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坑F1的七個境界(搏君一笑)



境界之一,好奇

 第一次看F1,你還搞不懂大家在瘋什麼。螢幕上車子一台一台呼嘯而過,快是快,但沒看出門道,只覺得「不就是一直繞圈嗎?」。直到某一刻,可能是看到兩台車在彎道裡輪子貼著輪子,一起過彎卻還穩穩維持著不相撞,你才突然意識到:這運動有點不一樣。它不是單純的踩油門開快車,而是一種極限控制,慢動作重播時,甚至有種藝術般的美感。那一瞬間開始,你心裡就埋下了一顆「我想繼續看下去」的種子。


境界之二,著迷

 當你稍微多看一陣子,就會開始被某些車手或車隊吸引目光。Ferrari的義式浪漫、Mercedes的精英氣質、Leclerc的男神顏值、Verstappen的驚奇車技;又或者是埋設鏡頭的剃頭皮視角震撼了你、空拍鏡頭呈現的俐落超車重播,不管是明星效應還是感官刺激,總有一個點會打中你。你會在他們勝利時跟著歡呼,在失誤時也覺得可惜。你會發現,F1好像真的很扣人心弦,常常比追劇還要深刻,而且也耐看。


境界之三,困惑

 然後很快,你會發現F1的細節好像沒完沒了,一堆規則、策略和空力套件弄得一頭霧水。什麼是DRS啊?什麼軟胎硬胎啊?怎麼有人跑第一但是進個站就掉到後面?怎麼有人會因為超速被罰?轉播畫面怎麼像是資訊轟炸?你會一邊覺得「看不懂啦!」,但一邊又想弄清楚。F1不是單純的體育比賽,而是賽車、車手、車隊、戰術的立體協作,是一項多層次的競技,但我哪能一下子就知道這麼多?根本霧煞煞。就在你覺得焦頭爛額時,會萌生一種矛盾:嫌它複雜,卻不甘願就此離開。如果你沒有放棄,恭喜你,進入了求知若渴的下一個境界。


境界之四,學習

 漸漸的,你會翻資料、查指南、看各大平台的F1討論區,或是在網路上問車迷。不知不覺就開始主動學習:輪胎、賽車、戰術、空氣動力學、抓地力、下壓力、牽引力...,各種原本陌生的術語天天在你腦袋裡轉,卻不會覺得疲憊或厭煩,反而看到停不下來。因為你發現自己可以一邊看比賽,一邊把很多剛學的知識代進去,那種參與感只會越來越上癮。不同的賽車性能差在哪?車隊是怎麼在規則之內找出優勢?為什麼有車手會喜歡開轉向過度的車?各種生澀的研討話題,到了你眼中已經變得非常有趣,連吃飯都想一邊配著看,享受那種「解密」的過程。


境界之五,理解

 你開始能看懂戰術,知道什麼是輪胎管理、進站窗口、髒氣流干擾、機械抓地力;也知道紅旗可以免費換胎、誰是故意在留DRS給後車以求自保?誰在放慢當火車頭給隊友創造換胎窗口?到了這個境界的你,已經可以自信的說「我是車迷」了,因為轉播畫面無法直白表達、那些檯面下的東西,你也照樣能看出個大概。你能理解車隊的選擇、車手的掙扎。有時候不必等最後的衝線,也能提前看出比賽的走向。這種洞燭機先的感覺,正是樂趣所在。到這裡你明白,F1是速度和科技,同時也是智慧與膽識,人性與風險處處可見,有一種既真實又浪漫的超級魅力。


境界之六,瘋狂

 到這時候,你已經完全入坑,將生活中的快樂、興奮,甚至是撐過那煩悶一週的動力,全都投射在F1身上,因為這是你的信仰。車隊間的口水戰、車手間的趣味互動、各種八卦內幕你都不想漏掉。正賽必追,排位賽也不錯過,甚至自由練習賽你都有點想追,哪怕美洲分站那種陰間時間的比賽沒法跟,隔天也會找回放來看。對歷年技術規則的變動能說出個所以然,也能明白賽道上並不存在通用的完美賽車路線,而是因車而異、因狀況而異。這時的你知識量豐富、投入度爆表。就算看到了一場完全平淡的無聊比賽,沒等到任何抓馬,也絲毫不損你對F1的瘋狂熱愛,照樣期待下一站比賽的日子。


境界之七,平靜

 你終究會慢慢沉澱。瘋狂入坑多年之後,你會度過霸權車隊的王朝、迎接新崛起的世代,也看過自己喜愛的車手一個接一個退役。現在你除了是車迷,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者」了,開始用另一種深刻、理性且更全面的視角去看F1。支持的目標贏了當然很開心,但輸也比較能釋懷,因為你早已懂得這就是F1:規則會變化、車隊會變化、車手會變化、局勢也一定會變化。然後你曾經的喜愛與討厭,也都會一起變化。你曾經所投入的強烈情感,會漸漸昇華成一份不變的價值認同 —— 細微的賽車駕駛技巧、輪對輪的正面較量、錙銖必較的策略盤算、技術研發的美妙、解讀規則的精髓、強大的工程文化,這是F1一直以來的核心真諦。無論時代怎麼變,車手怎麼換,你對F1的樂趣和認知也能變得更靈活。




【重要提醒😅】

① 非線性過程:入坑F1是一個複雜的歷程,七個境界並非一次性、線性的完成,而是可能跳躍、循環或只經歷部分境界。

② 個人化歷程:每個人的入坑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應允許自己以自己的步調經歷入坑,並衷於自己的感受。

③ 尋求協助:如果長時間卡在部分境界中,無法前進,尋求專業車迷協助是非常重要的,能幫助自己更好的度過關卡。

【轉譯】長年支持X JAPAN的老粉,對於樂團現狀的感想


原作/田沢まさみ

我追隨X JAPAN到現在大概已經35年了,

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喜歡,未來也還是會一直愛著他們。

不管是CD、影像作品、

演唱會參加、周邊商品、

書籍、YOSHIKI MOBILE的課金、

YOSHIKI的紅酒購買,

甚至連柏青哥X JAPAN(平常根本不會碰)...

