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索引
前言
自從幾年前接觸到 Netflix紀錄片《Formula 1:飆速求生》 之後,我就一頭栽進了F1的世界,無法自拔,深深愛上了這項運動。即便同樣是賽車比賽,但是相較於MotoGP、NASCAR等等大賽,在我眼裡F1仍然擁有獨一無二的迷人魅力。一開始,我對所有的車隊車手都不認識,也完全不曉得它的比賽規則,但是它隨便瞧一眼都好看的畫面,還有流線的車身、漂亮的塗裝、精美有型的賽車服,個性鮮明的超級賽車手們,在我眼裡全都十分吸引人。F1充滿著世界尖端科技、機器般精準的駕駛技術、最有效率的研發水準、最前沿的計算軟體,有著最龐大且密集的體育資料處理技術;也充斥著爾虞我詐、明槍暗箭、體力與精神的較勁、智謀與膽識的搏鬥,有著極度高漲的競爭水平,瞬息萬變,鬥智也鬥勇。為了縮小差距、創造優勢、取得勝利,他們投入了高昂的資金和人力。 F1非常科技化,也非常人性化。
它是集眾人之力而成的藝術,它是一個個零件完美組裝出來的工業結晶,它是一個個彎道交織而成的英雄史詩,它也是登峰造極的一座體壇殿堂。想知道人類為了追求完美可以瘋狂到什麼程度?看F1就對了!
自此之後,我時不時會想著要寫一篇入門指南,因為它觀賞起來是有一點門檻的,需要不少知識,項目繁多,實在是不容易下筆整理。但我很想讓不熟悉的人也能欣賞它的魅力,又或是造福想要「入坑」的新手,讓這些人也能迅速開始享受F1帶來的樂趣。這是我當年為了X JAPAN做過的事,我最終成功讓更多人認識了那個寶物樂團。雖然網路上已有很多F1的新手介紹文,但都比較碎片化,我想用一張網頁就能搞定入門者所有需要知道的東西,再加圖片說明,更直覺、理解起來也更方便。而今天,我總算是為F1寫出來了這篇「東西」。
只要往下滑著看,一次讓你「從零到懂」。
如果你是剛接觸到F1,乍看之下心想「只是一直繞圈圈,有什麼好看?」的路人,其實只要再多加了解之後,你很容易就會愛上它的方方面面,既有賞心悅目的賽車和制服、刺激的視聽感官體驗、高人一等的競技級別、工程研發與遊走規則的腦力較勁、讓我們可以吃瓜看戲的政治角力,而且還充滿了各種樂趣和琳琅滿目的網路笑梗。
而如果你是一位想要「入坑」的新手,看轉播時不明白畫面上的資訊、也聽不懂賽評們在講什麼;看到其他車迷討論關於車手、賽車或比賽時的話題,你可能也覺得有點像一個局外人,不知道大家在說什麼,自己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完全不用擔心啦!這份《F1(一級方程式賽車)新手友善完整指南》 會帶你快速入門,我會一次就告訴你足夠的知識,省去東查西找的麻煩和寶貴時間,讓你立刻能看懂每一場比賽,順利踏上成為F1車迷的旅程。
先放上一段好聽的F1官方賽事主題曲,由同樣是F1車迷的美國音樂人布萊恩·泰勒(Brian Tyler)創作 ——
VIDEO
F1是什麼東西?
一級方程式,原文Formula 1 ,俗稱F1 ,是一系列在世界各地不同場地舉行的比賽,即所謂的「大獎賽」 ,正式名稱為「國際汽車聯盟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由國際汽車聯盟(FIA)每年舉辦,經過一整年大約二十幾場的比賽,來競爭年度總冠軍(分為車手總冠軍 、車隊總冠軍 )的寶座。
名稱前綴的「一級」 代表「最高競技等級」 ,來自FIA對賽道、核准的賽車和車手執照所核發的評分。這個「一級」也是為了將F1與其它街車、賽車區別開來,並表明它是方程式賽車中層級最頂尖的賽事。它的下屬賽事還包括F2(二級方程式)、F3(三級方程式)等等。
而後綴詞「方程式」 指的是一套嚴謹規則(滿滿一本的「體育規則」 與「技術規則」 等規章),為了公平性與安全性,賽車的製造商、車隊、設計師、工程師和車手等各項人員,他們必須在這套規則下公平競爭,如果違規將面臨處罰、取消資格或禁賽。
F1是世界上車速最快的賽車運動之一(特別是過彎)、世界三大頂級體育賽事之一(另二者為奧運、世界盃);也是賽車界最重要的賽事之一、成本最為昂貴的體育運動、最激烈的競技運動(車手跑完一場比賽平均會掉3~4公斤體重),同時也是速度、性能、卓越、技術、勇氣的象徵。參賽車輛往往採用整個汽車業界最先進的技術、最高成本的材料,低底盤,重心也極低,抓地力和煞車力都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高,座艙和車輪都是開放式的。
隨著一站接一站的大獎賽,各支車隊有條不紊的執行高度專業的工作,各個車手也頂著巨大壓力過關斬將,以300公里的驚人時速風馳電掣,讓每年賽季充滿許多腎上腺素、爭分奪秒的緊迫氣氛,還有登頂時的巨大榮耀。隊友之間的相處也各不相同,有同室操戈擦出的濃濃火藥、也有哥倆好擦出的可愛火花,這些都是F1會不斷出現的迷人內容。讓我們以同樣的速度,幫你融入這個世界吧!
F1的比賽制度
F1的比賽制度,相較於一些體育賽事,其實超簡單,非常容易理解。F1賽季包括一整年裡舉辦的多場大獎賽(也稱為分站賽),每一場都會到全球不同的國家舉行,每年約二十幾場。除了這些大獎賽,不會再有額外的任何比賽 ,沒有系列賽、盃賽、季後賽,就是只有這幾站大獎賽而已,很簡單吧?F1賽季通常從3月開始,到12月結束。2025年賽季將舉辦24場大獎賽,當這24場比賽跑完,賽季也就結束了。下面是官方的賽事日程表,你只要在這些日期空出兩個小時,收看比賽就行了(如果沒追直播,也可以之後再找比賽存檔來看):
大獎賽都是在周末(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連續三天舉辦賽事。車手的日程非常緊湊,星期四就會抵達賽道,進行官方新聞發布會、多場媒體採訪、贊助商營銷活動拍攝、工程師會議等一連串相關事務。大獎賽的單站賽事主要可分為「自由練習賽」、「排位賽」、「正賽」三個部分:
自由練習賽 (Free Practice)
這不是烤肉架,而是基爾探針(Kiel Probe)組成的流場感測器總成,有重大套件更新時它才會出現
練習賽(通常)於賽道當地時間星期五及星期六上午舉行。由於賽道每年都會發生變化、每季的賽車也不一樣,練習賽能讓所有車隊與車手熟悉賽車跑起來的反應、感受賽道各處的摩擦力、查驗三款輪胎的性能、紀錄燃油及內燃機效率、測試新套件的能力、模擬賽車的單圈和長距離、嘗試不同的駕駛策略和機械配比,全都指向一個目標 —— 找出本季賽車在當地的極限 。練習賽總共有三個場次: 1️⃣ 一練 (FP1) 確保正常運作,測試套件,建立數據,驗證模擬器的初始設定並試驗成果2️⃣ 二練 (FP2) 驗證上一節的調校,模擬比賽,完善單圈及長距離的設定,制定策略3️⃣ 三練 (FP3) 最後確認,包含賽道駕駛策略,並為排位賽做好最速單圈的挑戰準備
雖然F1賽車的基本性能與特性早在研發完成時就已大致決定,但仍要極致深入的針對個別賽道,在現場做細部微調,找到車子與場地的契合點,才能發揮出最大的飆速潛力。在此期間,車隊會收集整理各式各樣的數據,參考車手駕駛後的反饋和意見來調整車子。練習賽期間是允許修改並調校賽車的,車隊們會盡全力拿出最佳的設定和模式,不斷測試、分析數據、開會討論,制定出最理想的比賽計畫,以應對接下來激烈競爭的排位賽和正賽(下面再找一章說明調校差在哪裡)。
如果賽車故障無法參加練習賽,或是在練習中撞毀,對車隊和車手來說都是損失,如果基礎沒打好、沒有做好萬全準備,甚至在三練的時候撞壞、趕不上排位賽,將會影響正式比賽時的狀態。但是練習賽對觀眾的意義不大,車迷通常也不太會關注,因為我們不知道車隊的載油量和調校。像我就只會看官方頻道上傳的集錦短片(看一下誰撞了)。
最終那位全場最速的車手就是杆位獲得者,還會有一個小輪胎當做某種獎盃
排位賽(通常)於賽道當地時間星期六下午舉行。賽道的寬度不可能讓20輛車並排起跑,所以為了公平性,會舉行排位賽,車手們開著賽車上場刷出自己能辦到的最快圈速,他們會拚盡全力,挑戰極限。這是一場速度、策略和時機的高風險遊戲,有時候會比正賽還要緊張、刺激。而且排位賽一旦開始,直到正賽起跑前,所有賽車都不能做任何改動,只能修復和整備。這一天將採用「三節淘汰制」:
1️⃣ 第一節 (Q1) 淘汰圈速最慢的五個車手 (正賽第20至16位發車)👉Q1看點:車手要搶進前15快,才能晉級到Q2。該節的前15順位不重要。
2️⃣ 第二節 (Q2) 再淘汰圈速最慢的五個車手 (正賽第15至11位發車)👉Q2看點:車手要搶進前10快,才能晉級到Q3。該節的前10順位不重要。
3️⃣ 第三節 (Q3) 由最後晉級的十個車手搶杆位 (正賽第10至第1位發車)👉Q3看點:車手要開始搶位置了,該節的順位超級重要,成績能刷得越快越好,通常都會全力逼出賽車的極限(除非賽車已經強到可以輾壓全場,那可能就會收一點實力)。
新手剛開始看排位賽時,經常一頭霧水,有的賽車開很快、有的卻開很慢、有的待在車庫不出來,混亂感不禁油然而生。我來說明賽車在刷排位賽的原則流程,都有不同目的 ——
. 先出場開一圈 (也就是出場圈,Out Lap )為輪胎及煞車升溫,到了最後一個彎道再正常加速。
. 全力推進一圈 (也就是飛馳圈、飛行圈,Flying Lap ),開始計時圈速,是最最重要的一圈。
. 衝線後再繞一圈 (也就是回場圈,In Lap ),這一圈是要回車庫整備,沒有必要開得太快。
排位賽有個關鍵,即賽道演化 (Track Evolution) ,最後幾分鐘常常每圈都快0.3秒以上。原因有三:
1️⃣ 橡膠積累 (Rubbering In) 當車輛持續行駛,輪胎磨下的橡膠會「鋪」在賽道上。這層橡膠像一種「天然防滑膠」,填補瀝青的細小孔隙,能顯著提升抓地力。排位賽Q1剛開始時,賽道非常「綠」 (Green Track) ,摩擦力低,圈速慢。但跑越久,橡膠積越多,輪胎越能「咬」住路面,圈速就會一圈一圈變快。
2️⃣ 溫度變化 (Track Temperature) 隨著排位賽進行,輪胎和煞車產生的熱量,會慢慢提高賽道表面的溫度。對輪胎來說,當表面和內部溫度進入理想範圍,摩擦係數達到峰值,圈速就會「突然」快起來。相反,如果天氣變冷、陽光被雲層遮蔽,或是突然起風,讓賽道「涼掉」,溫度下降,所有人的圈速都會掉。
3️⃣ 賽道清理 (Track Cleaning) 剛開始時,賽道上會有灰塵、沙粒、碎石、葉子、蟲子或其他碎屑。幾台賽車一飛過去,輪胎就會把它們黏走,也逐漸「掃」到賽道外側。這種「清掃效應」和橡膠積累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正向循環:比賽跑得越久,賽車線越乾淨,抓地力就越好。當乾淨的理想線被橡膠層覆蓋,輪胎就能更穩定地「咬」住路面,過彎時也能給車手更多信心。
所以,排位賽的出場戰略意義其實非常深遠,因為賽道演化的正面影響,加上外部環境因素(陽光、強風、積水)也會推動演化幅度或干擾到圈速,大家總是想把出場時機拿捏到最完美。所以經常能看到所有車隊都在車庫等時間,最後兩三分鐘又一窩蜂爭先恐後的搶著出來,就是想抓到最完美的時機。因為那時賽道最乾淨、橡膠積累最多、輪胎升溫最快、抓地力最好。
只要在該節停錶之前,車子過了起點/終點線 (Start/Finish Line) ,那一圈跑出來的圈速都能計入成績。通常情況下,車手在Q1、Q2和Q3三節比賽中,每節都會出來刷兩次單圈。如果沒有單圈成績的車手,該節則自動墊底。另外,如果推得太過頭,跑到四個輪子都出了白線,有可能被賽會刪掉那一圈的成績。
像這樣就是「四輪出白線」(Track limits)
除了遊走極限的單圈競速好看之外,排位賽也經常會有很多其他看頭,因為有20個車手要在十多分鐘內同場刷速度,有人在出場、有人在回場、有人正在飛,勢必會有交通狀況、受到妨礙或影響。如果車隊放出去的時機點很差,就會在全力推進車速的時候遭遇干擾(時速兩三百公里看到前方有緩慢移動的東西,油門多多少少是會第一直覺抬起來的),甚至出現需要緊急閃避的危險場面。所以找準時機非常重要。如何讓車手能在淨空的賽道上奔馳,是車隊最重要的計算工作之一。
排位賽一旦展開,接下來每分每秒都是不確定的,所以車隊必須要在場地狀態優良的時刻趕緊刷出好成績,否則有可能陰錯陽差被淘汰;如果四輪出白線被賽會刪掉好成績,便要重新再跑(如果即將停錶那就沒機會了)。因此排位賽總是存在某種不確定因素,特別是Q3在爭奪杆位的時候,幾輛賽車都是肉眼可見的極限殺彎,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意外,氣氛會相當緊張。而且排位賽末尾還有提早結束的可能性,賽車撞牆引出了紅旗,導致有希望拿到杆位的人不能做成績,這種事也發生過好幾次。
三節排位賽結束後,將根據單圈成績的快慢排列發車順序。這個順序將決定正式比賽的起跑位置。Q3單圈成績最快的那位車手獲得「杆位 (Pole position) 」,次日將可以在最前面的位置起跑。其他車手則單圈越快者排越前面,越慢者排越後面。如果車手在排位賽時違規(例如阻擋他人)面臨處罰,或賽車有超出規定額度的更新零件、進行車體變更的話,則會有「正賽發車罰退機制」,罰多少視賽會如何裁定。最嚴重的處罰是從維修區出口處發車。
需要特別提一下終極街頭賽道「摩納哥大獎賽」,由於蜿蜒又狹窄的特性、眾多急彎和髮夾彎,讓這條賽道非常難以超車,駕駛難度堪稱地獄級,幾乎沒有容錯空間。在這條獨特的街道上,排位賽出爐的發車順序有時候會轉化為正賽的成績,這讓摩納哥的排位賽特別刺激,必須一圈又一圈以公厘為單位掠過護牆,猶如走鋼索般驚險,多轉一點就會慢、少轉一點就會撞,對任何賽車手的技術、精準度和專注力來說,都是一次真正嚴酷的考驗;賽道又窄又短、交通狀況超容易堵塞,也經常因為撞車而中斷,代表車手們要儘早跑出一圈成績。每年賽季的摩納哥都會誕生最令人興奮的排位賽,所有車隊和車手的精神壓力都特別緊繃、特別容易犯錯!
正賽於星期日舉行(除了少許中東賽事會在當地的星期六)。這是每個大獎賽的重頭戲,會先舉行車手巡遊、媒體個別訪問,之後車手們會回到車庫熱身、換裝,再將賽車開出來繞一個設置圈(Installation Lap) 來測試油門、煞車和轉向等功能,然後返回維修站。稍後再進行探勘圈(Reconnaissance Lap) ,一邊繞場一邊同步變速箱檔位、根據工程師的提示執行一系列設定,停到自己的發車格(Starting Grid) 上,工程師們會進行最後的部件和系統檢查、換上起步輪胎、準備啟動程序。之後賽道上會舉行國歌典禮、民俗表演、低空飛行特技表演等各種活動,還會短暫開放給名人貴賓們參觀,你會在轉播鏡頭裡經常看到體育明星、大牌演員、知名音樂人出沒。
比賽開始前五分鐘,車隊人員和設備全數撤離發車區,進行暖胎圈(Formation Lap) ,車手會給輪胎和煞車升溫(車子會扭來扭去,也就是磨胎)。全部賽車按照發車位置停妥,現場進入完全的靜默,引擎空轉低吼,屏息等待起跑架上的五盞紅燈亮起,燈滅瞬間 —— 正式起跑!
當全部賽車擠在一起、三三兩兩的並排衝進第一個彎道,是最緊張刺激的時刻,這時候偶爾會出現擦撞事故和意外情況,非常瘋狂,誕生了許多名場面。
2017年新加坡大獎賽起步的名場面
2022年英國大獎賽起步的混亂事故
👇先講基本規則 👇
一場正賽的平均時間為2小時,F1的比賽有官方時鐘,最多3小時一定要結束。在比賽當中,如果車手有違例情形(像是起跑越位、在維修區裡超速、衝出賽道後沒有按規定方式返回、賽道外超車不還位置、安全車或紅旗時超車、在維修區出口壓白線、多次四輪出白線、把其他車手逼出賽道、不穩定的煞車行為、引發車禍、惡意阻擋等等),根據事件的嚴重程度,賽事幹事 (Steward) 有四種主要的處罰項目 ——
1️⃣加時5秒 (Five second penalty) :下次進站換胎時,至少5秒不能碰觸賽車;若不再進站,則在完賽成績加上5秒。
2️⃣加時10秒 (Ten second penalty) :受罰原則同上,但處罰是10秒。
3️⃣通過維修區 (Drive-through penalty) :收到判罰後的兩圈內必須進入維修區,按照限速直行,不能停入車隊維修格。
4️⃣停等10秒起步 (Stop/Go penalty) :收到判罰後的兩圈內必須開到車隊維修格停車至少10秒,車隊人員全程不能碰觸。
比賽起跑前,如果賽車無法正常工作,不能參與比賽而退出,則稱為「未起跑」 (DNS,Did not start) ;比賽時,如果賽車毀損、遭遇機械故障、內燃機失效、系統失常等因素而無法繼續比賽的話,直接退賽,稱為「未完賽」 (DNF,Did not finish) ,以上都是沒有備用車的,車隊無法短時間修復賽車都只能退出比賽。如果車手在比賽中危險駕駛、或賽後車輛未通過規則檢驗,則會「取消成績」 (DSQ,Disqualified) 。除非比賽全程濕滑,否則 每輛賽車都必須至少執行一次進站停車,並至少更換一次不同硬度的輪胎 。
中途若有發生車輛事故或其他意外,將視不同程度出示 黃旗 、 虛擬安全車 、 安全車 來強制減慢所有賽車的時速,以求安全(虛擬安全車狀態下車手須維持特定減速,安全車則直接帶領集體行駛);事故情況最嚴重時,或是需要耗費時間恢復緩衝設施,將會出示 紅旗 暫停比賽。最早衝過終點線(跑完規定的里程長度)的車手即奪得 🏆大獎賽冠軍(分站冠軍)。
爭取最早衝線,也就是要「用最短的總耗時,搶先完成比賽的總圈數」 ,因此正賽就是一場所有人都使盡全力「爭分奪秒」 的戰爭,每一個魯莽或明智的駕駛動作、每一段衝刺或保留所換來的影響、每一條好好保護的輪胎最終帶來的好處,全都會累積成比賽用的總耗時。
每一場比賽開始之前,沒有人能清楚預知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有可能是一場車子都順順跑完的無聊比賽、有可能出現連電影編劇都想不出來的情節。也許我們能從練習賽或排位賽猜出個大概名次,但終點線來臨之前會有什麼事發生,誰都不知道。這就是F1吸引人的地方 ——
同隊隊友互不相讓,後車佔到便宜 車手之間的較勁以撞車畫上句點 突降大雨全場陷入混亂 事故引發的安全車或紅旗打亂局勢 領先的賽車突然爆缸或機件故障退賽 大小碰撞不斷,這裡撞那裡也撞 忽乾忽濕的賽道導致換胎時機不同,名次重新洗牌 有車隊以大膽戰術力克對手 有車隊以荒唐失誤丟掉冠軍 兩支車隊互相以進站策略制衡對方 車手違例被判罰,影響戰局 一輛快車陷入DRS高鐵,無法掙脫 一輛快車遇上防守大師,就是過不去 許多車手無法讓輪胎提升到工作溫度 其他各種毫無預警的事件
在F1正賽裡,超車與防守交織成一場漫長的心理戰,每一次逼近和每一次防守都可能改變比賽局勢,過程中可以看到許多層次豐富的技巧:
◽ 極限晚煞車 (Late Braking Attack)
.在直線末端延後煞車點到極限,入彎前迅速縮小差距,直插內線 .防守車若採用正常煞車點,通常只能讓出路線避免碰撞.失敗時可能因轉向不足、車輪鎖死,衝出賽道或撞上對手(也就是魚雷)
◽ 極限貼尾 (Deep Slipstream)
.進攻車在直線上盡量貼近車尾,最大化尾流效應,減少空氣阻力 .在煞車點前一瞬間抽出車身,利用更高尾速發動攻擊 .這技巧適用於所有直道,尤其在高速賽道效果最明顯
◽ 假動作 (Dummy Move)
.進攻車在直線上先短暫改變路線,將車頭往一側晃動 .試探對手的防守反應,看對手是否會提早移動或遲疑 .當確認對手防守動作或空隙出現,就立刻改變路線,發動真正攻擊
◽ 信心切割 (Confidence Cut)
.進攻車在過去數圈已多次嘗試同一路線攻擊未果 .防守車開始有預期心理,對自己的防守走線產生信心 .進攻車突然改用完全不同的入彎角度或假動作,瞬間「切斷」防線
◽ 持續施壓 (Constant Pressure)
.全程不硬塞、不做抽頭動作,也不退後,而是用穩定差距持續施壓 .始終出現在後視鏡裡,迫使防守車在每一個彎都無法完全專注 .用這種無形壓力,造成防守車的心理疲勞,等他的節奏崩潰再攻擊
◽ 先示弱,再突襲
.經驗豐富的車手會先刻意拉開距離,讓對手誤以為威脅解除 .這段「示弱」的時間,進攻車會管理輪胎和煞車溫度,同時儲存電量 .當對方放鬆防備,後車火力全開,突然縮短差距,進入攻擊範圍.往往比持續施壓更有效,因為心理上的放鬆會直接轉化為判斷延遲
◽ 交叉線 (Switchback)
.防守車晚煞走內,雖然暫時擋住路線,但出彎速度會變慢 .後車先保持正常弧度,不急著硬塞入彎 .當防守車在彎心急減速,進攻車迅速切回內線,兩車交叉 .利用更好的牽引力和提早開油門,出彎更快,完成超越.這需要精準的煞車、轉向和給油時機
◽ 複合彎佈局 (Sequence Planning)
.第一個彎先慢一點,預留車身角度 .利用第二個彎創造更理想的入彎線 .在連續彎出口,用更好的牽引力提早開油門 .嘗試在後段與對手並排,甚至超越
👉 並不是有「大量的超車鏡頭」才好看
很多人以為超車越多就越精彩,但其實一場比賽最迷人的部分,往往是防守的藝術。前車用走線封死空間或精準的煞車點,一次次擋住對手的攻勢,一次次讓對手更加浮躁。這種持續施壓與穩定的防守,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比賽技巧。
◽ 破壞入彎節奏 (Backing Up the Corner)
.防守車不只在直線上封住路線,還在彎心刻意稍微減慢 .利用這一瞬間把後車「卡」在車尾,逼對方也跟著慢下來 .進攻車因此失去理想的轉向和油門節奏,出彎無法順利加速 .下一段直線就無法拉近距離或發動攻勢,防守效果更強
◽ 心理防守 (Mirror Driving)
.在直線上輕晃車身,讓進攻車難以預判他究竟要守哪一邊 .故意留下一點內線空間,誘使進攻車切入攻擊線 .等進入煞車區,防守車才緩慢關門,打亂進攻車的節奏 .每一圈入彎的煞車點都在改變,讓進攻車無法預判 .進攻車不是煞車點被擾亂,就是出彎被堵回去.每一次攻擊失敗都在消耗耐心,讓進攻愈來愈急躁
◽ 雙彎封鎖 (Double Apex Block)
.防守車在連續彎採用「兩段封線」 .第一個彎走內線阻止入彎,第二個彎切外線堵住出口 .進攻車在短時間內難以找到連續兩個超車空間
◽ 錯位走線 (Offset Apex)
.入彎時先往中線或偏內線擠,讓後車無法攻擊 .接近彎心時,故意稍微往外帶一點車身,改變出彎弧度 .這種怪異路徑,已經把內外線都先走一遍,吃掉所有空間 .進攻車這時必須臨時收油,預判的攻擊路線和節奏被打亂 .同時卡住入彎和出彎,等於兩頭都堵死 .特別適合在中慢速彎使用,低速時牽引力差距會被放大
◽ 晚切彎心 (Late Apex)
.入彎時,刻意不在彎中前段就貼近內線 .先沿著外側走,延後轉向,快出彎時再去貼內側彎心 .讓車頭在出彎時剛好朝向直線,角度比正常更筆直 .因為減少了出彎方向修正,防守車可以更早全力踩下油門 .進攻車若提早入彎,會在彎尾被迫抑制加速,無法拉近距離 .可以同時封鎖內線並保證強大的出彎牽引力 .在低抓地力或長直線出口的彎角,效果尤為明顯 .跟錯位走線不同,此技巧更著重出彎牽引力
◽ 提早拉直 (Early Rotation)
.防守車在入彎時,會提前把車身擺正,讓車頭先對準出彎方向 .這種動作會犧牲一部分入彎速度,看起來像留出內線空間 .進攻車往往以為有機會切入內側發動攻勢 .但由於前車提早拉直,出彎時能更早全力踩油門 .防守車的牽引力和直線加速因此優勢明顯,快速拉開距離 .進攻車在彎道出口反而被壓制,攻擊機會完全消失
我們也常看到進攻車連續嘗試無功而返、防守車也一直在走線消耗,雙方輪胎都開始過熱、抓地力下降、圈速掉落。結果後方的第三台車趁勢追上,把兩輛車都納入攻擊範圍。進攻者原本是獵人,最後反而要同時兼顧頭尾,形成瞻前顧後的微妙局面。
◽ 輪胎退化與跟車煎熬
.在髒氣流中緊跟,進攻車輪胎更易過熱、退化,圈速逐步下滑 .防守車為了封住空間,常被迫偏離理想的路線,也加速輪胎磨損.雙方都在較勁耐心,看誰先失去抓地力,露出破綻或失誤鎖死
即使沒有進攻與防守、即使畫面上看似尋常,但對於車隊和車手來說,F1沒有一場比賽是可以輕鬆完成的,檯面下永遠有無數個大腦在思考要如何爭取到一分一秒的優勢。這些東西我會在後面慢慢說明。
正賽更像是一場馬拉松持久戰,而不是短跑衝刺,所以卯足全力瘋踩油門是行不通的,到了比賽快結束只有被超車的份,因此車隊和車手都要衡量利弊,放大優勢、減少劣勢,用最少的時間奔向終點。每一支F1車隊的賽車,都有基本的性能差距,有大有小,很難輕易改變。有些成績遙遙領先,快得不像地球製造的賽車,另一些車隊在兩相對照下,明顯不在同個層級,可以不正式的分為 ——
領先的前排 (我們俗稱為火星組 ) 中遊 及後段 (我們俗稱為地球組 )網友做的車隊積分對比圖,也許我們要再加一個銀河組?
