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為何「平成明星」在SNS上屢屢失利? ── YOSHIKI因《膽大黨》抄襲爭議引發不必要炎上

 關於動畫《膽大黨》裡的劇中插曲,YOSHIKI在SNS上發文說「跟X JAPAN的歌曲很像」,結果引起軒然大波。作家冨士海ネコ指出,這場炎上的原因之一,其實是「平成明星的思維模式」跟「SNS時代的現實感」之間出現了落差。


 身為X JAPAN的團長,同時也是舉世聞名的音樂家,YOSHIKI的成就無人能否定。他把古典與搖滾融合,徹底革新了日本的音樂舞台,那份手腕與獨一無二的魅力,即便走到令和的今天,依舊光芒四射。

 然而另一方面,YOSHIKI近來在SNS上的一些言行,卻逐漸被批評為「不合時宜」。像是針對動畫《膽大黨》裡歌曲的抄襲疑雲,他發表了個人的看法;又或者以「重要通知」為題,提醒粉絲不要有過度接觸的行為。這些本來應該算是正當合理的主張,卻反而意外引發了更多炎上與反彈。

 在這背後,或許正是「平成明星的思維模式」和「SNS時代的現實感」之間,存在著一種落差吧。



現在已經不是單純發個推文就能帶過的時代了……
「表達個人情緒」很容易引發粉絲圍攻的「扇形效應」


 關於《膽大黨》裡的歌曲與表演,被質疑和X JAPAN的〈紅〉極度相似這件事,YOSHIKI自己坦言,是收到律師的聯絡才第一次得知。不過,他在SNS上那句「咦?這件事我完全不知情耶,這樣真的可以嗎?各位粉絲,快告訴我到底發生什麼事了。」以及「這個製作團隊,如果事先打聲招呼就好了……」這樣看似天真的發言,卻引來比他想像中更多的反彈聲浪。

 像YOSHIKI這樣級別、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人物,一旦在SNS上做出那樣的指摘,粉絲很可能就會把它解讀成一種「攻擊指令」。再加上,他還針對動畫裡「HAYASii」這個名字,懷疑是不是和自己的本名,或已故父親的名字有所關聯,甚至寫下:「我知道大家沒有惡意,但心還是很痛,不知怎麼的眼淚就流下來了。」這樣的表白,更會讓粉絲產生「一定要替他做點什麼」的衝動。結果,動畫製作方也遭受誹謗與中傷,最後節目組不得不透過官方SNS向YOSHIKI公開道歉。雖然YOSHIKI刪除了最初的一連串發文,並冷靜表示「這次的事情,全部交給相關人士處理」,但「這是號召粉絲集體出征(以粉絲當砲火)」的批評聲浪,仍然無法避免。

 這正好就是SNS時代「表達心情」的兩難寫照。當事人或許只是單純抒發一下情緒,但一出口,就可能影響到成千上萬的人。如何自覺的看待並掌控這份影響力,已經成了現代藝術家無可迴避的課題。

 YOSHIKI的一句話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大的漣漪,正是因為他身上依舊帶著「平成時代的氛圍」。那份超脫世俗的氣質,的確曾是讓他成為魅力偶像、近乎神格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時代已經改變,過去那種「被奉為神明般的藝術家形象」,在SNS的年代已經不再合時宜。

 在《膽大黨》一連串騷動之後,YOSHIKI舉辦了號稱「全球最奢華晚宴秀」的《EVENING/BREAKFAST with YOSHIKI 2025 in TOKYO JAPAN KURENAI》。8月24日,他的工作人員以「重要通知」的名義,用日文與英文向大家說明,因粉絲突然強烈接觸而造成右手受傷。YOSHIKI去年10月已完成第三次頸部手術,這次巡演原本就是「在第三次頸部手術後的復活演出」,他也再三強調安全的重要性。但仍有人質疑:「是不是在轉移大家對先前騷動的注意力?」我覺得YOSHIKI本人應該絕無這種意圖,不過SNS的氛圍,有時連善意也會被扭曲為惡意。

