唱片商與電台,不會投資一支「不唱英語的樂團」的。這就是現實。所以,X JAPAN為了符合這套潛規則,不得不重新錄製英語版的專輯,不得不從零學習語言、調整詞意與音律,甚至把名字從「X」改成「X JAPAN」,讓美國市場理解這是一支「來自日本的樂團」(當然也是因為撞團名才決定改)。這一切的妥協,就是為了「有機會」參賽。

 (早期日本團的兩個例子:BOW WOW曾移居英國活動、LOUDNESS苦練英語)

 而為什麼現在的亞洲歌手,可以用母語就紅遍全球?因為串流平台的崛起(如YouTube、Spotify、Apple Music)、社群網路(如Twitter、Instagram、TikTok)、演算法推薦、全球網友自由分享,這些都讓語言障礙被大幅削弱。音樂不再只靠傳統媒體或實體唱片鋪來流通,而是靠每一位聽眾的手機和電腦 —— 不管是日語還是韓語歌,只要音樂夠動聽、影片夠吸睛,不需要翻譯,也能靠YouTube病毒式傳播迅速爆紅。

 簡單來說:現在的串流世代已經允許「以母語為榮」去挑戰世界;而X JAPAN那個CD年代,卻還處於「非得講英語」才能進場的時空。他們不是輸在音樂,而是時代不同。如果X JAPAN出現在今天,他們也許根本不需要重錄英語專輯,只要在YouTube上傳高畫質現場,靠樂迷口耳相傳與演算法推送,說不定就能創造出比當年更大的國際關注。

 —— 而這也是讓人心酸的地方。這不是一場單純的「挑戰」,而是一場被單向壓迫的「文化傲慢」。他們所承受的犧牲與崩壞,在今天串流經濟模式的脈絡下看來,近乎是荒謬的歷史錯位。



進軍海外一事,導致了一連串悲劇


 接下來,說說X JAPAN這個樂團的坎坷命運從何而起,這一切究竟是從哪裡開始變調的?

 最初的遠因、最早的那根導火線 —— 那個乍看充滿希望、實際上卻是一連串悲劇的源頭,就是團名還叫做X的時候,從90年代初期開始著手的『進軍海外』計畫。夢想很宏大,卻是整個樂團痛苦的開始。即使他們非常積極在策劃和準備、耗費了巨額資金,卻遲遲盼不到決定性的成功,反而在內部逐漸引發壓力,造成一連串無法挽回的裂痕,最終出現事故,形成樂團的悲命。X JAPAN原先無人可擋的旺盛生命力,就在這個艱苦的逐夢過程中,消耗殆盡。這是被詛咒的海外進軍,其代價之大,遠超你我所能想像的。

主唱TOSHI:第一個被「夢想」逼到崩潰的人

 首當其衝,是英語本來就不好的TOSHI,根本就像是趕鴨子上架。為了將樂團推向世界,YOSHIKI作為團長是最積極、野心也最大的,在錄音室中變得很嚴厲,他要求TOSHI完美發揮出聲音、節奏、音調和情感,以及母語人士的英語發音水平。他經歷了專輯《Jealousy》和《ART OF LIFE》嚴苛、沒有人性的錄音地獄折磨,每天不知道反覆唱了多少遍,直到聲音沙啞為止,YOSHIKI也從不讓步「為什麼還是不行?聲音要是出不來,就在聲帶上更加把勁!」,請了醫生到錄音室給TOSHI注射擴張聲帶的藥。這直接將他逼到了極限。

 喉嚨出血、連日睡眠不足、流鼻血、胃痙攣、全身浮腫。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進行了連續的錄音。錄音結束,TOSHI的喉嚨也積聚了血塊,只能開刀取出,歌唱生涯差一點就要毀於一旦。在動了手術後,他在一本筆記簿上寫道:「每次錄音都想放棄當歌手」、「錄音時感覺快要死了。一點也不好玩。我受夠了」。如果TOSHI在這時候就退團,然後X找不到新主唱而解散,那也不奇怪。

 比起身體的極限,他的心理更早被逼到崩潰。因為打從心底,TOSHI就是抗拒進軍世界的

 這次錄音後,他屢次與YOSHIKI爭執,但是反抗無果,他們從小開始的友誼也首次出現裂痕。再者,是TOSHI原本就已經自信心不足,僅僅在東京巨蛋被五萬人的拍手喝彩包圍,他內心的害怕就不斷擴大,對於將來進軍世界要面對更大的舞台,使TOSHI變得非常非常恐懼,處於一種異常痛苦的精神狀態。YOSHIKI要帶著樂團走向世界,有著『絕對不能輸』的強烈心態,但TOSHI對自己在國外能不能站得住腳這件事,感到非常焦慮。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瓦倫達效應」。TOSHI對於擔任「X這個搖滾樂團的主唱」原本充滿熱情,但還沒有站上美國的舞台,對於英語、腔調和其他各種因素的擔憂卻排山倒海而來,已經先將自己壓垮了。


 X很快就要用陌生語言迎接龐大的外國觀眾,其他四位成員都充滿憧憬,只有TOSHI不是,反而是恐懼、不安與極度排斥。但這些情緒沒有人理解,更無法說出口。隨著進軍計畫的發展,不滿、失望、憤怒、質疑、猶豫、沉重、黑暗,在TOSHI心中,有個什麼東西已經改變了、掏空了、死掉了。無法填補,無法修復,他與YOSHIKI漸漸不再交談。進軍世界這個夢想,對TOSHI來說真的就是惡夢,X JAPAN這個變得巨大的樂團,在各個方面都變成他的負擔