正賽當中,相近層級的車隊經常會跑在一起,雖然F1並沒有成文規定要分組,但車迷通常都會這樣區分(多少有一點調侃意味)。同一組的車子實力相近、差距很小,彼此之間可能沒有足夠的表現差異來實現超越,因此先找到其他方式擊敗身邊的競爭對手、提防敵隊取得戰術成功,是正賽的首要任務。在與另一支車隊的賽車競爭時,車隊與車手必須考慮許多因素,例如 ——
「我正在跟誰競爭?」 「現在的輪胎是誰佔優?」 「我們剛才的圈速差幾秒?」 「他還要進站嗎?」 「誰的直線速度比較快?」 「哪些彎道更適合他們的車?」 「我的車在哪些彎道會更有利?」 「我可以在哪裡拉開距離?爭取一點喘息的空間?」 「我現在要追趕,還是要保護輪胎、充電,為接下來做準備?」 「對手跟不上來了,我能巡航,把實力保留到重要關頭嗎?」 這些問題像一份動態作戰清單,每圈都在更新。要在高速奔馳中做判斷,就像在下一盤同時考驗耐力、心理和腦力的棋。很多時候,就是在等一擊得手的機會。
觀眾從轉播畫面上,不太容易清楚看到這些東西,但我們都知道雙方在檯面下拉鋸著,他們不停在計算著對方的一舉一動。當車手遭遇明顯快很多的賽車(例如2023年的紅牛RB19)從後方接近時,通常也不會防守對方,因為走線防守會消耗輪胎,也會拖慢單圈時間,間接導致真正的競爭對手獲利。這就是正賽的生態,仔細盤算、善用資源、在正確的時機施展戰鬥力,最終才能打敗身邊的對手(甚至超越性能實力更好的車隊)。
在方格旗揮舞之後,便會進行各種賽後程序,例如一個「冷卻圈(Cool down Lap) 」,賽車慢速繞場,為機件散熱、平復心跳和情緒;由於賽後要過磅查驗,你會看到車手在冷卻圈蛇行到賽道外線,把散落的胎膠(rubber) 碎屑像黏口香糖一樣貼滿輪胎。這些「小黑糖片」能替賽車補上好幾百公克,為賽後的秤重上一層保險。有些車手也會邊開邊舉手慶祝、向觀眾致意。如果比賽中有精彩纏鬥或爭議碰撞,冷卻圈也會變成車手情緒交鋒的舞台:比出大拇指表示敬意,或者比其他手勢表達不滿。所有情緒都在這幾分鐘無所遁形,有時候是比正賽本身還要動人的。
前三名車手 將車停在維修區通道(Pit Lane) 的頒獎台下(有時賽前會安排這三輛車一起停在賽道上),與自己的車隊慶祝、秤重、接受採訪、到「冷卻休息室」(Cool Room) 喘口氣、登上頒獎台、播放國歌(先放獲勝車手、再放獲勝車隊的)、頒發獎盃,接受車隊和觀眾們的熱烈歡呼,然後進行最後的慶祝儀式 —— 噴香檳!
F1的積分制度
F1的積分制度簡單到不行:「正式比賽結束,前十個衝線的人,依序給分」 。每場比賽的結果算入積分系統,並在F1賽季結束時,以此來確定兩項年度世界冠軍:一個給車手,另一個給車隊。車手積分榜很好理解,就是每位車手累積的積分。而每一支車隊都有兩名正式車手,這兩位車手獲得的積分相加後,即為該車隊的積分。積分最高者獲得年度世界冠軍。
如下圖,VERSTAPPEN是175分、PEREZ是129分,這兩位紅牛車手的積分相加後,就是紅牛車隊的積分304。
正賽名次是以衝過終點線揮舞方格旗為準,前十名的車手都會獲得積分(常聽到的「積分圈」一詞,就是代表前十順位)。各名次的積分計算方式如下:
2021年起,為了帶來新鮮刺激並擴大商業需求,F1在某些大獎賽中,會多塞進一場衝刺賽 (Sprint Race) ,調整星期五和星期六的流程。那一週的星期五會改為練習賽加衝刺排位賽,星期六改為舉行衝刺賽和排位賽。衝刺賽完成後,前三名沒有獎盃,沒有頒獎台慶祝儀式,但會頒給三位車手一面小獎牌。
說白了,衝刺賽就是縮水三分之一的迷你正賽。
而衝刺賽的積分計算方式如下:
可以看到衝刺賽的積分跟正賽相比縮水了,第9名、第10名也沒有積分。衝刺賽結果不影響正式比賽起跑位置,僅決定衝刺積分。
F1的賽道
巴林國際賽道
F1的比賽遍佈全球,它每年都會周遊列國、在四大洲之間往返,使用各個國家的合格賽道舉辦大獎賽。過去75個賽季中,F1已經造訪過34個國家,共77座賽道。F1的比賽場地並不拘泥於環境,沙漠、海濱、丘陵、高原、湖畔、市中心,F1會在美不勝收的自然風景中奔馳、也呼嘯於霓虹紛呈的熱鬧大街上。賽道佈局也不侷限於某種形狀或特性,它樂於嘗試各種不同組合帶來的挑戰,例如 ——
多種低速彎和高速彎的「鈴鹿賽道」 眾多螺旋彎的「上海國際賽車場」 全油門區超長的「吉達濱海賽道」 中高速彎不間斷的「伊莫拉賽道」 非常窄小蜿蜒的「摩納哥市街賽道」 重煞區相當多的「維倫紐夫賽道」 吃重空力的「加泰羅尼亞賽道」 以連續高速彎為特色的「銀石賽道」 每個彎都在挑戰技術的「斯帕賽道」 平均車速極高的「蒙扎賽道」 長直道和直角彎的「巴庫市街賽道」 大開大合、經典拼盤的「美洲賽道」 空氣稀薄的「羅德里格斯兄弟賽道」
下面是2025年賽程中的所有賽道圖:
一場正賽的行駛距離至少要覆蓋305公里。當賽車繞過起點/終點線即為一圈。F1賽道的平均長度為5公里,但有些特別長,有些特別短。因此越短小的賽道,比賽圈數就越多;越長的賽道,比賽圈數就越少,所以總圈數都不一樣。例如長度最短小的摩納哥賽道,繞一圈只有3.34公里,所以一場正賽要跑78圈。相反,比利時站的斯帕賽道繞一圈要7公里,比其他賽道長很多,所以一場正賽只需跑44圈,就能滿足305公里的總距離。另外,狹窄多彎的摩納哥分站是一個非常慢速的賽道,因為平均車速不高,為了避免跑太久而冗長,比賽距離會特別縮短為260公里。
舉辦F1大賽的賽道(場地)分為三大類:完全封閉的專用賽道 (如英國站)、臨時封閉一般公用道路的封街賽道 (如摩納哥站、新加坡站、巴庫站、拉斯維加斯站),或一般道路加上專用路段的混合式賽道 (如澳洲站、加拿大站、比利時站)。另外,賽道也有新舊之分,老式傳統賽道明顯比較窄、超車不易、緩衝區也小很多;現代化的新賽道明顯比較寬大、賽車路線的選擇比較多、緩衝區也相當大。
車迷和賽評在討論賽道時,有時會提起高下壓力、高馬力需求,這不是官方的分類,而是描述某些賽道特徵時的術語:在高下壓力賽道 (High Downforce Track) 中,直道很短、彎道多,賽車的大部分速度性能仰賴於空氣動力學產生的下壓力,而非內燃機馬力;匈牙利、義大利(伊莫拉)、新加坡、西班牙和摩納哥都是高下壓力賽道的例子。而馬力賽道 (Power Track) 或多或少是相反的,直道很長、彎道少,賽車的大部分速度性能仰賴內燃機馬力,所需的下壓力很小;義大利(蒙扎)、墨西哥、加拿大、亞塞拜然和奧地利都是馬力賽道的例子。
作為一個F1車迷,我有個額外建議的方式,可以讓你加深觀賞比賽的樂趣和投入度,那就是 —— 遊戲,像是《F1® 24 》、《F1® 23 》或具備F1賽道模組的《Assetto Corsa 》等賽車遊戲。透過遊戲中的實際上手,我們可以在電腦前輕鬆熟稔各條賽道的特性,例如 ——
在賽道上該走哪條行車路線會最快(即賽車線) 路面變化(坡度起伏、顛簸、路緣石) 煞車點/彎心位置/開油點/攻防熱區 彎道弧度/彎道傾角/過彎速度 駕駛時的視線與空間感 駕駛時的整體難易度
當初我只是因為感興趣而購入遊戲時,也僅僅是用一隻XBOX手把🎮跑完一個賽季,結果後來看比賽時意外發現「融入感」暴增了,我可以感受到車手在某些路段操駕時的考驗、迅速通過某些彎角的快感、如何利用彎道特性來超越或防守對手,這些東西一下子突然都清晰了起來,比賽看得更津津有味了。
在《iRacing》或《Assetto Corsa》等高階模擬賽中,高度還原的物理模擬會讓人更理解F1車手需要的專注力、反應速度跟應對突發的能力。若賽道玩得夠久夠熟,等看比賽時隨便導播切哪顆鏡頭,你都會知道車手在哪裡,走那條線會慢、走那條線會更快,「全局觀」會更加鮮明。如果可以的話,真的應該買其中一款來試試。
最後來介紹日程表裡每條賽道的比賽看點:
【澳洲大獎賽|阿爾伯特公園賽道 】 經常是新賽季的揭幕站,沒辦揭幕也都是在前三站內舉行,一直是賽季初的重要考驗場。起跑直線短、入彎視角被防護欄遮半邊,所以1號彎碰撞比例極高;3號彎和13號彎在比賽後段對輪胎磨損特別敏感,左前輪的溫度經常失控。容錯率低,一個彎沒算準,接下來就會連鎖失誤。
【中國大獎賽|上海國際賽車場 】 一條多變且充滿挑戰的賽道,車手在這裡需要在速度和精確操控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例如1到4號的巨大螺旋彎組合很考驗操控技術,也容易加大輪胎過熱的風險。14號髮夾彎前是整圈的最重煞點;兩條直道都很長,常常上演晚煞超車。2007年漢米爾頓因進維修道衝進碎石堆失去封王機會,成為F1的經典事件之一。
【日本大獎賽|鈴鹿賽道 】 鈴鹿是F1唯一的8字型賽道,高速長彎跟緊湊慢彎要跑得一氣呵成,任何細小偏差都會像骨牌般放大。3到7號是經典的S型高速連續彎,五連變向,很考驗車手的節奏感,130R彎(15號)則是全油門的勇氣試煉,近300 km/h的高速左彎,非常有名。賽道抓地力變化大,左前輪和後輪特別容易過熱,出現雨戰更是驚心動魄。
【巴林大獎賽|巴林國際賽道 】 夜賽視覺效果極佳。由三段猛烈減速、若干中高速彎構成,兩段長直道末端的重煞區經常是車手發動攻擊的熱點,很考驗煞車穩定性和出彎的低速牽引力,特別是下坡雙左組合的9跟10號彎減速區,車手在這邊很容易鎖死。11號彎前的這條短直道常受沙漠熱風洗禮,很常引起賽車側滑。高溫 + 粗瀝青的特性也相當吃胎。
【沙烏地阿拉伯大獎賽|吉達濱海賽道 】 「全球最快街道賽道」,79%是全油門區,平均時速超過250公里。彎道多且狹窄,煞車點很少,比賽節奏極快、容錯率超低。1到3號彎空間緊縮又看不到出彎角度,是引發混亂的熱點。4、5、8、10號彎都很驚險,視線差,離牆也超近。27號長左彎是一路高速飛過來的,需要車手踩煞車後立即開油衝線,入彎容易撞左前輪、出彎也容易往右甩上牆。膽大心細的車手才能征服這條賽道。
【邁阿密大獎賽|邁阿密國際賽道 】 逆時針賽道之一,以慢速髮夾跟一條超長直道著稱。1、11跟17號彎為重煞點,是主要超車區;而6到8號彎的連續曲線對右前輪磨耗極大,可聚焦在這裡煞車入彎跟過彎的技巧,以及賽道並排攻防的高風險。14跟15號這個高架下面的組合減速彎很刁鑽,還帶起伏,煞車點要特別精確。高溫 + 低磨耗的瀝青,讓輪胎熱衰退的速率比物理磨耗來得更快。
【艾米利亞-羅馬涅大獎賽|伊莫拉賽道 】 逆時針賽道之一,彎道分布緊湊、空間很有限,犯錯就是進碎石堆或上牆。中高速彎佔比很高,讓右前輪的熱衰退快於磨耗。14、15減速彎特別刁鑽,需要精準掌握節奏。碎石回填跟雙層路肩都增加了失誤代價,維修區特別長,讓車隊通常採取一停,所以進站時機和天氣變化都能改寫排名。1994年的兩起死亡事故,特別是「車神」冼拿(Ayrton Senna)的可怕意外,改變了F1安全史。
【摩納哥大獎賽|摩納哥市街賽道 】 1929年首辦,摩納哥正賽雖然無聊,卻是無可取代的歷史聖地。街寬不足10公尺、護欄極度貼身,想在這裡超車?實在是太難了,是「排位定勝負」的代名詞。這裡有F1唯一的隧道,密閉氣流會讓下壓力瞬降20-30%,一出來就光線驟變,馬上進重煞區,雨天時地面會突然乾濕交錯。視覺焦點是游泳池組合彎,車手幾乎是貼著護欄掠過去,很強調手術刀ㄧ般的車技和專注力。
【西班牙大獎賽|巴塞隆納-加泰隆尼亞賽道 】 這裡對F1賽車來說是全方位考題,只要能在這裡跑出成績,往往就代表不管去哪條賽道都有競爭力。3跟9號彎要考驗各車的高下壓力效率,左前輪的壓力也非常巨大;1、4、10號彎則考驗煞車的穩定性。夏季高溫,近年來多數車隊改用兩停戰術以應對磨耗。低速時的牽引力、比賽中後段的輪胎管理,以及賽道升溫對輪胎的影響都是重點。出彎時常有側風,容易讓圈速波動。
【加拿大大獎賽|吉爾·維倫紐夫賽道 】 低磨耗、低抓地的賽道,特色是很多直道銜接重煞區,煞車熱負荷集中於1、2、10、13、14號彎。10號彎是兵家必爭之地,鎖死左前輪或外拋走大,就會喪失接下來大直道的尾速。低下壓力配置也讓煞車區很容易鎖死。起終點線之前的外牆因多位世界冠軍撞上而聞名,稱為「冠軍之牆」。
【奧地利大獎賽|紅牛環賽道 】 賽道長度不算最短,但單圈用時很短。地形的高低起伏大,過彎時容易產生抓地力變化,增加了過彎難度,也考驗車手的預判能力。3跟4號彎是超車熱區;9號彎容易跑出界,2023年單場83次刪圈大半都集中在這個彎。看點就是拚煞車、拚牽引力、拚交叉走線反超,常常能看到輪對輪互拼入彎,年年上演追逐戰,很好看的賽道。
【英國大獎賽|銀石賽道 】 銀石是F1發源地,1950年首站就在此舉行。9號彎的角速超過290 km/h,是全季最快右彎之一;10到14號的連續高速S彎有極大的G力(超過5G)和出色的視覺張力。對輪胎很兇、風向變化也快,胎溫跟下壓力設定都會影響每圈穩定性。天氣多變,雨戰隨時都可能出現。由於大多車隊總部都設在英國,經常在此戰試驗新套件,升級性能也會對戰果產生很大的影響。
【比利時大獎賽|斯帕-弗朗科爾尚賽道 】 單圈長度突破七公里的賽道,本質是高速長彎跟重煞區交錯的山路型跑法。2、3、4號的高速上坡盲彎堪稱F1最驚心動魄的視覺景象。山區氣候,只要3分鐘就能變臉,同一圈裡可以出現三種天氣,路面乾濕混合之後非常有看頭。低阻力調校跟中高速穩定性很難兼顧,車隊往往會採用「中等尾翼 + 高效底板」的折衷設定。兩停是主流,比賽尾段經常因雨引發安全車或策略翻盤。
【匈牙利大獎賽|亨格羅寧賽道 】 因彎道密、超車難,前車只要往中線擠一擠就能封死出彎線路,被稱為「迷你摩納哥」。彎道多達14個,直道又短,過彎連續性極高。以慢速彎為主,車手需要不斷的轉向,容錯率低,對機械跟身體都是考驗。磨損劇烈,賽程中間溫度高時更容易發生前輪鎖死,輪胎管理很重要,無論乾濕都不容易追擊。一停可行,但高溫環境下多隊仍偏向兩停策略。
【荷蘭大獎賽|贊德沃特賽道 】 四屆冠軍維斯塔潘的主場,氣氛如同一片橙色海洋。3號跟14號彎都是大傾角,出彎加速非常關鍵,車手需盡量保持在上傾角邊緣;賽道窄,超車機會稀少,進站策略跟發車都是勝負關鍵。強風和沙塵經常干擾出彎的牽引力,輪胎溫度也難掌握,車手得隨時修正走線。任何煞車點或走線偏差,往往會立刻在下一段長彎或直道上損失圈速。
【義大利大獎賽|國立蒙札賽車場 】 以長直道和高尾速著稱,80%是全油門區,故有「速度聖殿」之稱。所以排位賽在這裡安排隊友給尾流,就成了各隊考慮的戰術之一。長直道尾的1、2號減速彎組合很硬,又窄又刁,要拚晚煞搶彎道,經常爆發爭奪。因為很看尾速極限,所以低阻套件也會讓煞車距離大幅增加。4到5號彎如果太晚煞或切線過深馬上就進沙石、圈速報銷。最後的11號大彎很重要,出彎不理想會喪失整條大直路的加速節奏。多採一停策略,要配合保胎戰術。
【亞塞拜然大獎賽|巴庫市街賽道 】 逆時針賽道之一。最有名的就是古城區組合彎,只有7公尺寬而已,窄到只能讓一輛車通過。這裡有多個直角彎,也是一大特色,常常有車手入彎就上牆。直道超級長,進1號彎拚晚煞是看點。低阻空力套件為主流,長直線讓胎面冷卻快;中慢彎制動期又瞬間升溫,很考驗輪胎跟煞車。比賽節奏波動大,蠻戲劇性的一條賽道,往年幾乎都很好看。
【新加坡大獎賽|濱海灣市街賽道 】 夜賽悶熱,濕度高,體能消耗最大的賽道之一,對車手是極限考驗。由多個直角彎重煞、單髮夾跟多段直線穿插組成,出彎牽引力和轉向節奏缺一不可。7到9號彎的視野被護牆阻礙,容易錯過彎心(Apex) ;10到11號彎大幅減速 + 橋面負荷轉移,容易誘發鎖死。窄街道嘛,安全車是每年出動的。這裡也很難超車,進站策略決定了成敗。
【美國大獎賽|美洲賽道 】 1號彎超大上坡煞車區,入口寬達15m,有很多條路線可以選,這裡拚走線、拚晚煞、拼出彎交叉線反超都很好看。2到6號彎的連續高速轉向超級帥,是銀石式的高速蛇形,所以輪胎退化也很快。11號彎是賽道最低點,緊接最長的直道,出彎牽引力攸關進12號彎前能不能超車。13到15號三連彎操作複雜、對輪胎負荷很高;17、18號彎也是追近前車距離的熱區。
【墨西哥大獎賽|羅德里格斯兄弟賽道 】 高海拔,空氣密度低,天然的減低了空氣阻力,所以大直道的極速驚人,但是尾翼就算弄得超陡,也找不到什麼下壓力,非常挑戰車隊的調校。而且氣流稀薄,散熱成了大問題。1、4、12號彎都是高強度煞車區,主直道的長時間冷卻後再重煞,對制動性能的要求極高。直道快、彎道急,動態明顯,13到15號彎的體育場區也常有近距離攻防。常見兩停策略來對抗輪胎過熱。
【聖保羅大獎賽|若澤·卡洛斯·帕塞賽道 】 逆時針賽道之一,起伏的地形、天氣多變化,讓策略執行起來有點困難。1到2號彎是連續左右急切,常發生前輪鎖死。6到8號的連續右彎後,容易在8號彎鎖死,如果錯過彎心,接下來的一連串節奏就會亂;10號彎很吃出彎牽引力,沒力就會往外拋;15號彎的出彎速度極為重要,因為大直道是超車熱區,所以比賽末段的攻防常出現驚奇逆轉,誕生很多經典比賽。
【拉斯維加斯大獎賽|拉斯維加斯大道賽道 】 逆時針賽道之一。夜賽低溫,又是市區賽道,瀝青細、抓地力非常低,很考驗輪胎升溫管理。賽道配置多長直路,66%是全油門區,偏向低下壓力設定;但是急彎很多,所以賽車在入彎前特別不穩,進1跟14號彎前常見車手鎖死。6到7號彎特別難煞(先一長左彎後急煞右彎)。12號彎的出彎牽引力會決定1.9km全速段的尾速,盡頭就是全場最容易失控的地方 —— 14到16號彎。第一屆的路面修補就爭議不斷,但多次安全車跟比賽末段的攻防很好看,話題性十足。
【卡達大獎賽|羅賽爾國際賽車場 】 彎道流暢,速度屬中等,車手都愛跑這條,主要有一條長主直道跟複雜的彎道組合。唯一明顯超車點是主直道至1號彎的煞車區,其餘路段都很連貫,沒有重煞區。但是對於胎面剪切的橫向能量巨大,跟鈴鹿、銀石並列。10號彎煞車區常有沙塵跟側風交疊,前輪鎖死率大增。路緣石相當有侵略性,車手要小心控制。中東氣候讓這裡的夜賽條件穩定,但高溫還是會加速輪胎退化。
【阿布達比大獎賽|亞斯碼頭賽道 】 黃昏戰到入夜,很漂亮。是一條低速彎 + 長直道混合的賽道。起跑後的1號彎和5號髮夾彎最容易超車。主要看點是6號彎(長直道下坡後急左),這裡經常攻防。12到15號彎的酒店區視線不佳,夜間混光反差讓彎心不容易判別,很考驗路線選擇。賽道跑起來總體是快的,但比較少高速彎的負荷,輪胎磨耗偏中低。既然是年度收官戰,那看點就是:第一圈發車搶位跟最後的冠軍角逐囉。
F1的後勤規模
F1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移動體育賽事,全年奔走各國24站,背後是一套媲美軍事行動的後勤網路。整季需搬運3.36萬公噸裝備,跨越五大洲、行程13萬公里起跳,幾乎可以繞地球四圈。
後勤仰賴三大管道:
1️⃣ 空運 :每站約600公噸,動用6~7架747/777F運送核心裝備。 2️⃣ 海運 :大型帳篷與招待設施分成5套循環裝備,提早數週部署到不同洲。 3️⃣ 陸運 :歐洲站靠200~300輛卡車24小時輪駕,72小時完成背靠背轉場。
移動之城 —— 每站物流量體概覽
.單一車隊 :50~60公噸裝備(賽車、數據伺服器、指揮站全套組件、行動基地等)。
.電視轉播中心 :130~150公噸設備,打造全球最大可移動電視棚。
.倍耐力輪胎 :1,700~1,900條輪胎與氮氣充填系統。
.能源與通訊供應商 :數十台柴油-HVO發電機、私有5G核心、100 GbE光纖骨幹隨隊巡迴。
.賽事運營單位 (FIA / FOM):可移動賽控、賽事伺服器機房、技檢圍場模組等。
比賽現場由此化身為「迷你科技城」:能自給電力、供千人用餐、串聯上百顆鏡頭與50英里光纖。終點方格旗一揮下,後勤團隊立刻拆箱封存,一天內就把整座小城塞進貨櫃、卡車與貨機,再度啟程。
👉 延伸閱讀:F1到底有多大陣仗?全球最大移動賽事的後勤物流
F1的車隊
F1的參賽者(Entrant) 不是以個人名義,而是以車隊名義。你可能不知道,每支F1車隊都雇用了數百名員工,這個數字經常達到上千人(例如賓士車隊有超過2,500名員工)。這是由於預算和財務能力的不同,所以人數差很大,但即使是規模最迷你的哈斯車隊,也有250名員工,F1車隊就等於是一間公司。如果一個車隊是自己設計和製造動力單元,員工數量也會更多。F1是一個巨大的商業化領域,有相當層級化的組織結構,也有著眾多分工的部門,包含 ——
. 技術研發部門 (技術總監、空力團隊、系統工程、液壓工程、車體設計、懸吊設計、材料科學、CFD工程、風洞技術). 比賽運營部門 (車隊領隊、體育總監、策略師、各項工程師、機械師、輪胎技術、液壓技師、車輛檢驗)
. 資料與IT部門 (資料分析、視覺化開發、IT系統維護、雲端平台、模擬器開發、軟體開發、資安專家)
. 工廠與後勤部門 (製造組裝、CNC操作、材料檢測、品質控制、精度檢驗、庫房、採購、物流)
. 商業與行政部門 (公關、行銷、新聞、媒體關係、數位內容、財務、法務、人資、行政、預算管理、贊助合作)
. 車手支援部門 (體能教練、訓練計畫管理、心理教練、表現輔導、醫療團隊、營養顧問、補給規劃、隨隊醫師)
. 賽道與接待部門 (後勤管理、現場接待、活動策劃管理、VIP貴賓服務)
有些F1車隊是大型汽車製造商旗下的一個參賽運作組織,例如賓士車隊、法拉利車隊。有些車隊是其他領域的廠商在運作,例如紅牛車隊。也有車隊是私人持有的,例如哈斯車隊。車隊的賽車不一定從頭到尾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除了賓士、法拉利和雷諾,其餘七支車隊都有不同程度的外包或購買零件。例如麥拉倫、威廉斯、奧斯頓·馬丁車隊都向賓士車隊購買F1動力單元來參賽。索伯及哈斯車隊都向法拉利車隊購買F1動力單元來參賽。而哈斯車隊甚至到了極致,只要規則許可,他們所有能買到的車體零件都是來自法拉利車隊。
目前總共有10支車隊。按照規定,每支車隊都是派出兩輛賽車,所以場上總共有20輛賽車(20個車手)在同場競爭。
贊助對車隊的生存相當重要。由於F1的世界開銷驚人,每年都要燒掉上億資金,所以車隊都要尋找外部廠商的贊助,雙方簽約,車隊在車身或其他視覺設計(營銷活動、廣告素材)附上外部廠商的商標,幫他們打廣告、建立企業形象。而外部廠商則提供大量資金給車隊,用來填補參賽的開銷。所以我們在F1賽車上看到花花綠綠的一大堆商標貼紙,就是車隊招募贊助後的結果。
在F1裡面,「製造商(Constructor) 」和「車隊(Team) 」有著不同的含義。一支F1車隊是包括所有參與設計、開發製造賽車的製造商和擁有智慧財產權的綜合實體,向F1註冊這台車輛,並在比賽時負責整備維護的參賽主體。
「製造商」代表製造賽車的車廠,若車廠打造了車底主框架(底盤)、也打造了動力單元,例如法拉利和賓士,就成了「廠商車隊(Factory Team) 」。而動力單元如果是買來的,買方就要把賣方加入製造商名稱(但車隊名稱不在此限),這個買方就是「客戶車隊(Customer Team) 」。例如現在有哈斯 – 法拉利(Haas Ferrari)這樣的製造商名稱,就是因為哈斯賽車裡搭載了法拉利動力單元。在這個案例中,哈斯即為「客戶車隊」,法拉利則為「動力單元供應商」。
✅ F1賽車的製造商 = 誰設計底盤
✅ F1賽車的車隊 = 參賽的完整組織
✅ 車隊可以跟製造商是同一公司
✅ 動力單元供應商可以是第三方
目前參賽的F1車隊
2025年的10支參賽車隊如下(按照去年賽季的車隊積分榜排序):
🟠 麥拉倫F1車隊 (McLaren Formula 1 Team)
老牌勁旅,1966年起便一直參賽至今,是現存的F1車隊中僅次於法拉利、歷史第二悠久的車隊,擁有12座車手總冠軍,9座車隊總冠軍。在全球車迷心中,麥拉倫車隊擁有一段偉大的往日榮光。他們從來沒有打造自家內燃機的規劃,選擇向賓士購買F1動力單元,是賓士的客戶車隊。
🔴 法拉利惠普車隊 (Scuderia Ferrari HP)
是法拉利汽車公司的賽事部門,目前也是F1闈場裡的前三大車隊之一。自從1950年首屆F1賽季以來,只有法拉利是從那時起一直參賽至今的車隊,擁有最多的16座車隊總冠軍、15座車手總冠軍。具有悠遠的歷史、最特殊的象徵性和榮耀地位,猶如F1世界裡的貴族。但近年來,身為一支豪門車隊,卻經常顯露人事或管理上的問題,出現各種匪夷所思的昏招、令人詬病的錯誤策略,逐漸淪為F1第一大笑料(窩法、本能寺都是取笑他們的綽號)。他們使用自製的F1動力單元,屬於完全廠隊。也是F1的動力單元供應商。