 如今,即便不是藝人,大家也越來越支持「身體不舒服時就好好休息,調整好狀態再工作」的觀念。過去那種「忍著傷痛,我也要硬撐上台表演」的發言,與其說是嚴格的專業精神,倒不如說,在某些人眼裡,很可能會變成「博取關注」的自戀狂。



過度的自我意識,濱崎步身上也同樣明顯
這凸顯了平成明星與令和SNS時代之間的距離感


 這種自戀感在SNS上容易顯得格格不入,濱崎步身上也同樣如此。那些意味深長的詩句、認真表情的彩排照、甚至在演出前夕宣布公演取消的舉動,在華麗外表與表演背後,其實是在扮演「承受批評、泥巴中掙扎的悲劇女主角」的角色,有時被笑,有時引發炎上。曾經被稱作平成時代的歌姬,如今卻被嘲笑成「博取關注」的自戀狂,這也清楚反映了時代的變遷,以及SNS所帶來的網路暴力。

 YOSHIKI的發文,同樣充滿了奢華的世界觀,以及來自全球粉絲的讚美,全然展現了「YOSHIKI世界」。這或許就是典型平成明星式的「將自己神格化的表現」,但在現代SNS上,這份過度的自我意識,有時候卻會適得其反。

 那麼,YOSHIKI是否應該遠離SNS?答案是否定的。像他這樣的大牌藝術家,能直接傳達自己的聲音,本身就有很大的價值。而他的忠實粉絲們,也會即時追蹤他的SNS發文,同時對這次騷動保持冷靜的距離來欣賞與理解。曾有以X JAPAN為樣板的惡搞事件,也曾出現在《阿松,這正是人氣的證明,粉絲多以正面心態看待;還有人指出「HAYASii」其實不是人名,而是源自「お囃子」,試圖釐清誤解。而YOSHIKI本人,也對粉絲的反應表示感謝,還會轉發粉絲的貼文,享受與他們的互動,可見他並沒有因此退縮。

 YOSHIKI依然是能在全球舞台上立足的藝術家,他的音樂價值是普遍且永恆的。然而,SNS的世界卻不同於音樂,是一個「戰場」。即便是正論,也可能成為引發炎上的導火線,在這裡考驗的,不是發言的份量,而是「察言觀色的能力」。YOSHIKI也需要在周圍的建議下,不斷更新自己發聲的方式。

 另一方面,現在名人們為了怕炎上都變得小心翼翼,像濱崎步或YOSHIKI這種仍會流露「過度自我意識」的人,反而顯得彌足珍貴。像「因為咖哩太辣而蹺調彩排回家」這類逸聞,也讓人看到YOSHIKI對各種事物的敏感與細膩,反而更有人味。對於他那些帶著悲愴色彩、引起騷動的貼文,也有不少粉絲認為,這早已成為YOSHIKI的一種「風格美學」。

 不是銷售成績,也不是奢華生活,而是那份不畏踩雷的態度。即便忍受著頸部的疼痛,即便在被「紅色」熱潮席捲的炎上中,YOSHIKI仍保持著過度的自我意識與美學追求。在這位能在令和SNS時代屹立不搖的平成明星身上,我想,不只是我一個人,很多人都看到了那股底蘊的力量。

https://www.dailyshincho.jp/article/2025/08301100/?all=1

【新聞】YOSHIKI談起因粉絲接觸而受傷的右手:「一直到昨天我都還戴著石膏呢。」

 X JAPAN的YOSHIKI,以及當代美術家奈良美智,28日在東京舉行了「YOSHIKI監製葡萄酒『Y by YOSHIKI』新年份發表會」。

 奈良美智不僅創作了許多繪畫與雕塑作品,今年還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他也負責了這款葡萄酒瓶標的設計。「Y by YOSHIKI × Yoshitomo Nara」將於明年2月正式發售。

