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作/まつもとあつし(記者)
是致敬,還是惡搞?
最近播出的電視動畫《膽大黨》第18集裡,有一首插曲引發熱議。劇中角色「HAYASii」樂團演唱的搖滾歌曲〈Hunting Soul〉,讓不少觀眾一聽就聯想到X JAPAN的代表作〈紅〉。不過事情很快出現轉折 —— 就在播出後沒多久,X JAPAN成員YOSHIKI就在社群平台上發文,說「我對這件事完全不知情,這樣真的可以嗎?」同時還向粉絲徵求相關訊息,並透露自己已經接到律師的聯繫。
虛構的搖滾樂團名稱「HAYASii」,也被不少人解讀成是在向YOSHIKI的原姓氏(Hayashi)致敬,這更讓兩者的關聯感變得更強。不過,實際聽過之後就會發現,這首歌與原曲的相似度並沒有高到會觸及著作權爭議的地步。之後,YOSHIKI也針對這場風波表達了歉意。
在漫畫或動畫這種常被稱作「符號化表現」的領域裡,經常會把某個人物、角色或事件的特徵誇張化,藉此傳遞強烈訊息。這種做法有時是出於對原作的尊敬,有時則帶著一點揶揄意味的惡搞,判斷上往往需要很細膩的拿捏。由於事前讓相關人士協調或取得許可,在現實中並不一定可行,所以這次的事件,大概也可以算是這類情況的典型例子。
合理使用・默許・包容
美國有一項著作權制度叫「合理使用」(Fair Use)。它的精神就是允許在「合理(Fair)」的範圍內使用他人的作品,判斷的核心標準在於 —— 這種使用會不會影響到原作的市場價值,也就是說,會不會讓原作賣不出去,或破壞它的授權市場。即使是帶點揶揄、惡搞原作的內容,只要結果是讓原作反而又賣得更好(對音樂來說,就是播放或收聽的機會變多),那麼被認定為「合理使用」的可能性就相對很高。
雖然曾經討論過引進,但因為權利團體的反對,日本最終並沒有採用這套「合理使用」規定。2018年的著作權法修正中,反而是針對AI學習等非以欣賞為目的的使用情況,引入所謂的「彈性權利限制規定」。
因此,在漫畫或動畫這類以觀賞、娛樂為目的的作品中,情況依舊取決於權利人是否選擇「默許」 —— 也就是說,權利人要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能就沒事;但如果權利人不願意容忍,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
不只是作品中的致敬或惡搞,日本許多粉絲文化的存在 —— 像是同人誌、Cosplay —— 其實也都是建立在「默許」的基礎上。正因為有這種包容的空間,才讓日本的創作能百花齊放、展現出驚人的多樣性。
不過,這種氛圍也開始和近年SNS上盛行的另一種價值觀衝突 —— 那就是「非黑即白、分出對錯、論破到底」的爭辯文化。如何接受那些對自己來說屬於灰色地帶的事物,這種「包摂」(Inclusion,包容)的態度,在這裡顯得格外重要。
https://news.yahoo.co.jp/expert/articles/341bd28f0fa0b081f543c894defff0d059042e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