🔵 甲骨文紅牛車隊 (Oracle Red Bull Racing)
俗稱大紅牛、紅牛車隊、紅牛一隊。2010年至2013年連奪4座車手及車隊總冠軍,建立了第一次紅牛王朝。2021年之後,再度建立第二次王朝。紅牛車隊有著獨特的工作文化和團隊效率,也是F1闈場裡的前三大車隊之一。但是「空力老怪」紐維跳槽之後,今年的賽車已經爛掉了。擁有6座車隊總冠軍、8座車手總冠軍。他們曾向本田購買F1動力單元,後來接管了本田該部門的智慧財產權,雙方擁有合作協議,稱為本田紅牛動力。他們的技術合作到2025年底,2026年起,紅牛會轉與福特(Ford)合作。
⚫ 梅賽德斯-AMG馬石油F1車隊 (Mercedes-AMG Petronas F1 Team)
俗稱賓士車隊、銀箭車隊。其前身為羅斯·布朗(Ross Brawn)創立的布朗GP車隊。擁有大量高性能跑車研究經驗、充足技術和雄厚資本,稱霸混合動力時代的一代王者,在2014年至2021年恐怖的連續奪下8座車隊總冠軍。累積也有9座車手總冠軍。他們使用自製的F1動力單元,屬於完全廠隊。也是F1的動力單元供應商。
🟢 奧斯頓·馬丁阿美F1車隊 (Aston Martin Aramco F1 Team)
車手蘭斯·斯特羅爾(Lance Stroll)的父親勞倫斯·斯特羅爾(Lawrence Stroll)於2019年收購了賽點車隊,再於2020年收購了英國豪華汽車品牌奧斯頓·馬丁的股份,成為奧斯頓·馬丁的最大股東和執行董事長,2021年起將賽點車隊改名為奧斯頓·馬丁車隊。他們向賓士購買F1動力單元,是賓士的客戶車隊。
🔵 倍世淨水阿爾卑F1車隊 (BWT Alpine F1 Team)
俗稱阿爾卑車隊。1977年開始參賽,隸屬雷諾集團旗下,本質上就是雷諾車隊。由於雷諾對於法國人的意義,加上法國政府也持有雷諾股份,所以這支車隊也有著法國國家隊的概念。隊史上擁有2座車隊總冠軍、2座車手總冠軍。他們使用自製的F1動力單元,屬於完全廠隊。是F1的動力單元供應商,但目前沒有任何客戶。
⚪ 速匯金哈斯F1車隊 (MoneyGram Haas F1 Team)
俗稱哈斯車隊,也是一支私人車隊,由吉尼·哈斯(Gene Haas)持有。2016年開始參賽,是目前最年輕的F1車隊。出道即巔峰,很快就淪為後段車隊。他們向法拉利購買F1動力單元,是法拉利的客戶車隊。
🔵 Visa Cash App RB F1車隊 (Visa Cash App Racing Bulls F1 Team)
俗稱小紅牛、小牛、紅牛二隊、紅牛青年隊。當年紅牛公司收購捷豹車隊時,也收購了米納爾迪車隊,作為大紅牛的姊妹隊和青年隊。但是由於預算、人員、車輛技術都與紅牛車隊大不相同,一直有很大的實力差距,但正逐漸引入更多母隊的資源。他們也使用本田紅牛動力。
🔵 艾特萊森威廉斯車隊 (Atlassian Williams Racing)
老牌勁旅,曾是一支法蘭克·威廉斯(Frank Williams)擁有的私人家族車隊。1977年開始參賽,以「私人」參賽的身分擁有7座車手總冠軍,9座車隊總冠軍,多次打敗眾家車廠,是F1歷史上的一段黃金傳奇。近年來因為種種原因滑落後段。2020年賣給美國私人投資公司Dorilton Capital,結束44年的家族經營。車隊名字繼續沿用。他們向賓士購買F1動力單元,是賓士的客戶車隊。
🟢 Kick索伯Stake F1車隊 (Stake F1 Team Kick Sauber)
俗稱索伯車隊,原名愛快·羅密歐車隊,曾是彼得·索柏(Peter Sauber)擁有的私人車隊,1993年開始參賽。2016年出售給一家瑞士投資公司Longbow Finance。他們向法拉利購買F1動力單元,是法拉利的客戶車隊。目前已確認2026年將轉型為奧迪(Audi)廠隊,100%收購,接管團隊營運並自製動力單元,屆時F1將迎來全新的德國車廠。
至於團隊的負責人「車隊領隊(Team Principal) 」,就是掌管並統籌整支車隊的人,他們要統領車手、工程師和工廠運作,做出關鍵決策,塑造工作文化,為成績的好壞背書,也代表了車隊的公眾形象。這個職位的管轄範圍和實際話語權並非完全相同,有人是身兼多職的持股老闆之一、有人則是高級約聘員工;他們之間的理念、專業領域、領導及行事風格也都差很多。領隊的流動率非常高,特別是戰績不佳或內部政治複雜的車隊,往往說換就換,這裡就簡單講講人氣最高的知名領隊,對新手來說雖然不是必須了解,但多少能幫助你熟悉F1的圈內生態。
年輕時是賽車手,後來掛盔退場,走向投資家、企業家的人生道路。2013年開始領導賓士車隊至今,也持有車隊33.3%的股份。他的管理風格務實而強勢,善於整合龐大的工程與商業資源,欣賞車手的小小自我(ego),但必須被正確引導。被業界譽為當代最成功、最穩健的車隊首腦之一,是F1現職領隊中任期最長的,車迷喜歡叫他「馬桶狼」。
法拉利領隊:佛瑞德·瓦瑟爾 (Frédéric Vasseur)
是工程師背景的管理人,在賽車界履歷豐富,他以培養許多優秀人才的特點而知名,早年就創立ART Grand Prix,協助許多頂尖車手在F3與GP2嶄露頭角,包括漢米爾頓、羅斯伯格和勒克萊爾。他的領導風格既冷靜又幽默,遇事處變不驚,鼓勵冒險、快速回應、消除責備文化。2023年加入法拉利,開始帶領並重整這支十多年無法奪冠的輝煌車隊,努力找回爭冠信心。
F1的車手
成為一位F1賽車手是極端困難的,必須是從小(幼稚園到國小左右的年紀)就開始接觸卡丁車(Kart) 、參加卡丁車比賽,這是一定要擁有的人生開局,少年卡丁車就是一切的起點。如果他們在卡丁車賽事表現足夠優秀,展現出所謂的駕駛天賦、對車速無所畏懼,就會進入地區賽事、全國賽事,然後進入國際賽事。
這些天賦異稟的小孩如果能在國際級的大賽中嶄露頭角,就有機會升到更高一級別的賽事,特別是FIA世界卡丁車錦標賽。但是除了天賦和技術,還要家裡有錢,因為長期參加卡丁車賽事需要大筆開銷,包括賽車本身、維修保養、耗材、零件、裝備、場地費、通勤住宿等等成本。如果家裡沒錢,那就要在耗盡家產之前表現得更加鶴立雞群,贏得金主的投資眼光,才有辦法繼續參賽。
如果這個孩子開得很出色,拿了不只一座、不只兩座,而是好幾座冠軍,甚至是拿到世界級別的冠軍,接下來到了一定年齡,便能進入初級方程式。但這與卡丁車有很大差異,馬力大,身體受力也變得巨大,完全是另一個層級。除了天賦和技術,現在又更要求體力與耐力。在即將成年之前,如果能夠擊敗眾多好手,便有機會通往高級方程式,如F3、福特方程式、雷諾方程式等賽事。在這裡將與真正的賽車好手們一較高下,也是眾家F1車隊尋找未來冠軍人才的地方。
如果這個年輕人可以在高級方程式中脫穎而出,順利晉級到F2,奪得耀眼的成績單,甚至拿到車手冠亞軍,那就會被F1車隊相中,擔任測試車手/儲備車手/第三車手,在練習賽中駕駛真正的F1賽車亮相,甚至有那麼一絲機會替補上場,在正式比賽中一展身手。
然後,才是最困難的時候。每年都是人才輩出,厲害的賽車少年們一個接一個出現、一個接一個級別晉升上來。但F1畢竟只有20個席位,許多F1車手一跑就是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每年空出來的席位屈指可數,一位難求 ,只能等待車隊給予機會。光是擁有實力、有耀眼奪目的戰績、有金主爸爸的支持,都還不足以達成F1車手的條件(除非爸爸有錢到能直接把一支F1車隊買下來)。還必須有完美的機運,出現遞出正式車手合約的那支車隊。許多高手終究等不到那份合約,從未出現在F1的發車格上。
F1車手就跟許多其他項目的職業運動員一樣,是合約制,車隊遞出合約,車手才有工作,並為該車隊效力。視合約內容不一,有人只簽一年約,有人簽好幾年的約。合約到期若不續簽,有其他車隊遞出合約,則車手轉隊(跳槽),繼續為別的車隊效力。另外,如果合約到期後,某個車手沒有收到任何一份新合約,那麼他次年就沒有F1席位,無緣參賽了。所以拿出好表現、甚至拿下冠軍,是每一位F1車手的終極目標,這可以大力爭取到薪水優渥、條件又有利於自己的車隊合約。相反,如果車手的比賽一直表現的很糟糕,競技成績不如車隊預期,甚至慘敗給同隊的車手,將來的賽季可能就會消失在F1賽場上。
2022年許多賽車深陷海豚跳問題(Porpoising),漢米爾頓賽後因腰背疼痛難以下車行走
F1車手在效力期間,必須堅持不懈的鍛煉身體,特別是要有強壯的頸部、手臂、手腕和腿部肌肉。同時也要有超人般的耐力,比賽時,駕駛艙內的最高溫度可達60°C,會讓人體大量出汗,流失水份。激烈的比賽一跑就是連續一兩個小時,所有F1車手在跑完正式比賽後都會掉3~4公斤的體重。加上車手在踩煞車和油門踏板、集中注意力在賽道路線上時,會消耗巨大的體力和能量。當在彎道和急轉彎處抵抗G力時,也會消耗非常可觀的體力。
G力是指車手在加速或車輛在賽道上轉彎時所經歷的力量。F1車手在加速時會體驗到2G的力量,在急轉彎時最多可達6G。這代表車手要抵抗一個相當於他們體重6倍的重量。
雖然車手的身體被安全帶牢牢綁在座椅上,但他們的脖子和腿部仍然可以自由移動。在這樣嚴酷的高G力下,需要很大的力量來保持腿部和脖子的位置。所以F1車手非常重視頸部肌肉的鍛鍊項目,以提高耐力。因為在F1座艙裡,頭部是完全沒有支撐的,通通要靠脖子拼命抵擋G力。如果你多加留意,會發現F1車手的脖子都特別粗。
此外,車手們也要有「天花板級別」的專注力和反應速度,連眨眼都要訓練。比賽時連續的、長時間的上百公里時速過彎,無止境般的變換方向、加速、減速動作,還要不停操作方向盤上的按鈕和旋鈕,調整機械模式,同一時間要維持住賽車的行車路線,全都需要異常集中的注意力,否則一閃神、一眨眼,便會發生可怕的車禍。強大心肺功能也是一項要求,比賽時心律都會飆高(平均可達每分鐘182下),而且車手坐在將每吋空間都完美利用的F1座艙裡,兩手向前緊握方向盤,胸口是長時間屈曲的,肺部空間受到緊迫的姿勢影響,呼吸不易。在某些達到三百多公里的直線路段上,加上車身的空力效應,賽車手甚至會短暫面臨無法呼吸的情況。每場比賽的耗氧量已經與馬拉松選手相當。這裡處處都存在最高規格的體能要求標準。
因此,F1車手的身體狀況可以媲美任何職業運動的大多數運動員,精實健壯,具有非常高的耐力和極佳的反應速度,身體和心理素質非常強悍,完全不輸給太空人和戰鬥機飛行員。由於參與一場F1比賽,都對身心有極高的要求,這就是為什麼車手在賽季內和賽季結束後,還是會花很多時間鍛鍊、管理飲食和作息、保持身體健康的原因。他們的健身方案包含 ——
✅ 淡季養生
.著重有氧耐力、肌力打底和全身靈活性,為接下來漫長賽季做好準備。 ✅ 心血管健康
.透過騎公路車、長跑、游泳、划船等間歇性訓練,強化心肺功能,提升長時間比賽的持久力。 ✅ 肌力訓練
.重點在核心肌群與頸部力量,因為過彎產生的G力會強烈壓迫頭部和頸椎。.阻力訓練和負重訓練同時強化上肢和下肢耐力,確保在賽程後段依然能維持操控精度。 ✅ 靈活性/反射/敏捷性
.通過瑜珈、皮拉提斯、動態伸展,維持肌肉延展性。.精神敏銳度與反射訓練,例如使用反應燈板(Batak Board) 、手眼協調練習。 ✅ 營養管理
.飲食以高營養密度、均衡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為基礎,避免血糖劇烈波動。.每餐都精確計算熱量與礦物質攝取。 ✅ 心理狀態
.定期進行冥想、正念練習和視覺化技巧,把壓力轉化為專注力。.自律訓練法和呼吸調節,有助於在比賽中保持心率和情緒穩定。 ✅ 水分補給
.採用嚴謹的補水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波動。 ✅ 季前恢復期
.進入賽季前,訓練重心會從增肌轉向維持肌肉量與控制體重。.強化反應力、協調性和柔韌性,減少大重量力量訓練。 ✅ 賽前熱身
每個車手有自己習慣的流程,通常包含:
.頸部阻力訓練(彈力繩或頭盔加重) .反應燈練習 .全身動態伸展 .輕度有氧(慢跑或單車).深呼吸和專注力練習
現役的F1車手
大部分車迷之所以熱愛F1,通常也是因為喜歡這些車手。如果你是新手,我也建議你從中挑一兩位車手來支持,這樣當你收看比賽時就會有一個清晰的關注焦點,讓你忍不住會留意那位車手的戰況,這能給你帶來明顯的投入感,更能充分享受到看F1比賽的樂趣。所以雖然車手多,但每一位我都會介紹。近年來的車手們也越來越有個性、有特色,甚至有著明星魅力;加上好幾位年輕車手都是天才少年,增添了一份青春熱血。
以下就是2025年的20位參賽車手。
🟠 奧斯卡·皮亞斯特里(Oscar Piastri)
來自澳大利亞,24歲,出身於雷諾體育學院,2023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麥拉倫車隊,車手號碼為「81」,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PIA」。
(常見綽號 —— 皮鴨、皮亞)
曾在雷諾方程式、F3、F2連年以菜鳥之姿奪得總冠軍,以一年跳一級的可怕速度在車壇竄升,但沒有辦法順利獲得F1席位,因為實在是沒有位子給他,在2022年屈居阿爾卑車隊的儲備車手,缺席了整整一年的比賽。他認為在阿爾卑車隊沒有未來,於是轉投願意給他正式合約的麥拉倫車隊。經過漫長的等待,成為2023賽季眾人矚目的怪物新人。毫不意外,這位新秀表現的相當優異,攻防時果敢又乾淨,心態也很穩定,冷靜得驚人,是近來表現最強勁的菜鳥之一。菜鳥賽季跟諾里斯聯手為車隊拿下年度第四佳績,去年狀態出色的他更於匈牙利奪得個人生涯第一座分站冠軍。而今年的他已經明顯更加成長,技術強,性格又淡定,儼然是麥拉倫一號車手、領跑積分榜,也許能問鼎世界冠軍了。
🟠 蘭多·諾里斯(Lando Norris)
來自英國,25歲,出身於麥拉倫青訓體系,2019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麥拉倫車隊,車手號碼為「4」,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NOR」。
(常見綽號 —— 懶惰、諾寶)
年紀輕輕就得過不少賽事冠軍(在年齡偏小的情況下奪取了F4、雷諾方程式2.0、歐洲F3總冠軍),有著極端敏銳的車感、出色的單圈能力、靈活的車輛適應性、還有精準的攻防意識,是在各種情況下都能榨出性能極限的高手。當年雖然開的不是最厲害的賽車,但他的比賽成績仍然極為優異,非常亮眼。在F1業界、眾車隊和車迷之間擁有高度評價。但2024年麥拉倫的賽車擁有強悍的爭冠實力之後,也暴露出抗壓上的不足,過於謹慎、猶豫不決,在巨大的爭冠壓力及輿論關注下,心理素質似乎不夠強大,為2025年繼續與隊友競爭埋下伏筆。
⚫ 喬治·羅素(George Russell)
來自英國,27歲,出身於賓士青訓體系,2019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賓士車隊,車手號碼為「63」,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RUS」。
(常見綽號 —— 探員、公主、就舉、舊舉、皇帝、胡迪、大眼仔)
新秀賽季效力的威廉斯車隊正值低谷期,賽車性能吊車尾,然而他卻能屢次將車子帶到看似不可能的位置上。也讓賓士車隊在漢米爾頓確診新冠無法出賽時,徵召羅素頂替上陣。開著全場最強的賽車,輕鬆超過另一輛賓士,一路領跑。眼看首冠近在眼前,卻因為車隊在維修區犯下滔天大錯,而痛失人生第一座可能的F1分站冠軍獎盃。2021年比利時大雨中的排位賽,他開著威廉斯這輛破車刷出了全場第二快的車速!絕對是史詩級的表現。他花了三年的時間在威廉斯苦苦等待機會,拚命證明自己有能力在頂級車隊爭奪世界冠軍,給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22年,終於獲得賓士的正式合約,展開他的逐夢之旅。
⚫基米·安東內利(Kimi Antonelli)
來自義大利,18歲,出身於賓士青訓體系,2025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賓士車隊,車手號碼為「12」,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ANT」。
(常見綽號 —— 小Kimi、小王子)
從卡丁車、F4一路橫掃各級別冠軍,2022年同年勇奪義大利F4和德國F4雙料冠軍,2023年再拿下歐洲方程式區域賽(FRECA)總冠軍。憑藉跳級直升F2的驚人表現(菜鳥年即贏得數場分站勝利,年度第六),被視為七屆世界冠軍漢米爾頓的接班人。在漢米爾頓意外轉隊後,年僅18歲的安東內利火速獲托托·沃爾夫提拔為2025年賓士正式車手,成為F1史上第三年輕的出賽者。他的心理素質相當優秀,面對急速躍升F1的壓力依然冷靜自信,表示只要機會來臨便會全力抓住、不畏外界評論。在濕地賽道上的掌控力也備受稱道(青年方程式時期多次在雨戰取勝),超齡成熟的心態和全面速度令車迷對這位新秀寄予厚望。在2025年加拿大站拿下個人首次頒獎台,年僅18歲即創造驚人成績。
🔴 夏爾·勒克萊爾(Charles Leclerc)
來自摩納哥,27歲,出身於法拉利青訓體系,2018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法拉利車隊,車手號碼為「16」,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LEC」。
(常見綽號 —— 樂樂、樂扣、蕭樂樂、少主、樂老四、鋼琴王子、樂一圈)
從小就夢想成為法拉利車手的他,年紀輕輕便一度重振法拉利車隊的頹勢,還在車隊的主場拿下冠軍,被車迷譽為法拉利少主。賽車思路清晰又有過人本領,纏鬥力超強,遭到後車咬住時的抗壓性非常出色,但偶爾會在比賽中出現情緒化的症頭,多年來的失誤率有點高,有時候顯得毛躁,這部分可能需要加強;加上在法拉利不是被車隊給的策略搞、就是被工廠做的賽車搞,讓他在無線電裡無奈的說「為什麼我他媽的這麼倒楣……」。惋惜、沮喪、心碎已經差不多成為勒克萊爾的常態了。但霉運纏身的他,還是擁有開掛般的賽車天賦,又有男模顏值(特別受到女性車迷歡迎),在賽車界裡的討論度一直都相當高,特別是他敏銳的賽車頭腦,人們一直認為他是最強大的新生代F1車手之一,對他將來的表現非常期待,但最終還是要看他在法拉利的奇怪運氣會走向哪裡了。
🔴 路易斯·漢米爾頓(Lewis Hamilton)
來自英國,40歲,出身於麥拉倫青訓體系,2007年首次出賽。七屆世界冠軍。獲英國王室冊封為「下級勳位爵士」。目前效力於法拉利車隊,車手號碼為「44」,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HAM」。
(常見綽號 —— 老漢、爵士、漢爵、火腿、劉一圈、天公子、44)
首秀便登上領獎台,季末只差一分便能在菜鳥賽季奪總冠;隔年在機緣巧合下,以一分之差從菲利浦·馬薩手裡搶到總冠軍。多年後投效賓士車隊,連年斬獲冠軍寶座,是繼「車王」舒馬克之後的F1統治者。擁有眾多F1的歷史紀錄(如並列最多世界冠軍、最多勝利、最多杆位等等)。他天賦異稟、頭腦冷靜又鬥志飽滿,賽車路線滑順,能用盡每吋空間,甚至偶爾在座艙裡還有著對局勢變化的直覺。光是看他在激烈的連續過彎還能把方向盤握得非常穩,就看出他真的實至名歸。一旦他進入了「Hammer Time」領域、換了新胎出來追人,往往便是見神殺神見佛殺佛,實在驚人。2024年底結束與賓士長達12年的合作,轉投夢想中的法拉利,期望為傳奇生涯再添一冠。漢米爾頓是F1史上第一位黑人車手,在歷年和現今所有的F1車手當中,也是最有時尚感和明星氣質的,早就把F1賽場變成他的時裝伸展台。漢米爾頓也和體育界、娛樂界、時尚界的很多名人有交情,動不動就看到他在時裝秀、奢侈品牌的活動上現身。
🔵 麥斯·維斯塔潘(Max Verstappen)
來自荷蘭,27歲,出身於老爸的一對一魔鬼訓練,2015年首次出賽。四屆世界冠軍。獲荷蘭王室授予「奧蘭治-拿騷勳章」。目前效力於紅牛車隊,車手號碼為「1」,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VER」。
(常見綽號 —— 塔炮、潘子、潘潘、瘋狂麥斯、賽車機器、汽車人、火星人、33、奶爸、慈父)
他出生於賽車世家,父母和外公都曾是職業賽車手,而父親則從小就將他當作F1車手來培養、磨練賽車技能,是真正意義上第一位為了F1這項運動而生的車手。他長大後也成為非常罕見的跳級車手,年僅17歲便正式於F1登場。才26歲就已經擁有眾多F1的歷史紀錄(如最年輕的分站冠軍、單季最多分站冠軍、最長連續分站冠軍等等)。當年看Netflix紀錄片時還認為他是屁孩。但是隨著我追完那幾年的比賽轉播之後,感到相當驚訝,原來他的駕駛技術力壓全場,而且對車輛感受度和掌握度高的可怕。從魯莽到成熟,在年齡增長、累積經驗後,現在他已變得冷靜,懂得伺機而動,各種表現也異常優秀,時常讓人覺得他的車技強到有點噁心了,這四年來已登基成為新世代的車王。但2025年賽季麥拉倫的強勢、紅牛賽車也失去平衡,讓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熱愛賽車的他,空閒時間居然還是喜歡在家裡開模擬賽車,時常在線上與各路電競選手比賽。
🔵 角田裕毅(Yuki Tsunoda)
來自日本,25歲,出身於本田青訓體系,2021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紅牛車隊,車手號碼為「22」,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TSU」。
(常見綽號 —— 腳甜、油雞、小雪、Yuki)
在小紅牛的首秀便拿分,攻防時很果決,特別是超車非常狠,看得出他的賽車天賦。但人們也發現當他在座艙裡就會變成怪獸,非常魯莽和火爆,經常犯錯、失誤、打轉撞車,不斷闖禍,還撞到隊友,留下碎片弄壞了維斯塔潘的底板。他也經常在無線電裡狂飆髒話,對著跟他通話的比賽工程師破口大罵。特別是他的前兩個賽季,已經浮現了日本暴走族、不良少年般的身影,像個「問題兒童」,令眾人捏把冷汗。但是下了賽車的他又變回內向靦腆的可愛小男生,講話還算有禮,話少又小聲,與隊友加斯利難得的好交情成為一段「佳話」,讓人對他有著複雜的觀感。於是小紅牛領隊命令他從英國搬到義大利,進行特訓、遵守紀律,找來心理學家磨練他的性子、加強他的注意力,並花更多的時間跟工程師待起一起做事。之後,角田與車隊的關係磨合的越來越好,建立有效的溝通模式後,已經成熟許多了,能控制好情緒,變得冷靜。現在的角田不再狂躁怒罵、不再腦衝,失誤也變少了,取得明顯進步,今年終於晉升到大紅牛。
🔵 亞歷山大·阿爾本(Alexander Albon)
來自泰國,29歲,出身於紅牛青訓體系,2019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威廉斯車隊,車手號碼為「23」,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ALB」。
(常見綽號 —— 阿本、阿蹦、二本)
他於小紅牛車隊初登場後便一直表現出色,在加斯利無法適應大紅牛而被下放時,優秀的阿爾本成為提拔人選。然而就跟加斯利一樣,他也在大紅牛賽車中苦苦掙扎於車輛穩定性,無法跟上飛也似的維斯塔潘,最後也慘遭降級,失去席位,成了紅牛的儲備及測試車手。然而堅毅的他毫不氣餒,立志要做「有史以來最棒的測試車手,然後重返賽道」,他也將自己的歷年成績整理分析成報表,以數據比對來揭示自己在賽車上的過人之處,向各支車隊投履歷。皇天不負苦心人,最終獲得威廉斯車隊的合約,於2022年賽季正式復出,並且還持續上演喬治·羅素當年在威廉斯的神奇表現,而且成績還更上一層樓,讓車隊和工廠都驚訝於「原來我們的車可以這麼快」。他最終為一支吊車尾的車隊拿下許多積分,幾乎是單槍匹馬讓威廉斯免於墊底,成為中後段最出色的車手之一。
🔵 小卡洛斯·塞恩斯(Carlos Sainz Jr.)