 TOSHI在日本培養的自豪感也被撕成了碎片,在東京巨蛋表演,大家都愛你。但是去了美國,卻沒人知道你是誰。發音不好,有日本人的腔調,很努力用標準英語唱歌,美國人也聽不懂,以為你還在唱日語。語言障礙實際上給他帶來了比想像中更大的心理壓力。引述TOSHI在自傳裡所寫的回憶:
「YOSHIKI追求母語程度的完美發音,我無法滿足他所有的要求,更不用說完美的發音了。雖然請來了知名的發音教練,不斷給我上課,我也確實試著用正確的發音來唱歌,但實際唱出來的效果並不理想。」

「無法滿足YOSHIKI的要求,我開始氣自己、恨自己、厭惡自己,甚至也開始怨恨提出這些要求的YOSHIKI。我痛苦的意識到,原來自己是個這麼差勁的歌手,逐漸沒有信心、沒有力氣,也沒有能力去當X JAPAN的主唱。甚至覺得,自己連成為X JAPAN的一份子都不夠格。」


 剛開始進軍世界那幾年,TOSHI內心的巨大轉變、自信喪失、與成員之間產生鴻溝,讓X JAPAN顯露疲態,必然走向終結。隨著時間一年一年過去,他與整個樂團漸行漸遠,遭到別有所圖的女人守谷香和洗腦團體介入,最後退出X JAPAN,讓樂團受迫性解散。但是,筋疲力盡自請退團的TOSHI,一腳又踏入往後十二年的地獄人生。身心靈的折磨、暴力毆打、公寓囚禁、人身限制、財產及妻子被奪、成為替集團首腦賺錢賣命、無償工作、還替人背上鉅額債務的奴隸。只因為當初進軍世界不斷累積的精神痛苦,讓洗腦集團輕易介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TOSHI甚至還認為自己"被拯救了",竟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受害者。



第二位犧牲者:TAIJI的離去與命運的改寫

(這一節的論述目前未有公開證實,僅為資深粉絲的常見說法加上我的推論)

 如果說TOSHI是「進軍美國」的第一位犧牲者,那我想,TAIJI就是第二位。只是相比之下,他的犧牲更加突兀、更加無解,甚至更殘酷 —— 他不是自己選擇離開,而是直接從X這艘通往夢想的方舟被踢下船。眾所周知,X到了美國後,才過去一年多,便請走了這位實力堅強、才華橫溢的貝斯手。這震驚了整個樂迷圈,因為在那個時候,他不但是X音樂表現力的中堅份子,更是實力與人氣兼具的重要人物,無論舞台表現力、作編曲能力,都已經是比肩世界等級的音樂人。為什麼這樣一位重要人物,會在「進軍美國」的關鍵期突然被X辭退?

 這段時間的X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從來沒有公開解釋具體細節,說法版本不一、真相沉沒。TAIJI說『離團的起因源自於金錢,總是主張平分版稅的我,成了樂團討厭的傢伙』、YOSHIKI說『他做了不該做的事,違背了約定』。兩人的說法既模糊,也兜不起來,沒有說出真正的原因,自然眾說紛紜。

 很多人草率的認為只是"TAIJI經常頂撞YOSHIKI,兩人不合,最後用團長的身分開除他"。但我告訴大家,不可能啦 —— 
  1. 音樂理念不合、意見有衝突,這個從1985年就存在了,當時就已經在吵架動手,要開除早就開除啦,TAIJI之後也不會跑回X
  2. 既然不合,也明知道音樂上不對盤,那為何1986年TAIJI還會被YOSHIKI找回來?這兩個人還馬上住在一起努力改曲子
  3. 進軍世界就是跟美國市場硬碰硬的戰爭,他們也一起歷經過無數風風雨雨,打了無數仗,豈會在關鍵時刻為了口角拆夥?
 意見衝突、觀點不合,這在音樂界很常見,尤其是在樂團裡。YOSHIKI跟TAIJI有如親兄弟,也是一起打拼過的戰友,雖然創作品味不一樣,但是性格雷同。互槓、互毆、互相扶持,一起挨餓度日、一起被媒體罵、一起反抗這個世界、也一起成功出道走紅,曾經榮辱與共。吵架歸吵架,但是感情比家人還深。這兩個人的關係並不是簡單一句話就能說清楚,沒有那麼膚淺。他們之間的牽絆,遠比一般人想像的還要深刻。這種大眾說法普遍歸普遍,但只要思考他們的組團歷史和當下環境,就知道這根本站不住腳。


 有一說是TAIJI私自參與了LOUDNESS的活動才被開除,先放一邊不討論,因為這個說法稍嫌牽強,音樂人偶爾跨團合作並不罕見,不至於直接踢人(HIDE也跟別團的人走很近啊)。比較多X迷相信辭退TAIJI的真正原因,是「他在美國碰了毒品」。因為從全體哭著同意、連HIDE這樣立場堅定的人都沒有反對,這樣在邏輯上就說得通,代表這件事的嚴重性遠超一般的內部爭執,已經是「必須考慮外部壓力,只能硬著頭皮處理」的地步了。

 為什麼這個說法可以站得住腳?因為美國樂手圈子中,吸點東西太普遍了,甚至某些風格的搖滾文化本身就跟毒品密不可分。但這套邏輯在日本完全行不通,對日本人來說,公眾人物碰了毒品就是當場社會性死亡,全體成員連坐,整個樂團在日本直接完蛋。如果TAIJI真的在美國交了壞朋友、染上毒癮戒不掉,那麼在進軍世界這條路上,他就成了必須馬上被切除的「致命風險源」。與其讓X被醜聞毀掉,還不如保護其他成員,加上美國那邊的大合約也要談了,那只能斷尾求生,以「音樂理念不合」為官方說法,讓TAIJI遠離X。