這些加起來,不只是金錢上的投入,還有時間上的付出。



我覺得自己完全有資格來談他們。

說不定YOSHIKI的旅費,多少還有一點是靠我課金的錢在支撐吧?

這點我還挺自豪的。




因為我真的很喜歡他們,所以寫出來的文章難免帶有很多批評;

不過本質上我是個超級粉絲,大概會一直聽他們的歌,直到我斷氣為止。





2025年X JAPAN的現況,我個人的解讀


這純粹只是我的主觀感想,

因為我是真的喜歡他們才會想這樣分析,請大家用寬容的心來看待。

・YOSHIKI → 主要收入來源就是晚宴秀,整體形象走一種名流風格
・TOSHI → 成了綜藝節目的常客大叔,不過唱功依舊一流
・PATA → 身體狀況不太好,感覺可能有某種依存症之類的問題
・HEATH → 曾經是最後的希望,但他的離去實在太突然了……
・HIDE → 沒有他參與的現場演出,老實說我已經不想再看了
・TAIJI → 被解雇的理由至今仍不明,但他真的是個讓人惋惜的存在
・SUGIZO → 很抱歉把你捲進來,真的非常感謝你的協助


HEATH走了之後,大概連再結成、解散演唱會都不可能了吧。

我本來還想像,會不會像當年HIDE的葬禮一樣,

就算有心結,YOSHIKI和TOSHI也能並肩站在一起。

結果這一幕始終沒有出現,真的讓人覺得很遺憾。




我能理解YOSHIKI舉辦晚宴秀的想法


最近的YOSHIKI,似乎更像是一位晚宴秀藝人了。

為了日常生活的開銷(為了吃飯),

他舉辦晚宴秀也是沒辦法的事,我能理解。

對粉絲來說,這也算是一個能與YOSHIKI近距離接觸的好機會吧。

從經營的角度來看,晚宴秀比起大型演唱會,

現金流可能更穩定,我也身為成年人,多少可以理解。

只是說實話,心裡還是會留下一絲莫名的悶感。





除了TOSHI唱的歌,我真的不想聽、也不想看其他人來唱


晚宴秀我大概可以勉強接受……

但是看到HYDE、清春,或其他人在晚宴秀上唱〈RUSTY NAIL〉,

背後YOSHIKI還在打鼓或彈鋼琴……

或者YOSHIKI自己唱〈Angel〉的畫面,

我感覺就像在看一場卡拉OK大賽。

我能理解因為跟TOSHI鬧翻,所以事情變得複雜,

但這也代表他們已經放棄TOSHI了吧。

看到那一幕,真的讓人很心痛。




我知道X(JAPAN)是在YOSHIKI的權利之下,

但我也覺得,這是我們粉絲一起參與、共同打造的樂團,

應該說,我們曾經是「命運共同體」。



不知道哪天,〈ART OF LIFE〉會不會被一些根本不認識這首歌的人來唱……



回想2008年再結成時的第一首歌〈The Last Song〉,

TOSHI擔任主唱。

那時我就在巨蛋現場。

我到現在還是覺得,X的主唱,非他莫屬。





他們就不能集合五個人,舉辦小型的現場巡演嗎?


無論登山還是人生,往下走比往上爬難多了。

在HIDE還活著的90年代,他們在日本已經登上了頂點 ——

不只是東京巨蛋的舞台,更包括他們的魅力與社會影響力。



不過,那就像一瞬即逝的煙火,終究有一天還是得降下來吧。

只是X在1997年解散,從未經歷過「降下來」 ——

也就是中型或小型會場演出的場景。

缺乏這種「降下來」的經驗,他們在再結成之後仍然……

對他們來說,東京巨蛋就是演唱會的最低標準。




結果對他們來說,

之後不管是橫濱棒球場還是東京巨蛋,演出幾乎都是在這種大型場館舉辦,

沒辦法踏實的在小型Live House慢慢累積演出經驗,

這也許削弱了樂團作為一個整體的凝聚力。




再結成後的2011年歐洲巡演,

他們好像也體驗過和成員、工作人員一起坐小巴士移動的經驗,

但看起來並沒有持續下去……




他們也快60歲了,

核心粉絲群也都到了40~50歲這個年紀。

就像往年的演歌歌手或夢之組合的演唱會一樣,

在比較小規模的市民會館,踏實地做地方巡演,

恐怕是他的自尊心(YOSHIKI)不允許吧。





那些年的狂熱已經回不來了,但即便如此,我仍然愛著X


三十五年前,當時正值青春期的我,全心全意地愛著X。

即使形式改變了,如今那份愛依舊沒有改變。

他們激烈卻帶著悲傷與美麗的音樂,

總是陪伴在我們的心裡。

那些猛烈的鼓聲、雙吉他、優美旋律,

毫無疑問地把青春期的鬱悶與迷惘都吹散了。

當我懷念那時的狂熱時,

我會不禁思考,那是對X的鄉愁呢,

還是對已經改變了的自己的一種感慨。




作為全力愛著他們的「命運共同體」,那些日子,

將會永遠珍藏在我心中,永不褪色。

YOSHIKI、TOSHI、PATA、HEATH、HIDE、TAIJI、SUGIZO,

謝謝你們,從現在起,我依舊永遠愛你們。

【轉譯】「用100%的力氣同時去做10件事」—— 推動YOSHIKI的粉絲能量、生死觀、逆向思維

Forbes JAPAN編集部

 AI(人工智慧)正在一步步確實地改變世界。它的影響,甚至正逐漸滲透到過去媒體一度視為「聖域」的影像、音樂等創作領域。其實,科技無論在哪個時代,始終都在深刻地塑造社會的樣貌。而每個時代裡,也總有人選擇走上「進化」之路。

 YOSHIKI作為搖滾樂團X JAPAN的團長兼鼓手,不僅親自負責作詞、作曲,甚至連製作工作也一手包辦,同時還以製作人的身分,幫助過無數音樂人發光發熱。2025年6月20日,他便以製作人身分推出了一支四人女子歌唱團體「美麗-Bi-ray-」,正式替她們打響出道。