 YOSHIKI對這款葡萄酒表示:「希望它能成為為大家的人生增添色彩的一份存在。」

 YOSHIKI在本月23日於東京舉行的演出中,遭到部分觀眾對右手的強烈接觸(抓、拉)。被問到受傷情況時,他表示:「其實我的右手本來就有腱鞘炎,狀況不太好。我把粉絲的行為當作愛的表現來看待,但還是希望大家手下留情…」他也透露:「我一直在冰敷,也有吃止痛藥撐著演出。」

 對於目前的具體症狀,他說:「就痛啊,一直到昨天我都還戴著石膏。」他接著說:「因為做過脖子手術,(脖子)也還沒完全恢復,手指尖也有麻木感。這也沒辦法啦,我正在努力向完全復出邁進。」語氣中充滿了堅定的力量。

https://topics.smt.docomo.ne.jp/article/tvasahinews/entertainment/tvasahinews-900172228

【轉譯】YOSHIKI、TAIJI、HIDE:三種截然不同的天才

原作/名字ケンシロウ

 在我這個二十幾歲的人還沒出生的年代,那時候別說SNS了,連網路都還不存在。就在那樣的時代,X在日本音樂圈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憑著劃時代的行銷手法,加上壓倒性的實力,他們很快就從被視為異端,一路狂飆,最後躍升為傳說。

 在那個核心位置上,站著三個天賦各不相同的天才:YOSHIKI、TAIJI、HIDE ── 正因為他們各自的人生軌跡交會了,X才不只是單純的金屬樂團,而是化身為一段鮮活的傳奇。今天我想嘗試整理一下,他們之間三種截然不同的天才特質。這不是要用當年熱血粉絲的角度去看,而是希望能拉高視野,用更冷靜、更客觀的心態來剖析。

① YOSHIKI:情感 → 理想 → 音樂(以理想為旗幟的設計者)

 YOSHIKI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他總是從情感出發,樹立起宏大的理想,然後再把它昇華為音樂。像在「白い夜」的〈紅〉演出裡,那近乎失控的暴走,還有他把身體逼到極限的獨特打鼓方式,甚至是突如其來的舞台破壞 ── 這些都象徵他那種情感直接、衝動且毫無遮掩的本質。PATA在初次見到他打鼓時,形容是「非常粗糙、亂七八糟」,而TAIJI則說「太快了,而且老是搶拍,很難配合」。不過,或許正是這種從情感激發出來的衝動,才是YOSHIKI真正的核心。

 可是一到了製作現場,YOSHIKI立刻搖身一變,成了徹底的理想主義者。他不斷強調:「我要創作出一百年後依然能流傳的音樂。」對於從小因父親自盡而蒙受創傷,又一次次親歷摯友猝逝的他來說,音樂就是他唯一能把痛苦與激情轉化為理想的途徑。〈紅〉、〈WEEKEND〉、〈Tears〉、〈Without You〉這些代表作裡,都深深流淌著這樣的痕跡。

 不過,YOSHIKI的理想主義始終帶著光明與陰影兩面。一方面推動了樂團的高度創作力,但同時也造成了專輯製作的延遲、成員的精疲力竭,甚至引發退團與活動停滯 ── 可以說,這些停滯與矛盾的背後,都多少受到他過度追求理想的影響。

 然而,即便如此,YOSHIKI那壓倒性的作曲能力、深厚的音樂素養,再加上無可比擬的魅力,讓任何人都不得不追隨他。從X的初期到後來,他始終是這個樂團的核心所在。


② TAIJI:音樂 → 技術 → 音樂(同時具備嚴苛、公平與純粹的職人)

 TAIJI是一個徹底的現場主義者,總是把音樂打磨到極限。他那既具技巧又充滿旋律感的貝斯線,加上縝密到近乎嚴苛的編曲設計,成為支撐樂團骨架的中樞。正因如此,他讓X的音樂從YOSHIKI口中的「理想」,真正被拉回到可觸碰的「實體」。