 這是很多X迷的觀察與推論。

 再說,TAIJI離開之前,X只讓他一個人改簽「錄音室樂手」的合約,這本身就很奇怪。這份合約既能看成是打入冷宮,也能解釋為一段『觀察期』或『戒毒寬限期』,當作『最後通牒』。這樣一來,也能對應上YOSHIKI說的『他違反了我們之間的約定』、『做了不該做的事』、『不開除他,X就要崩潰了』這類話。如果只是意見衝突,直接踢人就好了,哪還需要改簽合約?更詭異的是,自從TAIJI離開樂團之後,X的成員就集體噤聲,沒有人再公開提起TAIJI。這明顯不是一般的疏遠而已,而是一種徹底的隔絕與人際切割。
  • 曾經合作密切的HIDE跟TAIJI這輩子再無任何往來
  • TOSHI、PATA從未就此事公開說明原委,當然也沒有合作
  • HEATH頂替貝斯位置上台後,也沒有接觸過TAIJI
  • YOSHIKI面對媒體提問都隻字不提,絕不正面回答當時的來龍去脈
  • X的唱片公司、經紀人、製作人、工作人員等也通通閉口不談此事細節
 YOSHIKI也因為開除TAIJI而被外界冠上「獨裁者」的罵名,只要把TAIJI犯了什麼錯解釋清楚,就能洗刷了,但他卻寧願承擔這個罵名,至今也堅決不解釋,這可以解讀為是在「捍衛TAIJI的名譽」。再加上退團後續的現象來看,「毒品」這個說法最為合理。因為X沒有人再跟TAIJI往來、婚姻破裂、被趕出家門、變成遊民、組的團一個比一個低調收場,最後甚至去韓國出道.. 在如此重視人際關係、社交圈如此緊密合作的日本金屬/搖滾界,這是極度詭異的現象。種種切割跡象和撇清關係的線索,都自動往這個說法靠攏了。

 對於TAIJI這個天才貝斯手,X進攻美國市場後非常需要他拿出硬式搖滾/重金屬的音樂性,整團只有他能良好表現出美國人喜歡的特徵。無論是金錢糾紛、火爆性格還是什麼樣的爭執不下,在進軍世界這個無比宏偉的夢想面前,通通都是小問題,但X卻請走了他。倘若真的是染上毒癮,那就遠遠超越X內部的問題了,而是會「滅團」。面對這種一定會來的社會壓力,X忍痛放棄他也是合乎常情。

 試想,若不是歐美樂界獨霸全球,X若不是為此遠離日本逐夢,這一切都不會發生,TAIJI也很可能不會有離開X的那一天。

 像TAIJI這樣的世界級樂手離團,竟然沒有一堆主流樂團想挖他、沒有一票人排隊想找他合作,這是不可能的事。但他除了剛跳過去LOUDNESS的那年外,這輩子在日本始終無法重返主流,不奇怪嗎?所以導致他遭受日本樂界邊緣化的起因,可以推測就是當初進軍美國時,接觸到不該接觸的東西,引發他的人生巨變。原本前途無限、好端端的音樂事業一夕之間風雲變色。曾經瀟灑的浪子TAIJI,拼命掙扎著,病痛纏身的過完下半人生後,莫名其妙死在美國屬地塞班島上。『會唱歌的貝斯』,就此消逝。

 連怎麼死的都沒人能交代清楚。


改名為X JAPAN的那一年,一切都改變了

 1992年,TAIJI離開X。這件事,在當時雖然只是新聞標題上的一行字,但對X這個樂團來說,那其實是命運的分水嶺。同一年,樂團正式在美國簽下國際合約,團名也由「X」改為「X JAPAN」。改的不只是名字,更是整個團魂。名字改了,樂團也變了,黃金陣容不再,黃金時期也過去了。

 當初那個五人一心、齊心協力到處破壞常規、打倒體制的樂團,自從遇上『市場權威』這道高聳的體制後,不再生龍活虎,彷彿一下子就喪失了野性。這堵牆不是傳統的日本業界常識、不是唱片公司的阻礙,也不是舊有媒體的排擠,而是更巨大、更抽象,也更加殘酷的 ——「全球市場」所象徵的、以美國銷售數字為準則的價值觀體系。(復出後的新專輯遲遲不發,也跟這點脫不了關係)

 X JAPAN自此之後,留下最鮮明印象的動作,幾乎只剩下每年年底的東京巨蛋公演。為了籌備需要漫長時間製作的英語版專輯,成員們開始投入solo活動,五個人很難一致。YOSHIKI一個人在混音室裡工作,主導了樂團方向。HIDE彷彿意興闌珊,漸漸淡出X的錄音室。雖然表面看起來依然活躍,卻也不再像過去跟TAIJI搭檔時那樣,積極參與編曲。這個樂團的結構,已經在美國悄悄被顛覆了。


音樂性、美學與TOSHI的凋零

 隨著時間過去,X JAPAN的音樂也發生了劇烈轉變。從《BLUE BLOOD》、《Jealousy》那種暴烈而又充滿緊湊細節的金屬,到《DAHLIA》時期開始,走向流行與抒情之路,原本豐富的音樂性和美學,也漸漸式微了。

 雖然仍然華麗、仍然震撼,但那種原初的野性、那種橫衝直撞,揉合五位成員的驚人創造力,已經消失了。他們的音樂變「漂亮」了,卻少了那種令人胸口發燙的衝擊感。甚至連樂團的美學 —— 那種結合哥德、視覺系、美式搖滾的獨特造型與氣場 —— 也開始模糊淡化,宛如一隻已經被美國市場馴服、不再張牙舞爪的野獸。

 而就在這樣失衡又高壓,每天去錄音室都像上戰場般,為了唱好英語而苦苦掙扎的狀態中,TOSHI的人生也開始崩塌。在solo期間,遇上守谷香這個妖女,他以為她是「戀人」,其實是洗腦集團佈下的引線,是個將TOSHI一步步帶入控制、剝削與毀滅的「嚮導」,來到洗腦地獄的門前。