 在商業領域,他的觸角更是遍布四面八方 —— 經營音樂廠牌與錄音室、開發能以AI將YOSHIKI虛擬人化的「AI YOSHIKI」、打造和服品牌「YOSHIKIMONO」,還有2024年於米蘭時裝週登場的高端時尚品牌「MAISON YOSHIKI PARIS」,以及他親自經營的紅酒品牌「Y by YOSHIKI」。可以說,他的事業版圖橫跨音樂、時尚、科技、餐飲,遍地開花。

 那麼,如此多元的活動原動力究竟來自哪裡?面對像葡萄酒或服裝這樣的中長期計畫,他是如何投入與堅持的?外界難以窺見的製作人工作,其魅力與挑戰又藏在哪裡?關於屬於YOSHIKI自身的「進化」,他娓娓道來。




━━ 正如鋼琴、或小提琴在過去的時代一樣,每一個年代裡,樂器與音樂設備這些「科技」都深刻影響著作曲與演奏,並不斷拓展音樂的世界。YOSHIKI,你是怎麼觀察、思考「人、音樂與科技」之間的關係呢?

YOSHIKI:

 回顧現代的音樂產業,從黑膠唱片到CD,再從CD到下載,接著從下載走到串流(線上配信),音樂的流通方式一路不斷演變。我其實有幸見證了這些轉折的每一步,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

 我本來就非常熱愛古典音樂。真正讓我走進音樂世界的契機,是因為貝多芬。我4歲開始學古典鋼琴,父親也買了很多古典唱片給我聽。但你想想,大概兩百年前貝多芬那個時代,音樂家唯一的選項就是「在觀眾面前演奏」。後來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終於能把音樂「錄音」下來,讓更多人隨時都能聽得到。光是這一點,就已經是劃時代的突破。

 然後錄音又從類比跨越到數位化,我覺得這也是非常巨大的進展。再之後,經過CD時代,隨著網路普及,音樂變成可以「下載」,大家不需要再一定去買實體唱片就能聽。那真的是一次重大的革命。再後來,隨著雲端運算變成技術基礎,聽音樂甚至不再需要自己「擁有」那個檔案才行了,只要透過串流平台就能馬上聽。這就是串流的時代。而這整個過程,我都有機會親身經歷。能生在這樣一個奇蹟般的年代,我真的很有感觸。


━━ 所以你所說的「幸運」,一方面是因為音樂表現的可能性被大大拓寬了;另一方面,從商業角度來看,你也能不斷嘗試新的挑戰,是這個意思嗎?

YOSHIKI:

 不,其實有點不一樣啦。雖然我覺得這問題很好,但在我看來,藝術跟商業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係」。藝術真的有必要跟商業綁在一起嗎?同樣的,商業又非得要具備藝術性嗎?對我來說,這兩者是可以切開來思考的。

 一個作品在商業上大獲成功,不代表它的藝術價值就很高;反過來說,一個極具藝術性的東西,也不一定能在商業上站穩腳跟。所以我從來不會覺得「商業成功 = 藝術高度」。或許聽起來像在找藉口,但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好幾十年都不發專輯?」「為什麼不像音樂圈那樣周期性去發新歌?」

 但我卻會反問:「為什麼一定要按照音樂業界的周期去做呢?」因為那麼做,往往是為了滿足商業需求吧?但如果話說到極端,我覺得,假如我這輩子只寫出一首驚世駭俗的作品,而那首歌能夠流傳幾百年,這樣光憑這一首,就足以讓我作為藝術家感到成功。只是,這樣的方式當然不可能成為一般意義上的「商業模式」。

老實講,我其實不太喜歡「音樂產業」這個詞,但也不能否認就是因為有這個產業,我才能持續走過三十幾年。那問題來了:該怎麼在追求藝術表達的同時,也兼顧商業考量呢?這就是我平常一直在思考、甚至每天都在掙扎的課題。


━━ 也就是說,音樂表達上的成功,和商業上的成功,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囉。

YOSHIKI:

 沒錯,兩者之間是有一道明顯的界線。


━━AI看起來會在音樂表達與商業這兩方面,都帶來巨大的衝擊。你在2024年1月接受《讀賣新聞》訪問時也特別提到,AI相關的智慧財產權與著作權,目前在法規上仍是個難題,你認為應該要好好保障藝術家的權利。

YOSHIKI:

 AI確實存在很多課題,其中一個就是所謂的「護欄」問題。這不光是藝術領域的事,連整體的法規設計是否恰當,也都值得好好討論。我常常會跟朋友聊這些話題,像是(編註:同時也推出Agentforce等AI服務的Salesforce共同創辦人兼CEO)馬爾克·貝尼奧夫。我覺得在商業領域有一套挑戰,而在藝術上,也同樣得思考我們究竟該和AI共存到什麼程度。

 AI的潮流是不可逆的。就好像誕生了一個「天資聰穎又智商極高的巨大嬰兒」── 那就是AI。問題在於我們要怎麼培養它。養育方式會決定這個「嬰兒」長大後會帶來幸福、還是災難。如果真的來到「奇點」這樣的階段,要怎麼辦?(編註:指AI超越人類智慧的臨界點。雖然可能加速解決人類難題,但同時也伴隨出現無法控制的AI的風險,因此爭論不休。)

 我們眼下其實已經到了必須開始認真思考、並好好討論「AI應該怎麼被養育」的時刻。這不只是關於藝術而已,而是攸關整個社會生活的課題。而在那之上,作為一個藝術家,我更要去思考:從藝術的立場,我們究竟該怎麼面對AI。

━━ YOSHIKI你自己也發起了「AI YOSHIKI」這個AI開發計畫。這個計畫是怎麼開始的?你最後想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YOSHIKI:

 首先我覺得,AI這股潮流是擋不住的。在這樣的大潮裡,若只從開發外側(也就是旁觀者)的角度去看,有些東西其實看不清楚。既然兩邊都要了解,那我就決定也轉到開發那一邊去看看。作為一個藝術家,也作為一個普通市民,我想一邊觀察AI會怎麼發展,一邊親自參與AI的開發,於是有了這個專案。


━━ 也就是說,先從自己努力去理解AI開始,是吧?這聽起來很有意思。不過如果「AI YOSHIKI」成立的話,會出現一個問題:人類的YOSHIKI是有限的,但「AI YOSHIKI」卻可以一直活下去。

YOSHIKI:

 對,沒錯。


━━ 那在這背後,會不會有你對生死觀、或永續性的想法 ── 透過AI把自己留給後世之類的特別情感或企圖呢?