來自西班牙,30歲,出身於紅牛青訓體系,2015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威廉斯車隊,車手號碼為「55」,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SAI」。
(常見綽號 —— 卡肉、Smooth Operator)
他是兩屆世界拉力錦標賽冠軍老卡洛斯·塞恩斯(Carlos Sainz Sr.)之子。他是一位出色的選手,穩定性算是很高,有潛力在F1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在紅牛與維斯塔潘統治的2023年賽季中,只丟掉了一場勝利(RB19那一週缺乏抓地力),那個打破金身的人就是塞恩斯。在那場新加坡大獎賽中,他不僅僅速度快,沒有犯錯,而且頭腦十分冷靜,在座艙裡自己想出戰略,牽制後方。他在一輛麥拉倫和兩輛速度更快的賓士緊咬下,刻意留下DRS給速度不及自己的諾里斯,讓諾里斯有足夠的喘息空間避免被賓士超越,也能安全保住自己的領先位置。最終塞恩斯的戰略成功,拿下勝利,也中斷了紅牛和維斯塔潘驚人的連勝紀錄。那個輝煌的夜晚,是他載入史冊的生涯亮點之一。他在座艙內的理智、機敏,讓我印象深刻,期待他將來的表現。由於漢米爾頓加盟法拉利取代了他的位置,塞恩斯於2025年轉戰威廉斯車隊,與阿爾本一起攜手打造這支傳奇車隊的光明前景。
⚪ 艾斯特班·奧康(Esteban Ocon)
來自法國,28歲,出身於賓士青訓體系,2016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哈斯車隊,車手號碼為「31」,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OCO」。
(常見綽號 —— 獅子)
速度與進攻一般、防守較強。奧康是個有爭議性的車手,人緣似乎欠佳,黑粉肯定不少,連同是法國人的加斯利(他們曾是童年時的卡丁車夥伴,後來鬧翻)都對他敬而遠之。他曾在2018年巴西大獎賽上被維斯塔潘套圈,但他不願讓車,甚至將對方狠狠頂出賽道,直接毀了人家一座分站冠軍。賽後在車手秤重區,怒氣衝天的維斯塔潘去找奧康對質,但他卻立刻嘻皮笑臉的回答說「我比你更快」,激得維斯塔潘氣到動手推他。不但成為名場面,還成了奧康的負面形象。再來則是與多任隊友的不良關係和火藥味,包括在印度力量跟佩雷茲做隊友時爆發內鬥,兩人屢屢在賽道上碰撞,或將對方的車子拍上牆。2022年在阿爾卑車隊又與阿隆索內鬥,多次強硬防守、阻擋阿隆索,在他眼裡只要是隊友就死命阻擋,反而常把對手輕鬆放過去,讓車迷對他的觀感不佳。
⚪ 奥利華·貝爾曼(Oliver Bearman)
來自英國,20歲,出身於法拉利青訓體系,2024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哈斯車隊,車手號碼為「87」,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BEA」。
(常見綽號 —— 熊男、小熊、滑熊、熊寶貝、熊孩子)
2021年包辦義大利F4與德國F4冠軍,隔年初次征戰F3便拿下年度季軍;2023年升上F2後持續展現天賦,不僅創下F2史上首次單站囊括所有環節第一的紀錄(巴庫站練習、排位、衝刺賽、正賽全數第一),菜鳥賽季即豪取四場分站勝利。2024年他擔任法拉利和哈斯的儲備車手,曾在沙烏地阿拉伯站臨危受命頂替賽恩斯出賽,創下法拉利隊史最年輕F1車手的紀錄,首戰即以第7名完賽斬獲積分。之後他也替補出征數場比賽(包括替代哈斯車手出賽),成為「史上第一位生涯前兩場比賽替兩隊拿分」的F1車手。具有出色的單圈爆發力,在F2初年橫掃巴庫站雙冠後,哈斯對他的表現讚譽有加,被視為法拉利未來的潛力股之一。2025年正式加盟哈斯車隊。
🔵 連恩·勞森(Liam Lawson)
來自紐西蘭,23歲,出身於紅牛青訓體系,2024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小紅牛車隊,車手號碼為「30」,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LAW」。
(常見綽號 —— 超商)
早年他在紐西蘭方程式系列嶄露頭角,此後轉戰歐洲F3、F2、DTM房車賽甚至日本超級方程式皆有優秀表現,展現了高度適應力。2023年他因里卡多手腕受傷而在荷蘭站替補,迎來F1首秀,在一整場忽乾忽濕的大混亂中安全存活,第三場的新加坡站也跑進積分區,迅速證明了自己的實力。2024年起獲得小紅牛正式席位,他的駕駛風格很敢衝,面對超車機會從不手軟,但進攻方式還是挺魯莽的。人品似乎不好,曾經在墨西哥賽道上對墨西哥車手佩雷茲比中指,成為現在F1闈場裡最討人厭的車手之一。2025年晉升大紅牛後,只跑了兩場糟糕的表現,立刻被下放回小紅牛,重新跟哈賈爾搭檔征戰。
🔵 伊薩克·哈賈爾(Isack Hadjar)
來自法國,20歲,出身於紅牛青訓體系,2025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小紅牛車隊,車手號碼為「6」,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HAD」。
(常見綽號 —— 哈賈)
2022年在他的F3時代,曾在雨戰中奪冠,也多次上演大逆轉超車好戲,具備一定程度的膽識,最終以三勝佳績拿下年度第四名,被譽為當年表現最驚艷的新人之一。2023年晉升F2後雖經歷些許撞車與學習曲線,但仍於比利時站收穫首座F2冠軍。2024年在大紅牛和小紅牛間擔任測試及儲備車手,累積了多次F1自由練習駕駛經驗。2025年他接棒勞森成為小紅牛正式車手,跟角田裕毅搭檔。他在澳洲首戰的暖胎圈失誤上牆,初登場就敗陣,忍不住哭了;但隨後幾站迅速穩住陣腳,在日本站拿下第8名取得個人首次F1積分,接著接連於伊莫拉、摩納哥拿下第9和第6名,越戰越勇。哈賈爾的開局雖略顯毛躁,但他的攻擊性和速度有目共睹。隨著比賽經驗累積,他正逐步將速度穩定轉化為成績入袋,許多車迷都看好他未來幾年在紅牛體系內的成長。
🟢 蘭斯·斯特羅爾(Lance Stroll)
來自加拿大,26歲,2017年首次出賽。父親是奧斯頓·馬丁車隊老闆。目前效力於奧斯頓·馬丁車隊,車手號碼為「18」,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STR」。
(常見綽號 —— 少爺、公子、太子、天賦哥)
車迷們很愛嘴他靠爸,戲謔的稱他為富二代、公子哥或太子爺。但我覺得他不完全是靠爸族,他其實很努力訓練自己、要求自己,也有著一定程度的賽車實力,例如他的F3總冠軍。雖然成績並不突出,但也是一個甘願刻苦拚搏的富二代,連手腳受傷了都堅持要出場比賽,我覺得這挺難得的。此外,由於特殊的身份,眾人也經常有意無意的忽視他,但他的超車思路和執行能力,其實曾經有過幾次不太顯眼的亮點。畢竟他也上過幾次頒獎台,拿過杆位,不是什麼富二代都能開著F1拿這種成績的,有大把的銀子卻不開趴不把妹,反而選擇鍛鍊和奔波比賽,這麼努力,稍微給他一點點掌聲吧(笑)。
🟢 費爾南多·阿隆索(Fernando Alonso)
來自西班牙,43歲,2001年首次出賽。兩屆世界冠軍,是當今場上經驗最豐富的F1車手。目前效力於奧斯頓·馬丁車隊,車手號碼為「14」,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ALO」。
(常見綽號 —— 龍嫂、龍哥、大頭、頭哥、小五郎、雙倍新人)
2005年及2006年曾力克法拉利,連奪兩座總冠軍,終結了「車王」麥可·舒馬克統治多年的紅色王朝。但是之後的運勢卻直落千丈,選什麼車隊,那支車隊的賽車就烙賽,被車迷調侃為「地獄倒楣鬼」。曾經因為性能低下的賽車大失所望,在無線電裡留下載入史冊的經典嘲諷聲「這是GP2引擎,GP2... 啊啊啊啊啊!」。他是一位車技絕對頂級的超級高手,有很多神奇的時刻,一直以做出「不可能的超車」被車迷津津樂道,能將性能慢半秒的車開上領獎台,甚至獲勝。只是長年欠缺運勢,有很多次都與他的第三座世界冠軍擦身而過,一度從F1退役,去跑拉力賽和耐力賽。阿隆索於2021年在F1驚喜復出,重返頒獎台。即便他已年過四十,在賽車座艙裡卻不見一絲老態,還有大把的戰鬥能力,仍然可以在賽道的最前排競爭,體力、耐力和專注力也不輸給年輕車手,甚至連對賽車的熱情和企圖心也是相當旺盛,擁有絕對剛強的信念,著實令人佩服。
🟢 尼可·霍肯伯格(Nico Hülkenberg)
來自德國,37歲,2010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索伯車隊,車手號碼為「27」,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HUL」。
(常見綽號 —— 浩克、綠巨人)
卡丁車時期的他戰績顯赫,曾被麥可·舒馬克的經紀人威利·韋伯譽為「令人難以置信的天才」,預料將會在F1大放異彩。後來在其他高級方程式比賽中也狂拿冠軍,完全是耀眼的明日之星。不料進入F1之後,成績並不算出色,多年來一直徘迴在中遊,甚至是後段。2020年,霍肯伯格沒有拿到新合約,離開F1的發車格。之後曾四度擔任替補車手上場,並於2023年回歸F1。憑藉經驗與實力,在中後段車隊扮演「穩定排位、穩定拿分」的核心角色,真的是寶刀未老,表現不俗。他曾經有一項尷尬且著名的紀錄 —— 歷史上在F1職業生涯中出賽次數最多(238次出賽),卻從未站上過頒獎台,令車迷們一直為他揪著心。2025年的第239次出賽,終於擺脫了這個數字 —— 在銀石戰勝漢米爾頓,如願站上頒獎台,高票拿下當日最佳車手,一展資深老將的魅力。
🟢 加布里埃爾·博托萊托(Gabriel Bortoleto)
來自巴西,20歲,出身於A14 Management、麥拉倫青訓體系,2025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索伯車隊,車手號碼為「5」,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BOR」。
出身卡丁車名門的他在方程式生涯初期成績中等,2022年加入阿隆索創立的A14 Management,自此被媒體稱作「阿隆索的徒弟」。2023年以黑馬之姿征戰F3,菜鳥賽季一開跑就連續拿下巴林和墨爾本站兩場勝利,從此一路領跑積分榜。他整季13場比賽有11場都帶回積分,穩定性驚人,在蒙扎站提前鎖定年度總冠軍。這股強勢表現也讓他贏得F1車隊青睞:先是加入了麥拉倫車手發展計劃,並在2024年躍升F2賽場繼續展現爭冠態勢,曾長時間領先積分榜,並最終在該年封王,拿下F2車手總冠軍。由於表現亮眼,他在賽季末獲得索伯車隊的多年正式合約。身高184公分的博托萊托有著大將之風,駕駛風格穩健且善於避開風險,是潛伏待機再一擊制勝的類型。巴西車迷對自菲利浦·馬薩以來首位擁有F1正席的巴西車手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延續巴西車手的榮耀傳統。
🔵 皮耶·加斯利(Pierre Gasly)
來自法國,29歲,出身於紅牛青訓體系,2017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阿爾卑車隊,車手號碼為「10」,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GAS」。
(常見綽號 —— 加大師、小牛王、狂讚士)
在小紅牛車隊出道的他表現優秀,不論和誰做隊友,他都是成績更出色的那一位,很快就晉升到大紅牛。唯獨與維斯塔潘做隊友時遭受重創,表現不如預期,找不出適合的調校,無法很好地適應賽車。成績雖不至於糟糕,但就是跟不上屢屢站上頒獎台甚至還奪兩個分冠的維斯塔潘,在季中慘遭下放,對一個車手來說實在是莫大的羞辱,也成為他難以揮去的職涯陰霾。回到小紅牛的加斯利,越挫越勇,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拿出了強勁的表現,甚至在2020年的義大利分站大爆冷門,驚奇拿下分站冠軍(也是他生涯的第一個分冠),從此被車迷譽為「小牛王」,整個旅程簡直就像一部勵志電影。由於他下放到小紅牛卻拿出了極佳成績,打臉老東家,也一直有討論紅牛是否應該召回加斯利的輿論和話題,但他表示不願再回去。2023年,加斯利逃離了紅牛的生態體系,加盟雷諾集團的阿爾卑車隊,與同國籍的奧康成為隊友,組成全法國車隊。儘管運氣不佳、賽道上的戲劇性事件、錯誤的策略和糟糕的可靠性,他還是擊敗了隊友。
🔵弗蘭科·科拉平托(Franco Colapinto)
來自阿根廷,22歲,出身於威廉斯青訓體系,2024年首次出賽。目前效力於阿爾卑車隊,車手號碼為「43」,賽事轉播資訊卡縮寫代碼為「COL」。
(常見綽號 —— 可樂瓶、可導、瓶導)
曾拿下西班牙F4冠軍和雷諾方程式歐洲盃季軍,此後嘗試不同類型賽事,包括代表G-Drive車隊出戰耐力賽(LMP2組別)並站上頒獎台,培養出全面的駕駛技巧。2022-23年轉戰F3並取得多場勝利與年度第四的佳績,獲威廉斯車隊的青睞加入青年培訓計劃。2024年義大利站,他在威廉斯隊迎來個人F1首秀,臨危受命接替表現不佳的薩金特,自義大利站起出戰當年餘下比賽,並在亞塞拜然站拿下第10名,隨後美國站再度搶下積分,表現搶眼,引起其他車隊側目。2025年雖然威廉斯沒有留下他,但阿爾卑車隊相中他的潛力,先延攬其擔任儲備車手,隨後在季中讓他頂替表現不穩定的杜漢,成為正式車手(簽下逐場試用合約)。他的駕駛風格很大膽,每次都跑得非常非常極限,經常都要擦到牆了,當然也撞過不少次車。作為數十年來阿根廷難得一見的F1車手,在家鄉媒體和車迷間引發巨大關注。然而在接受車隊試用期間,他的表現也需經受考驗,尚須用穩定成績來鞏固正席位置。
F1車手的隊友關係
「隊友」這個詞在F1的世界裡很不一樣,團隊競賽的本質在這裡不太起作用。當然,以一般人的認知來講,隊友應該要一起合作,協力為隊伍爭取好成績,並專注於擊敗其他隊伍。但由於F1的席位非常有限、耗費資金非常巨大,一大票有競爭實力、帶著金主贊助的賽車手都在等著席位空出來,所以在賽道上擊敗你的隊友,向車隊和其他F1車隊證明自己,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兩位車手都會爭奪車隊中的第一名(第一名車手通常會在第二名車手之前獲得新的升級套件),雖然現在很多車隊都主張公平競爭,但如果擊敗了隊友,那個車手就處於更有利的位置,獲得更高的薪資、將來也許能進入更好的車隊。相反,一個車手如果表現不如隊友(開著同一輛車、有上百Tb容量的數據比對,高下立判,沒有任何藉口),就有可能會徹底丟掉這份工作。
當年同隊的漢米爾頓和博塔斯,誰是一號、誰是二號不言而喻
同隊的F1車手有各種關係、各種化學反應,也非常微妙,甚至可以上升到政治層面、算計隊友。不過主要源自於所屬車隊的實力或內部管理,雖然車手都夢想著贏得車手總冠軍,但車隊會更看重車隊積分榜的排名,因為轉播權利金的大筆分紅是根據車隊名次來分發的,每支車隊獲得的分紅會隨著名次下降而銳減。所以在「錢」這件事情上,車隊比車手更重要。但F1車手也是人,一定會為自己的荷包、職涯和家庭考慮,也會有複雜的情緒和壓力。所以每隊的隊友關係各有不同,但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 ——
1️⃣ 沒有實力爭冠的車隊 :大部分關係都還行,甚至私下有好交情、成為師徒或互相幫助的,特別是當兩人技術相近或性格融洽2️⃣ 分出一號、二號車手的爭冠車隊 :就像是一位大牌明星和一位綠葉配角,這種隊友關係通常不密切,但也不會有劇烈的衝突3️⃣完全公平競爭的爭冠車隊 :通常都是實力相當的車手,這種隊友關係往往很快變質,兩個都想搶冠軍,很容易導致隊內互殘
2016年西班牙大獎賽的「隊內互殘」名場面
隊友關係往往會直接影響車隊的表現,有些會互相完美配合,幫助車隊提升;有些是各跑各的,不會多做任何事情;有些則是非常討厭對方、拒絕合作、都不肯當二號,還在賽道上試著搞隊友、互相傷害,甚至同歸於盡,這種你死我活的車手陣容會給車隊帶來巨大災難,成績泡湯還要一直花錢修車,品牌形象也受損。不過,很多爆炸性的名場面都是由第三種隊友關係送上的 ——
◽ 2016年西班牙大獎賽 – 賓士〔路易斯·漢米爾頓 vs 尼可·羅斯伯格〕 – 起跑後,漢米爾頓在3號彎出口利用更快尾速抽頭,從內線嘗試超車,羅斯伯格立即向右封閉,漢米爾頓被逼上草皮失控打滑,撞上入彎的羅斯伯格,兩車直接退賽。
◽ 2010年土耳其大獎賽 – 紅牛〔賽巴斯蒂安·維特爾 vs 馬克·韋伯〕 – 直線上維特爾尾流帶速度,從內線攻擊韋伯。兩車一度並排,維特爾車頭稍微向右偏,右後輪碰到韋伯左前輪,維特爾當場打滑退賽,韋伯損壞前翼掉到第三。
◽ 2018年亞塞拜然大獎賽 – 紅牛〔丹尼爾·里卡多 vs 麥斯·維斯塔潘〕 – 全場多圈激烈對決,兩人多次互超。直線上維斯塔潘先小幅假動作,再回中線。里卡多在強尾流下,前翼瞬間失去下壓力,制動效率下降,來不及減速撞上車尾,雙雙退賽。
◽ 2017年亞塞拜然大獎賽 – 印度力量〔塞吉奧·佩雷茲 vs 艾斯特班·奧康〕 – 安全車退場後,奧康在2號彎外線加速超車,培瑞茲在內線略微失控滑向外側,兩車碰撞。培瑞茲懸吊嚴重受損退賽,奧康雖繼續比賽,最終因車損掉分。
◽ 2019年巴西大獎賽 – 法拉利〔賽巴斯蒂安·維特爾 vs 夏爾·勒克萊爾〕 – 勒克萊爾在第一彎超越維特爾搶回位置。直線上維特爾立刻用尾速反超,兩車幾乎並排,維特爾車身輕靠右,兩輪輕碰,勒克萊爾懸吊斷裂,維特爾爆胎,雙雙退賽。
至於如何在轉播畫面區分同隊的車手,其實也很簡單,除了賽車上面會貼車手號碼,或是從頭盔判斷,我們主要還是看車頂上那根槓槓的顏色:
這個位於防滾頂架上端的緩衝結構叫做「T架 」(T-Cam ) ,裡面裝有兩顆車載鏡頭(一顆朝前拍、一顆朝後拍),上面會塗上黑色或黃色,用來區分同隊車手的賽車。不論任何角度、任何距離,都可以從T架快速辨認出開車的人是誰。一般來說,一號車手(主將)是黑色▉、二號車手(副將)是黃色▉ 。但這不是硬性規定,如果沒特別原因就會這樣分配,一些車手也會自己選T架的顏色,例如漢米爾頓選黃色T架、在麥拉倫車隊更資深的諾里斯也選黃色,因為可以搭配自己的頭盔。
2025年車手的安全帽跟T架顏色分配如下:
F1賽車
F1是完全與「賽車」緊密相關的體育賽事,賽車就是車手們的競技工具,這個工具的優劣與否,深深攸關了比賽成績。由於各支車隊的財務、預算、研發、技術、基礎設施相差頗大,自然造出來的賽車性能也有明顯鴻溝。所以在比賽中,我們會看到不小的差距,最慢的車往往會比最快的車慢上1秒左右,如果1圈慢1秒,30圈就是30秒了,這也造成比賽名次容易預測的結果。所以FIA近年來引入「預算帽」制度,限制豪門車隊大撒銀子,拉進賽車之間的性能峰值,製造中下游車隊往前追進的機會。
每一位車迷都想更了解這些世界最頂級的汽車。一輛F1賽車平均由80,000個零件組成,為了讓這些時速370公里的速度機器能出色的發揮性能,每個零件都必須精確的組裝在一起。它們確實是一種異常迷人的機械裝置,要製造出這些頂級車輛需要付出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腦力、材料等資源,還要加上工程師們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才能實現。所以製造商錦標賽,還有一座車隊總冠軍獎盃,帶來的意義其實並不小於車手總冠軍,這是會讓整個研發工廠的人忍不住喜極而泣的最佳獎勵。
F1賽車的最低重量要求為800公斤(含車手,但不含燃料)。F1賽車的車身是由輕量化材料(如碳纖維)製成,能幫助車輛盡可能的輕盈,但也使它禁不起任何碰撞,因此在比賽中「碰撞肇事者」通常都要被追究罰則。這些車輛也被設計為盡可能具有空氣動力學性能,擁有流線型的低躺車身,以及複雜的空氣動力學套件,例如各種翼片、分流板和擴散器。在引擎罩下,F1賽車目前是配備油電混合動力(Hybrid Power Unit) 的V6渦輪增壓裝置,特別是高度先進、工藝複雜的內燃機,FIA希望能在促進環保的情況下,盡可能實現最大的效能和動力。
在75年的F1歷史中,賽車規格發生了很多次巨大的變化和革新。現代的賽車速度比起從前變得更快,同時也變得更安全。由於空氣動力學(Aerodynamic) 的成熟,車輛性能已經得到顯著改進,能夠產生大量的下壓力(Downforce) 與抓地力(Grip) ,因此它能以非常高的速度轉彎,也能以非常短的距離就完成煞車。多年來,電子元件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車手對賽車有了更好的控制;安全標準也在1990年代後急速升高,讓車速更快,而事故卻更少。然而,F1賽車仍然有開放式車輪和敞開的單人座艙,始終有著一定程度的危險性。因此在保護車手安全上,F1也做了極大的改進。
車手座艙是一個重量輕、強度高,採用單體橫造設計的結構,由兩個12層的碳纖維層和中間夾著的鋁製蜂巢結構,利用幾何形狀的原理,以材料直接受壓來吸收彎曲和變形的應力,從而充分發揮材料的潛力。狀似浴缸,也像一艘小船,又稱為單體殼(Monocoque) 。它組成了車手的駕駛艙和油箱,異常堅固,在事故中能有效防止零件刺穿,保護車手的人身安全。座艙裡除了碳纖維座椅、6點式安全帶、腿部防護墊、頭枕之外,也備有滅火器。
車手坐在一個低矮的座椅上,幾乎是以躺姿開車。低矮的位置有助於降低重心、提升車輛操控性,並減少阻力。但安全性是首要的考量,更窄、更緊湊的佈局可以在發生事故時保護車手的腿部。每支車隊都會為自家車手量身打造座椅,完美貼合他們的身體輪廓,盡可能設計的舒適,並具有高支撐性。
然而,開放式座艙也讓車手頭部完全暴露於外部環境中。2014年曾造成車手儒勒·比安奇(Jules Bianchi)頭部重創而後喪命,讓FIA開始尋找新的保護方案。2018年起,頭部位置的周圍有一個俗稱為「人字拖」的保護裝置Halo ,能承受約12噸的衝擊力(大約是一輛雙層巴士的重量)。這是統規製造的零件,硬性規定每輛賽車都要安裝,以對車手的頭部提供安全保護。一開始受到許多審美批評,超多人認為它很醜,但Halo後來挽救了許多位車手的生命,現在已經沒有人會嫌棄它了。
2020年巴林站的恐怖事故,羅曼·格羅斯讓(Romain Grosjean)高速衝撞鐵製護欄,並爆炸起火,所幸人無大礙
事後抬出攔腰貫穿鐵製護欄的單體殼座艙,若不是Halo保護格羅斯讓的頭部,後果無法想像
2018年比利時站起跑第一彎,勒克萊爾上方突然飛過阿隆索的賽車,Halo為他抵擋了撞擊