 這一切的源頭,仍然可以追溯回「進軍世界」這條路上,為了「英語」而積累下來的巨大壓力、創傷與孤獨(參見 從《We Are X》探討Toshl、YOSHIKI、退團、解散和洗腦之間的線索。在TAIJI被請走後的第五年,TOSHI與YOSHIKI決裂,信心潰散,自我價值被掏空……(這些全都成了他日後被洗腦控制的弱點與破口)最終向YOSHIKI自請退團。

 然後導致X受迫性解散,傳奇步入歷史,畫下悲傷的休止符。



最後的最後:HIDE的死亡

 樂團解散之後,樂迷們無不潸然淚下、悵然若失。但最令人震撼的悲劇,發生在1998年 —— HIDE的驟逝。

 如果沒有進軍世界後引發的上面這麼多事;
 如果TAIJI沒有被開除;
 如果TOSHI沒有走進洗腦地獄;
 如果X還是五人一心、在日本穩坐龍頭寶座,打造自己的盛世王朝;
 那麼 —— HIDE的人生會不會不一樣?

 我們永遠無從得知答案。

 他的死,像是一扇關上的門,牢牢焊上了,讓整段歷史無法再回頭。即使X JAPAN日後復活,即使YOSHIKI努力重組、TOSHI回歸,無論有多少東京巨蛋、多少感動重逢,但那個團魂擰成一體的X,已經回不來了。

 海外進軍,原本是夢想的翅膀。可是對X JAPAN而言,卻成了蝴蝶效應的起點,一連串悲劇的源頭。從TAIJI的出走,TOSHI的凋零,到HIDE的死亡,每一件事,都是彼此相連的因果環節。他們曾經共同創造出屬於日本搖滾最燦爛的一頁,但也共同被那個夢想慢慢吞噬。

 X JAPAN的命運不僅悲劇,或許更像一場多重災難疊加的過程。一切基本上就像滾雪球一樣,最後變成了雪崩。


 最後,引述一條相關的Reddit討論吧。
https://www.reddit.com/r/xjapan/comments/ij8lnr/how_to_comment_on_the_influence_and_popularity_of/

[討論]如何評價X Japan對大眾的影響力與知名度?

 我相信,當人們提及日本樂壇(或日本重金屬)和視覺系時,X Japan具有絕對的地位和代表性。但除了上述話題之外,在全球音樂界和硬搖滾/重金屬中, X Japan還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嗎?

 也許是因為他們從未真正進入歐美唱片市場?

 許多知名樂團都是因為在Billboard 200或英國專輯榜上取得好成績而為大眾所熟知。以AC/DC為例,他們的廣泛知名度是在美國發行第三張專輯後才建立起來的。Metallica經歷了第四張和第五張專輯的暢銷,開始受到大眾的歡迎。即使是不聽音樂的人也幾乎聽過這兩個樂團的名字。這是不分國籍的。

 但X Japan幾乎取得了同樣的成就...甚至更高。唯一的區別是在日本,而不是在美國。X Japan的知名度似乎主要在東亞,很多歐洲人和美國人還沒有聽說過他們的名字。例如,紀錄片《We Are X》的導演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聽金屬樂。在接到案件之前,他從未聽說過X Japan這個名字。

 《Metal Hammer》雜誌的音樂評論文章這樣說道:「X Japan 可能是你從未聽說過的最大的金屬樂團。」

 X Japan在日本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音樂運動,改變了日本的音樂產業。如果他們在美國做同樣的事情並賣出很多專輯,他們可能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屬樂團之一。


  • 在我看來,X在西方世界因缺乏良好的營銷管理/策略而蒙受了巨大損失,而如今Yoshiki與美國一些獨立和流行音樂人聯手的努力並沒有真正得到足夠的回報。浪費了一次機會,或許X真的是全世界最倒楣的樂團了… 令我生氣的是,Yoshiki和樂團有這麼多好音樂,都因為這個原因而不見天日。

  • 如果 X 第一次嘗試進軍美國就獲得成功,那麼整個 J Music 的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我記得他們在紐約的記者會中提到了巡演,但後來就沒有了。所有美國歌迷都非常沮喪,因為在宣布消息後,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 我們原本希望至少在紐約或洛杉磯舉辦一場演唱會。有傳言說他們正在製作一張專輯…… 有傳言說它是英文的。我自己和我認識的歌迷只想聽到我們熟悉和喜愛的歌曲。所以我們一直抱著希望,結果最後他們宣布解散了。

【新聞】前X貝斯手TAIJI的自傳,終於推出電子版了

徳間書店 2025年6月16日 17時00分

無論是老粉還是年輕樂迷,這本讓人垂涎三尺的著作再次重現天日,如今正是最值得細細品讀的時候!

    株式會社德間書店(總公司位於東京都品川區上大崎,代表董事社長為小宮英行),將於6月17日(星期二)發行前超級樂團「X」的貝斯手TAIJI的自傳《傳奇樂團「X」的生與死 —— 致在宇宙翱翔的好友》的電子書版本

※本書原為2000年出版的紙本書,這次是推出其電子版。
※電子版不包含紙本書附贈的音樂CD。

    與神祕身亡的hide之間的相遇、不為人知的往事、從童年一路走到成為音樂人的跌宕起伏、加入X後連番突發狀況的活動內幕、直到倒數退出前內心的掙扎,以及他對每位團員的真情流露 ── 這些點點滴滴,全都被細膩的描繪出來。

    書中也寫到,他從榮耀巔峰跌落谷底,流落公園過著漂泊生活的那段日子,再到重新振作、以音樂人身分徹底復活,這一路的波瀾壯闊既赤裸又溫暖,令人動容。

    關於「X」的真相,以及作為一位充滿魅力的音樂人、同時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間TAIJI」,書中收錄了許多令人熱血沸騰的故事,對樂迷來說,絕對是彌足珍貴的寶藏級內容,毫無疑問。

    書末還特別收錄了TAIJI的完整音樂作品年表,無論是從資料價值還是閱讀深度來看,都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佳作。