YOSHIKI:

 關於這點,我覺得就算我不做,別人也可能會去做。事實上,已經有人用生成式AI做出「Digital Marilyn」(編註:由紐西蘭AI公司 Soul Machines 開發,將已故名人瑪麗蓮·夢露以AI重現為可互動的數位化身)。好幾年前就有人向我提出過類似的提案。那既然遲早會有人做,那不如趁我還能監督、把關的時候親自做一個,這就是我的考量。


━━ 雖然這樣問對像你這樣的作曲家、作詞家可能有點冒昧,但隨著生成式AI等新技術出現,我想創作音樂會變得更容易。至少在作詞、作曲等創作過程或表現方式上,應該都會受到影響。你怎麼看待這種「音樂製作的市井化」?另外,你自己在創作時,會不會考慮用生成式AI來幫忙呢?

YOSHIKI:

 目前為止,我沒有這樣的打算。因為我的背景是古典音樂,所以我依然習慣親手在譜紙上寫曲。就作曲這件事來說,我完全是「類比」式的。當然,在錄音過程中,我會用到各種技術,比如「合成器軟體」(編註:在電腦上運作的虛擬合成器)之類的工具。但至少在作詞、作曲的階段,我是不會用AI的。


━━ 你的意思是,就算用AI,也很難產出完全符合你想像的旋律或歌詞,甚至超越你的期待的作品嗎?

YOSHIKI:

 如果AI持續進步,我想它還是能做出相當不錯的東西。但談到什麼才算藝術,我覺得藝術的力量,大概就在於「能打動人心」。問題是,你點一下滑鼠或手指,瞬間生成的音樂或歌詞,真的能感動人嗎?

 例如不論是鋼琴、小提琴,還是其他任何樂器,都是經過數十年如履薄冰般的累積,努力轉化成「聲音」,然後在大家面前演奏,那音樂才真正誕生 ── 我相信人們會被這個過程感動。就算量子運算來了,AI能瞬間高速生成音樂,但這真的會感動人嗎?我覺得這點很值得懷疑。

 我認為人類對美的感動,也往往包含了看到作品背後那段努力的部分。作品怎麼完成的那段「故事」很重要。基於這點,我並不覺得AI有多大的威脅……但誰知道呢,說不定一半一半吧。


━━ 你很熱衷舉辦演唱會或晚宴表演。我看到一些報導說,就算身體狀況不佳,你也會硬著頭皮舉行晚宴表演。我覺得你非常重視跟觀眾、粉絲的互動,以及跟大家面對面的交流。這背後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想法或情感呢?

YOSHIKI:

 有的。其實我本身很害羞,也很喜歡宅在家。我喜歡獨處,很熱愛不停的作曲、彈鋼琴,所以要打開家門走出去,對我來說真的很不容易。我想這也跟小時候父親過世有關,之後X JAPAN的成員也相繼離世,讓我變得更封閉自己。

 雖然我本身很害羞,但一旦打開家門走出去,我又會變得很社交;回到家關上門後,又會重新封閉自己。這個反差很奇妙,我自己也不太明白是怎麼形成的(笑)。每年舉辦晚宴表演,可能就是利用那段時間,能跟粉絲和觀眾互動,也讓我在心理上保持平衡吧。


━━ 也就是說,你雖然自己逼自己走出去,但其實也是靠粉絲帶給你的能量來支撐,是這個意思嗎?

YOSHIKI:

 粉絲對我來說真的非常重要。在我遇到挫折、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想到有這麼多粉絲在支持我,力量真的很大。也正因如此,我才會想要繼續前進。而既然已經決定向前,那就只能全力以赴,毫不保留的往前衝了。

━━ 現在全球各地都不斷有新秀出現,尤其以美國為中心,他們在國際舞台上活躍。YOSHIKI你長期以來在美國活動,也近距離見過許多音樂人和藝術家,如果要說,那些能長久活躍的人,有什麼共同的特質或技能?或者容易踩到哪些"陷阱"?

YOSHIKI:

 這不只限於音樂圈,我覺得他們裡面很多人都有點出乎意料、甚至瘋狂的個性(笑),我自己也可能算其中一類。還有就是「持續力」 ── 不輕言放棄。「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這句話說得很對。世界不是兩三年就能改變的,雖然有些人會迅速崛起,但持續力真的相當重要。

 那些成功的人,其實在此之前也都經歷了無數失敗,我自己也犯過很多錯。正是這些失敗的累積,才鋪成成功的道路。像全球大紅的K-POP,也是經過無數成功與失敗的軌跡才走到今天。BTS、BLACK PINK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也知道他們過程中遇到過各種困難,所以對他們很尊敬。我想,能持續下去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 媒體總是偏重報導成功的部分,所以讀者很難有機會了解失敗的故事。YOSHIKI你在1992年就相當早地將活動重心移到美國,那段時間有沒有想過要回日本呢?

YOSHIKI:

 這種想法到現在仍然會有,幾乎每天都會有吧。這是一場跟自己內心的戰鬥。不過走到這一步,就好像已經不能放棄了。因為一旦開始挑戰,我自己就認為「放棄挑戰 = 放棄活下去」,所以這種想法一直在我腦中存在。


━━ 那麼對YOSHIKI你來說,什麼是製作人工作以及理想中的製作人形象?這份工作的魅力、辛苦與困難,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YOSHIKI:

 說到底,製作的藝人或品牌如果成功了,基本上就一切OK。如果不成功,不管做什麼都沒用。不過要在什麼時候判斷成功與否 ── 這點我覺得跟前面提到的「持續力」有關,關鍵在於你如何定義「成功」。我追求的是「能製作出在世界舞台上站得住腳的藝人」。

 但這過程中會遇到各種狀況。舉例來說,製作人究竟該不該出風頭呢?在美國,製作人站在台前,而藝人利用這個方式來推廣自己,這並沒有負面的意思。但是在日本,如果製作人太搶眼,反而會被認為對藝人不公平。這讓我不得不思考,「啊,原來也有人會這麼看事情啊」,這也是一種學習與思考的過程。