2021年義大利站,維斯塔潘與漢米爾頓爭搶彎道、兩車的後輪接觸後,紅牛賽車起飛,輾過漢米爾頓的頭頂
2022年英國站起跑,周冠宇的賽車遭衝撞後,翻覆滑行、防滾頂架斷裂,僅剩Halo為他頂住地面
隨著遙測(Telemetry) 技術的進步,現代F1賽車其實就像一台高速飛馳的超級電腦,整車上下密密麻麻裝了約300個感測器,可分成三大類:
◾ 控制感測器:用來即時調節賽車的各種設定,例如偵測煞車壓力、油門深度、方向盤轉角。 ◾ 監測感測器:負責監控車輛健康狀態,像是渦輪轉速、引擎溫度、電池電量。◾ 儀表感測器:提供車手儀表板上的資訊,比如剩餘燃料、能量回收情況。
透過這些裝置,賽車每秒鐘會產生超過110萬個數據點,再由標準電子控制單元(SECU) 彙整、即時傳送到車庫。這個量級相當於同時播放5,000部YouTube直播影片,還要在中間找出哪顆螺絲快壞了。
一場比賽下來,總共會留下超過上百億個數據點,檔案量大約4TB到4.5TB。這些數據會被車隊分成不同層次去利用:
◾ 比賽中:工程師會看即時數據調整策略,比方說看到左後輪溫度過高,就立刻通知車手「多保護輪胎」或準備提早進站。 ◾ 比賽後:技術團隊會用這些資料分析每個彎道的表現,研究引擎能耗、懸吊動態,看哪裡可以改進。◾ 長期研發:所有資料都會儲存,累積成寶貴的知識庫,用來設計下一代賽車。
有些例子非常經典:像2018年的賓士,在練習賽時就靠即時數據發現油壓異常,避免了爆缸;2023年的紅牛則靠遙測分析延長輪胎壽命,讓維斯塔潘多跑了10圈,徹底拉開差距。
所以每當我們看到車隊工程師緊盯螢幕,其實他們正同時監控數百個「賽車的生命指標」。F1看似只是簡單繞圈,背後卻是一場跟時間賽跑、跟大數據博弈的高科技競技,比任何運動都複雜。
F1的車身設計
從外觀乍看之下,新手會覺得F1賽車都長的一樣,可能心想「大家都開一樣的車嗎?」不,不是這樣的,FIA及F1主辦方並不會提供賽車或任何車體零件,而是由每支車隊自行打造或自行購買。之所以長得像,是因為每輛賽車都要按照統一的技術規則與規範,我們看到的絕大部分造型,都是《F1技術規範》(F1 Technical Regulation) 強加在賽車上的結果,賽車的整體形狀、位置、尺寸、面積或曲率都必須遵守某些嚴格規則。這些規則清楚劃定出一個又一個許可區域,組成了許多幾何形狀,所以又叫做「規則盒(Regulation boxes) 」,而「規則盒」代表了車隊設設團隊所僅有的技術自由度,設計師只能在這些範圍內研究開發。按照相同的物理定律、相同的造車規範,理想中(理論中)最佳性能的解決方案並不會差太多,所以才會讓所有F1賽車乍看相似。如果你稍微瞧瞧、對照細節,就會發現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對於比較密切關注的資深車迷來說,這些賽車明顯長得不一樣。
FIA給車隊的「規則盒」大概是長這樣,車身不能超出這些「盒子」
F1賽車總是追求最小的風阻,也追求最大的下壓力,但這兩者是有一定衝突的(下壓力也是一種阻力),所以這極度仰賴空氣動力學上的研發與設計,是至關重要的環節。空氣動力學不但有助於賽車達到極高的速度,還能減少燃料消耗,並在路面上獲取更強大的抓地力。F1的車身設計其實就是指向一個功能 —— 在極大化增加下壓力的同時,也盡可能減少阻力 。這是一門衡權二元性的藝術。賽車外形的每一細節都是微小變量,設計師會利用「計算流體力學 (CFD) 」和「風洞測試 (wind tunnel testing) 」來精算空氣流場,以確定最佳氣動平衡。
由於空氣動力學設計,F1賽車的速度已經超越了飛機起飛時的速度。但是,車身上的各種翼片、分流板和擴散器等部件能產生非常巨大的下壓力,「把賽車壓在地上」 。否則由於空氣升力,車手會無法控制它,車子會在賽道上飄起來(甚至飛出賽道)。同時,良好的下壓力會把四顆輪子按在賽道上,輪胎向下的力越大,抓地力就越大,可以用更快的速度過彎,也能提升車輛操控 性;當最大的抓地力發揮出來後,能減少輪子空轉的機會,提升了車輛穩定 性;還能將內燃機輸出的動力盡可能最大化傳遞到路面上,進而實現最理想的車速 。由於存在巨大的下壓力,理論上,當超過某個時速時,F1賽車的下壓力之大可以讓它顛倒在天花板上穩穩飛馳。
接著,我們來拆分F1賽車各個部位的空力套件 (Aerodynamic Component) ,它們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部件。空氣就像溪水,車身就像溪裡一排石頭。前翼是最前面那顆石頭,你輕輕動它一下,後面每顆石頭周圍的水流都會跟著變,最後整條溪的水流都不一樣,車身設計就是這個概念。但空力的技術含量是個無底洞,為了考慮新手們,我只簡單介紹一下作用 ——
1️⃣ 前翼 (Front Wing) :形狀像倒置的機翼,占據了賽車前臉大半部分,上面的每個翼片都可以提供下壓力,可以產生大約20~25%的下壓力。它是最先接觸空氣衝擊的位置,也最先處裡絕大部分的氣流,是一輛賽車相當重要的零件。它決定了整輛賽車各個位置的氣流量、氣流流速,以及整體氣流佈局的思維,影響到全車的空氣動力學效率(下壓力與阻力之間的配平),因此非常非常的敏感 —— 如果把一輛F1賽車比做交響樂團,那麼前翼就是指揮家。 如果前翼設計的不理想,所有的氣流疏導就會出大錯,整台車的速度絕對不可能優秀。前翼會將氣流上下切割,分離出高壓區和低壓區,將賽車前端吸附 (Suction) 在賽道上。前翼也要將一部分氣流帶進煞車通風導管 (Brake duct) ,提供冷卻煞車的作用。同時,它還要以兩側端板 (Endplate) 製造出明顯的渦流,改變輪胎周圍的氣流方向,把剩餘亂竄的高速空氣往外推走,減少暴露在外的兩顆前輪遭遇的風阻,並促進氣流繼續返回側箱和底板。 然而,如果前翼產生了過多的下壓力,就會導致後面部件產生超出限值的升力,甚至是亂流,讓車輛的平衡瞬間瓦解,所以不能一味提高。它要做的事情很多,還要做得乾淨俐落,對吧?所以一旦大面積破損,就一定要趕緊換新,否則會大大影響車速。前面壓不住,也直接減少尾翼的下壓力;底板失去穩定的進氣量,吸地效應崩潰,整台車壓不住地面,導致抓地力大減。再者,前翼失效則整車氣流逸散,會在車尾後方形成超級真空區,拖著整輛車「往後拉」,帶來巨大的阻力。 2️⃣ 鼻錐 (Nose cone) :它和前翼是一體的,通過螺栓安裝在車身上,可以快速拆卸。當比賽中有車子撞壞前翼,緊急進站時,我們可以看到車隊會搬出備用的前翼加鼻錐總成,迅速在幾秒內換新。鼻錐能提供主要的衝撞安全性,保護車手,也有很重要的空氣動力學性能,畢竟它位於前端。它以一小部分升力為代價,製造出下洗的氣流,提高賽車底板下方和尾部部件(主要是尾翼)產生的下壓力。鼻錐要兼顧「撞擊吸能」、「快拆機構」和「空力引流」三大極限任務,每一寸都是高科技,也非常考驗設計師的功夫。 3️⃣ 側箱 (Sidepod) :賽車兩側的大型車體面板稱為側箱,容納內燃機、中冷器、散熱器、能量回收系統、電池組、熱交換器等各種裝置。在賽車空氣力學設計中,側箱是重中之重,它佔據最大的面積,氣流經過車體表面時會導致壓力差,太大會增加風阻,太小會影響散熱。理想的側箱不但要能良好散熱、穩固車體的重心、減小風阻,還要妥善的引導氣流,甚至改善氣流,把前方過來的氣流完整輸送到擴散器上方。 要怎麼設計它,一直以來都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不能單獨考慮,而是要作為一個整體去研發。2022年F1的新規上路後,每支車隊都絞盡了腦汁做側箱,有的寬、有的窄,有人鑽研下洗氣流 (Downwash flow) 、也有人專攻深下切氣流 (Undercut flow) ,嘗試不同的側箱形狀和進氣口形狀,賓士車隊甚至出現怪異的零側箱 (Size-Zero Sidepod) 。最終證實是紅牛和法拉利的側箱設計最為成功,引起其他車隊借鑑模仿。 4️⃣ 懸吊 (Suspension) :每顆輪子都連接著雙A臂 (Double Wishbone) 懸吊,外觀上由上叉臂 (Upper Wishbone) 、下叉臂 (Lower Wishbone) 、舦連桿 (Track Rod) 和一支推拉桿 (Rod) 組成,減震器與防傾桿總成則隱藏在車身內。別看它結構簡單,其實是性能核心之一,直接決定賽車的機械抓地力 (Mechanical Grip) ,也就是不依賴空力,由懸吊幾何和輪胎接地面積提供的附著力。懸吊負責盡可能的將輪胎貼合路面,追求更多的接觸面積,透過外傾角 (Camber) 、前束 (Toe) 、俯仰角 (Caster) 等設定應對負荷變化,同時吸收路面起伏和縱向力,保持車體俯仰中心與滾轉中心的穩定。 工程師需調整懸吊幾何與阻尼特性,才能兼顧輪胎溫度管理、空力效率和車體平衡,實現底板氣流的平行密封 (Sealing Effect) 。如果車體在高速過彎、全力加速或煞車時,出現姿態不穩定,就會產生擾流 (Turbulence) ,影響擴散器表現,降低下壓力。除了抓地力協同,懸吊還肩負輪胎升溫速率和磨耗控制的關鍵任務。輪胎能否維持最佳工作溫度,很大程度仰賴懸吊設定與阻尼曲線 (Damping Curve) 。懸吊分為推桿 (Push-rod) 與拉桿 (Pull-rod) 兩種形式,每支車隊的設計哲學和組合都不太一樣(前拉後推、前推後拉,或前後皆推等等)。 5️⃣ 尾翼 (Rear Wing) :它是我們在馬路上到處都能見到的一種空力套件,也是F1車尾最醒目的大片部件,能產生大約25%的下壓力。尾翼產生的下壓力和阻力,在賽車的總下壓力和總阻力當中,佔有相當可觀的比例。在彎道中,尾翼是得力助手,它能牢牢壓著後輪,提升轉彎的效率;在直道上,尾翼則是豬隊友,它會帶來不小的阻力,多多少少都會限制住賽車跑直線的速度;所以每支車隊都會透過調節尾翼角度,來權衡賽車的極速和彎道表現,也必須設計製造好幾個不同的尾翼設計,產生不同程度的下壓力,以涵蓋所有不同賽道所需的速度,甚至會有特供版尾翼,專用於某一座賽道。 現行尾翼也不再只是「單純壓後輪」的老角色,而是和底板、擴散器、梁翼一起演出「空氣力學四重奏」。要把它調到既能「轉向貼地」又能「直線放飛」,工程師得在毫米之間揣摩出最佳平衡。它是不能快速換新的,其結構得承受4噸以上的氣動載荷,碳纖維層數也比前翼厚得多,加上跟變速箱有連接,無法像前翼那樣「兩三秒快拆」。比賽中一旦撞裂、撞歪,車隊通常只能選擇退賽,否則空力平衡全毀、還有安全疑慮。 6️⃣ 底板 (Floor) :這是每台F1賽車最神秘的套件,因為很難看到它的真面目。底板有極高的研發技術含量,兩側有類似波浪凹槽的曲面通道,稱為「文丘里通道 (Venturi Tunnel) 」,將中段的空間壓縮、前後端的空間敞開,使氣流速度明顯提升,利用這個原理帶來的地面效應 (Ground Effects) 產生負壓,與前翼和尾翼所產生的負壓不同,底板所帶來的阻力明顯要小了很多。底板要梳理車頭帶進來的高速氣流、防止它們在過程中逸散、將氣流引導至擴散器,並分層、依序排出。 底板的邊緣套件 (Floor Edge) 也是舉足輕重的部位,不但要幫忙管理車身側面的氣流,也要封閉好底板下方的空間、確保車底氣流與外界的氣流隔離,否則會干擾梁翼和擴散器的效率,也要負責替暴露在外的巨大後輪排除風阻(F1電影裡特寫的超車武器就是它)。底板的氣流通道設計和底板邊緣套件都是眾人焦點,備受車迷、眾家媒體和賽道攝影師的矚目,車隊更是想知道對手底板的箇中玄機,所有人都死命盯著它的所有細節。由此可窺見它有多舉足輕重。 另外,那一條看起來很像木板的東西,並不是普通的木製品,而是「防滑板 (Skid blocks) 」,由木料混合醛酚樹脂製成的高強度玻璃纖維材料 (Permaglass) 。它是一項安全變革,FIA藉由它來強制執行所有賽車的最小離地間隙(高度增加會削弱下壓力、降低車速)。每場比賽結束後,FIA會進行抽檢,磨損超過1公厘便會取消完賽資格。因此車底必須設計得更高,才能讓防滑板在比賽期間保持相對完好的狀態。上面允許安裝鈦金屬塊,賽車打出的火花就是從這裡來的。 7️⃣ 擴散器 (Diffuser) :藏在賽車的尾部下方,位於兩個後輪之間,是底板最後的匯流曲面,要負責「盡可能的擴大氣流」,看起來很像一個大黑洞、張著血盆大口的超級噴嘴。它也是非常重要的套件,F1的規則嚴格限制了擴散器的尺寸,因為它的影響力太強大了,就像一個倒置的真空吸塵器。依照白努利定律 (Bernoulli's principle) ,因為上下氣流速度不同,擴散器可以有效減少車底的升力,等於提高了下壓力。它還能將賽車底部的空氣快速抽出,能與底板一起產生大約50%的下壓力,而且帶來的阻力相對很小。擴散器設計的越完美,車底的壓力就越低,下壓力便會越大。同時,擴散器能整理最後的氣流,防止在它們在尾部分離,從而產生不必要的阻力。
8️⃣ 梁翼 (Beam Wing) :位於尾翼和擴散器之間,能將氣流向上推到賽車身後,對於後部的下壓力非常重要。它能夠增幅、放大擴散器和底板的表現成果。首先,梁翼會改變賽車下方的氣流方向,在擴散器頂部創造出一個低壓區,吸入(提取)更多來自下方的高速氣流,這將使擴散器更加有效,產出更多下壓力,增加了過彎時的牽引力和穩定性。車隊都在嘗試不同形狀和尺寸的梁翼,找出下壓力和阻力之間的最佳平衡。它的位置、曲率、面積、攻角和邊緣可以做不同設計,以適應不同的賽道條件。只要設計的好,就能成為擴散器的有效延伸。
由於上面提到的這些精密工程所研發出來的終極套件,讓一輛F1賽車成了名符其實的「空力怪物」,平均能產生上千公斤的巨大下壓力,以車體重量的兩倍壓在賽道上。這使輪胎具有強悍的牽引力 (Traction) ,能用比其他車種高出非常多的車速解決各種彎道,還能防止車輛在過彎、急轉彎時打滑。總而言之,下壓力是F1賽車如此鶴立雞群的主要因素之一,它雖然起步加速、直線速度明顯都不優,但是只要放在彎道錯綜的場地裡同場較勁,F1就會快的跟鬼一樣。
F1的調校就像翻鍋炒菜:空力、機械、氣候、輪胎四味都要調料。每條賽道都是一張新的菜單,一味不到,最後端上桌的圈速就跑味。單圈時間=直線時間 + 彎道時間 ,調校就是不斷找出黃金切點:讓車子在彎裡黏得住、直線也 衝得快,同時讓輪胎、煞車都待在最佳溫度。
另外,調校真正能動手的時間「只能在週五週六」,直到排位賽開始前截止;一旦進賽車封存區(Parc Fermé) ,就如同「封印」了。上場前如果車隊再改動,正賽就會罰從維修區出口起跑(因安全理由更換同規格的零件可不罰)。
為什麼要「一站一調校」?
想像你是環遊世界的米其林三星主廚:同一隻龍蝦,在日本得做味噌湯,飛到西班牙要變身海鮮燉飯;F1工程師面臨的情境極其相似 ── 新賽車進到(今年)沒跑過的賽道,雖然會先用模擬器建立Baseline參數,但仍須現場逐步修正調校。因為賽道佈局就像餐桌大小各異,氣溫、濕度、風向就像調味比例,這道菜必需細緻的全面調整、在練習賽中試錯,才能符合米其林三星的最高標準:
✅ 空力套件 (Aerodynamic Package)
.前翼角度 :〔掀高|前軸抓/風阻增〕 ⇄ 〔壓低|直線快/前抓弱〕 .鼻錐角度 :〔抬高|底流強/前阻增〕 ⇄ 〔壓低|前軸抓/底流減〕
.尾翼天平 :〔立起|後軸穩/尾速慢〕 ⇄ 〔放平|直線快/尾抓弱〕
.引擎散熱 :〔開大|冷卻足/風阻增〕 ⇄ 〔縮小|空力順/溫度高〕
✅ 機械設定 (Mechanical Setup)
.懸吊幾何 :〔外傾大|彎中貼/直線耗胎〕 ⇄ 〔外傾小|直線均磨/彎抓弱〕 .懸吊桿位 :〔抬高|抗側傾/重心高〕 ⇄ 〔壓低|重心低/抗傾弱〕
.減震阻尼 :〔調硬|回彈快/顛簸大〕 ⇄ 〔調軟|吸震服貼/支撐弱〕
.車身姿態 :〔降低|彎道快/易觸底〕 ⇄ 〔提高|直線快/彎速慢〕
.前後配重 :〔前重|煞車穩/轉向笨〕 ⇄ 〔後重|入彎靈活/前抓弱〕 .煞車散熱 :〔開大|長效穩/升溫慢〕 ⇄ 〔縮小|單圈升溫快/熱衰快〕
.輪胎氣壓 :〔打低|抓又黏/滾阻大〕 ⇄ 〔打高|滾阻小耐久/抓地弱〕
.防傾桿剛度 :〔加硬|側傾小/顛簸增〕 ⇄ 〔放軟|路感服貼/側傾大〕
.離合咬合點 :〔調高|爆發強/易熄火〕 ⇄ 〔調低|起步平順/加速慢〕
.角彈簧硬度 :〔硬簧|高速穩/低速硬〕 ⇄ 〔軟簧|低速抓地/高速飄〕
✅ 動力與能量 (Power-Unit & Energy Management)
.油門映射 :〔直接|動力即時/易打滑〕 ⇄ 〔緩和|出力柔順/反應慢〕 .油門曲線 :〔敏捷|扭矩立現/尾滑大〕 ⇄ 〔平滑|牽引穩定/扭力遲〕 .煞車平衡 :〔偏前|直煞穩定/前易鎖〕 ⇄ 〔偏後|入彎靈活/後易鎖〕 .煞車遷移 :〔遷移大|彎中穩定/腳感差〕 ⇄ 〔遷移小|曲線一致/彎煞弱〕 .ERS混合模式 :〔混合高|全程出力強/易過熱〕 ⇄ 〔混合低|續航耐久/扭力弱〕 .ERS放電曲線 :〔早放|前段猛爆/後段乏〕 ⇄ 〔晚放|後段續航/前段弱〕
所有調校,都是在多種極端之間拉鋸:一邊是極致的下壓力與抓地力,另一邊是更低的阻力和直線速度;一邊是敏捷的動態反應,另一邊是更平順、寬容的穩定性;還有一邊是激進的胎溫管理,另一邊是長距離的耐用一致。工程師的難題,就是要在這些看似矛盾的方向裡,耐心摸索出中間那個狹小的「甜蜜點」,既能榨乾賽車的性能,又不至於在賽道溫度、胎壓或風向稍有變化時立刻崩盤。
一台頂尖的F1賽車,調校窗口(Setup Window) 往往也很大,無論是街道賽的連續低速彎,高速彎道的強大下壓力需求,還是酷熱與低溫帶來的輪胎溫度波動,都能自如應對,從容駛進理想的工作區間,幾乎整季不曾露出明顯弱點。工程師只要把設定調在大約的範圍內,就能讓車輛發揮出八九成以上的性能。例如2023 Red Bull RB19,只要調一點點,車就會在狀態。
反之,調校窗口狹窄的車,就像踩在鋼索上行走,每一個設定都必須錙銖必較,稍微偏離理想條件,輪胎抓地、懸吊動態或空力平衡就瞬間失衡,性能從巔峰直接跌入谷底。天氣驟變或賽道溫度下降,車輛就可能立刻失去抓地力,表現起伏如同雲霄飛車,車手只能在不斷變化的極限邊緣上維持穩定。例如2022 Mercedes W13,要嘛有抓地力要嘛到處都滑,沒有中間值。
👉 調校窗口大:
.對賽道溫度、風向、抓地力、胎壓、燃油負重不那麼敏感 .即使沒抓到「完美調校」,表現也還有8、9成.輪胎工作溫度範圍寬,冷卻或過熱都比較好控制
👉 調校窗口小:
.只要一點環境改變或胎溫偏差,性能就會雪崩式下滑 .需要非常精密的設定,才能把賽車「開進黃金區」.但如果剛好抓到那個最優窗口,性能可能會非常強大
F1賽車的季中升級
2023年賽季初驚喜連三站登上頒獎台的阿隆索,卻因為車隊失敗的「升級」而流失了寶貴的競爭力
隨著賽季揭幕,車隊和其他對手競賽、收集數據並做過比較之後,就會知道要怎麼做得更好。就跟賽道上的競速爭奪一樣激烈,在賽季進行中對車子的更新和升級,往往就是輸贏的關鍵。車隊們會繼續修正缺陷、挖掘賽車的潛力,甚至發現自己做錯了,進而改變整個研發方向。車隊們通常會進行各種大大小小的「季中升級」,為的就是要盡可能提升競爭力。像F1電影裡主角的APX GP車隊,只靠一次季中大升級就突然變強,這在現實世界裡確實可能會發生(例如1998年的喬丹車隊)。如果是遙遙領先的車隊、或是落後太遠的車隊,也許不會做升級,而是將資源和精力投入到明年的賽季。
季中升級大致步驟:
1️⃣ 先在CFD(電腦流體力學)設計新零件 2️⃣ 送去風洞模型測試 3️⃣ 計算理論收益(下壓力、阻力) 4️⃣ 3D列印原型校驗 5️⃣ 結構強度分析 6️⃣ 製作碳纖維模具與成品 7️⃣ 品質檢驗 8️⃣ 賽道驗證 ⏳ 從構想到安裝,通常需要6 – 10週
季中升級一向是F1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大家都會仔細端詳新推出的車體部件,看他們有什麼新奇的點子(是創意還是模仿?)、看車隊如何在「空氣動力學」上優化他們的兵器,然後再看看最後的成績有什麼改變。我們很容易因為看到新奇的升級而感到興奮,但是秒錶永遠不會說謊,空氣是最公正的判官,升級套件能不能找到更多的下壓力、同時也讓阻力更小,計時數據會告訴所有人想知道的答案。有的車隊能扭轉劣勢、有的車隊卻不進反退(即所謂的「負升級」),F1不是升級越多越好,真正厲害的,是找到車子的盲點,再用正確的方式去修正,否則換一堆零件,最後反而變成四不像。所以「季中升級」也能給車迷帶來更多不確定性,賽季初的常勝軍,不一定就是年度冠亞軍。
MCL60的一次季中升級,引擎罩、散熱鰭片、側廂、進氣口這四處有著最明顯的變化,底板邊緣有個切口也移除了
2023年有兩支車隊貢獻了極其罕見、極端完美的相反例子:麥拉倫 及奧斯頓·馬丁 。在揭幕的巴林大獎賽上,麥拉倫的MCL60賽車慘不忍睹,敬陪末座;而馬丁的AMR23賽車一鳴驚人,成功衝擊頒獎台。隨著幾次季中升級,原先讓人驚喜的馬丁卻因為新底板和新前翼等部件失去了平衡性,實際上導致了賽車退步。而季初讓人惋惜、「近乎災難性」的麥拉倫,卻因為非常有感的成功升級而起死回生。麥拉倫的技術部門很快就找到了薄弱環節,大刀闊斧進行了一系列空力改革,修改了尾翼、梁翼、擴散器、底板主體、底板柵欄、底板邊緣、側箱、引擎罩、散熱鰭片、進氣口、煞車通風導管、Toe-Link管殼、前翼、後視鏡和Halo的導流翼,幾乎是全車大改。這些季中升級讓MCL60賽車搖身一變,最終在賽季末成了小火箭,展現出「全能車」的潛力。這是很多人在賽季初意想不到的發展。
F1的引擎(內燃機)
自2014年起,所有的F1賽車都完成油電混合動力化,配備1.6 L V6渦輪增壓引擎。對不了解引擎的人來說,在「L」之前的數字表示引擎所有汽缸的排量體積,以升為單位。「V」就是V型引擎。在「V」後面的數字代表引擎的汽缸數量。
車隊的建造者和其他團隊成員,包括車手,必須根據他們的需求,想盡一切可行的辦法去優化馬力、扭矩和燃油效率。這就是為什麼F1賽車的內燃機非常複雜,而且也會根據每條不同的F1賽道進行微調。
內燃機曲軸每分鐘的旋轉次數,或者我們稱之為轉速,對F1賽車來說,按規則都被限制在15,000轉內。由於現今F1賽車的動力系統是油電混合,所以不僅僅只靠一顆內燃機來輸出了。現在F1賽車搭載的叫做 「動力單元 (Power Unit,PU) 」,包含 ——
內燃機 (ICE) 渦輪增壓機 (TC) 熱能回收系統 (MGU-H) 動能回收系統 (MGU-K) 能源儲存電池 (ES) 中央電子系統 (CE)
動力單元的功率全開時能產生大約1,000匹馬力。F1賽車的最高時速可達375公里左右,維爾特利·博塔斯(Valtteri Bottas)在2016年墨西哥大獎賽中,駕駛賓士W09賽車,創下372.5公里的最高時速紀錄。
F1的方向盤
方向盤已經成為F1最明顯的高科技象徵,這是難得一見的工藝結晶。七十多年來,F1的方向盤發生了巨大變化,車手的指尖握有更多控制權,能夠即時做出各種最微妙的調整。