《傳奇樂團「X」的生與死 —— 致在宇宙翱翔的好友》(電子書)

作者:TAIJI
發售日:2025年6月17日(星期二)
定價:1430日圓(含稅)
發行單位:德間書店

https://prtimes.jp/main/html/rd/p/000000862.000016935.html

來講講X JAPAN到底有多偉大,他們的存在感有多驚人

 自從2018年之後,X就像銷聲匿跡一樣,一點熱度都沒有,好像是被世界遺忘到了角落。

 看了實在是唏噓感慨。

 但我心裡、很多人的心裡,都無法忘記X的偉大與驚人。

 仔細回想,再聽聽歌,再看看影片,就會胸口發燙,期待他們能有歸來的一天。

 年輕世代已經難以接觸到X了,我覺得不行。這麼棒的樂團,一輩子都不知道也太可惜了。

 不知道X,沒聽過X的音樂,那種人生簡直是白活了。

 所以想來講講X這個樂團到底有多偉大。

 看有沒有辦法讓你們願意動個手轉貼出去,給年輕的小孩子們有個接觸到X的機會...

 只是... 關於X真的有太多話題可以講了,根本講不完。

 當然是想從「X到底有多厲害」這點開始,雖然這主題也滿大的啦(笑)。

 X的厲害之處... 要我重新思考一次的話,我會覺得 ——

 他們就像是整個徹底改變日本音樂史那個「舞台」的存在,這感覺真的很強烈。

 像那種「要改變主流、要顛覆世界」的氣魄,其實很多樂團都馬會用嘴巴講講,但X是真的做到了的那一種。

 用那種音樂風格還能賣得那麼好,真的很厲害。

 X好幾次上《紅白歌唱大賽》的時候,你再去聽聽看,那根本就是金屬嘛,音樂超重的,正港的金屬。

 再跟同年代的流行金曲比一下,你就知道有多重了啦~

 大家的音樂都輕飄飄得像羽毛,而X是火力全開的震撼視聽,簡直是兩個星球的差別。

 但偏偏他們的歌又很有旋律性,不是只有爆炸鼓點和辛辣吉他,旋律也美的能牢牢抓住人心 ——

 又美又暴力,這不就是「暴力美學」嗎?

 這大概也是他們能紅成這樣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那個視覺形象... 對著你的眼球踹一腳!

 X真的是超級龐大的一個存在。

 巨大到不行。

 甚至可以說,他們出來之後那十年,日本音樂界被他們帶出來了某種「方向」,

 不只是某種「小眾風潮」那麼簡單,而是「全民現象級」的衝擊,

 很多後來自我燃燒、自我毀滅的音樂人,其實某種程度都踏在X開闢出來的道路上。

 真的,這絕對不是什麼「間接影響」,是那種很直接、很實質的衝擊。

 規模之大,無與倫比。



 像LUNA SEA也是,如果當初沒有X的存在,他們可能連獨立製作的專輯都發不出來。

 這樣一來,後來的LUNA SEA說不定整個職涯走向也會完全不一樣了。

 而且一開始幫GLAY製作的就是YOSHIKI啊。

 這兩個日本天團都公開把X視為恩人,直到現在都是。

 上禮拜LUNA SEA的INORAN又對媒體表示:

「說到底,是他們把我們撿起來的。當初就是HIDE跟YOSHIKI問『要不要出CD?』。真的只有感謝而已。」

 所以你仔細去看這些面向,X對日本搖滾的影響,真的不是間接那種,是非常直接、非常具體的超大影響。

 他們真的是徹底改變了整個日本搖滾場景的人,甚至是日本金屬圈。

 如今連很多老外都喜歡的BABYMETAL,也致敬X到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

 她們的製作人KobaMetal表示:

「於我而言,X的崇高卓越簡直就如同日本文化標誌中的標誌。」

 說真的,沒有人能像X一樣把整個場子翻過來。

 真的沒人比得上。

 像BOØWY那種當然也是經典,超有名的,

 但你回頭看,BOØWY帶出來的那個風潮,現在要回想有哪一個跟上去的團,好像也想不太出來吧?

 如果說到「影響力」這件事,不管是後繼者的數量,還是對整個社會、文化造成的衝擊,X真的就是壓倒性的存在,

 絕對是「斷頭台級別」的獨霸一方。


 講到這裡,還是得提一下YOSHIKI啦。

 身為X的鼓手、鋼琴手、團長、製作人,

 YOSHIKI這個人光是在X這十幾二十年間展現出來的存在感,也真的是難以取代。

 像是幫天皇寫曲啦、為世博創作主題曲啦,還有跑去好萊塢搞配樂跟主題曲什麼的,也身兼製作人跟發起人。

 聽說讓日本的鼓手數量都暴增了。

 日本人對鼓手的印象從後面打節拍的小角色,變成八爪章魚般全能的超級英雄。

 這種大轉變,全靠YOSHIKI一個人展現出來,

 反差魅力、對抗身體限制的韌性、即使會死也要全力打鼓的意志... 

 不支倒地、中止演出、痊癒復活,循環了好幾次,讓日本人驚掉了下巴。


 YOSHIKI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號人物。

 連金球獎都找他合作,是這種等級的角色...

 想想看,全世界哪裡還找得到一個鼓手能做到這種地步?

 不只鼓打得很出色,能做出美到捏住靈魂的曲子,他還自帶那種光芒萬丈的魅力 —— 你放眼全世界都不見得能找到第二個。

 真的沒有。從全球角度來看,他那種氣場跟多才多藝的能力,根本是神的等級。

 至於鼓技,我老實說,世界上打鼓最強的人不是他。

 不要說歐美,光是在日本就有很多怪物比他強。

 看YouTube底下留言就常有人在講這件事啦 ——

 說什麼「比YOSHIKI會打鼓的人多得是啦」什麼的。

 這話題真的是吵到爛了(笑),根本懶得讀。

 但那又怎樣?

