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F1的大躍進 —— 永遠改變了F1的那個賽季

原作/George Wright (@F1Buff)

 回顧F1漫長的歷史,重要的賽季可說是數不勝數。不管是冠軍爭奪戰激烈、賽事水準高超、情節高潮迭起,甚至這幾個元素同時出現的年份,往往都成為車迷津津樂道、載入史冊的經典時刻。

 不過,真正徹底改變這項運動面貌的賽季,卻是鳳毛麟角。而在這之中,有一年我認為比其它任何時候都更有資格被稱為關鍵轉捩點 —— 那就是1977年

 如果單純從賽事精彩程度來看,這個選擇或許有點奇怪。1976年詹姆士·亨特和尼基·勞達之間你來我往、高潮迭起的冠軍爭霸戰,不只戲劇張力十足,甚至讓好萊塢都拍成了電影。相比之下,1977年的賽季就顯得平淡許多,沒有那麼戲劇性。

 那一年的車手總冠軍,其實在倒數第二站就已經被復出的尼基·勞達提前鎖定。他那一季展現出驚人的穩定性,順利拿下生涯第二座世界冠軍。但因為法拉利車隊內部的政治糾紛,勞達在最後一站前選擇離隊。雖然他在經歷前一年嚴重傷勢後,依舊能如此強勢,實在很讓人佩服,但說實在的,這一年的故事性還是比不上1976年那種你死我活、一路廝殺到最後一場的緊張氣氛。

 除此之外,1977年還籠罩在一片死亡悲劇的陰影之下。布拉漢姆車隊(Brabham)的車手卡洛斯·佩斯(Carlos Pace)因為輕型飛機事故不幸身亡,而飛箭車隊(Shadow)極具潛力的湯姆·普賴斯(Tom Pryce),更是在年初的南非大獎賽遭遇駭人的車禍離世。這些不幸的事件,讓1977年更難被當成F1歷史上的高光時刻。

 但這也不是說1977年在賽事方面就一無是處,事實恰好相反。那個年代的比賽一向精彩,這一年也不例外。像朱迪·謝科特(Jody Scheckter)在沃爾特狼車隊(Walter Wolf)處女秀的亮眼表現,還有衛冕冠軍詹姆士·亨特雖然開著不太穩定的麥拉倫,依然有不少高光時刻,都讓這個賽季增添不少看頭。

 像那年比利時大獎賽這種經典戰役,放到現在還是讓人看得津津有味。不過,雖然車手們當年表現搶眼、賽事水準不俗,但我之所以認為1977年是F1歷史上最具意義的賽季之一,理由可不只是賽道上的激烈競爭而已。

 我認為,真正讓1977年成為分水嶺的,其實是F1技術層面的巨大突破。當年不只有一項,而是兩項足以改變遊戲規則的革命性技術首次出現,這兩項創新不只深遠影響了F1接下來的發展,甚至一直延續到今天,對整個賽車運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其中一項突破,就是來自一支前幾年運勢低迷的車隊,憑藉著這場技術革新,讓他們迎來嶄新、雖然短暫卻極具壓倒性的輝煌時期。

 我說的,當然就是蓮花車隊(Lotus),他們把「地面效應」這項劃時代的空力技術帶進了F1。

 蓮花車隊在1970年代中期其實過得並不順遂。他們那台經典的Lotus 72底盤雖然不斷升級,但終究還是跟不上競爭潮流,已經走到生涯盡頭。原本寄予厚望要接班的Lotus 76更是徹底失敗,1974年剛推出沒多久就被迫打入冷宮。

 所以,科林·查普曼(Colin Chapman)領軍的這支傳奇車隊,當時只能苦苦在中游掙扎,勉強用著老掉牙的Lotus 72升級版,比起那些新世代的車款,早就被遠遠甩在後頭。