當F1於1950年首次舉辦時,方向盤上根本沒有任何按鈕。事實上,它們是從普通公路車上拆下來用的,主要是木頭製。盡可能的寬大,來減少轉彎需要的力量。1970年代,方向盤開始變革,出現的第一個按鈕是引擎熄火開關。木頭改成了皮革,後來再改成絨面革,增加抓握時的摩擦力。1990年代,駕駛技術有了更高要求,換檔撥片開始出現,以及幾顆進行調整的按鈕。為了更容易按到按鈕和撥片,方向盤的形狀也不一樣了,變得更短、更方、轉向更敏銳。
方向盤的複雜性一直不斷上升,許多功能都轉移到方向盤上,並且配備了越來越多的按鈕、開關和旋鈕,同時還改進了握把的形狀。自從法拉利率先加上顯示器之後,不僅功能性越來越發達、成為複雜的介面,還講究起人體工學。
一個現代F1方向盤的輕量化做得非常徹底,造價大約新台幣150萬元。它使用的材料有很多種,但主要是由碳纖維、玻璃纖維、矽、鈦和銅製成,內部有複雜的電路和電子連接器。每個賽車手都有自己的喜好、駕駛風格和使用習慣,所以車隊也會根據他們的個人需求來量身定製。方向盤的人體工學設計、整體形狀、握把曲線、撥片長寬、按鈕及開關佈局,全都適合他們的手型,也符合他們理想中的方向盤手感。但F1賽車不僅速度非常快、轉向頻繁,甚至需要很多微調的轉動,而且還會受到顛簸路面的劇烈震盪,賽車手戴著防火手套,按鈕也相對小,並沒有讓方向盤變得更好用。但有很多方式可以讓各種按鈕和開關變得更容易操作。為了避免按錯,車隊會搭配飛機也在用的按鈕。
在細節上,每支車隊的方向盤都不一樣,光是使用說明書就厚厚一本。當一位車手初次進入一輛沒開過的F1賽車時,會感覺自己更像是要做工程師的工作,而不像是賽車手,因為它非常複雜,像是迷你電腦,各種按鈕和旋鈕可以組合出數百種配置,通常包含 ——
.動力輸出模式:調整動力單元的功率輸出 .煞車平衡:調整前輪與後輪的煞車比例 .能量回收與輸出:管理充電或放電 .差速器設定:進出彎道時獲得更好的平衡性 .離合器咬合點:無縫換擋才能提高性能表現 .空燃比調整:提高功率衝刺最速,或降低功率省油保胎 .油耗模式:控制當前所需的注油方式.輪胎模式:告知車輛目前使用的輪胎配方
所有車隊都將方向盤功能視為一定程度的機密,特別是在設計、設置以及特定車手的需求方面。上面列出的功能只是主要的幾項,但實際上還有其它一些功能是為車手、車隊甚至某條賽道量身訂製的。F1有著如此精密的方向盤,車手們不只要在比賽時無止境般的升降檔位,還有各式各樣的參數要一起調整,需要耗費大量的精神和體力才能正確完成這些設定,更要一邊和工程師通話、切電量、改模式、調煞車比,簡直忙到不行。所以賽車手必須完全熟悉他們的方向盤,養成肌肉記憶。
當車手換到新車隊時,即使是同樣品牌的引擎,方向盤邏輯往往也完全不同,要花很長時間重新習慣,尤其在比賽壓力下更容易出錯。以下是幾個知名的案例:
◽2014年,奇米·雷克南 從蓮花回歸法拉利,遇上F1進入混合動力時代,方向盤多出複雜的ERS、MGU-H模式撥盤。他公開表示自己對新方向盤「完全不熟」,無法在比賽中快速改變能量回收設定。結果整季多次在排位賽跟正賽錯過最佳動力模式。他表示:「方向盤和所有旋鈕都有點不一樣…還不習慣。」◽2017年,斯特羅爾 初進威廉斯,面對F1複雜的方向盤。一開始連進站按鈕、引擎模式切換都經常找不到。在季前測試和頭幾站表現混亂,曾多次因操作錯誤,導致賽車熄火。
◽2019年,加斯利 從小紅牛升上大紅牛,理論上車隊體系相同,但頂級車隊的方向盤有更多模式,比小紅牛複雜。讓他在季前測試和開局幾站都操作錯誤,導致排位賽表現嚴重失常。
◽2021年,丹尼爾·里卡多 轉投麥拉倫,新方向盤設計跟前東家雷諾的截然不同,尤其是煞車偏壓(BB)調整撥盤、能量回收模式(MGU-K)、離合器操作都不一樣,表現極其掙扎,他親口證實:「我還沒法感覺這台車像我的家... 我還在學很多東西,就連方向盤和各種設定也一樣。」
F1車手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冠軍,換隊後也會因為不熟悉方向盤,結果延誤設定、煞車偏壓/能量回收調錯、引擎模式選錯,在比賽中這種錯誤會直接導致圈速慢1-2秒或耗盡電池,或在安全車退出重啟比賽時落後。
今天F1十支車隊的方向盤可見下圖:
F1的輪胎
好的,接下來兩個章節就是看比賽的重點了。
輪胎在F1比賽中扮演著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的角色,它正是F1的精華之處(畢竟一輛賽車再怎麼厲害,還是要靠輪胎在地上才跑得起來),只要認識了輪胎,你就一定能看懂比賽 。但輪胎也是新手剛開始最容易不理解的地方,只要搞懂F1的輪胎在玩什麼,當你看比賽時就會非常清楚。所以這段我會解釋的詳細一點。
倍耐力(Pirelli)與FIA簽有合約,由該廠商獨家擔任F1的輪胎供應商。不同於民用車和街車輪胎,F1賽車的專用輪胎只能以最佳性能跑到60到120公里左右,這是刻意設計的,讓一套輪胎無法在任何F1比賽中跑完全程,賽車必須進站更換輪胎才能跑完比賽,以增加比賽中的變數和懸念。直到2021賽季結束前,F1多年來都使用13寸輪轂。從2022年起,官方制定了嶄新的技術規定,全部賽車改為使用18寸的輪轂。
先引用一張中文維基百科上的圖表 ——
F1賽車的專用輪胎是光頭胎(Slick ,沒有任何排水胎紋),倍耐力研製了五款乾地專用胎,每場大獎賽會挑選其中三款 出來用。 這一系列乾地胎按照硬度分為C1到C5,「C」代表「化合物」。
▪️「C1」 :是這個系列最堅硬 的輪胎,通常用於輪胎消耗最嚴峻、氣溫最高,或是高速彎最多、下壓力需求最大的賽道。能提供最大的耐熱性和極限能力,經得起長時間使用。但是以犧牲峰值性能為代價,抓地力表現不佳,也需要最高的工作溫度。▪️「C2」 :用途廣泛,適合高消耗、高速、高溫的賽道。通常也會用於新賽道,在安全顧慮上,是比較保險的選項。
▪️「C3」 :用途極為廣泛,適合各種賽道條件,在耐用度和性能表現上取得了絕佳平衡,所以每一場比賽「C3」都會出現。
▪️「C4」 :用途也偏廣泛,適合低磨耗、平均車速較慢、路面比較光滑的賽道。但需要快速將它升溫,才能發揮峰值性能。
▪️「C5」 :是這個系列最柔軟 的輪胎,專門為了低速賽道和需要高水平機械抓地力的賽道而設計。它只需要110 °C左右的工作溫度,就能提供最強大的機械抓地力,但是使用壽命很短。通常出現在街道賽,以及路面很光滑的賽道上。
每場比賽,倍耐力都會從C1到C5之間挑出三款硬度的輪胎,供應給所有車隊使用。而挑出的這三款胎當中 ——
. 最軟的那款輪胎會在胎壁漆上紅色線條,稱為「紅胎」 或「軟胎」 🅢 . 硬度居中的那條輪胎就會漆上黃色線條,稱為「黃胎」 或「中性胎」 🅜 . 最硬的那款輪胎會在胎壁漆上白色線條,稱為「白胎」 或「硬胎」 🅗 另外,如果比賽遭遇下雨、雨後積水的話,還有兩款具備排水胎紋的雨地專用胎:
. 較淺的排水胎紋,會在胎壁漆上綠色線條,稱為「半雨胎」🅘 ,能應付一般雨勢和乾溼不定的路面,但缺乏速度. 較深的排水胎紋,會在胎壁漆上藍色線條,稱為「全雨胎」🅦 ,能應付磅礡大雨和積水,增強了抗打滑能力,更加缺乏速度
如果還是覺得混淆,我再用兩張圖幫助你理解 ——
假設。第一場比賽,倍耐力研究後判斷這條賽道的路面瀝青太粗糙了,磨耗太兇,平均車速又高,輪胎的負荷太沉重了,可能會有爆胎風險,他們就會挑最硬的那三款輪胎(即C1、C2、C3)。讓輪胎盡可能撐得住巨大的壓力和磨損,以安全為上。所以那一場比賽,紅黃白的歸屬就會跟下圖一樣:
然後第二場比賽,倍耐力研究後判斷這條賽道的路面瀝青太細緻了,平均車速又低,根本不怎麼磨損,會讓輪胎變得太長壽,可能會導致比賽變得無趣,他們就會挑最軟的那三款輪胎(即C3、C4、C5)。讓輪胎死得早一點,也讓車隊忙一點,增加變數和觀賞性。所以那一場比賽,紅黃白的歸屬就會跟下圖一樣:
注意到了嗎?第一場比賽裡最軟的紅胎,是C3;而到了第二場比賽,同樣一條C3 ,卻成為那場比賽裡最硬的白胎。如果你是個一知半解、正在試著看比賽的初學者,那可以不用管C幾,先放一邊吧。只要知道每場比賽的紅黃白代表什麼特性就可以了:
. 白胎 🅗 最硬、最耐磨損、里程最持久,但抓地力卻是最弱的,裝上它的時候通常車速更慢。適合長距離續航。 . 紅胎 🅢 最軟、最容易磨耗、通常也撐不了多少里程,但是抓地力最強,裝上它的時候通常車速是最快的。適合短距離衝刺。
. 黃胎 🅜 在磨耗、里程、車速和抓地力表現上,通常也是居中,因此也稱為「中性胎」。
特別注意我用了很多"通常"這個詞,因為上述解說並不是篤定適用於所有比賽,每條賽道飆起來都有不同的磨耗特性、抓地力強弱和彎道節奏;有賽道很要求馬力,也有賽道很要求下壓力。每支車隊的賽車和輪胎搭配後也都有不太一樣的特性,舉一些例子:
.有的賽車很操輪胎;有的賽車不管怎麼跑,輪胎卻都好好的 .有的賽車刷單圈超級快的,但是正式比賽跑一段時間後就疲軟了 .有的賽車單圈刷不出速度,但是正式比賽跑一段時間後卻越來越快 .某場比賽裡,有賽車不管換紅胎還是白胎都墊底,結果一換黃胎就像火箭般瘋狂超車 .有的車隊很擅長用C2、C3跑出最速,有的車隊只擅長C4這款胎.曾經出現過C1~C5都用得嚇嚇叫的賽車 影響輪胎磨耗的主要變因,包括前後輪中軸線的幾何定位、座艙與內燃機重心的前後垂直分布(影響負荷轉移特性)、懸吊幾何參數(外傾角、主銷傾角、束角、俯仰角、側傾剛性)、輪胎的負荷敏感性、簧上簧下重量比例、動態工況下重心轉移量(Load Transfer) ,以及空氣力學下壓力的施加點與強度。這些參數綜合決定了輪胎在不同工況下的接地壓力波動、胎面溫度分布、橡膠疲勞循環、胎面剪切應變及滾動阻力特性,最終都會影響輪胎性能衰退曲線跟使用壽命。而這種各自擅長的情況每年都在變,這就是工程研發的精妙之處。
至於經常聽到的名詞「保胎」 (Tyre management) ,就是保護輪胎、延長使用壽命的駕駛技術。說白了就是一門「控熱」的精細工程:車手出彎會提早升檔,讓動力溫和釋放,減少後輪打滑生熱;入彎則先收油滑行,再晚一步制動,把多餘熱量散掉。過彎時打方向盤像畫弧線而不是猛擰,減少橫向滑移,用最小偏航角通過彎心。長直線上,他們會暫時退出前車尾流、挪動線路,利用高速冷氣流為胎面降溫。差速器鎖定與煞車平衡則隨時微調,使前後輪均分動能與溫度。工程師藉胎內感測器即時監控溫度與胎壓,視情況要求車手放慢節奏或切換較柔和的動力模式。整套操作既維持競速,又把輪胎壽命延伸到策略需求,是非常細膩、要沉住氣的頂級駕駛管理。保胎不是慢,而是在高強度下精算能量、熱度與抓地,延續輪胎的戰鬥力,一圈圈都踏在極限鋼絲上。
一次換胎動輒花費20~25秒賽道時間。如果車手能把舊胎撐久,少進一次站,就等於免費賺到全場半條直線的距離。保胎技術因此成了戰略勝負的關鍵砝碼(例如2021年美國站的維斯塔潘)。
來舉一個保胎耐久的案例:
2022年澳洲站,阿爾本完成了一次令人驚訝的輪胎耐久戰。他從第20位起跑,全程使用同一套硬胎(C2),一口氣跑了57圈,直到比賽最後一圈,為了符合規則才去換胎,這在當代F1非常罕見。原本硬胎被認為頂多只能撐50圈,但他靠著精準保胎和穩定節奏,把這套輪胎用到極限。隨著燃油減少,車重變輕,胎溫一直維持在理想範圍,輪胎壓力和磨耗也逐漸穩定,讓他後半段還保持著競爭力,甚至還有抓地力可以提升圈速。最終,阿爾本從最後一位追到第10名,斬獲寶貴的積分。這場比賽成為近年F1最經典的硬胎耐久案例,連倍耐力官方都坦言「我們自己都沒料到硬胎能撐這麼久」。
阿爾本和他跑了57圈的白胎
另外有一點要提:F1輪胎的配給規則維持近年架構,依不同賽道,由倍耐力事先指定出三種配方,然後每位車手在一個比賽週末有固定配額(不可與隊友互換或共用):
✅13套乾地胎
✅7套濕地胎
在練習賽期間,車隊可以任意挑選獲配的輪胎使用,但每場練習結束後需依規定繳回2套用過的胎(如果練習賽當天下雨並只跑濕地胎,依然要繳回2套乾胎),確保每位車手進入排位賽與正賽階段都只有7套乾地胎可用,用完就沒了。「排位賽」沒有強制規定用哪種配方,可自由選用,只在「衝刺排位賽」強制Q1用硬胎、Q2用中胎、Q3用軟胎。 如這張圖,皮亞斯特里(左上第一個車手)正賽開始前 剩餘2套新白胎+1套新黃胎+1套舊黃胎+3套舊紅胎
有些車手在比賽末段出紅旗或安全車時,還能換上全新軟胎,原因是他在排位賽早早被淘汰,沒進Q2或Q3,所以當別的車隊在排位拼圈速時已經用掉好幾套軟胎,他的那些全新胎就完整保留下來。等到比賽後段遇到意外,大家都只能用舊胎,他卻能換上還沒拆封的全新軟胎,這就成了稀有的優勢(例如F1電影裡的主角車隊就是如此,最後紅旗時可以拿出新軟胎衝擊冠軍)。
最後聊一下每支車隊在正賽之前都要開會討論的輪胎策略:
如上面這張圖,假設比賽總圈數是50圈,那車隊就要想「我們要用什麼硬度的輪胎去跑完比賽?有幾種可行的策略?哪一種最快、最適合我們的車?」 ——
. 紅換白 🅢 🅗 (一停):模擬數據後速度最快的策略。但是進站的前幾圈有可能會掙扎於輪胎衰退,比賽結束前的白胎也有可能會面臨一點衰退問題。
. 黃換白 🅜 🅗 (一停):模擬數據後速度次快的策略。速度不如用紅胎起步,但是在輪胎衰退上比較有餘裕,駕駛風格可以稍微激進一點。
. 紅換黃 🅢 🅜 (一停):模擬數據後速度居中的策略。需要細心保護紅胎,走線和煞車都要保守,才能跑這麼多圈,但比賽後半段有追人或防守的優勢。
.紅換紅換黃 🅢🅢 🅜 (二停):模擬數據後速度最慢的方案。用兩節紅胎可以保持很出色的圈速,比賽後段也很強勢,但代價是要多進一次站,折損時間。
在正賽起跑最初兩到三圈,輪胎圈速優勢是最關鍵的因素,紅胎往往能向前爭奪賽道位置,而白胎則相反。到了十五圈左右,關鍵變成輪胎的壽命優勢,那時的紅胎已經是強弩之末、即將耗盡能量,無論如何隨時都要準備進站;而白胎則可以盡情加速,從容的應對高速彎,甚至可以等看看場上是否會出現安全車,在進站策略上的選擇更有彈性。
所謂進站策略 (Pit Strategy) ,就是何時換胎、該換什麼胎的戰略,也是F1車隊用來較勁的暗黑藝術,用起來高深莫測、瞬息萬變,而身為車迷和觀眾的我們則可以等著看最後的好戲,當策略成功換得勝利,妙招會讓我們拍手叫好;當策略失敗錯失機會,昏招也會讓我們莞爾一笑。不同的輪胎,就像賽跑時換上不同的鞋子,試圖利用輪胎特性來戰勝對手的一種最佳方式。如果用(賭)對策略,甚至可以超掉車速更快的對手。這也是接下來要說的內容。
F1的進站.以及各種策略
進站(Pit Stop) 在F1和許多賽車運動中都相當重要,所以我也會解釋的詳細一點。這是比賽中F1賽車必須執行的關鍵動作,可以用來更換輪胎、進行緊急修整(換新前翼、調整前翼角度、散熱管道清理、調整座艙或安全帶、更換方向盤、軟體重置、補充液壓、其它的緊急處理等)、車輛退賽、加油,或者作為賽會的一種處罰項目(因為維修區通道有限速,通常是時速80公里)。目前F1不允許在比賽中途加油。不過,由於單條F1輪胎的壽命低於一場比賽的距離,且賽事規則也規定「除非比賽全程濕滑,否則每輛賽車都必須至少進行一次進站停車,並至少更換一次不同硬度的輪胎 」,才達成比賽結算成績的基本資格。所以,每輛參加正式比賽的F1賽車,都一定要進站。
車隊的臨時車庫(又稱P房)和維修站全部位於維修區內,通常位於賽道起跑大直路的一側,隔著一道防護牆(Pit Wall) 與賽道平行,並按照去年錦標賽中的車隊積分榜名次,來分配每支車隊在維修區內的車庫順序。車庫裡是許多車隊人員,例如工程師、技師、機械師、維修站團隊(Pit Crew) 等等。一般而言,現場的每輛賽車都有五位主要工程師:比賽工程師、性能工程師、控制工程師、內燃機工程師和動力系統工程師,他們會確保車子的最佳表現和可靠性,並與車手聯繫。
比賽中正在待命的賓士維修站團隊,他們有座位計畫,每個人坐哪張椅子都固定的
車庫外即是維修站(又稱維修格),需要多達21位團隊人員齊心協力完成任務,負責迅速更換輪胎等講究快速完成的工作,再將賽車安全釋放回賽道:
1️⃣ 4名卸胎員 (Tyre off) 負責盡快將舊輪胎從賽車上拉下來。 2️⃣ 4名上胎員 (Tyre on) 負責將新輪胎帶到維修站並裝上賽車。 3️⃣ 4名輪胎槍手 (Tyre gunner) 負責操作專用氣動扳手,拆卸並安裝車輪螺帽。 4️⃣ 2名前頂員 (Front jack) 負責操作特製千斤頂,將車頭抬起以便更換輪胎。1名主力,1名後備。 5️⃣ 2名後頂員 (Rear jack) 負責操作特製千斤頂,將車尾抬起以便更換輪胎。1名主力,1名後備。 6️⃣ 2名穩車員 (Steadier/Side jack) 負責在兩側扶穩賽車。當前翼損壞無法頂起車頭時,這兩個人員會操作側千斤頂補上。如果需要,他們還可以清理散熱口、車手護目鏡或後視鏡。 7️⃣ 2名前翼調整員 (Front wing flap adjust) 當車手希望改變轉向過度或轉向不足的特性時,這兩個人員會負責操作專用鑽頭,轉動前翼上的螺絲,以調整角度。更換新前翼時,也是他們協助安裝。 8️⃣1名棒棒糖人 (Lollipop man) 負責引導賽車駛入維修格、發出釋放賽車的信號。過去是手持一根指示牌,狀似棒棒糖而得名。現代已改為線控電子燈號系統。他們要在維修區通道找到安全的放車間隙,並確保車手不會妨礙(或撞到)另一輛經過的賽車。
以上這一切工作都要在眨眼之間完成,所以這組人馬平常就需要鍛鍊肌力、進行很多練習。彼此之間的站位、姿勢、腳步都要完美協調,節奏統一,才不會互相妨礙而拖延到時間。除了特訓,每支車隊也會以賽車手的標準來照顧這一組團隊,認真對待他們的準備工作,並分配體能教練、物理治療師和工程師等等,同時仔細研究影片和數據,協助團隊縮短換胎的時間,也有專人管理他們的健康和飲食。你也許覺得有些誇張,但只要理解 —— 賽車手在賽道上要追進0.5秒的差距有多麼困難、而換個輪胎要丟掉5秒又是多麼的簡單 —— 你就能明白,進站導致輸掉一場比賽的可能性,比超車贏得一場比賽的可能性要高得多 。一次完美的進站也許只爭取到1秒鐘,但一次糟糕的進站可能直接毀掉一台車的比賽。只要換胎失誤,都可能會損失積分,這會轉化為車隊賽季名次的不利影響,然後在賽季結束時還可能繼續造成數百萬美金的分紅損失 。這就是為什麼進站在賽車運動中如此重要。
VIDEO
F1的平均換胎時間是2.5秒,目前最快換胎時間是2023年10月9日麥拉倫車隊在卡達大獎賽創下的1.8秒。每支車隊都有這樣一支追求極限的特別團隊,在大獎賽周末負責隊內兩輛車的進站程序。這也代表在所有10支車隊中,有超過200人參與維修站工作,他們經常是觀眾的目光焦點,總是會在賽車駛進維修站之前做好萬全準備(通常啦)。
法拉利的Pit Wall指揮站,坐了一排喜劇大師
比賽中除了賽道上的車子,賽道邊的維修區也是很受關注的焦點,包含一排整齊靠在防護牆邊的各車隊指揮站(沒有統一的名字,也可稱為指揮台、指揮中心,大家都以Pit Wall代指)。這些指揮站都是高科技資訊中心,藏滿了纜線和各種昂貴器材,在比賽現場掌管所有可提取的資料和數據,在這裡只需要按個鈕,就可以聯繫整個車隊上下所有重要的節點,包括賽車裡的車手、現場的車庫、車隊總部、工廠的團隊。指揮站主要是用碳纖維和輕質複合材料打造的組合式結構,每支車隊各有各的做法,規模都不同,有的八個座位、有的只有三個座位;唯一相同的是每個座位前都有監控螢幕和通訊面板。也沒有一定要哪些職位才會去坐那裡,但通常坐鎮在指揮站的會包括領隊、體育總監、技術總監、賽道工程總監、首席設計師、首席策略師、比賽工程師等等。
指揮站是F1賽事裡「團隊合作」、「運籌帷幄」、「爾虞我詐」的一種視覺象徵,是賽道旁邊的另一個戰場。這裡就像比賽期間各車隊的神經中樞,有眾多計時和數據設備。他們會監看賽況、自家和場上的賽車、計時段成績、數據圖表、賽道溫度、氣象雷達、車載鏡頭、電視轉播畫面等等,並與工作團隊或車手通話,討論決策或下達指令。在講究時機的F1賽事裡,每當導播或攝影師想要傳達比賽的緊繃氣氛、領隊或主管們束手無策的窘境,或是某支車隊的緊張和焦慮時,鏡頭都會對準這些指揮站。
賓士領隊托托·沃爾夫喜歡在車庫裡坐鎮,與眾不同
不僅車隊會根據場上局勢,車手也會考量自己的輪胎狀況、或是車輛需要任何修整,來決定是否進站。和輪胎策略的重要性一樣,進站時機通常會主宰比賽的成績好壞,因為這裡就是執行策略的地方, 倍耐力也會公佈進站窗口(Pit Window) 的圈數落在哪裡。然而,倍耐力給的進站窗口並不是官方規則,而是數據參考,它也只考慮輪胎退化和單圈時間。所以各支車隊都會自行計算,找出最佳方案。而且,駕駛艙裡的車手難以得知視線之外的戰況,更不能掌握全局,所以必須要仰賴車隊的協助。
「Window」在英語世界中不只代表「窗戶」,老外也常常代指「時機」或「空檔」的意思。而在F1裡,所謂「窗口」就是「出站返回賽道後的前方空間」 ;而「合適的窗口」意思就是「出站返回賽道後有一段圈速不受阻礙的空間」 :假設進一次站需要花費25秒,而你後面最近的那輛賽車離你還有30秒遠,那當你去換胎再回來賽道後,那輛賽車還是在後面5秒,而你的面前便是無人地帶,可以好好用新輪胎發揮車速,這個「30秒」就是一次合適的窗口、乾淨的窗口。我舉這個例子是非常完美的情形,當然啦,不一定非得淨空才行,凡是出站後不會被人擋、距離前面的傢伙還有個好幾秒遠,這樣也是好窗口,都能算是「窗口打開了」。相反,有一輛賽車在你後面24秒,那這個只有「1秒」的空間簡直糟到爆,當你離開維修站後,那輛車就會一屁股擋在你面前,造成時間上的嚴重損失,這樣就是「窗口沒開」。
身為看比賽的觀眾,我們也可以自己算算車手的窗口,這邊先用一張圖教你怎麼算 ——
畫面右下角給了「進站平均耗時」是19秒。我們以領跑的維斯塔潘來當例子,把他身後的車距秒差相加,一直加到超過19秒為止。從阿隆索、奧康、塞恩斯、漢米爾頓一直加到勒克萊爾時是18.177秒,再到加斯利這邊已經是20.18秒。那如果維斯塔潘現在進站換胎(而且維修站團隊沒有出差錯,快速換好),他出來之後便會夾在勒克萊爾與加斯利的中間。這就是他那一圈的窗口,看得出來是很糟糕的窗口吧?耗費19秒出來的話,後車就咬在1秒左右,距離前車更是不到1秒,空間非常狹小。
剛剛算窗口是往後方加總。現在來一張往前方加總的窗口算法 ——
在這張圖截取之前,佩雷茲、周冠宇、霍肯伯格(我用三個紅箭頭標出)已經提前進站,將他們的紅胎、黃胎換成白胎,按照規則可以不用再進站,能用這套白胎跑到比賽結束。而這裡是超車極為困難的摩納哥賽道,有十幾輛賽車首尾相接、間距都在1秒左右,他們遇上狹窄賽道的堵車,全都無法提速。然而,進過站的佩雷茲、周冠宇、霍肯伯格都是前方空曠,不但可以舒服的跑最佳圈速,而且照如此情況下去,還能衝進前方一票車手們的進站窗口裡,瞬間斬獲大量的賽道位置。看出來了嗎?從佩雷茲往前方加19秒的話,可以一直加到勒克萊爾之前!從勒克萊爾、加斯利、羅素,一直到斯特羅爾等人的進站窗口裡,已經被三個可以不用進站的人闖進去了。從我用綠線括起來的任一車手中,只要他們進站,花掉19秒,出來便會掉到這三人的身後。此外,由於這三人沒受到阻擋,所以還可以繼續加速、繼續拉近秒差,把前方更多車手裝進這「19秒」 ,侵蝕掉他們的進站窗口。再利用這條賽道容易防守的特性,死命擋住掉到後面的人,就有機會佔取大便宜。
