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史上最怪的6款一級方程式賽車

原作/Rupesh N. Bhambwani

 F1這個賽車世界的巔峰舞台,向來是技術創新和瘋狂實驗的大熔爐。無論是為了多一點抓地力、多一點空氣力學優勢,還是純粹想顛覆規則,歷史上出現過不少讓人瞠目結舌的奇葩設計,實在太離奇、完全不按牌理出牌。今天就帶你回顧史上最奇特的六款一級方程式賽車,那些天馬行空、瘋狂過頭卻又讓人無法忘懷的賽車怪物。

四輪驅動先驅:Ferguson P99

 Ferguson P99乍看之下可能不怎麼起眼,但它其實是一台從多個層面來說都堪稱劃時代的賽車。它是史上第一台,也是唯一一台靠四輪驅動贏得F1比賽的賽車,同時也是最後一台贏得勝利的前置引擎F1賽車。

 這輛車的誕生,來自愛爾蘭發明家兼工程師Harry Ferguson的大膽構想。他一心想證明四輪驅動技術的優勢,認為這樣的設計能比傳統的後輪驅動更具抓地力、操控性更好、煞車表現也更穩定。可以說,這台P99就是他對未來賽車技術的一次熱血挑戰。

 要實現這個構想,他可是煞費苦心。為了抵銷四根傳動軸所帶來的額外重量,他特別選用更小、更輕的零件;引擎則刻意擺在車頭,好讓整體重量分佈更平均。而最誇張的是,他還把變速箱塞在駕駛座旁邊,導致車手必須微微往右邊側坐。這種配置可以說是別出心裁,幾乎是逆勢操作,但也正因如此,讓P99成了技術怪傑中的經典傳奇。


1961年,Stirling Moss於奧爾頓公園賽道駕駛Ferguson P99

 P99在1961年首次亮相,但因為當年F1正式改用1.5公升引擎的規則,這台車並不符合世界錦標賽的參賽資格。於是,它只能參加非錦標賽的比賽,在那裡跟Lotus、Ferrari、Cooper等車界豪強正面交鋒。

 P99最風光的一戰,是在英國奧爾頓公園(Oulton Park)舉行的「國際金盃賽」(International Gold Cup),這是一場吸引眾多頂尖車手的重量級賽事。當天賽道濕滑,Stirling Moss駕駛P99發揮的神乎其技,穩紮穩打,最後以46秒的巨大差距擊敗Jack Brabham,拿下勝利。

 這場勝利對Ferguson和Moss來說意義非凡,但也像是一曲絕唱。Ferguson早在1960年就已過世,無緣親眼見證自己的心血結晶登上冠軍寶座;Moss則在隔年遭遇重傷,結束了傳奇的賽車生涯,也和P99畫下句點。雖然F1之後還有幾支車隊試圖重拾四輪驅動的夢想,但始終不成氣候,最終在1982年正式被禁,這段技術試煉也就此封塵。

 P99至今仍是F1歷史上獨一無二、充滿魅力的存在。它不只是技術奇葩,更是Ferguson遠見卓識的象徵,也是Moss精湛車技的最佳見證。這台車彷彿凝結了一段瘋狂、浪漫、又勇敢的賽車夢。


六輪怪車:Tyrrell P34

 覺得四個輪子太多?那六個輪子你受得了嗎?1976年,Tyrrell車隊就真的做出了一台六輪F1賽車 —— P34。這台車的設計超狂:前輪不是兩個,而是四個超小輪子,後面才是正常大小的兩個後輪。

 這樣做的邏輯,其實還蠻有道理的 —— Tyrrell的構想是想同時提升空氣力學表現和抓地力。前輪變小是要減少風阻、讓更多氣流通過車體下方;而從兩個變成四個小輪子,則能大幅增加前輪接地面積,過彎時也就更穩、更黏地。這種另闢蹊徑的設計,當時真的是震撼F1世界。

 這台P34出自設計師Derek Gardner之手,靈感其實來自四輪驅動的概念。他心想:既然兩個輪子不夠穩,四個輪子就可以提升抓地力,那如果變成六個輪子,是不是更能牢牢咬住地面?