 到了1976年,蓮花想要力挽狂瀾,推出了Lotus 77。這台車在那個時代大致上還算傳統,但最大亮點就是它有前所未見的高度可調性,讓車隊可以根據賽道和需求去微調設定,這在當時可是創舉。

 雖然這個創新確實讓蓮花稍微提升了一點競爭力,但離那種足以改變F1歷史走向的突破,還有一段距離。畢竟,這篇文章要講的,可不是只提升一點點表現的技術而已。

 不過,蓮花在70年代中期的低潮,以及1976年推出Lotus 77,這些背景其實都鋪陳了後續的大突破。因為就是在開發Lotus 77接班車時,蓮花的空力專家彼得·萊特(Peter Wright)靈光一現,想出了一個徹底改寫F1空氣力學規則的大點子。

 他當時在倫敦帝國學院進行風洞測試,試著設計有特殊氣動外型的側箱。其實他早在1970年代初在瑪馳車隊(March Engineering)時就玩過這一套,不過當時根本沒啥成效。

1970年的March 701,就是彼得·萊特設計的那種有氣動外型的油箱側箱。正是回想起這台車,才讓他靈感爆發,突破了地面效應的關鍵瓶頸。(資料來源:David Merrett)

 當彼得·萊特在測試這個設計的縮小模型時,發現模型的側箱因為重量,所以有點下垂,貼近了風洞地板。結果他意外觀察到,這個變化居然讓下壓力大幅提升。

 他覺得很有意思,就繼續嘗試在模型上加裝延伸到底的側裙,讓側箱幾乎貼地。結果測出來的下壓力數據直接爆表 —— 因為車底空間被收窄,產生了低氣壓,把整台車緊緊吸在地上。

 就這樣,彼得·萊特無意間發現了可以實際應用在F1賽車上的地面效應設計。這種方式,不但能帶來巨大的下壓力,而且阻力極小,這是傳統空力套件根本做不到的境界。他十分篤定,只要把這個突破應用在賽車上,蓮花絕對有機會重返巔峰。

到了1977年,蓮花雖然已經沉寂好一段時間,但陣中還是有頂尖車手Mario Andretti。當彼得·萊特把這個來自風洞實驗、極具顛覆性的地面效應賽車構想提出來時,創辦人科林·查普曼立刻全力支持這項大計。(資料來源:Koen Suyk)

 一向熱愛創新的蓮花創辦人科林·查普曼,對彼得·萊特的地面效應設計更是大力支持,積極推動這款全新概念賽車的開發。最終誕生的,就是Lotus Type 78 —— F1歷史上第一台所謂的「翼車」。這台車的底盤造型特殊、側裙緊貼地面,成為之後F1各隊爭相仿效、風靡賽場的標誌性設計。

 Lotus 78在1976賽季末其實就已經具備上場條件,主力車手馬里奧·安德烈蒂(Mario Andretti)甚至極力爭取讓新車趕快上陣,因為他覺得Lotus 77開起來真的不怎麼樣。而且在多次試車之後,安德烈蒂對這台全新地效車的表現可說是信心滿滿。

 不過科林·查普曼做事還是比較謹慎,沒有急著讓新車提前亮相,而是選擇再多花點時間,持續打磨,等到1977年再正式投入完整賽季,確保這台地效車能發揮最大潛力。

 事後來看,查普曼當初選擇延後Lotus 78登場,果然是明智之舉。即使有額外的開發時間,這台車一開始還是花了幾站才完全調校到位。一直到賽季第四站,安德烈蒂才靠著這台新車首度奪冠,而且還是在他家鄉美國Long Beach街道賽場,最後關頭戲劇性超車擊敗Wolf車隊的朱迪·謝科特,贏得現場觀眾一片歡呼。