 TAIJI原本其實是吉他手,甚至有人說他的吉他造詣比HIDE和PATA還要強。他對聲音的講究可說到了近乎偏執的程度,經常對團員挑毛病,甚至有時候會打擊到別人的幹勁。不過,他身上也有那種毫無算計、像小孩一樣純真的感性 ── 只要靈感一來,就算在電車裡也會突然拿起吉他就彈,這正是TAIJI最鮮明的特質。

 另一方面,TAIJI也展現出強烈的平等意識,他曾直接要求YOSHIKI:「酬勞應該要大家平分。」這種近似共產式的價值觀,在樂團裡相當罕見。而在那魔鬼般嚴苛的錄音過程中,他也是少數真正理解並體會TOSHI痛苦的人。可以說,TAIJI是一個兼具嚴厲與公平意識的罕見職人。

 不過,在人際關係上,TAIJI那份嚴苛常常適得其反。退團之後,他那放浪不羈、帶著反骨精神的行徑,最終也把他推向了一條動盪不安的人生道路。和YOSHIKI、HIDE相比,他或許缺乏自我經營與自我塑造的才能。

 回頭想想,TAIJI對X成員毫不留情的挑剔、以及加入他憧憬的LOUDNESS,都不是出於權威或地位的考量,而是源自最純粹的心願 ── 「我想和能互相激勵的夥伴繼續做音樂」。在這三位天才中,我認為他的才華在音樂中得到了最淋漓盡致的發揮。


③ HIDE:興趣 → 多元 → 音樂(將文化翻譯的媒介者)

 HIDE憑藉他旺盛的好奇心與強大的同理心,成為一個能將理念和技術,翻譯給那個時代的人的傳譯者。我認為他是個『文化的中介翻譯家』。他不只侷限在音樂,還能自由地吸收時尚、電影、思想和感覺,將它們抽象化並與自己的表現方式結合。

 在舞台上,他從觀眾的角度來安排服裝、表演和演奏的一切,從不鬆懈於徹底的準備工作。他會在演出前一刻才決定歌單,這並不是憑心情,而是為了保持緊張感和新鮮感所做的盤算吧。正因如此,連對音樂極為嚴格的TAIJI都曾說「從來沒有對HIDE挑剔過」。他能將觀眾和夥伴的感受轉譯並具體呈現,這種同理心才是他最了不起的天賦。

 在人際關係中,他理解多元價值觀的能力同樣傑出,因此發掘了許多樂團。以LUNA SEA為首,後輩樂團對他的感激從未間斷。對X的成員來說,YOSHIKI、TAIJI、PATA、HEATH —— 幾乎所有人都將他視為值得信賴的存在。

 然而,他同樣也懷抱著矛盾。在酒席上會像怪獸般失控,對於他最信任的弟弟,嚴厲的程度若放在現代恐怕會引發爭議。即便如此,他仍舊不斷地凝視著未來。「總有一天要成為CG藝術家,退到幕後來製作HIDE」,這句話不只是單純的預測,更是他持續自我更新的決心展現。事實上,正如TAIJI所說:「跟HIDE聊太多就會超越音樂層次變成哲學,我跟不上」,他的多元興趣與深邃思維,確實是鶴立雞群。


現實與缺席

 以理想為旗幟的YOSHIKI;兼具嚴苛、公平與純粹的TAIJI、以及能將文化給翻譯眾人的HIDE ── 正因這三股不同方向的天才交會,X才超越了單純的金屬樂團,蛻變成為一段傳奇。

 但這個黃金三角並沒有永遠持續下去。

 HIDE在1998年去世,TAIJI則在1992年全球進軍前就正式宣告離團,後來又在2011年離世。

 接替TAIJI的HEATH,也未能實現「再一次做樂團」的願望。

 PATA保持中立,但TOSHI和YOSHIKI之間的矛盾依舊存在。


 前陣子的《膽大黨》風波裡,YOSHIKI因為SNS上的發言而遭到批評。

 我忍不住想,「如果HIDE還在會怎樣?」

 我想,他一定能駕馭SNS,巧妙的把X JAPAN和其他文化連結起來。


 另外,對於一再重複的「專輯說要出卻遲遲沒出」這件事,我也忍不住想,如果TAIJI還在,X JAPAN的經典專輯可能還會再多出兩、三張。

 但現實是,完美的組合從未出現過。

 世上沒有「如果」,現實依舊向前走。

 也正因如此,這個樂團的故事才以缺席與不完整的面貌,被傳頌成傳奇。

 而這份「不完美」,正是X JAPAN的真實本質。

2026年的F1規則更新與變動

(FIA研議中,所以可能改動)