Tyrrell P34在駕駛艙設計了透明的切口,讓車手能看清楚前輪的位置

 P34在1976年西班牙大獎賽首度登場,一出場就引爆話題。尤其在彎道多的賽道,它靈活的操控性讓人眼睛一亮。Jody Scheckter和Patrick Depailler靠這台車拿下多次頒獎台成績,甚至還讓Scheckter贏下瑞典大獎賽 —— 這也是史上唯一一台六輪F1賽車拿到分站冠軍的紀錄。

 但這台奇車也不是沒問題。Scheckter沒多久就開始嫌棄P34麻煩一堆、性能不穩,甚至狠嗆這台車根本是「一堆廢鐵」。Tyrrell車隊也因為這台車的輪胎太小太特殊,搞得供應商Goodyear得專門研發一套輪胎,後勤成本和效能問題越來越大。

 最後,隨著F1規則改變,P34在1977年就被打入冷宮。不過,這台六輪怪獸依然在F1歷史上留下傳奇印記 —— 它不但成為唯一贏過比賽的六輪車,也象徵著那個願意挑戰常規、勇於創新的瘋狂年代。


無翼怪車:Arrows A2

 你能想像一台F1賽車,竟然完全沒有前後擾流翼嗎?1979年,Arrows車隊就真的幹了這件事 —— 他們推出的A2賽車,完全捨棄了傳統的機翼式空力設計,改靠地面效應來產生下壓力。

 所謂地面效應,是利用車底的特殊造型,創造出低壓區,把整台車像吸盤一樣「吸」在地面上。這個技術最早是Lotus在70年代末搞出來的,當時簡直讓其他車隊望塵莫及,等於一夕之間開啟了F1空力革命的新篇章。


Jochen Mass於1979年在法國第戎駕駛A2


A2的前擾流翼是安裝在輪子旁邊的

 Arrows想把地面效應發揮到極致,乾脆把整台車當成一個超大翼面來設計。他們讓A2有個扁平的鼻子和低矮的尾部,目的是要在高速時引導空氣順利流過車底。此外,前擾流翼安裝在前懸吊上方,後擾流翼則架在後輪中間,整體造型十分大膽。

 這個計畫野心十足,但結果卻不如預期。A2在賽道上極度不穩定,車身不停上下彈跳,操控感非常糟糕。而且直線速度也很慘,風阻太大、動力又不夠,根本開不快。

 Arrows在1979年賽季只用A2跑了一半就撤了,改回比較傳統的設計。雖然A2是場失敗,但卻是空力學上一場令人著迷的瘋狂實驗,留下了獨特的歷史印記。


風扇怪車:Brabham BT46B

 如果你以為Arrows的純地效無翼車已經夠嗆,那就等著看看1978年Brabham搞出什麼天方夜譚。他們在BT46B車尾裝了一台超大風扇,簡直就是用吸塵器的概念,把整台車「吸」緊在賽道上。

 這台車的設計師是Gordon Murray,他苦思怎麼跟Lotus那台地效霸王競爭。因為BT46B用了平坦的引擎蓋,沒辦法像Lotus那樣讓空氣順暢流過車底,無法靠傳統方式增加下壓力。

 他靈機一動,想到用風扇在車底創造真空區,藉此大幅提升下壓力和抓地力。這台風扇是直接由引擎帶動的,而且藏在一個外罩裡,這個外罩還兼具後擾流翼的功能,真的是巧奪天工。

Brabham BT46B車尾的巨大風扇


 BT46B在1978年瑞典大獎賽首次亮相,立刻引起轟動。Niki Lauda駕駛這台風扇車奪冠,隊友John Watson也拿下第二名。這台車真是快到爆,幾乎把所有人都甩開,只有Watson能跟得上。