 批評YOSHIKI鼓技的人,光看「技術」那一面就妄下結論,真的是……我覺得扯。

 只想反問一句:你白癡嗎?

 大家都知道他不是光靠鼓技在吃飯的好嗎?

 說什麼「技術比他強的人很多」,這種話根本沒意義。

 身為職業樂手,基本技術本來就要有一定程度,重點是「再上去」的那個層次 —— 也就是所謂的「氣場」。

 說到底,就像演員,演技強不強是一回事,在鏡頭裡自帶的氣場完全又是另一回事了,

 例如安東尼·霍普金斯跟艾爾·帕西諾的那種氣場!

 所有職業鼓手,能打鼓打得像YOSHIKI那樣又帥又燃的,有誰?

 邊甩頭邊敲,像在拿命打鼓,像在燃燒靈魂的打,有誰?

 如果只是想「省力」演奏,以最高效率打鼓的話,當然可以用正統的方式啊,很多人都會。

 但YOSHIKI偏偏選那種極限燃燒、不正統的打法,為的就是傳達「那個瞬間的美學」。

 那些嘴「YOSHIKI沒技術」的人,我只想問:

 那你來啊,你能打出他那種帥氣嗎?

 你能用鼓譜寫出他那種哀傷跟憤怒嗎?

 你能把現場觀眾的情緒炒到巨蛋的天棚上嗎?

 你來打,能讓看的人覺得連內心深處都在滾滾發燙嗎?


 他鋼琴也是一流,作曲更不用說,商業手腕也超強。

 我們要看的是整體,是整個「YOSHIKI」這個人的完整體。

 他也不是什麼只會在錄音室裡敲敲鼓的工作樂手。

 那種說他打鼓不行的,我說真的,他根本就很行,

 去看他排練或錄音時認真打鼓的樣子,就知道他底子其實很穩、技巧完全夠格。

 但他追求的不是那種比賽式的標準答案,

 他的風格是那種:「就算衝太快也沒關係,把感情炸出來才是王道!」

 真的,打鼓不是在那邊比力道控制、比精準度 —— 

 YOSHIKI的風格,是用整個人、整顆心在敲鼓。

 這就是所謂「情感的硬碰硬」,不留餘力的打,才會打到人心坎裡。

 要是去掉那種情感爆發力、只剩硬梆梆的技巧,那就不是YOSHIKI了。

 他就是那種「用生命壓倒對手」的風格,完全是一種王者霸氣。

 每次看到YOSHIKI在螢幕上打鼓的瞬間,我真的會有一點想哭。

 不管是以前的還是近年的影片,

 就是有那種衝動。

 那種感覺真的會湧上來。

 看到他現在還算很有精神,真心覺得欣慰。

 雖然身體還是多少有點狀況啦。

 去年頸椎又開了第三次刀了。

 他自己也一直說,脖子是真的很痛,有時候會有狀況,那些傷痛基本上是不會完全消失的。

 真的是拿命在打鼓。

 你看他以前在《Jealousy》或《Blue Blood》那個時期的打法,

 現在回頭看,真的超危險的欸。

 超誇張的。

 真的太猛了。

 就是那種讓人覺得「哇靠這樣下去不會出事嗎?」的程度。

 讓人覺得他根本是靠蠻力、用毅力硬撐著,賭上一條命在打。

 根本就像是準備赴死那樣,他不是常說什麼「破滅的美學」「瞬間的美學」嗎?

 還說什麼「希望能像玻璃一樣轟然碎裂」的話,有夠嚇人啊...

 現在回想起來,那種感覺真的非常強烈。

 真的有那個獻祭給音樂,已經準備好要死在舞台上的氛圍。

 當然啦,也正是因為那種美學,才會讓人著迷、被深深吸引。

 但那真的是普通人絕對模仿不了的事。

 真的做不到啊。

 他是燃燒生命在演奏。

 講到這裡,你應該已經能感受到X JAPAN到底有多震撼了吧?

 但我跟你說,這還只是個開始,

 真正讓X從一個「很厲害的樂團」變成「傳說級」、「神話」的存在,

 是他們一路以來經歷的那些精彩故事 ——

 那些比好萊塢電影還誇張、比小說還真實的歷程,才真正刻劃出他們在樂迷心中的地位。

 光看歷代團員的經歷,X簡直就是一個用命在拼的樂團。

 我們先不講太多歷史年表(畢竟我部落格已經寫一堆了,Google一下也有很多),

 來聊一些真正讓人心裡震動的事情。



 你有沒有發現,X的音樂裡面,總是有一種「悲壯感」?

 不是那種簡單的傷感或憂鬱,而是那種像要捲進深淵、像被宿命拉著走的劇烈感情。

 像〈ENDLESS RAIN〉、〈Tears〉、〈Say Anything〉這些慢歌,

 像〈紅〉、〈Silent Jealousy〉、〈Blue Blood〉、〈DAHLIA〉這些快歌,

 那種哀痛幾乎是從旋律裡面直接滲出來的,

 像是每一個音符都背負著什麼沉重的回憶,

 讓你聽了之後會不自覺的跟著音樂沉下去,然後一邊流淚一邊覺得「啊,我還活著」。



 他們的歌詞很多都是寫給離去的人,

 寫給死去的朋友,寫給回不去的自己,寫給那些已經無法再說出口的愛。

 這種情感太過濃烈,其他團真的寫不出來,

 因為這些對X來說,不是「創作素材」、不是「憑空想像」,而是他們血淚的人生經歷。

 〈Tears〉那首歌,是YOSHIKI寫給他去世的父親。

 後來因為命運捉弄著YOSHIKI,這首歌也能送給HIDE...