每個人都喜歡超車,但很多比賽的關鍵時刻是來自維修區,而不是駕駛艙裡。 不少畫面上乍看平淡的比賽,其實檯面下有著暗潮洶湧的策略角力。一般來說,在正確的時機換一套新輪胎,意味著出站後的單圈時間會更快。若選在錯誤的時機,則比賽成績往往不理想。要獲得一場勝利,需要賽車、車手、策略這三者結合,所以還是需要看得見場上全局的車隊來做計算與分析。
每支F1車隊除了在維修區的指揮站負責掌管前線,後方都還有一個作戰中心 ── 戰情室。 每個車隊的配置不同,但通常都有:
.巨幅多螢幕牆(顯示車輛狀態、圈速、排名、天氣雷達) .高效能伺服器(分析模擬軟體、多情境同步運算) .專屬高速網路(比賽數據毫秒等級同步、雲端備援通道) .多線通訊系統(跟現場指揮站及FIA保持聯繫、戰略可視化)
頂級車隊都有怪獸級的變態算力。想像一下,在英國的戰情室,螢幕一字排開,工程師們盯著跳動曲線;正在日本鈴鹿賽道上的賽車剛駛過計時線,遠端立刻把進站窗口、輪胎磨耗、天氣跟安全車機率全塞進模型裡算 ── 例如麥拉倫車隊每秒能跑30萬種劇本,而紅牛車隊靠Oracle Cloud一個週末衝出數十億次模擬,隨時能雲端爆量、把算力拉滿,然後將結果濃縮成「Plan A/B/C」 + 風險係數秒傳回賽道邊的指揮站。這可以瞬間排序出總耗時最短的劇本,等於用運算換取時間、用時間搶奪勝利。
每支車隊總部的戰情室是F1最獨特的區域之一,這裡簡直像NASA任務控制中心一樣,房間裡有性能工程組、空氣動力組、數據分析組、運算模擬組、比賽策略組、氣象監測組、情報監控組和通訊組等等,他們的研究主要會覆蓋以下因素:
✅ 輪胎與圈速
.輪胎退化/壽命(隊友 + 競爭對手) .剩餘可用輪胎(新胎/舊胎) .預估新胎圈速與退化 .比賽位置/計時段成績 .輪胎細節、圈速(他隊) .輪胎磨損模型(倍耐力的輪胎磨損曲線)
✅ 策略計算
.可行策略組合 (一停/兩停/三停) .同圈多車進站是否導致排隊 .理論最佳策略(觀測/建模) .瞬時相對時間軸(預測出站交通、計算窗口) .預測競爭對手對我方策略的反制行動 .比賽剩餘圈數 .預期最佳名次 .安全車或VSC機率 + 應對措施 .Monte Carlo模擬(大量隨機事件模擬策略成功率)
✅ 賽車與駕駛數據
.賽車傳感器與設定 .載油量 .即時油耗率 .車手反饋 .駕駛技術與保胎能力 .異常偵測(潛在車輛故障趨勢) .賽車性能、空力效果、輪胎即時虛擬模型
✅ 比賽動態與監控
.FIA控制中心消息(包含DRS啟用或禁用、各種旗號) .天氣預報(包含全場降雨、局部降雨、積水或乾燥情形) .賽道溫度 .瀝青摩擦力 .橡膠顆粒累積量(抓地力係數提升) .違例情況(含他車) .碰撞事故 .多鏡頭畫面同步監測賽道異常(例如碎片)
✅ 情報與對手監視
.GPS全場數據 .無線電監聽(紀錄內容、判斷意圖、破解暗號) .他隊策略與節奏 .維修區現場影片檢視 .往年歷史數據
✅ 心理與行為推測
.車手行為趨勢(是否傾向防守、積極超車) .對手是否出現失誤(推頭、鎖死)
✅ 事件反應腳本
.預先制定的「If X then Y」事件表(安全車、雨勢加大)
這些數學模型考慮了所有因素,並交由超級電腦運行驚人的模擬量,得出進站的最佳時機,以及進站總體上能帶來多少好處,戰情室再向首席策略工程師(或賽事策略主管)不斷傳遞這些訊息(基本上是一眨眼之間就傳到比賽現場)。策略工程師會根據這些數據和資訊,加上自己的判斷和直覺反應,找出最合適的窗口來執行取勝策略後,由比賽工程師經由無線電聯絡車手進站。但工程師給出的策略不一定都是完美的,有很多灰色區域無法非常準確的建模,所以也常聽取車手的意見,甚至可能會交由車手決定合適的輪胎和窗口。
分工流程範例:
1️⃣ 氣象組發現10分鐘後有雲雨帶 → 2️⃣ 策略組立刻跑「下雨進站」模擬 → 3️⃣ 性能組提供目前輪胎磨損 → 4️⃣ 情報組觀察對手是否準備雨胎 → 5️⃣ 通訊組彙整以上資料,送到Pit Wall報告→ 6️⃣ 最後由現場的策略主管拍板決定
此外,策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車子的表現 —— 車越強,能用的戰術選擇就越多;車越差,能用的選項就越少,你就被迫去冒更多的風險。之所以那些具有優勢的頂級車隊,往往能把策略「做到剛剛好」,就是因為他們有本錢「先觀望對手,再決定如何應對」,而不用急著主動出擊。相反,慢的車隊幾乎都得主動嘗試一些截然不同的策略,而且還得運氣好、執行得完美,才能成功往前爬。
接下來,介紹幾種常見的進站情況:
1️⃣「標準進站」 : 即按照賽前原訂的理想計畫,輪胎耗的差不多,車速開始掉了,也有了合適的進站窗口才換輪胎。這沒什麼特別好解說的。2️⃣「緊急進站」 :賽車遭遇碰撞事故,有輕微損傷(例如前翼破損等突發情形)或爆胎,不得不進站換前翼或換輪胎。緊急進站完全是計畫之外的、無法掌控的變數。通常被迫緊急進站的賽車都會掉很多名次,損失不小。
3️⃣「決斷性進站」 :F1的看點之一!。決斷性進站百百種、五花八門,要在不到30秒的時間內做出最佳決定,所以也各有成敗。它是應對場上各種突發變數的戰略,包括雨要下不下的時候選擇先換雨胎、賽道還是濕的時候換速度超快的乾胎上去賭一把、有人撞車時估計會不會出安全車,或者是其他車隊用了某款胎今天突然變快,是否現在就要跟進。決斷性進站要在瘋狂的巨大壓力下保持冷靜,有時是權衡後做出的清晰判斷,純粹是智力與腦力的較量;有時是在眾人混亂中臨場應變、在巨大風險中大膽進取、放手一搏,有著扔骰子的刺激感。
4️⃣「提前進站」 : (Undercut) 兩大「翻牆進站」 戰術之一。是「策略性進站」的一種,只是比較特殊,不是每次執行都能成功,需要精密計算。當後車緊緊追趕前車(差距在2到3秒之內),而且確定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超越。隨著雙方輪胎都在磨耗、車速逐漸下降,開始接近換輪胎的窗口,雙方的策略也都差不多。如果後車突然進站,換了一條新輪胎,出站後全力瘋跑,而前車在這個時刻沒有進站,仍然用著舊輪胎跑著不太理想的車速,那麼當前車下一圈跟隨對手的決策,也進站換輪胎,想要繼續保持領先,通常為時已晚。因為那輛瘋跑的後車已經用新輪胎吃掉2到3秒的差距了,有時甚至更多。於是,便在賽道外用了一個策略,間接完成了賽道上的超越,隔著一道防護牆翻掉了對手。此戰術同樣適用於前車防守後車。
5️⃣「延遲進站」 :(Overcut) 又叫「晚進站」 ,另一個「翻牆進站」 戰術。同樣也是要精確掌握進站時機,在適當的時候提速,只是跟上面的「提前進站」相反,在對手進站後繼續用舊輪胎行駛,比較有挑戰性,也需要仰賴某種賽道特性,所以較少出現。例如在極低溫(或難升溫)的賽道,前車換了新胎可能需要兩三圈才能達到工作溫度,低於理想圈速;而後車用著正在工作狀態中的高溫舊胎瘋狂壓榨餘量、拼命推進,這不僅能趕上前車、在進出站之後有機會實現超越,更可以在比賽末段擁有輪胎壽命的優勢。又例如在超車極為困難的賽道(如摩納哥站),前車出站後遭遇阻擋,而未進站的後車面前一片開闊,反而圈速能推的更快。一來一往之下,既然是「你慢我快」,後車就可以利用這一點執行「延後進站」,實現超越。此戰術同樣適用於前車防守後車。
6️⃣ 「免費進站」 : (Free Pit Stop) 免費進站不是在比賽開始前,甚至比賽期間可以預測到的,它是運氣。只要當車手進站但不失去場上位置時,就是免費進站。如果車手透過更快的圈速與後車拉出了足夠的差距,通常會在其他賽車發生事故(例如碰撞)進行安全管制時獲得免費進站,特別是安全車出動時,在全場賽車大幅放慢的時候趁機去換個新輪胎!若後車距離夠遠,這個進站便不會掉任何位置,沒有任何損失,節省大量比賽用時!紅旗也可能會發生免費進站(端看車手是否在紅旗頒布之前尚有換胎計畫,倘若還沒換,便是一次免費進站)。在比賽期間獲得免費進站的話,對任何車手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優勢。所以安全車一出現就常會有很多車手換胎,因為它提供了大好機會、或是創造時間成本更小的進站時機。最後,如果比賽才剛開始(大家都是新輪胎)或接近結束(並且有可能在安全車帶領下結束比賽),車手可能不會選擇進站。
7️⃣ 「雙車進站」 :(Double Stack Pit Stop) 又叫「同圈進站」 。隊內兩車一前一後都進站換胎,一台車換完馬上接另一台。這是車隊硬實力的展現,難度相當高,不但要保證能拿出最佳換胎速度、有充足時間給工作人員準備一口氣換八條輪胎、即將進站的兩輛賽車也正好要有一點距離,以上有個疏漏便會折損時間。通常發生在安全車或突然下雨的情況下,這樣另一輛車就不必再跑一圈,從而損失大量時間和賽道位置。「雙車進站」通常有其必要性才會執行。有時從策略上來說,兩車一起換胎能將性能完好發揮,不用舊輪胎多浪費一圈;也可以兩台車一起進行「翻牆進站」的戰術,給予對手加倍的威脅。在必須完美表現的壓力下,「雙車進站」總是會加劇比賽的緊張氣氛,觀眾都愛看,如果車隊順利成功,往往都會得到很多讚揚。如果失敗的話,不僅耽誤比賽,還可能會引發一場災難,因為第一輛車出了差錯,第二輛車的比賽也毀了,例如2020年薩基爾大獎賽上,賓士給兩台車換錯輪胎的低級失誤,貽笑大方。
8️⃣ 「幻影進站」 : (Phantom Pit Stop) 就是A車隊一票人員抱著四條輪胎從車庫跑出來,假裝自家的賽車要進來換胎了,結果賽車從外面跑過去根本沒進來,然後那一票人又抱著四條輪胎走回車庫,一切動作都是演戲、都是幻影。此舉用意是欺騙對手,讓B車隊害怕被翻牆進站給超越,有可能會緊急把車手叫進來換胎,結果掉入陷阱(因為A車隊的輪胎其實藏著胎肉,還能用高速跑很久,等到比賽末段時,A車隊的輪胎會比B車隊的輪胎更新、更有優勢)。「幻影進站」通常是前三大車隊才在玩的把戲,例如賓士、紅牛和法拉利。我看一次笑一次,當有車隊被騙到時更是好笑。對了,被騙到的那輛車,通常成績都不怎麼好看。
寫到這,我也只是提到幾種常見的進站情景,賽道上有各種變數和情況,各有臨場應對的進站策略,既複雜又多變,要寫成一本書都行,這裡就盡量簡短。當我們在看一場比賽時,可以先把該賽道的磨耗特性、倍耐力是給C幾的輪胎、當天的賽道溫度等東西先記在心裡,然後燈滅起跑後,再把你關注車手的起步輪胎顏色和總圈數套進去,等待比賽的發展。如果你關注的那個車手感覺早進站了,或是圈數還未滿三分之一就進了,那他可能是要跑二停(也就是進兩次站);如果晚進站、圈數快過半了才進,那他高機率要跑一停(只進一次站)。看出這一點後,你再觀察他的競爭對手怎麼做反應,是要用一停打兩停、還是兩停打一停,或者調動隊友突然進站、發起威脅,來一個前後夾攻。這樣子來欣賞比賽的話,即使鏡頭上貌似平淡,你也會清楚知道檯面下的風起雲湧,現在正進行著哪一種較量。
一般情況下,在正賽進行時,如果車手即將進站,他們往往會將車速推向極限、圈速明顯變快(與前方的秒差縮小),因為這套輪胎已經沒有必要保護了,也盡可能彌補進站所要花費的時間,所以看到車手突然猛然推進,往往就代表他要進站了。這是車隊、轉播講評和車迷都會留意的地方。但這也是車隊可以操作詐術的空間,大家都在盯著數據、彼此心知肚明,而車手猛然加速卻沒有要進站,實際上是想欺騙競爭對手;當然也會有相反的情況,沒有大力推進,而是突然進站想翻掉對手! 舉個例,2022年阿布達比站,法拉利和紅牛之間的戰術博弈:當勒克萊爾打算要跑一個「延遲進站」時,法拉利就使出了「幻影進站」,維修站團隊抱著輪胎出來佈局,成功誘騙當時領先的紅牛車手佩雷茲提前進站(因為害怕不換胎就會被翻)。勒克萊爾隨即留在場上跑唯一的一停,而被騙去二停的佩雷茲雖然最後階段快速追近,仍因額外一次進站的時間損失,最終以1.3秒之差,未能實現超越。由此可見,車隊間的博弈就在你來我往的進站抉擇中展開。
紅牛車隊首席策略工程師漢娜·施密茨 (Hannah Schmitz),當今F1闈場裡著名的戰術大師,被譽為「女諸葛」
在兩隊速度極為接近、膠著拉鋸時,通常都會採用相反戰術來博取勝機,像是「敵進我就不進」、「敵不進我就進」這種策略。誰先動手進站,就給了對方一個選擇「鏡像反操作」的機會。例如 ——
◽2021年法國站,賓士與紅牛上演了一場精彩的策略對決。比賽起跑後,漢米爾頓領先,維斯塔潘緊追不捨,雙方速度幾乎一樣。紅牛先使出「幻影進站」,不過賓士並未上當。隨後,紅牛選擇主動提前進站,讓維斯塔潘換上新胎發動攻勢,而賓士則採用 「敵進我就不進」 的策略,讓漢米爾頓再多跑幾圈,賭一停到底。比賽後段,紅牛經過精密計算後再度進站,維斯塔潘用更新的輪胎猛追,每圈快1秒左右,最終在倒數第二圈完成超車,贏得比賽,是教科書式的「二停奇襲」。 ◽2021年美國站,比賽中段,紅牛決定提前進站,讓維斯塔潘早早換上新胎,全力刷快圈,這就是典型的「敵不進我就進」 策略。賓士則選擇不跟,讓漢米爾頓留在賽道上繼續撐了8圈。雖然維斯塔潘短時間內成功擴大領先,但隨著比賽進入尾聲,他的輪胎也開始衰退。最後,晚進站的漢米爾頓憑藉新了8圈的輪胎火力全開,不斷縮小差距,最終追到僅剩約一秒。如果比賽再多跑一圈,維斯塔潘很可能就守不住這場勝利。這展現了「提前進站」的高風險,稍有差池就會功虧一簣。
(這兩個例子都是紅牛先動,漢娜·施密茨的功力真是一絕)
進站除了是比賽競爭的看點之一,也是很有觀賞性的環節。看著二十個工作人員全都像連體嬰似的,在兩秒鐘左右的時間內就同步換好了四條輪胎,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只有在F1的比賽裡才能看見的奇觀。需要很多人大量的練習和默契才能辦的到,所以進站也是車隊展現實力的主舞台之一。換胎換的越快,感覺這支車隊就很厲害;換胎換的丟三落四、丟人現眼,也會讓車隊淪為眾人笑柄(我不是在說法拉利)。再加上氣動扳手拆裝螺絲的舒爽機械聲,非常吸引人!
如果比賽時出現特殊情況,所有賽車一窩蜂搶著進站換胎時,常會看到手忙腳亂的眾車隊、爭先恐後的眾車手,賽車在維修區通道上不斷危險的閃避,更是一整排混亂的奇景。
天氣對F1的影響
雨天的比賽是車迷最愛,因為濕滑的道路縮小了車輛性能極限(內燃機馬力、空氣力學、抓地力的綜合實力),會削減各輛賽車的差距,讓所有車手以純粹的駕駛技術搏鬥,也會有許多人輪胎打滑,甚至出現多起碰撞的場面,難以預料最後的比賽結果。我們先談天氣對F1比賽的影響,如果因雨水導致賽道路面太冷,那輪胎就會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進入工作溫度,很難發揮該有的性能。當路面太潮濕時,它會明顯降低F1賽車的抓地力和牽引力,增加失控概率。
2007年歐洲大獎賽,多輛賽車滑出賽道
2021年濕滑的匈牙利站第一彎,博塔斯煞車鎖死來了驚天一撞,波及好幾台車,猶如打保齡球
雨天時由於會大大增加碰撞風險、彰顯車手們的技術水平、縮短車隊實力差距、可能讓車隊精心策畫的數據模擬圖崩潰,更容易爆冷門,所以雨戰有非常多的變數和意外,相當刺激好看,非常受到車迷們的歡迎。如果遇上忽雨忽晴的天氣、忽乾忽濕、半乾半濕的賽道,這場比賽也會很好看,變化多端的路面將會給所有車隊帶來更大的考驗,重新計算進站換胎的時機與策略。一旦有車隊決策出錯,太早進站、太晚進站,甚至換錯輪胎讓車子嚴重打滑,便會讓賽場上的名次瞬間大洗牌。所以天氣如果來攪局,那比賽肯定會變得不尋常。
現行規則的賽車會激起巨大水霧
但是自從2022年起,FIA大改規則,進入「地面效應」時代之後,F1賽車大幅簡化複雜翼片和破風板來製造下壓力,改為控制氣流從賽車底部的通道穿過,以文丘里效應(Venturi effect) 產生的超強大負壓「吸附」路面,來彌補所需的下壓力。
結果雨天時,路面的積水同時也會伴隨氣流從賽車底部穿過,車子不但瘋狂抽水,而且水量還爆炸多,經由擴散器往高處拋灑、形成誇張的巨大水霧,反而嚴重影響後方車手的視線,甚至到了幾乎看不見前方的情況。FIA唯恐發生致命意外,因此下大雨時格外謹慎,頻出紅旗暫停,不願冒險進行比賽。因此近年來,即使遇上下雨天,車迷有時候也無緣享受雨戰所帶來的刺激感。這要看FIA如何解決視線問題了,他們現在還一直在傷腦筋。
F1歷史上有許多令人難忘的雨戰名局,正因為惡劣天氣往往造就意想不到的劇本:
◽1996年摩納哥站: 豪雨讓這場街道賽僅有3部賽車完賽,眾多強者撞車退賽,最終中游車隊Ligier的奧利維耶·潘尼斯爆冷奪冠。雨天混亂催生了F1史上最經典的冷門之一。◽1998年比利時站: 大雨中靜態起跑引發首圈11車連環大撞,比賽長時間中斷。混亂雨戰中,並非當年強權的喬丹車隊雙雙突圍,拿下隊史首勝,擊敗法拉利與麥拉倫等勁旅。
◽2008年義大利站: 雨水打亂強隊節奏,年僅21歲的塞巴斯蒂安·維特爾駕駛小紅牛賽車從桿位出發一路領先,成為當時F1最年輕的分站冠軍。在傳統強隊林立的蒙札主場,二線車隊居然雨中稱雄,震驚車壇。
◽2008年英國站: 漢米爾頓在大雨中上演經典一役,以領先一圈以上的巨大優勢奪冠(幾乎將全場套圈),展現頂尖雨戰實力。這場比賽被譽為漢米爾頓生涯代表作之一。
◽2011年加拿大站: 暴雨導致比賽中斷兩小時之久。重新起跑後事故頻傳,全場共六度觸發安全車。麥拉倫車手詹森·巴頓在經歷五次進站 + 一次罰通過維修區後,從最後一位狂飆逆轉,在最後一圈完成致勝超車,戲劇性地贏得冠軍。 以上種種經典雨戰證明,惡劣天氣往往帶來「神仙打架」:實力再強的車隊車手也可能陰溝翻船,而中下游隊伍若抓住機會也能一戰成名。也難怪雨戰中的奪冠英雄(如「雨神」艾爾頓·冼拿的1984年摩納哥站、舒馬克的1996年西班牙站、維斯塔潘的2016年巴西站等)都會被車迷永遠銘記。順便來回顧一下維斯塔潘封神那一站:
2016年11月13日 巴西大獎賽
當天比賽在聖保羅英特拉格斯賽道舉行,天降暴雨,能見度極差,賽道積水嚴重,安全車五度出動,兩次紅旗暫停。比賽中期,維斯塔潘從外線來了個驚天一超,以極不可能的瘋狂路線跟速度超掉羅斯伯格升至第2位(羅斯伯格:WTF?!),之後還上演一記神奇救車,這時全場就已經感受到他恐怖的濕地能力。
然而紅牛車隊後來賭錯了半雨胎,結果雨勢加大,完全失去抓地,被迫再進站改回全雨胎,掉到第16位。這時他展現冷靜與洞察,安全車期間,其他車手只是順順往前,而維斯塔潘卻主動駛到賽道各區域,刻意到外線或內線去「踩一踩」,測試不同路面牽引力,等於是「用安全車時間做物理實驗」,先在腦海中建立「抓地力地圖」。
比賽重啟後,他已經完全掌握最理想的煞車點與出彎路線,短短16圈完成超過十次超車,每圈比對手快1到2秒,一度連轉播鏡頭都跟不上他,從16位一路衝上第3名,許多超車都是在積水深的外線完成。這場比賽讓他被F1官方和媒體譽為「史詩級濕地駕駛」,也奠定了他「雨戰天才」的聲譽,成為F1近代最經典的雨中逆襲之一。
天氣瞬息萬變時,車隊的策略判斷變得尤為關鍵。輪胎選擇與進站時機可能決定勝負:全雨胎跟半雨胎的性能差異巨大,而何時換上乾胎(光頭胎)更是場上博弈的焦點。一旦賽道處於半乾半濕的尷尬狀態,車隊就必須依靠氣象雷達的即時預報,再結合車手回報路面狀況,做出那一秒之差的關鍵判斷。偏差即使只有一兩圈,也可能從領先變成墊底,讓即將到手的勝利化為烏有。
這邊舉兩個例子 ——
◽ 2021年俄羅斯站 :比賽末段天降小雨,領先的諾里斯自己賭不進站,堅持用磨損的乾胎應對雨勢,保持領先,賓士車隊則果斷召進漢米爾頓換上半雨胎。不料雨勢急遽加大,諾里斯在滂沱大雨中打滑衝出賽道,把近在眼前的首冠拱手讓出,漢米爾頓則靠著正確的換胎決策,成功逆轉奪勝。賽後諾里斯對錯失冠軍懊悔不已,直到三年後才拿下首冠,這起事件也凸顯了瞬息萬變的天氣對決策影響之大。 ◽2023年荷蘭站 :天氣變化頻繁,賽前是陰天和間歇小雨,車隊都認為雨會很快停,通通用乾胎發車,但起跑後仍陰雨濕滑,部分車手的圈速馬上掉。紅牛判斷雨勢可能會持續,讓維斯塔潘提早換半雨胎,取得領先。相反,賓士和法拉利對於要不要進站卻猶豫了,損失時間掉到中段。其他車手也因賭不到雨停,被迫進站補救。最終,維斯塔潘憑穩定節奏和車隊一開始的正確策略,在主場奪冠,其他主要對手則因判斷失誤無法威脅他的位置。
除了輪胎,車輛調校在特殊天氣中也很重要。雨天時,車隊常為車手調整較高的車身高度和較軟的避震,以提高抓地力和排水性能;而在強風天氣,工程師可能調整空力配置來保持車身穩定。極端高溫則考驗賽車的散熱和輪胎耐熱性,極端低溫則使輪胎更難升溫、煞車系統效率下降。可以說,天氣條件滲透到比賽的每一個細節:從車手視線、體能消耗,到車輛輪胎磨損、引擎散熱策略,都需要因時制宜。正因如此,F1車隊都配備專業氣象團隊緊盯天候,模擬各種場景預案,務求在老天變臉時做出最佳反應。
這也是F1最迷人的地方:就算你有最快的賽車、最強的車手,當雲層壓頂時,仍得和變幻莫測的天空博弈。
F1賽場上的旗號
賽場上會有各種旗幟,是賽車界通用的旗語,場邊安排的工作人員(Marshal) 會揮舞旗幟,來向賽車手們傳達各類訊息。這也很簡單,很好理解。下面是F1賽場上常見的旗號:
.「黃旗」 ▉▉▉ :代表前方有危險,車手要減速。
這是當賽道上出現事故和障礙物時會揮舞的旗子,危險係數較低。如果現場的賽事幹事判斷危險係數更高一點,賽道有一部分被障礙物阻擋,但不需要出動安全車,則會出示「雙黃旗」,也就是兩面黃旗,車手要顯著的放慢車速,並隨時做好停車的準備。不論是單面黃旗或是雙面黃旗揮動時,車手皆不可以在黃旗路段超車。 .「紅旗」 ▉▉▉ :代表比賽暫停。
紅旗出示後,全場 車手需立即大幅減速,不得超車,所有賽車依序緩慢開進維修區通道,在第一輛賽車後排好,等待比賽恢復。當賽道上出現嚴重事故、天氣惡劣、賽道狀況不佳時,現場的賽事幹事判斷危險係數極高,就會出示紅旗。或是場邊的緩衝設備被賽車撞毀,需要不少時間修復,也會出示紅旗。另外一提,按照規則,紅旗之下,所有賽車在維修區等待時都可以自由換胎,這是由於「紅旗 = 賽道路面暫時不安全」,可能會有碎片傷害輪胎。
.「綠旗」 ▉▉▉ :代表比賽恢復正常。
當事故排除,黃旗結束、安全車已經離開賽道,或是虛擬安全車結束時,便會出現綠旗。每當比賽遭遇較重大的事故而中斷,出了安全車或紅旗之後,有兩種方式恢復正常比賽 —— 「靜止發車 (Standing Start) 」和「滾動發車 (Rolling Start) 」。「靜止發車」出現在紅旗結束之後,由安全車將所有賽車帶到發車格上,執行燈滅起跑的程序,繼續比賽。而「滾動發車」是安全車返回維修區後,賽會出示綠旗,但所有賽車仍然不可加速、不可超車,必需維持隊形,全權交由領先車手決定何時油門全開,因此叫做「滾動發車」(輪子都在滾動的狀態下起跑)。所有賽車一旦駛過起跑線,便可以自由超車,恢復正常比賽。另外,練習賽、排位賽和正賽開始時,綠旗也會飄揚。 .「藍旗」 ▉▉▉ :代表快車接近,盡快避讓。
當快車比慢車(Backmarker) 多跑了一圈,領先整個賽道後,又在賽道上相遇,那輛慢車就會被揮舞藍旗。當一輛慢車被即將套圈的快車逼近時,按照體育規則,慢車車手應盡快離開行車線,讓出空間給快車過去,場邊工作人員也會揮舞藍旗提醒,如果被揮舞三次藍旗的慢車仍不讓路,將會面臨現場賽事幹事的調查與處罰,因為這違反了體育精神。另外,正要駛出維修區的賽車也可能被揮藍旗,這是提醒他賽道上正有快車要經過,匯入時注意安全。 .「黑旗」▉▉▉ :代表失去比賽資格,盡速返回維修區。
