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川崎龍也
2025年夏,動畫《膽大黨》第18集裡登場的一支虛構視覺系樂團「HAYASii」,他們在劇中演唱的歌曲〈Hunting Soul〉,因為被認為強烈讓人聯想到日本搖滾樂團X JAPAN的代表曲〈紅〉,在SNS上引發了巨大騷動。
這場風波的核心人物,就是X JAPAN的領導者YOSHIKI。一開始他在SNS上輕描淡寫的回應:「聽起來難道不像X JAPAN嗎?」他看起來甚至還有點覺得有趣。
但在律師和工作人員提醒之後,他不得不提及可能涉及著作權侵害,事情也就瞬間從單純的個人敬意,轉變成嚴肅的商業問題。YOSHIKI說過一句「如果有事先打聲招呼就好了」,顯示在他心裡,比起法律上的對錯,更讓他失望的,是創作者之間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和尊重。
最後,劇中的歌曲〈Hunting Soul〉發展到被迫在串流平台下架。雖然並沒有被法律明確判定為違法,但SNS上的輿論壓力與相關人士之間的不信任,直接影響了商業判斷,最終讓作品的表現被喊卡。
這件事凸顯出一個現實 ── 日本動畫與次文化長久以來所依靠的「默契式共識」,在SNS的即時傳播和全球化的商業規範下,已經越來越難以成立。這無疑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事件。

說白一點,「致敬」、「惡搞」和「抄襲」的界線本來就很模糊。致敬是帶著敬意去引用,藉此產生文化上的對話;惡搞則是以諷刺或幽默為前提,透過讓人意識到原作的存在來成立;而抄襲則是未經允許就直接複製,還當成自己的原創來發表,這就是不當利用,法律風險極高。
回顧日本的動畫史,早就充滿了數不清的致敬場景。像《新世紀福音戰士》裡,就用過讓人聯想到《第七號情報員續集》主題的配樂;《K-ON!輕音部》裡,也模仿過Nirvana、The Who等實際存在樂團的表演;《阿基拉》裡金田騎摩托車的煞車演出,更是被後來眾多作品一再引用。這些都成為滋養文化的豐饒養分。
《死亡筆記本》裡把名字寫進筆記本的橋段,後來更演變成惡搞或迷因,在各種不同語境下被消費,堪稱一個典型例子。隨著網路和SNS的普及,這股潮流開始加速,原本只是在少數粉絲之間的趣味致敬,瞬間就能擴散成大眾性的迷因。致敬因此不僅是敬意的表達,也逐漸被消費成一種行銷手段。
從法律角度來看,日本的著作權法並沒有像美國那樣的「合理使用」規定,因此判斷時會以是否符合「引用要件」作為基準。過去的判例也顯示,若要讓惡搞或致敬被認定為合法,必須滿足「主從關係」或「明確區隔」等嚴格條件,始終處於灰色地帶。
就《膽大黨》這次的案例來說,因為旋律及和弦進行並不相同,所以一般認為侵犯著作權的可能性不高;但在視覺與演出的相似度上,卻可能觸及「同一性保持權」的問題。正是這種文化與法律之間的縫隙,才構成了這場風波的核心。
此外,數位時代的即時性與營利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過去的默許文化。在以前,同人誌或二次創作受到告訴乃論罪原則的保護,作為粉絲活動通常被默許。然而,隨著串流與SNS帶來的收益機會擴大,未經授權的使用開始直接連結到經濟損失,權利者也不得不採取行動。致敬與惡搞,便開始從自由玩樂的領域,轉變成與法律和商業風險相伴的、不穩定的領域。

這次風波凸顯出的,是創作中的愛與敬意,很容易被誤解為輕率的剝削,存在相當的危險性。YOSHIKI所希望的那一句話,正是基於互相尊重的精神,也是文化健康傳承不可或缺的要素。未來的創作活動中,除了徹底做好法律風險管理之外,權利者、創作者與粉絲之間,更需要建立起高度透明的溝通。
基於愛與敬意的創作文化,圍繞《膽大黨》的這起事件,成為傳承到未來的重要契機。不只是鑽法律灰色地帶,更要建立以事前確認與對話為前提的新型生態系統。這並非限制表現自由,反而是為了讓創作者與權利者都能安心活動,踏出的重要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