━━ 確實,在美國的音樂圈裡,製作人的存在感與角色需求真的很大。

YOSHIKI:

 日本有種美好的「侘寂(わびさび)」精神。做慈善活動時,我常有這樣的感觸。我一定會公開自己的慈善行動,原因有兩個。

 第一,如果我公開「我捐了1,000萬日圓做慈善」,大家就能清楚知道,哪裡發生了什麼事,誰在做什麼。第二,我的捐款可能會帶動粉絲或社會人士的共鳴,使捐款額成倍增加,甚至是數十倍、數百倍。所以我總是會公開捐款(編註:YOSHIKI透過「Yoshiki Foundation America」做慈善,2019年被Forbes Asia評選為「亞洲慈善英雄30人」之一)

 在美國這很普遍,但每次在日本公開捐款時,就會有人說「為什麼不默默的低調捐呢」,每次都要承受這種壓力。我覺得這種風氣應該改變。不過,我也理解日本侘寂文化中許多美好的部分。身為製作人,我也常思考自己應該處於什麼位置。「是不是不該太搶眼,還是當默默支撐者比較好?」這些都要思考,但我認為,身為製作人的"武器",應該要適度使用。

 舉例來說,如果我正在製作的新藝人想上電視,製作單位說「沒有YOSHIKI參與,這節目無法決定邀請」,那我就會陪同出席。但這時又會有人說「為什麼連你自己製作的藝人上節目你也要去?!」—— 會被批評,讓人覺得「欸?這樣不行嗎?」。但如果我不出席,這位新藝人可能就無法上節目。這就是難點……真的很難處理。


━━ YOSHIKI除了經營葡萄酒品牌「Y by YOSHIKI」,還有高級時裝品牌「MAISON YOSHIKI PARIS」跟和服品牌「YOSHIKIMONO」等,涉足的事業相當多,且多為中長期的計畫,日程也都排得滿滿。但當你想開啟新事業,或是現在特別想做某件事時,你是如何決定「選擇與專注」、也就是哪些事該先做、哪些事可放一邊的呢?

YOSHIKI:

 我熱愛藝術。對我來說,美學是最重要的基準,但歸根究底,也是在思考自己活著的意義吧。人來到這個世界,總有一天會離開嘛,我總是在思考這當中的意義是什麼。「做些能讓自己覺得『做得好,值得』的事情」,這大概就是我生活的「逆向思維」吧。我希望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能覺得自己沒有遺憾、沒有留下未完成的心願。


━━ 沒錯,也就是從人生的終點往回推來規劃自己的每一步,讓每個當下都活得不留遺憾。

YOSHIKI:

 人生嘛,總有一些事不會照著我們的想法走。但我本來就是比較偏向正面思考的人,所以我相信那些努力,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哪怕不是我眼前能看見的地方,也會在某種形式上回報回來,所以我才會想要在所有事情上都全力以赴。至於其他的,就靠「直覺」來決定了。

 我不想做任何半吊子的事。或許在別人眼裡不一定是這樣,但我自己是真的整個人都投入下去,就好像同時有10件事都得拿出100%的力氣去做一樣。只是對我來說啊,最後總是沒辦法真的變成10件事,為什麼會這樣我自己也說不上來(笑)。有人會問我:「你是怎麼分配時間的啊?」老實講我自己也搞不太清楚。雖然沒辦法好好解釋清楚,但我就是同時用100%的力氣去做那10件事。

https://forbesjapan.com/articles/detail/80791

【轉譯】TOSHI今天的部落格「在美麗夜空下所見證的信念」

美麗天空的演唱會,
DVD夜場篇的續集。

那段時間,我連續三晚都演唱了HEATH的作品,
一邊彈奏HEATH的貝斯,一邊把歌曲唱出來。
到了第三晚、也是最後一晚,
我選擇了HEATH的作品,那就是 ——
〈FAITH〉。


〈FAITH〉

FAITH,蘊含著「信賴、信任,以及超越理性與邏輯的信念」這樣的意義。

那一夜,能讓我唱下這首歌……

終於,隨著這首樂曲、隨著貝斯的音色,
覆蓋在我心上許久的某種東西,
似乎慢慢被昇華了。

是啊……關於HEATH……

我能感覺到,他就在比東京鐵塔還要更高、
更高更高的地方,
在那美麗的天空之上,
一直一直守護著我們。

於是,我更加深刻地、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份信任。

也因為這樣……
心裡多了一份安心,
我才能往前踏出一步,
踏得更加堅定。

滿心湧現的感謝,
在那既哀傷又美麗的夜晚,我立下了屬於自己的FAITH。

我會把這份信念放在心中,
不辜負你在天上守望的眼神,
我要繼續用光明、快樂、坦率的心,
一步一步向前走下去。

謝謝你,HEATH……

—— RYUGEN Toshl

https://ameblo.jp/toshl-official/entry-12929651499.html

【新聞】YOSHIKI登上美國雜誌《Flaunt Magazine》封面,並透露正分別製作著古典、EDM及搖滾三張專輯

音楽ナタリー編集部

    在《Flaunt Magazine》第200期裡,刊登了一篇長達六頁的專題〈YOSHIKI - It's A Whole Package(全方位兼備的存在)〉。內容提到,YOSHIKI在2025年版美國《TIME》雜誌的「TIME100(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一百人)」中,首度以日本音樂人身分入選。此外,也回顧了他在2023年9月於好萊塢TCL中國劇院留下手印與腳印,成為百年歷史上第一位留下印記的日本人。專題還涵蓋他在卡內基音樂廳、皇家亞伯特音樂廳等地的古典演出成就,並提及他自創的高端時尚品牌「MAISON YOSHIKI PARIS」、葡萄酒品牌「Y BY YOSHIKI」,以及他投入慈善活動的努力。官方YouTube也公開了這次拍攝的幕後花絮影片。

    另外,YOSHIKI在該雜誌的專訪中談到AI時代的音樂與創作哲學時表示:「藝術的價值就在於創作的過程本身。」他同時也透露,現在正製作著三張專輯,分別是古典、EDM以及搖滾三種風格。