如果車手行為不當、危害其他車手、或破壞了比賽的完整性,將被揮舞黑旗,當天的比賽資格已經被賽會正式取消了,不得繼續比賽。這是F1最嚴厲的旗子,但不常出現。 .「黑橘旗」▉ ▉ ▉ :代表該賽車有零件脫落的風險,必須盡速進站檢查。
當賽車有零件搖搖欲墬,要掉不掉的,通常會被揮舞這面旗子,要車手趕緊去修車,以免造成他人危險。這面黑旗中央帶有一個橘色圓型,俗稱「蛋黃旗」、「肉丸旗」。一旦車手收到黑橘旗,他們必須遵守規定和賽事幹事的指示,回去維修區給車隊修復。不遵守黑橘旗可能會導致處罰或取消比賽資格。
.「黑白旗」 ▉ ▉ :代表警告。
當車手在賽道上違反比賽規則,或是出現不符合體育道德的行為時(例如四輪出白線、不當阻擋他人、抄捷徑、有故意引發碰撞的嫌疑)。為了確保公平競爭並維持安全標準,黑白旗代表了給車手最後的警告,只要再犯一次,幹事們就會直接判罰該車手了。這面旗子以黑色三角形和白色三角形圖案組成,以對角相楔。
.「白旗」 ▉▉▉ :代表前方有緩行車輛。
適用於各種前方有緩慢行駛的車輛,需要特別提醒車手的情況。可能是有賽車要駛出維修區、有賽車正在損失動力,也可能是安全車、醫療車、拖吊車、救護車正在賽道上行駛。通常也用於練習賽最後一圈,車手有機會練習起步。
.「紅黃條紋旗」 ▉ ▉ ▉ :賽道上有碎片或濕滑液體。
如果路面影響抓地力,有油漬、有積水、有泥沙、有碎石或碎片等等,便會出示這面旗,請車手注意賽道狀況,以免造成危險。
.「方格旗」 :代表比賽結束。
這個黑白相間的格子旗只會出現在起點/終點線。當正賽來到最末尾,第一個衝過終點的車手,就會是第一個看到方格旗的人。這是賽車界最著名的旗幟,方格紋也是賽車文化裡的一種勝利象徵。對於車手和觀眾來說,方格旗的出現一直都是激動人心的時刻,因為它標誌著比賽的結束、勝利者的出爐。除了正賽,當排位賽和練習賽的時間結束時,也會在起點/終點線揮舞方格旗。
除了揮旗子,賽道邊也會搭配許多電子看板,亮出相同顏色的燈號或標語,讓車手不論是夜賽還是天氣不好的情況都能清楚看到。
安全車
安全車是一輛特殊改裝的前導車,負責維持賽道的安全管制。每當賽場上發生一定程度的事故,或出現障礙物、散落物、場地溼滑等危及比賽進行的情況時,FIA的賽事總監便會派出安全車,帶領所有F1賽車慢速繞場,大幅減少工作人員排除事故時的風險。不論是「實體安全車(Safety Car) 」或「虛擬安全車(Virtual Safety Car) 」,正賽圈數都會繼續計算。安全車又分為實體和虛擬兩種 ——
👉「實體安全車」 :
當安全車出動時,全場黃旗,電子看板會打出「SC」 的字樣,所有賽車必須慢速行駛,禁止超車。安全車會尋找領先的那輛賽車,並壓在前方(當然也是禁止超越安全車)。其餘賽車依序排列跟隨,維持一定的短車距,繞場等待事故排除。之後,如有車輛被套圈,安全車會讓這些賽車通過,讓他們跑一圈,回到車陣隊尾,排在自己真正的順位。最後,賽事總監會出示結束預告,安全車駛進維修區,完成它的任務。安全車離開賽道後,進行前面說明過的「滾動發車」。 👉「虛擬安全車」 :
這是傳統安全車措施的替代方案,在一定程度內的事故處理上會更有效率;它能迅速部署、迅速撤出,也能維持任兩車之間的差距,對於比賽的節奏和局勢,能將干擾降到最低。如果事故情況還不需要出動安全車,賽事總監預計可以快速排除,便會指示比賽進入「虛擬安全車」的管制階段。同樣全場黃旗,電子看板會打出「VSC」 的字樣。這時沒有真正的安全車前導,而是所有車手們必須維持比正常乾地的單圈速度慢30% ~ 40%的速度行駛,就有如安全車真的存在一樣。有嚴格監控的限速機制,一樣也禁止超車。除非要換胎,否則不得進站。「虛擬安全車」結束之前,賽事總監會出示預告,然後再出示綠旗恢復正常比賽。
安全車是一項必要的管理措施,但它的出現也會給比賽帶來最大的變數,比賽可能會在一瞬間突然逆轉。由於安全車出動時,全場賽車必須慢慢開的原因,相對產生了節省進站時間差的大好機會。如果運氣好、反應快,逮到機會,車手是有可能莫名其妙超掉好幾個對手。當然,也有可能因為倒楣、失策,結果白白丟掉了勝利。通常這是令所有車隊、車手和車迷最為緊張的突發環節,一旦出現就有變數。 這是因為「實體安全車」會壓住車陣,全場速度更慢(可以讓車速減慢達60%),每輛車都首尾相接,完全抹去原先的差距,造成恢復比賽後有名次洗牌的機會。F1電影裡,布萊德·彼特就是屢次故意引發安全車來壓縮前方差距(在現實裡這樣玩肯定被禁賽XD)。而「虛擬安全車」期間,車手不需要犧牲掉原本領先的差距,只需要將時速壓下30% ~ 40%就行。全場速度不會像安全車出動時那麼慢,也不會壓出一串車陣。
讓我們來設身處地一下,舉些例子讓你更明白安全車是如何影響比賽的 ——
因為安全車而佔了便宜 :
假設你是一輛追趕的車,一直追不上前方對手。當大家輪胎壽命將至,對手進站換胎,用掉了25秒,他出來之後掉到你後面。而你的輪胎尚能支撐,還未進站(照正常情況,當你進站換胎再出來,依然會在那位對手的身後)。如果此時有人撞牆,安全車出動,而你把握良機進站換胎。由於全場必須慢行,(相比於對手剛才花了25秒去換胎時,你正在全速飛馳),這次進站便節省了大量時間,出站之後,對手還是在你身後。你佔了大便宜,而他吃了一記悶虧。
因為安全車而吃了大虧:
假設你一路領先,身後的對手始終無法追進你。然而,比賽結束前幾圈,某一輛賽車突然撞牆,直接停在賽道邊、擋住一半賽道,賽會立即出動安全車。領先的你又剛好錯過了維修區入口,沒能把握最佳機會進站。此時身後的對手果斷進站,換了新軟胎,變數劇增。最後一圈,安全車退場,你和對手展開最終對決,互相貼近,輪對輪搏鬥。但對手藉著新輪胎優勢,輕鬆超過去。而你即使車子更強,卻由於舊輪胎的劣勢,沒有還手之力,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手揚長而去。最終,率先衝線的人不是你,而是他。一座大獎賽冠軍就這麼飛了。
以為吃了大虧卻佔了大便宜:
假設事故之後,對手神機妙算認為將會有安全車、或者把握住安全車出動的良機,果斷進站換胎,出來之後,在來不及進站的你身後喜不自勝(因為比賽恢復之後,等你進去換胎就會在他身後了)。結果護牆被撞爛,需要修很久,賽會改祭出紅旗。按照規則,紅旗之下,所有賽車在維修區等待時都可以自由換胎。啊哈.. 你可以爽換了,等一下不用再特別進站了。而剛才自以為聰明搶先進站的對手,就這樣白白掉了位置。
F1圈子裡的術語和俚語
. 「BOX」 : 看比賽時經常會聽到車隊人員在無線電裡說「BOX」這個詞,這是來自車手專屬的比賽工程師,他會提醒車手要在這一圈駛近維修區入口時進入維修站,為避免聽不清楚或誤會意思,無線電的通話內容會盡可能簡短,而「BOX」就是德文「進站(Boxenstopp) 」的前三個字母。 . 「得來速」: 意即車手被罰「通過維修區」(Drive-through penalty) ,以限速緩慢直行後再重返賽道,通常會損失比賽位置。像麥當勞提供的「得來速」服務原文就是(Drive-through) 。近年來這個判罰比較少見了。
. 「髒空氣」 (Dirty Air) : 指前車消耗了正常的、「乾淨」的氣流,留下了混亂氣流(Turbulence) ,導致後車的空力性能降低。前面提到F1賽車設計的空氣動力學效應,因此F1賽車也是一台非常可怕的空氣干擾機,緊跟在後的賽車將會遭遇亂七八糟的氣流,導致車身上的空氣動力學效應被破壞,無法正常生效。當賽車長時間遇上前方對手的髒空氣時,將得不到正常的氣流,損失下壓力,過彎性能減弱;散熱口也接收不到適量的空氣,可能會造成煞車、機件或內燃機過熱的麻煩。髒空氣的負面影響也不只這些,還會改變後車轉向時的平衡感。 . 「尾流」 (Slipstreaming) : 上面提到,髒空氣會對賽車造成的不良影響,特別是過彎。但是在直線上,卻能短暫形成有利影響。由於前車頂開了空氣,前車會把氣流往上方抬起、也往左右兩側推開,出現一個低密度的氣囊,甚至是真空區,這同時也將後車原本會迎面撞上的空氣移除了,因此風阻暫時變小,直線車速也順勢得到提升。所謂的「吸尾流」就是在直線上緊跟著前車屁股,把對方當成「破風手」,利用前車排除阻力,靠得越近,車速提升的越明顯,然後利用彈弓效應(Drafting) 伺機超車。 . 「DRS」 (Drag Reduction System) : 可變式尾翼系統,又叫超車輔助系統、減阻系統。2011年起新規加入的液壓裝置。當後車逼近前車一秒內,後車便可以在特定的「DRS路段」(通常是直線路段)打開這個系統,放平部分尾翼的角度,讓更多空氣流通,大幅減少風阻,從而使賽車獲得更快的速度。FIA引入「DRS」旨在增加超車機率,讓比賽更好看。但也經常出現好幾輛車都首尾相接,彼此都能開DRS,有開跟沒開一樣,陷入誰也超不了誰的窘境,我們也戲稱為「DRS高鐵」。為了安全起見,起跑的第一圈、恢復綠旗的第一圈、路面濕滑的雨天時,都會禁用DRS。 . 「轉向過度」 (Oversteer) : 當車子在轉彎時,前輪抓地力較高,而後輪抓地力低下,使車尾按照慣性向外滑動。如果運用的好,能協助車子更快過彎。 . 「轉向不足」 (Understeer) : 當車子在轉彎時,後輪抓地力較高,而前輪抓地力低下,使車頭轉向角度比前輪轉向角度小,不易轉進去,但車子的運動會比較穩定。 . 「起泡」 (Blistering) : 如果輪胎表面與內部溫度不一致,內部比表面更熱,胎面下方就會形成許多不斷增大的氣泡,最終爆裂,飛掉一塊塊胎面,輪胎上會留下一個個坑洞,影響抓地力和壽命。 . 「顆粒化」 (Graining) : 相反的,當輪胎內部較冷時,較熱的表面會不正常溶解,導致不必要的磨損,也會使輪胎表面變形、剝離出許多碎片並黏在輪胎上,影響抓地力和壽命。 . 「平斑」 (Flatspot) : 當車手不適當的踩煞車後,造成煞車鎖死(Lock-Up) ,輪胎在不轉動的狀態下,輪胎著地面的一小塊持續在路面上高速磨擦,磨損出一個平面,即為「平斑」。留下了平斑的輪胎已不平整,影響抓地力和壽命。它還會形成滾雪球效應,使煞車越來越容易鎖死,平斑越磨越多。嚴重的平斑不僅會破壞輪胎、導致車輛抖動,還可能會震壞(震斷)懸吊。 . 「海豚跳」 (Porpoising) :
前面有提過現今的F1賽車開始仰賴底板的文丘里通道來產生「地面效應」,將賽車用力「吸附」在地面上。如果賽車本身無法妥善控制懸吊、底板離地高度和氣流之間的作用時,氣流便會無限把賽車吸往地面,直到觸底為止。一旦賽車觸底便會阻斷文丘里通道,吸力瞬間盡失、賽車往上回彈、通道再開,這樣就變成「吸附、斷開、吸附、斷開」的惡性循環,讓賽車劇烈的彈個不停。
. 「套圈/被套圈」 (Lapping/Lapped) : 當多跑一圈的快車超越慢車,超車過去的動作便稱為「套圈」,而那輛較慢的車手也會稱為「被套圈」。「套圈」有時是尷尬的場面,例如被宿敵套圈、被同隊隊友套圈,對車手來說實在不太好看。另外,幾年前還有一場除了前三名、全場都被套圈的懸殊比賽。
. 「車隊指令」 (Team Order,TO) :
在比賽中,領隊可能會優先考慮其中一位車手,或避免兩位車手在爭鬥過程中撞壞車子,請比賽工程師在車隊無線電(Team Radio,TR) 裡向車手發出命令,要求讓車或不准攻防動作。一般來說,車手會服從命令,但也有很多違抗的例子(請參考2013年非常著名的「Multi 21」事件)。車隊指令有時會引起操控名次的爭議,有時也是防止車隊內耗的明智做法,如果同隊隊友不停輪對輪競爭,車隊卻悶不吭聲、不發車隊指令制止的話,也會引起批評。
. 「計時段」 (Sector) : 如上圖的範例,每條F1賽道都會按照總長度平均的分成三段,稱為「計時段」,紀錄車手完成這一段所歷經的秒數。賽道所有路段的周邊都有裝設大量感應裝置,包括紅外線感光裝置及無線感應器。每輛F1賽車內搭載了兩塊發射器(車頭和車尾),用以精確計時每輛賽車的用時,精度達到千分之一秒。每輛賽車採用不同的發射頻率,所以不會混淆。計時段除了可以快速辨別賽道的特定位置,也是評估車手速度變化、「比較兩台車之間誰快誰慢」的完美工具。除了三個計時段,其實還有切分更細的「小計時段」,更加細微的紀錄賽車秒數,只是觀眾不太會接觸到這個數據。
計時段是每一場排位賽的焦點,可以清楚將眾車手之間在賽道同一路段的秒差精準比對。在資訊卡上,計時段會以顏色來將數據視覺化 ——
. 「紫色」 ▉ 代表該車手刷出全場最快的成績 . 「綠色」 ▉ 代表該車手刷新了自己的最佳成績 .「黃色」 ▉ 代表該車手比自己的最佳成績還慢
常聽見所謂的「刷紫」就是從這裡來的。例如上面這張圖,這是某場排位賽第三節最後的戰況,當時勒克萊爾暫居杆位,而阿隆索和羅素則在賽道上飛馳,嘗試挑戰勒克萊爾的成績。阿隆索第一和第二計時段都是全場最快,第三計時段則不是全場最快的,而衝過終點線的最終成績比勒克萊爾快了0.022秒,暫時奪走了杆位位置;跑在後頭的羅素第一計時段有所進步,第二計時段退步了,第三計時段他正在跑,所以沒有顏色。
🏆 經典王朝
◽ 舒馬克五連霸(2000–2004)| 麥可·舒馬克帶領法拉利統治F1,五年連霸,賽季經常提前封王。
◽ 紅牛王朝(2010–2013)| 賽巴斯蒂安·維特爾(Sebastian Vettel)在紅牛車隊駕駛RB6到RB9,完成四連冠,是紅牛第一次王朝。
◽ 賓士混動王朝(2014–2020)| 賓士在油電混合動力時代(Hybrid era) 全面統治F1,漢米爾頓、羅斯伯格、博塔斯組成無敵陣容。
◽ 紅牛再臨王朝(2021–2024)| 維斯塔潘帶領紅牛重奪霸主地位,從2021年擊敗漢米爾頓開始至2024年連奪四冠。
🔥 世仇之戰
◽ 1985~1993 – 冼拿 vs 普羅斯特| 兩人爭奪世界冠軍拼得你死我活,場下也隔空交火,這段宿怨延續多年。
◽ 2007 – 漢米爾頓 vs 阿隆索(麥拉倫內戰)| 菜鳥漢米爾頓與兩屆世界冠軍阿隆索在同隊展開驚人對決,矛盾到極點。
◽ 2014~2016 – 漢米爾頓 vs 羅斯伯格(賓士內戰)| 三年激烈對抗,從友情到世仇,最後羅斯伯格奪冠後馬上退役。
💥 驚世事故
◽ 1976 德國紐柏林 – 尼基·勞達火燒車 |失控撞車起火,頭部大面積燒傷毀容、肺部也灼傷,奇蹟般在42天後重返賽道。
◽ 1994 聖馬利諾 – 「車神」 冼拿殞命| 先是拉岑伯格在排位賽喪生,隔天正賽冼拿又高速上牆,零件擊穿頭盔致命,震驚全球。
◽ 2007 加拿大 – 羅伯特·庫比卡大撞車| 高速衝撞水泥牆,賽車翻滾解體,奇蹟只受輕傷。
◽ 2012 比利時 – 羅曼·格羅斯讓起跑大撞車| 格羅斯讓撞上漢米爾頓,賽車飛越阿隆索,造成多車連環事故。
◽ 2014 日本鈴鹿 – 儒勒·比安奇事故 |雨中打滑撞上吊車,頭部重傷陷入昏迷,9個月後去世,促使Halo與虛擬安全車制度的誕生。
◽ 2016 澳洲 – 阿隆索空中翻滾| 阿隆索與古鐵雷斯發生碰撞,賽車失控後騰空翻滾,車體四分五裂,他奇蹟般自己爬出殘骸。
◽ 2020 巴林 – 羅曼·格羅斯讓火球事故| 賽車衝撞鐵製護欄,斷裂起火,格羅斯讓奇蹟逃生。
◽ 2022 英國 – 周冠宇翻車| 起跑後被撞翻,顛倒衝進護欄再翻滾,幸好Halo救命。
⚔️ 經典對決
◽ 2005 伊莫拉 – 阿隆索 vs 舒馬克| 多圈頂住壓力,阿隆索守住冠軍,象徵世代交替。
◽ 2019 奧地利 – 維斯塔潘 vs 勒克萊爾| 最後幾圈強硬攻擊,維斯塔潘擠掉勒克萊爾奪冠。
◽ 2021 全年 – 漢米爾頓 vs 維斯塔潘| 兩人全年激戰,爭議連連,直到阿布達比最後一圈才決出總冠軍獎落誰家。
💬 經典無線電
◽ 基米·雷克南: "Leave me alone, I know what I’m doing!"
「別煩我,我知道自己在幹嘛!」
◽ 賓士車隊讓車指令: "Valtteri, it’s James."
「維爾特利,我是詹姆斯。」
◽ 費爾南多·阿隆索: "GP2 engine, GP2!"
「GP2引擎!GP2!」
F1比賽轉播的畫面
看到這邊,相信你已經對F1的世界有了很多認識,接下來是最後的重點,F1比賽轉播的畫面,帶你認識它的環節、圖標和資訊卡。F1轉播畫面的訊息很清楚,也設計的很精美,每年都會做一些優化。先來說明整個畫面上各個位置的資訊卡(為了精簡篇幅,我全部合成一張,實際上轉播時不會一次塞這麼多資訊)。
畫面最左邊是最重要的賽況訊息,它會即時公布當前圈數、所有車手的場上位置、車輛差距(以秒差計算)、目前裝的輪胎硬度。這個最大張的也會切換其它數據,例如:
.車手正在進站(或所有車手的進站次數) .最快單圈目前在哪個車手身上(以一個紫色碼表圖型標記) .所有車手起跑後目前上升或掉落的順位 .任兩車正在交換位置(超車與被超) .所有車手目前的輪胎新舊(用了多少圈)
在範例圖中可以看到,維斯塔潘領跑(裝著紅胎)、佩雷茲落後他38.401秒(裝著白胎)、阿隆索正在出維修區、最底下的皮亞斯特里已經退出比賽(字樣變成半透明)。
這張卡的最上端,在特殊情況時有著最重要的功能 —— 顯示賽會的安全管制狀態 —— 黃旗、安全車、虛擬安全車、綠旗和紅旗:
畫面中央最上方,是賽會(賽事總監與三位賽事幹事)發出的訊息,它會公布疑似違規的記錄、調閱影像的調查動作、判罰、處罰項目(從範例圖可以看到奧康被罰了5秒),以及其他關於比賽流程的指示內容。如果有車手奪得領跑位置、刷出單圈最速,同樣也會交替顯示在這個位置。
畫面右側,會顯示由導播挑出的無線電通話內容。偶爾會改為顯示即時的賽道圖。右側下方是進站車手花費的秒數、預估正常進一次站所要花費的平均秒數、預估在安全車狀態下進站所要花費的平均秒數、預估某一款輪胎的進站窗口(例如第16到第22圈應該要進站)。如範例圖中,阿隆索剛才的換胎時間是2.6秒,而他在整條維修區裡則待了24.869秒。
畫面下方,會顯示特定車手的詳細數據,上面的範例圖是塞恩斯與漢米爾頓的圈速對比(綠色 ▉ 代表較快;黃色 ▉ 代表較慢),可以看到最近這四圈雙方的速度是你來我往,漢米爾頓在第32圈和第34圈比較快,而塞恩斯在第33圈和第35圈比較快。這裡還會強調車手的其他各種資訊,包含任意兩人之間的即時差距、當前車速、超車預測、目前轉播畫面拍攝的車手資訊等等。
另外,在畫面左側那張最大資訊卡上,如領跑者旁邊的字是「Interval」 (中文譯為間隔),則下方所有車手旁的秒數都是前後車距;如領跑者旁邊的字是「Leader」 (中文譯為領先),則下方所有車手旁的秒數都是與領跑者的車距。如下面這張,這是同一圈的截圖,左邊那張就可以清楚看到各車之間的距離,右邊那張則可以看到維斯塔潘到底跑了離大家多遠。不過「Leader」這張數據不太常切,通常是算領先車手的窗口時比較實用。畫面上大部份時候還是會切「Interval」的數據,因為大家比較關心車手之間的差距。
每場比賽進入倒數階段時,畫面右下角會出現「票選今日最佳車手」(Vote Driver of The Day) ,可以到F1官方網站投票的字卡,並在比賽的最後一圈截止。「最佳車手」是一項榮譽話題,並不會影響車手的積分或成績。如下圖是阿隆索獲選,得票率是53%。
收看F1轉播
在台灣收看F1比賽轉播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 ——
緯來體育台 緯來精采台 愛爾達體育(1台到3台) 愛爾達體育MAX(1台到4台) YouTube TV (需VPN)F1 TV Pro (需VPN)Hami Video 電視館 Hami Video 運動館 ELTA.TV愛爾達電視超值全餐
如果你週日普遍沒空,或不適用以上管道,也可以到bilibili尋找比賽存檔(好幾年以前的賽季也找得到),例如 ——
悲愴先知 悲嗆先知的抖音頻道
說到以前的比賽,我就順便找一些有存檔的精采混戰吧,不先暴雷了 ——
Netflix紀錄片《飆速求生》
因為我自己就是被《Formula 1:飆速求生》 推進此坑 —— 這篇指南也是因此誕生,所以也推薦新手們去看看這部影集。Netflix把F1拍成好萊塢級真人實境秀,先認人、看恩怨、聽故事,等你觀賽時就會自動代入。它不研討技術,不講解空力那些難題,而是聚焦在「人性與故事」、「菁英們的鯊魚池惡鬥」等內幕,更容易抓住你的眼球,看完影集有了熟面孔,再看轉播就會感覺更熟悉。不過從第四季開始品質走下坡:剪輯東拼西湊,甚至把不同年份的畫面硬湊在一起,搭配激昂配樂營造「世仇對決」,讓車手罵「純屬捏造的鬼扯」,維斯塔潘還曾經直接拒絕上鏡,直接批評「很多橋段都是假的」,所以情節不用當真(製作單位被罵過之後,最近兩季比較改善了)。把它當「入坑前導片」OK,但想真正體會F1的賽車魅力,還是得回到Live轉播哦!
結語
F1是人類追求巔峰的縮影之一,它著魔似的尋求頂尖性能,為了建立每一毫秒、每一釐米的優勢,它每一個細節都不會放過。從一個小齒輪、一顆螺栓,再到一塊車身蒙皮上的凸點形狀;從一棟量身製作的移動車房、一間漂亮的車庫,再到一片完全符合車隊色調的定製口罩,放眼望去全是最高規格、乾淨整齊。它渴求完美,在所不惜,就算下雨,出發前也要把賽車完全擦亮。所有人都像瘋狂的藝術家,挖空心思、埋頭雕琢,再用精心鑽研的藝術品一決高下;並在這75年風馳電掣的過程中,譜寫了無數淚水與喜悅的史詩故事。在比賽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從一路領跑到剩下3圈的時候撞車、再到年度最後一場比賽的最後一圈才能決出誰是總冠軍… 這些都是F1的吸引力、卓越性、不確定性和情感。 它很瘋狂,完全是走在鋼索上的賣命特技;但它也很明智,輸贏都建立在微妙的腦力激盪;它為我們追逐浪漫的夢想,同時展示了極限的美,所以我們喜歡它、熱愛它。
VIDEO
整篇看到這裡,相信你已經對F1有了全盤認識,完全能看懂比賽的內容,和別人討論時也有了充分的談資。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網路上有很多論壇和資源,都可以大大增強你的理解。在台灣車迷聚集的地方,像是各種LINE群組、批踢踢F1板 、DcardF1板 和台灣F1臉書社團 ,隨時都有很多新消息和新話題。
順勢貼幾個中文網路媒體的連結 ——
YouTube上同樣有好幾個優質頻道 ——
中文Podcast ——
我以前也整理一些B站上關於F1的資源 ,裡面有比賽存檔類的頻道、有中文翻譯的官方影片、有歡樂的笑梗集錦,也有深入的技術分析和賽後盤點。F1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東西(有時候場外比場內還精采),相當有趣!
猜猜誰是本尊?
(由衷感謝車迷Herschel Chen、yi、F1TV、SuperMAX、Ray_16、Jeff Hsieh、Histia、bestseal、milkypine、r0093578提供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