 從那之後,蓮花的速度就幾乎一騎絕塵。安德烈蒂拿下七次杆位、又再摘下三場勝利,其中還包括法國大獎賽最後一圈戲劇性的超車逆轉,場面精彩得讓人拍案叫絕。

 二號車手古納爾·內爾森(Gunnar Nilsson)也在混亂的比利時雨戰中為蓮花再添一勝。這場比賽,Lotus 78靠著地面效應帶來的額外下壓力大顯神威。1977年的蓮花總計拿下五場勝利,是當年勝場最多的車隊。

Lotus 78這台「翼車」堪稱是少見的F1劃時代之作,一出場就徹底改寫了比賽規則。其它車隊的賽車,只要和它同場較量,馬上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幾乎一夕之間全都變成過時的產物。(資料來源:Martin Lee)

 不過,雖然蓮花速度快得驚人,安德烈蒂和內爾森最後卻都沒能拿下年度冠軍,主要還是因為新車的穩定性出了狀況。這其實跟Lotus 78的設計有關,因為它為了操控性,尾翼做得很大(譯註:因為底部的低壓區過於靠前),導致風阻還是很高。雖然地面效應理論上可以減少阻力、提升下壓力,但在這台車上,地面效應的優勢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這主要還是因為當時大家對地面效應的原理沒有什麼經驗,這個問題在1977年成了蓮花的一大障礙,尤其是在高速賽道上更是顯得力不從心。

 身為Cosworth最久、最忠實的客戶,蓮花有機會拿到實驗性的大馬力DFV引擎來彌補風阻劣勢。但這些新引擎還沒經過考驗,結果反而拉低了新車的可靠性,一再爆缸退賽,間接把年度冠軍拱手讓給穩定發揮、懂得抓住時機的尼基·勞達和他的法拉利,讓他順利奪下生涯第二冠。

 所以,地面效應技術雖然在1977年的時候還沒帶來冠軍,但隔一年就徹底發威了。蓮花推出的Lotus 79成功解決了78型的風阻問題,安德烈蒂輕鬆奪冠,蓮花也因此迎來最後一次站上F1食物鏈頂端的輝煌時刻。

 Lotus 79大獲全勝之後,地面效應原理馬上成為當時所有F1車隊追逐的標準答案。不過,真正點燃這股地面效應狂潮的,還是屬於1977年誕生的Lotus 78,這才是後來五年F1空力革命的開端。


 不過,1977年不只誕生了地面效應這項顛覆性的技術,當年還有另一項重大突破可以說影響更深遠、生命力也更長。

 這項突破,當然就是雷諾車隊(Renault)。他們在法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展開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畫,要打造一顆足以征服F1的渦輪增壓引擎。

 當時的F1,其實在動力系統方面已經進入一種「千篇一律」的狀態。除了少數例外,1977年絕大多數車隊都是用那顆經典的3公升Cosworth DFV引擎,配上Hewland的5速或6速變速箱,幾乎是一成不變。

 這套組合,雖然在馬力上還是比不上法拉利、布拉漢姆、利吉爾(Ligier)這些用12缸引擎的車隊,但它輕巧又耐操,穩定性高,價格也相對親切,對當時滿街都是的「小型獨立車隊」來說,完全是首選。

 雷諾就是想要打破這種雖然競爭但卻有點停滯的局面。他們鑽了當時賽例的一個漏洞 —— 只要用渦輪增壓或機械增壓引擎,排氣量可以只有自然進氣引擎的一半。這個規定,其實早在1966年F1規定3公升引擎時就已經寫進去,原本只是讓車隊可以繼續用舊有1.5公升引擎,沒想到這條款在雷諾登場之前幾乎沒人認真利用過。

 雷諾其實早在1970年代初就有開發渦輪增壓賽車引擎的經驗,還組過自家廠隊參加跑車賽事。憑著這份技術底子,他們決定把渦輪技術引進F1,把單座賽車的比賽當成新戰場。

 結果,1977年就是這一切成真的時刻。那年英國大獎賽,雷諾推出了RS01賽車,首次亮相,由兼具工程師背景的車手讓·皮埃爾·雅布依爾(Jean-Pierre Jabouille)駕駛。其實原本車隊還希望能在兩週前的法國第戎主場比賽趕上首秀,但當時賽車還沒準備好,最後只好延到英國才正式出賽。