【轉譯】YOSHIKI是不是被過度批評了?《膽大黨》粉絲在「網路炎上」事件中展現超高的網路素養

原作/武藤弘樹

 關於動畫《膽大黨》中YOSHIKI發表心聲這件事,表面上雖說已經算是圓滿落幕,但實際上好像還有點暗潮洶湧。講白一點,現在看起來是有網路媒體在帶風向,讓YOSHIKI繼續被單方面痛批。不過也有人開始納悶:「他真的有做錯到需要被罵成這樣嗎?」從社群上的氣氛來看,大概是YOSHIKI的否定派和支持派以六比四分庭抗禮。那為什麼到現在YOSHIKI還是持續被罵呢?這當中其實有幾個原因。



《膽大黨》的致敬橋段能被「接受」的理由


 先回顧一下整個來龍去脈。

 這次引發爭議的是動畫《膽大黨》,但其實原作是連載在《Jump+》上的超人氣漫畫,本來就是一部充滿「致敬」元素的作品。而且這些致敬的層次差異很大,有些是「啊,這是在致敬那個吧!」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有些則只是營造出一種似曾相識的氛圍;甚至還有一些,嚴格來說未必算是致敬,而是作者深受某些作品影響,然後把那種痕跡融入到自己的故事裡。

 致敬和抄襲往往只有一線之隔,一旦被認定為抄襲,就立刻成了不能被容忍的事。(其實因果關係常常是反過來的,觀眾覺得不能接受的,就會直接貼上「抄襲」的標籤。)不過,《膽大黨》之所以能讓大家把那些引用當成「致敬」來看待,是因為 ——

・作品本身充滿了獨特性與原創性
・可以清楚感受到作者對於致敬對象的尊重與熱愛

 不過話說回來,致敬元素用得越多,也意味著遲早有一天可能會被某些人挑毛病,這樣的風險其實是一直在累積的。



YOSHIKI在X上發文: 「聽起來難道不像X JAPAN嗎?」


 YOSHIKI最早提出質疑的,是動畫《膽大黨》劇中,由一個叫「HAYASHii」的樂團演奏的歌曲〈Hunting Soul〉。他在X(那個社群平台)上發文說:「這是怎麼回事,聽起來難道不像X JAPAN嗎?」「要是事先能跟我打聲招呼就好了...」之類的貼文。(目前這些貼文已經刪除。)

 除此之外,

・跟X JAPAN的歌曲〈紅〉像不像?
・劇中樂團名「HAYASHii」,是不是取自YOSHIKI本名、已故自殺父親的姓氏「林」?
・也有和律師聯絡過(暗示可能涉及權利相關的問題)

 看起來當時有以上這些發文(貼文已刪除)。

 之後,有動畫粉絲解釋說,樂團名「HAYASHii」其實來自「お囃子」(日本傳統伴奏),跟「林」沒關係。YOSHIKI在Instagram直播中說了「對不起」「好像是睡迷糊了才發的貼文」之類的道歉,最後在X上則表示「全都交給相關人員處理」。這是在8月18日發生的事。

 到了8月22日,動畫製作方在X官方帳號上發表了誠懇的道歉。大概意思就是,對於一直心懷敬意的YOSHIKI大人、以及X JAPAN,沒有事先說明就使用相關元素,感到非常抱歉。

 YOSHIKI也在隔天發文表示,「對他們誠懇的應對,衷心感謝」「我覺得未來有可能的合作,也能和粉絲們一起創造美好的未來!」就這樣漂亮的劃下了句點。

 原本這件事應該就此落幕……但火勢並沒有就此平息,延燒至今。

 那現在大家是從什麼角度繼續攻擊的呢?

・明明就能看出是帶有尊重的致敬,或者根本沒那麼誇張的描寫,卻被搞得風聲鶴唳,說YOSHIKI度量太小。

・透過社群煽動自己的粉絲去指責動畫方,這種操作不好。如果是透過律師私下協商,大家對YOSHIKI的印象就不會變得這麼差。

 大概就是這些批評意見。

 被關注的問題,是動畫中登場的樂團「HAYASHii」以及劇中歌曲〈Hunting Soul〉,到底和X JAPAN及〈紅〉有多像。

 HAYASHii的外型可以說是跟X JAPAN極為相似,幾乎是直接照搬。鼓手還跟YOSHIKI一樣,脖子上戴著類似護頸或支撐用的護具。

 至於〈紅〉跟〈Hunting Soul〉這兩首歌,雖然有不少人激動的說「完全不像!」,但這大概還是帶有主觀判斷。旋律確實完全不同,如果說不像也行;但如果說像嘛,其實也行。而且這兩首都是同類風格的曲子,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覺得有相似之處也理所當然。

 順帶一提,劇中HAYASHii是以幫忙驅除靈體的支援者身份登場的。隨著〈Hunting Soul〉沉重的曲調,靈體就像觀眾一樣在現場湧動,而負責驅靈的人也一邊甩著祓串(神主常拿的那種白紙飄動的木棒),一邊猛點頭搖頭。這場景充滿了《膽大黨》的特色,雖然帶點喜劇感,但同時帥氣十足。



在京都動畫事件中捐出1000萬日圓
對動畫十分理解的重量級前輩


 X JAPAN是締造了一個時代的傳奇樂團,也是日本視覺系的先驅。如今的X JAPAN,早已不只是普通樂團,而幾乎是一種概念般的大文化,《膽大黨》的製作正是以這個角度來做「致敬」。

 另一方面,YOSHIKI則把範圍看得比較窄,覺得「他們是在拿我們樂團來當素材」。

 這裡就出現了動畫製作方和YOSHIKI之間的認知落差,也正是這整個問題的起點。

 YOSHIKI被罵的第一個原因,似乎是他在社群上的操作氛圍「濕氣太重」,相關貼文大概持續了十天左右,以一種讓相關人員坐立不安的緊張感持續著,所以才會被罵。

 說到YOSHIKI,他本身就是重量級前輩,而且在京都動畫事件中還捐了1000萬日圓,對動畫文化也一直很支持。所以,一般人原本希望他能以理解者、重量級前輩的姿態泰然自若地應對,但他在社群上的表現卻不一樣,這就引來了不滿。