 那不是單純一首抒情歌,而是一種「不想結束」的思念。

 你聽到那段尾奏,會有一種「連時間都因為太過思念而暫停了」的感覺。

 那不是什麼編排或技巧能做到的,是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訴求,

 一種希望時間倒流、一切重來的懇切心聲。

 這必須是作曲家本人痛到肝腸寸斷,才能寫出來的名曲。



 而最經典的,〈ART OF LIFE〉更是一種極致的情感大爆發。

 將腦內風暴寫成了一首史詩。

 你想想看,哪個團會在90年代寫出一首30分鐘的交響金屬史詩?

 還用上皇家愛樂樂團來錄音,整首幾乎沒有完全重複的歌詞。

 這首歌根本不是寫來給你「哼唱」的,是寫來讓你在裡面「沉浸、迷失、然後重生」的。



 那段將近十分鐘的鋼琴獨奏,簡直像是讓人從天堂一路跌入地獄,

 再從地獄爬回來的過程。

 每一次失序、每一次拉正、每一次解構旋律,都是一次心跳、一次掙扎、一次死亡又重生的隱喻。

 什麼叫「愛」?純用音樂,不唱歌詞要怎麼表現出「愛」的感覺?

 X就辦的到。

 當你被鋼琴獨奏弄的很難受,直到聽見管弦樂時... 「愛」就出現了,帶著巨大光芒出現了...

 那是一段能抱住你、給你溫暖的音樂,

 這是能讓你在極度厭世、想去死一死算了的時候,覺得被音樂拯救的一首歌。

 我是說真的,我知道你不信,因為沒有樂團能做到這點。

 但X可以。

 你如果沒聽過,真的建議你找時間,坐下來獨自好好聽一次。

 放下手機、戴上耳機、關上燈,一個人靜靜聽,

 你會感受到什麼叫做「靈魂被音樂挖出來牽著走」的感覺。

 但X偉大的,不只是在音樂上,

 還有一點,真的要講清楚:

 他們是那種「從谷底爬上來,然後又從高峰摔下去,再一次次拼命爬回來給你看」的樂團。

 這種生命力,真的太頑強,太猛了。



 地下時期,化妝被罵、上電視被幹譙,他們屢次從批評中站起來。

 TOSHI被雜誌拍到出現在情趣旅館,他們從醜聞中站起來。

 YOSHIKI在舞台上昏倒,也在錄音室昏倒,他們從病痛中站起來。

 TAIJI被辭退,他們從沮喪跟迷失中站起來。

 TOSHI自請退團,他們為了不打迷糊仗,老實給樂迷交代,選擇暫時解散再重組。

 HIDE的意外離世,對X來說根本是世界毀滅。

 你想想,那時候他們才剛準備找新主唱,結果HIDE就突然走了。

 那種感覺,就像你才剛看到希望,下一秒卻被硬生生奪走。

 一點徵兆都沒有,完全沒時間反應。

 這根本不是打擊了,是整個宇宙的崩解。

 很多團在這種情況下會永久解散,放棄治療,或是選擇沉默、跟別人去組另一個樂團了。

 但X沒有,或該說YOSHIKI沒有。

 他把所有悲傷都背起來,一個人擋下風暴,然後再一次把樂團聚集起來。

 這種意志力真的不是人類等級的。

 你以為是「再組團」?其實是「復活」,

 是從死亡深淵裡拖回來的靈魂,重新點燃的一縷火。


 說到這裡,也不能不提TOSHI。

 他的人生故事真夠寫一整本小說,

 被家人利用來斂財、被妖女拐去結婚、離團、被洗腦、被身心凌虐、消失、破產、又重新回來,

 整個過程如果不是本人出來講,根本離奇的無法相信。

 X是何等巨大的樂團,有多少樂迷死忠到願意把整個人生都奉獻給X,

 每天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無數人非常認真在仔細追蹤。

 但TOSHI內心其實只是個平凡的普通人,他的性格沒那麼「搖滾明星」,不是那種自信爆棚的搖滾主唱。

 對天生沒有強大表現慾的TOSHI來說,隨便開個演唱會就是幾萬人對著他拍手歡呼,這是何等的壓力。

 足以讓任何正常人失去理性,甚至會瘋掉的可怕壓力。

 而且X復出就是要進軍世界,要主攻講英語的外國人,所以要再度熟悉他向來不擅長的英語。

 但他最後選擇回到X,選擇再度站上這個充滿聚光燈的舞台,這點就足以讓人尊敬。

 因為那不只是回來唱歌而已,是在面對曾經的自己、面對自己害怕過的壓力。

 一個人要從谷底,一下子就跨越過去的陰影,真的不是什麼簡單的事,

 但他做到了,而且還唱得比以前更動人。

 你去看他們2008年之後的演出,不只是為了懷舊,

 而是因為他們仍然能打動人心。

 那種氣場,那種一出場就讓整個觀眾席尖叫的魔力,

 絕對不是靠幾首名曲就能辦到的,

 那是他們用數十年的拼搏換來的重量。

 這種「重量感」,就是X JAPAN最強的武器。

 如果有人說,現在有很多技術更好、樂手更強的樂團,沒錯,

 但技術跟「存在感」是兩回事。

 X JAPAN就是那種只要一站出來,你什麼話都說不出來的團。

 經歷了巨大損失和深深的傷痛,重新聚集復活的樂團,

 他們不是在「演出」,而是在「燃燒」 ——

 那種全力以赴、壓倒性的生命力,才是X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說說其他成員,

 PATA,穩重話少的仙人老師,神情淡定到覺得他很有趣,令人心安的存在,卻也曾在鬼門關前走一回,現在上台還要坐輪椅...

 TAIJI,一生有如悲劇英雄,天賦奇才,貝斯超強編曲又神,卻不識時務,曾經活的何其銳利,最後又被病魔纏身,離奇客死他鄉...

 HEATH,半路加入,跟X一拍即合,上來就能扛住各種大場面,長年對X默默付出,一心一意支持著這個樂團,卻罹癌急逝...