 這場渦輪革新行動背後的資源也很充足,雷諾把輪胎大廠米其林一起帶進了F1。1977年,這家法國輪胎巨頭首次現身一級方程式,之後也斷斷續續成為賽場上的常客。

 如此陣仗浩大的計畫,自然一登場就吸引了所有目光 —— 但不是每個人都抱持正面態度。有些人讚賞雷諾勇於嘗試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也有人對這項嘗試抱著懷疑態度,甚至直接表現出敵意。

 更糟的是,這台雷諾初登場時時就狀況連連,渦輪引擎非常不穩定,動不動就冒白煙收場,維修區一片烏煙瘴氣。F1闈場裡的其它車隊和老一輩人物,索性給雷諾的賽車取了個諷刺綽號 —— 「黃色茶壺」。大家還笑說,渦輪引擎完全是天方夜譚,根本是在浪費時間。

 1977年的時候,雷諾當然還沒能把渦輪引擎做得又既耐操又有競爭力,最大的問題就是高溫失控 —— 要讓這顆能輸出F1等級馬力的渦輪引擎撐住比賽,真的是關卡重重。雖然被其它車隊冷嘲熱諷,他們還是咬牙堅持下去。

 靠著雷諾這種大廠的資源持續投入,沒過幾年,那些原本的酸言酸語很快就變成一片驚慌 —— 因為就跟地面效應一樣,渦輪增壓技術很快也成了F1賽場上大家爭相追逐的「標配」。

雷諾的渦輪增壓V6引擎於1977年剛登場時,可靠性真的慘不忍睹。但經過不斷改良,這顆引擎很快就引爆了一場長達十年的「渦輪軍備競賽」。(資料來源:TheSuperMat)

 1977年之後的F1幾乎就只剩下兩個重點:誰的地面效應做得最好、誰的引擎渦輪最強。沒跟上這兩波技術潮流的車隊,馬上就被甩在後頭。各隊在空力和動力兩條戰線上展開軍備競賽,讓F1的車速飆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峰,賽事精彩程度也是愈演愈烈。

 從這個角度來看,1977年其實就是決定F1未來走向的關鍵分水嶺,也開啟了一個競爭空前激烈的黃金年代。各隊都在想辦法打造一輛夢幻賽車,希望能同時擁有「雙重王牌」—— 強悍又可靠的渦輪引擎,加上威力十足的地面效應空力套件 。

 很少有車隊真的能把這兩大元素完美結合,但正因如此,1977年之後那幾年,F1歷史進入了空前競爭的時代。各種風格迥異的賽車設計輪番出頭,百家爭鳴,每一台都有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雖然1977年那波技術大爆發開啟的時代,最終還是畫下了句點 —— 地面效應側裙在1983年被全面禁止、規定底盤必須是平的,渦輪增壓引擎也在1989年後逐步退場,最後被完全禁用 —— 但1977年那些突破所留下的影響,其實到現在還深深烙印在F1世界裡。


 事實上,從2014年、2022年開始的這兩次新規大改,F1又把渦輪增壓引擎和地面效應重新帶回來了。地面效應之所以強勢回歸,就是希望讓比賽變得更精彩 —— 現在大家都知道,地面效應下壓力產生的亂流比較少,讓後車更容易緊跟前車,能製造更多真正貼身廝殺的機會。這正是近年F1車迷最渴望看到的畫面。

 其實,只要回頭看看1977年以及後來那幾年地面效應稱霸的賽季,很難不認同一點:地面效應賽車真的讓比賽變得更精彩。當年那些激戰場面,絕對是F1歷史上的經典,像1979年在第戎的法國大獎賽,吉爾·維倫紐夫(Gilles Villeneuve)和開著渦輪雷諾的勒內·阿爾努(René Arnoux)你來我往的那場大戰,早就成了傳奇故事。