 YOSHIKI被罵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原作《膽大黨》以及作者龍幸伸先生(按照慣例,藝術家可以直呼名字,漫畫家則要加「先生」,沒有其他意思)被視若神明般對待。

 這部作品的單行本累計發行量已超過1000萬冊,也是人氣漫畫App《Jump+》中的招牌作品之一。

 這不只是故事本身有趣,更因為每週都注入了驚人的熱情(和工作量)呈現出震撼的作畫,畫面逼真到好像應該拿去辦個個展似的,而這種等級的畫作就這麼毫不吝嗇地用在漫畫的一頁裡。

 而這種高水準的作品幾乎每週都在持續更新,因此在留言區,每週都會出現像「辛苦了,謝謝你!不過也別太勉強自己」這樣關心作者的溫暖話語。

 所以,《膽大黨》是一部擁有大量信徒的熱門作品,加上動畫化的加持,熱度非常高。另一方面,YOSHIKI雖然是傳奇人物,而且仍在積極活動,但未必能說是完全站在流行文化的最前線。

 而且《膽大黨》方面已經全面道歉,結果就形成了這種印象:「有實力卻謙虛的年輕人」對上「有點擺架子的傳奇人物」。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傾向支持前者,也無可厚非。



網路媒體樂翻了
那味道就跟富士電視台、傑尼斯一樣


 YOSHIKI被罵的第三個原因,與第二點有關,那就是「《膽大黨》vs YOSHIKI」這種對立的畫面,成了喜歡反權威的網路媒體的絕佳目標。

 尤其是最近,富士電視台跟傑尼斯的大醜聞導致地位下滑,再加上時代潮流呈現出「被壓制的電視與崛起的網路」,這種趨勢雖不至於稱為以下剋上,但這種新潮力量超越傳統絕對王者的「革命感」,在社會上有一種很濃厚的氛圍,大眾也很愛這種劇情發展。

 而這次「《膽大黨》vs YOSHIKI」的對立剛好就符合這個模式,於是網路媒體樂翻了,比起社群上的實際反應(現實的社會氛圍),他們更喜歡大肆報導「YOSHIKI被罵了!」,筆者就是有這樣的印象。

 看到這類事件,不禁讓人想像,經營社群的難度,以及身為知名人士生活的辛苦。畢竟大家都是人,也會有情緒和心情。平時能置之不理的話語,有時也會忍不住在意,無法輕易聽聽就算了。



是不是應該事先取得使用許可?
關於「致敬」本身的討論


 也有不少人發文說:「HAYASHii是來自‘お囃子’,根本不是‘林’,到底在嘰嘰歪歪什麼啊!」之類的話,但這種情況下,YOSHIKI搞錯也不是沒有道理。只能說這是一場巧合的意外,不幸而已。

 對YOSHIKI本人來說,這是相當敏感的問題,所以旁人隨便斷定或批評,會讓人覺得缺乏同理心。畢竟,他本人已經針對那個誤會道過歉了。

 對於這些小小的講錯話或誤解,社會的審視總是非常嚴苛。雖說這就是現實,但我忍不住希望,世間流傳的言語可以多一點溫柔啊。

 既然這場風波告一段落,YOSHIKI也已經發文收尾了,這時如果再有什麼專家或評論者跳出來說「果然YOSHIKI做了很可惜的事啊」,就有點過度解讀、多此一舉了。如果能說「YOSHIKI確實有些可惜的動作,但最終能圓滿解決這件事真是太好了。」,那才是漂亮的收尾。

 也有人提出意見,主張「被致敬的一方就該毫無異議的理解,否則文化就會衰退」。雖然大致能理解他們想表達的意思,但"強迫理解"有時也可能變成一種暴力,因此提出要求的一方應該要有自覺。

 這次的事件,也讓人看到對致敬與抄襲的根本討論:

・製作方如果事先取得使用許可,原本應該沒問題 → 但強迫對方給予許可,會不會只是自我中心的要求?

・每次都去取得使用許可,會影響作品產出的效率,而且法律上原本沒問題,但為了"道義正確"才想取得許可,如果被拒絕就會出問題;即便取得許可,對方也可能干涉作品,使之扭曲。因此,從一開始就不求許可、直接使用,對作品而言可能風險更低,也更明智。

・每次都大喊抄襲,會不會阻礙表現自由? → 那只要不違法,就能無限承認抄襲的自由嗎?

 像這樣,從各種不同角度提出的意見很多,可說是百家爭鳴。我認為把握住這個機會,去深入探討每一種說法的正確性,對於更全面的理解事件是很有幫助的。



《膽大黨》粉絲們在留言區達成共識
「不想把事情鬧大」


 事實上,在雙方達成和解前的騷動期間,原作粉絲們就在《Jump+》的留言區互相呼籲:「如果我們把風波鬧大、形成好像在對抗YOSHIKI的場面,對漫畫作者和動畫製作人來說,可能是最傷心的吧。身為這部作品的粉絲,就不要胡亂喧鬧、不要把事態擴大,安靜等待大人們解決就好。」

 這真是令人佩服的網路素養啊。

 這篇文章可能違背了那種呼籲,也許有點添亂,但目前看來,YOSHIKI似乎被偏頗的批評了。筆者也稍微自作主張的思考,這大概並不是作者先生跟動畫製作團隊真正希望看到的結果。

 另外,筆者本人也是原作《膽大黨》的粉絲。對於動畫化時每週都令人擔心的「這麼神的作畫該怎麼呈現」這一點,動畫團隊注入了滿滿的熱情,呈現出相當值得一看的效果。而《膽大黨》獨特的張力,也被完整的融入動畫之中,帥到爆。非常推薦大家也去看看動畫版本。

https://diamond.jp/articles/-/372054

【新聞】PATA驚喜現身YOSHIKI的「世界最豪華晚宴秀」,十場公演完美落幕

 YOSHIKI的「全世界最豪華晚宴秀」──《EVENING / BREAKFAST with YOSHIKI 2025 in TOKYO JAPAN KURENAI》── 在8月22日至31日於東京君悅飯店舉行,經過六天共十場的演出,最終在華麗的氣氛中落下帷幕。