 SUGIZO,跟著LUNA SEA受到HIDE提攜,卻痛失這位有恩於己的大哥。誤信小人被騙破產,從谷底重生,為了報答恩情而加入X,又遭到雙方的部分樂迷辱罵....

 他們每個人的人生故事幾乎都像電影一樣。

 從出道前的衝撞體制、走到主流巔峰的輝煌,然後是受迫性解散、成員死亡....

 沉寂、復活......

 HIDE的離去,真的讓人痛徹心扉,讓人覺得這世界因為他走而少了些顏色。

 不是說什麼「可惜」,而是痛。

 那種痛,是很多X迷這輩子都過不去的那一道坎。

 而YOSHIKI自己應該也永遠走不出來。你看他每一次談到HIDE的時候,眼神那種破碎感就知道了。

 不是在演,也不是講故事講習慣了,而是真的痛,他心裡永遠留著一個位置,等那個再也不會回來的人。


 說到這裡,可能會讓人以為X是個超沉重、嚴肅到不行的樂團,

 但其實他們完全不是那種風格啦~

 大部分玩搖滾玩金屬的樂團,樣子都很酷,平常講話不是很殺就是正經八百的。

 一副「搖滾不能開玩笑」的樣子。

 但X才不鳥這一套,

 演唱會上根本是大型綜藝節目,金句連發、笑梗不斷;

 上電視也一派輕鬆的自爆自嘲,互相開玩笑;

 主持人丟什麼球都能完美接住,觀眾常常笑到不行。

 只要看到他們,就是各種被逗樂。

 他們完全不管「這樣子才是搖滾」的觀念,

 要帥可以帥、要好笑也能很好笑,什麼都敢玩、什麼都敢試。

 X就是什麼都行,自由的發想。

 要好玩、要夠刺激、也要夠感人,只要能讓觀眾心滿意足都行。


 但也正因為這樣,你永遠猜不到他們下一秒會帶給你什麼。

 上一秒還在開玩笑,下一秒可能就讓你淚流滿面;

 剛剛還笑著說:

「以前是砸壞飯店的牆壁,現在要打破世界的牆壁。」
「你們很誇張!那時候我都在算要賠人家多少錢,哈哈!

    然後轉眼間,就用下一首歌把你的心掏出來。

 他們就是這樣,喜劇與悲劇同時上演,

 舞台上的每一個瞬間,都可能是大笑與爆哭的臨界點。


 然後,你再把X JAPAN的演唱會影片翻來看看,你一定會看到YOSHIKI打到整個人昏倒,被抱下台,

 結果不到十分鐘,他又硬是用那副虛弱的身體爬回來,繼續打。

 幹你看了會不會哭?

 不是說什麼好不好聽的問題,而是你看到一個人為了這個樂團、為了舞台、為了這些觀眾,賭上整條命耶,

 拼命的也不只YOSHIKI,

 HIDE手掌骨折了、發高燒快39度也照樣彈吉他,

 TOSHI喉嚨積血結塊也照樣唱,

 TAIJI手臂撕裂剛縫完十幾針,照樣上台彈貝斯,

 反觀現在很多明星因為「感冒」就取消演唱會,

 這樣你應該能認識到,

 X這樂團光是存在的價值,就已經遠遠超越音樂本身了。

 何況音樂還好聽得要你命。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這些粉絲這麼愛X的原因。

 一輩子都是X迷。

 因為他們不是靠行銷、不是靠包裝起來的偶像感,

 而是真的用血、用肉、用淚,拚出這一切的團。

 X JAPAN在音樂上的突破,在視覺上的顛覆,在文化上的震撼,

 絲毫不在意形象的搞笑,

 在當時幾乎是前所未有的存在,

 讓你熱血、賺你熱淚、逗你開懷,

 但更重要的是,這一切都來自他們內心對音樂、對表演、對理想的瘋狂執著。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那他們現在還算偉大嗎?

 還算是那個「改變歷史」的傳奇嗎?

 我的答案:絕對是。

 引述以前X久違出現在電視上的音樂祭表演壓軸,那些第一次看到的觀眾紛紛驚呼:

「那個超級厲害的樂團是怎麼回事?」
「其他人唱得再好也沒用,X JAPAN直接全部帶走了」
「表演根本沒有走下坡,太厲害了」
「難怪能在世界上活躍」
「前面9小時的人都是在幫X暖場,太久了」
「我15歲的侄子已經說了100遍 ‘超級超級厲害’ 」

 就算現在有更多年輕世代、更多新型態的偶像、獨立樂團、網紅創作人,

 但X JAPAN那種「從零到神話」的衝擊感,是無可取代的,是會永遠留下來的。

 因為他們不是短暫的爆紅,而是把一整代音樂人的世界觀都給改變了。

 是那種你在舞台上、在喇叭裡、在耳機裡,在深夜一個人聽〈ENDLESS RAIN〉時,會忍不住掉淚的那種重量。

 這個樂團的歷史,就像是人生的一部份一樣。

 不管你是資深老粉,還是剛入坑的新手,

 只要你曾經真正品味過他們的音樂、看過他們的故事,感受過那份熱、那份美、那份悲壯,

 你就會懂:

 —— X JAPAN,不只是偉大。

 他們光是存在本身,「就讓世界不一樣」了。

 他們的音樂,他們的遭遇,他們的勝利與霉運,他們對抗歐美偏見的種種不公平。

 如果有很多人看這篇文,也許改天會再講這些話題吧!

 因為能講的,真的太多太多了(笑)

 而X的世界,也永遠值得再一次走進去。

 無論時間過了多久,無論新專輯不出有多失望,X還是很好聽,看了還是很感動,

 還是覺得我這一生能認識X真好,

 所以我希望有更多人能認識他們,也許哪一天可以一起大喊:

 WE ARE —— X!!!!!!!

分享這篇文章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