 至於渦輪增壓引擎,在更早的2014年就正式回歸F1,至今一直沒缺席。比起傳統的自然進氣引擎,渦輪引擎效率更高,也更符合近些年來車廠對環保節能的期待。F1也順勢把這種引擎當作技術核心,再加上油電混合系統,打造出一個對國際汽車大廠極具吸引力的動力規格。

2022年登場的新世代F1賽車,等於把1977年首度出現的兩大關鍵技術 —— 地面效應空力和渦輪增壓引擎再度結合,徹底展現當年那個賽季對F1長遠深遠的影響。(資料來源:Fuji.Tim)

 談到1977年對F1的影響,「比賽的可看性」和「賽車運動的形象」這兩方面也絕對不能忽略。那一年,其實也剛好成為這些層面的重要轉捩點。

 1977年,其實可以說是F1第一個時代的終章。我之所以這麼分,是因為從F1創立後一直到1977年間,其實電視上真的很少會轉播賽車比賽。當時的車迷,都是透過收音機、雜誌報導,或者親自到賽道現場追賽,只有極少數重大賽事才會出現在電視裡。

 但1977年之後,這一切就完全變了。從1978年起,F1開始被全球電視台大規模轉播(雖然英國當年因為有支車隊的贊助商是保險套品牌,結果大半賽季不給播),隨著電視台的攝影機進入賽場,F1不只越來越專業化,也變得越來越重視對外形象,徹底翻開了新的篇章。

 車手們也越來越懂得怎麼跟媒體打交道,無論在哪個層面,整個F1的包裝都越來越講究,少了以前那種草率、隨性的感覺。就連工程端也開始大躍進了,蓬頭垢面、打赤膊的機械師、扳手滿地亂扔的傳統年代逐漸退場,取而代之的是電腦輔助設計、乾淨整齊的高科技車房。

1977年後,F1首次開始固定在電視上播出,賽車運動也就這樣慢慢從「小型獨立車隊」時代,轉變成更專業、形象更光鮮的新世代。

 可以說,F1因為電視轉播而大幅吸引關注,這也直接促成了車隊和賽會開始高度重視對外展示的形象。現在一講到有新車隊想加入,馬上就有人擔心「品牌價值被稀釋」;而像這幾年一直強調永續發展,也是為了迎合大眾越來越多元、細微的期待。至於F1究竟是真心改革,還是只是表面功夫,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話說回來,F1這幾年走向越來越親民、越來越「主流」的道路,其實也可以說是從1977年開始的。當年F1正式從小圈子的狂熱世界,晉升成家喻戶曉的大型媒體盛事,這條路一直延續到今天 —— 雖然現在免費轉播已經走入歷史,令人惋惜。

 當然,這並不是說死忠車迷跟一般觀眾比起來沒那麼重要 —— 其實我自己也算是那一派的。不過話說回來,F1如果一直待在小眾領域、只靠少數死忠支持,根本不可能發展到今天這種聲勢浩大的局面。

 也正因如此,我才會認為1977年是F1歷史上最重要的賽季之一。其實F1雖然講求速度,但變革往往都是漸進式的,很少有什麼石破天驚的大轉折。可是在1977年,無數足以天翻地覆的創新和改革,竟然同時爆發,這種劇烈的變動,直到現在都沒再出現過。

 雖然F1的規則偶爾也會來個大改,但1977年那些革命性的突破,其實並不是因為賽例突然大修,而是靠一群有遠見的技術人員與工程師,自然孕育出來的創新。這些想法不只當下奏效,甚至在表面上被禁多年後,又以全新的姿態回歸,塑造出今天我們所熟悉的F1世界。從這個層面來看,1977年其實就是F1「成年禮」的那一年……

https://medium.com/formula-one-forever/f1s-giant-leap-how-one-season-changed-formula-1-forever-8359a14fadc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