 YOSHIKI在去年10月接受了第三次大型頸椎手術,經過漫長的復健才迎來這次公演。一宣布消息便引起熱烈話題,其中史上最高價、每席要價100萬日圓的「VVIP鑽石套票」更是瞬間秒殺,座無虛席。這次的舞台因此成為歷屆晚宴秀中備受矚目的一回。至今YOSHIKI舉辦的晚宴秀累積已高達九十八場,而這次演出,也再度在這段歷史上添上光輝的一頁。



「AI YOSHIKI」與時尚品牌走秀等不斷進化的演出


 在第二天、也就是23日的公演中,謝幕時發生了小插曲 ── YOSHIKI因部分粉絲的肢體接觸而導致右手受傷。即便接受治療,他依然堅持站上舞台,把十場演出完整地完成。這次也是他手術後首次挑戰鼓獨奏,演奏到中途甚至一度身形搖晃,但依然全力揮擊,展現出如同拼命燃燒般的震撼表演,現場觀眾無不報以雷鳴般的掌聲與喝采。

 此外,於開幕日清晨才剛完成的新曲〈The Seine〉,也在此首次於世界公開。那莊嚴而唯美的音樂氛圍,瞬間將全場觀眾帶入一個充滿張力又夢幻的境界。

 YOSHIKI的高端時尚品牌「MAISON YOSHIKI PARIS」首度被納入節目內容,和「YOSHIKIMONO」並肩發表全新作品。除此之外,「Y by YOSHIKI」的新年份紅酒更是在正式開賣前,就搶先於現場提供試飲,成為到場觀眾獨有的專屬體驗。

 同時,YOSHIKI自家培育的玫瑰新品種「紅」也在這裡首次亮相。這株玫瑰是經過兩年時間、從數萬個品種中精挑細選出來的結晶,預計將於今秋正式對外販售。

 這次公演裡最引起熱議的,莫過於會場大螢幕上現身的虛擬人「AI YOSHIKI」。它不僅能即時回應觀眾的提問,還能和YOSHIKI本人進行現場互動,挑戰把現實與數位融合的新表演形式。從探討人生觀、藝術理念的深刻對話,到幽默風趣的輕鬆對談,「AI YOSHIKI」展現出獨一無二的存在感,讓全場觀眾時而驚嘆、時而爆笑,最後更報以如雷掌聲。

 繼音樂、時尚、紅酒之後,YOSHIKI又把AI這股次世代的表現手法融入其中,進一步拓展了娛樂的無限可能。



PATA、JAY(XY)等華麗嘉賓登場
李炳憲、小篠順子等貴賓亦到場


 共同演出的嘉賓包括歌手Beverly、XY的JAY,以及Ladies X的吉他手YUI,他們與YOSHIKI一同帶來重新編曲的X JAPAN經典代表曲。除此之外,由YOSHIKI親自製作的女子團體「美麗-Bi-ray-」也登台亮相,除了演唱出道曲〈Butterfly〉,更在這場晚宴秀上首次公開新曲〈Your Jealousy〉。現場瞬間掀起一陣高潮,觀眾的歡呼聲此起彼落。

 而在最後一天、8月31日(週日),X JAPAN的吉他手PATA更驚喜現身,與YOSHIKI同台演出〈Rusty Nail〉,締造了一夜限定、載入史冊的歷史性共演。兩人之間流露出的多年情誼,更讓台下觀眾感動不已,掌聲雷動。

 今年同樣有不少名人與VIP親臨現場 ── 包括國際巨星李炳憲、世界級時尚設計師小篠順子、國際知名攝影師紀嘉良、DA PUMP的隊長ISSA、名模兼藝人安美佳、超人氣搞笑二人組ぺこぱ以及Hello Kitty的設計師山口裕子等人,星光熠熠,場面極其盛大。

 另外,當世界青年花式滑冰錦標賽冠軍島田麻央到場時,YOSHIKI還特地臨時加演〈Miracle〉,這首正是她比賽時使用的曲子。這突如其來的安排,不僅讓她本人感動萬分,也深深撼動了全場觀眾的心。



「原以為自己再也打不了鼓了,但一上台演奏時,雙手卻自己動了起來」


 YOSHIKI回顧這次公演時表示:「老實說,好久沒有舉辦完整的演唱會了,一開始真的很擔心自己能不能撐下去。但這次的舞台能夠實現,全都是因為有那麼多人在背後支持我。去年做了第三次頸椎手術時,我曾以為自己再也打不了鼓了,但當真正上台演奏時,雙手卻自然而然地自己動了起來。真的由衷感謝一直以來支持著我的大家。」

 未來,YOSHIKI也計畫在世界各地持續活動。尤其是11月將在沙烏地阿拉伯的AlUla舉行的公演,將成為日本藝術家首次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Hegra」上表演的紀念性舞台。再加上當天正好是YOSHIKI的生日,這場公演更被視為特別演出,吸引了極大的關注。

<晚宴秀《EVENING / BREAKFAST with YOSHIKI 2025 in TOKYO JAPAN KURENAI》最終公演 曲目清單>

1.Your Jealousy(美麗-Bi-ray-)

2.Amethyst(Beverly)

3.Say Anything(Beverly)

4.THE SEINE(市原愛)

5.Forever Love(東京城市芭蕾舞團)

6.Rusty Nail(PATA(X JAPAN)/ JAY(XY)/ YUI(Ladies X))

7.BACH PRELUDE(時尚秀 MAISON YOSHIKI PARIS & YOSHIKIMONO)

8.Hero(時尚秀 MAISON YOSHIKI PARIS & YOSHIKIMONO)

9.鼓獨奏

10.Tears(JAY(XY)& Beverly)

11.Swan Lake(東京城市芭蕾舞團)

12.Nessun Dorma(市原愛)

13.Red Swan(Beverly)

14.紅

15.Without You

16.Endless Rain


<YOSHIKI 相關連結>

YOSHIKI官方網站:[https://jp.yoshiki.net/](https://jp.yoshiki.net/)

YOSHIKI官方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yoshikiofficial/](https://www.instagram.com/yoshikiofficial/)

YOSHIKI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yoshikiofficial](https://www.youtube.com/yoshikiof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