 不過,風扇車也惹出不少爭議。其他車隊抗議它違反了禁止可動空力裝置的規定。Brabham辯稱這風扇主要是用來散熱,但說法並不怎麼說服人。

 在對手強大的抗議聲施壓下,Brabham只讓風扇車跑了這一場就撤了。雖然出場短暫,但這段歷史卻精彩絕倫,也展現出Gordon Murray的天才與創意。


渦輪動力怪車:Lotus 56B

 如果F1賽車不用傳統的燃燒引擎,改用別的動力會怎樣?1971年,Lotus就大膽嘗試了這個想法,他們帶著56B這台車登上F1舞台。這台車沒有活塞跟汽缸,改用的是一台燃氣渦輪引擎。

 這種燃氣渦輪引擎原本是為直升機設計,甚至還用過在火車上。它體積小、重量輕,輸出馬力卻比一般引擎還強大。而且沒有變速箱跟離合器,整個傳動系統也因此變得簡單不少。

1971年,Emerson Fittipaldi在蒙札駕駛Lotus 56B

1971年,Reine Wissell在銀石駕駛Lotus 56B

 56B其實是改良自Lotus在1968年印地500(Indy 500)用過的56賽車,當年那台車差點拿下冠軍。它配備了四輪驅動,車身則採用楔形設計,用來產生下壓力。Lotus希望這樣的設計能在F1賽場上也大放異彩。

 不過很快他們發現,燃氣渦輪引擎有不少缺點。油門反應慢、耗油量大,又吵又燙,低速扭力不足,讓車手在彎多的賽道上開得很辛苦。

 56B在1971年只參加過三場非錦標賽和三場大獎賽,成績平平。最好的一次是Emerson Fittipaldi在蒙札拿到第8名。這之後Lotus就放棄了燃氣渦輪的計畫,但他們把楔形車身設計留了下來,延續到後來傳奇的72號賽車。


茶盤怪車:March 711

 最後登場的是March 711,也就是有名的「茶盤車」。它那獨特的前擾流翼長得像個端茶的托盤,因而得了這個有趣的綽號。

 711是設計師Robin Herd的傑作,他想打造一台不用傳統翼片也能製造下壓力的賽車。於是他靈機一動,利用車頭前方一塊平坦的板面當作「翼面」,產生空氣升力。

 這塊茶盤狀的翼面是靠兩根支架從車頭伸出來支撐著,而且可以調整角度,讓車手依據不同賽道和狀況調整風阻。它前端還有一個小唇緣,幫助引導氣流順暢流過車身。

1971年英國大獎賽,Ronnie Peterson駕駛March 711

1971年Questor大獎賽中,March 711的側面照

March 711的正面照

 711在1971年首次亮相,表現相當不錯。Ronnie Peterson駕駛它拿下年度第二名,僅次於Jackie Stewart。他靠711搶下四次頒獎台和一次桿位,成績亮眼。

 不過這個茶盤翼也有不少缺點,結構脆弱容易斷裂,風阻又大。更糟的是,它製造的是升力而非下壓力,讓車子高速時非常不穩定。

 1971年後,March放棄了茶盤翼設計,改回比較傳統的造型。儘管如此,711依然是F1史上最怪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賽車之一。



結語

 F1是一場鼓勵創意和創新的競賽,但有時候這些瘋狂的點子也會催生出一些奇形怪狀、令人驚嘆的賽車。這些只是史上最詭異幾款F1車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多車隊不斷挑戰極限、突破框架的故事。

 身為F1迷,我超愛看到這些怪異的機器,然後挖掘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它們提醒我們,F1不只是關於速度和科技,更是關於想像力,以及在萬般不利中勇敢探險、無畏前行的精神。

https://medium.com/formula-one-forever/the-6-weirdest-formula-1-cars-ever-built-ee321b727a3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