 2026年的規則是建立在四個主要目標之上:

1️⃣ 永續性:採用100%永續燃料,並搭配50比50平衡的油電能量分配。
2️⃣ 競賽性:重新設計空力和輪胎,期望讓賽車能更貼身較量。
3️⃣ 敏捷性:車子稍微變小、變輕,期望能提升靈活度和操控性。
4️⃣ 安全性:車體結構更堅固,但不增加多餘重量。



全新動力單元

 F1下一代的動力單元,雖然核心依舊是1.6升V6渦輪增壓引擎,但引擎蓋底下幾乎所有東西都要大幅升級。其中最大變化之一就是更加強調MGU-K(動能回收系統),這套系統會在賽車減速時回收能量(有點像高科技的煞車發電機)。它的輸出功率將從原本的120 kW暴增到350 kW,將近三倍,光靠電動部分就要釋放出大約470匹馬力。

 同一時間,傳統燃燒汽油的內燃機會被「調降」,從約740匹馬力降低到540匹,提高電動馬達的比重。以往大約80%的動力來自內燃機,只有20%靠電動馬達,未來的新設定則接近五五分。期望在不犧牲太多速度的前提下,追求一種既乾淨高效、也更平衡的油電結合。

 燃料也會徹底改頭換面。從2026年起,F1賽車將完全棄用化石燃料,改用百分之百永續燃料,這些燃料將來自再生能源,不會對大氣增加新的碳排放。

 MGU-H(熱能回收系統)也會被全面移除。少了它,車隊將只能靠煞車回收能量來幫電池充電,沒有別的充電途徑了,而且每圈最多只能回收9兆焦耳的能量。

 問題就出在這裡:2026年的賽車會需要更強大的電動馬達,意味著電池也要更多電力才能發揮性能。但既然只能靠煞車充電(再也不能從內燃機熱量偷電來用),在比賽中要維持電量就變得難上加難。

 這也表示車手在比賽中得格外精打細算的管理能量,一旦電池電量告急,就可能加速遲緩、沒力,甚至錯失超車良機。

 為了達到內燃機輸出50% + 電動馬達輸出50%,引起了2026年一連串的新規變革,來配合這個「50/50」比例。

▶ 電池不夠充電 ▶ 修改空力規則 ▶ 可變形的前後翼來降功耗


初步模擬之後引發隱憂

 當各車隊開始模擬2026年的賽車表現時,警訊也一一浮現了,尤其在蒙札這種高速賽道上更是問題百出。有些車手,包括Max Verstappen,都反應在直線中段電池就沒電了,情況嚴重到必須放慢速度或退檔,才能撐到煞車點,這在過去幾乎聞所未聞,也成了重大的性能隱患。

 核心問題在哪?就是回收的能量根本不足以支撐一整圈持續輸出350 kW的電力。

 為了避免性能「懸崖式下滑」,FIA引入了兩條關鍵規定:

1️⃣ 依速度逐步減少輸出:當賽車速度超過每小時300公里時,電池輸出的功率就會開始遞減,到了337公里時會完全降到0 kW。簡單來說,就是車速越快,允許使用的電池動力就越少。

2️⃣ 漸降限制:禁止車隊瞬間把電力從最大直接切到完全沒有。就算電池要降輸出,也要慢慢降,不能一口氣用完然後瞬間歸零。FIA規定了功率衰退的上限:
  • 在動力受限的賽道上,每秒最多下降50 kW
  • 其他賽道則是每秒最多下降100 kW
 以蒙札長直線為例,車隊可以用滿電動馬達輸出大約4秒,接著在接下來7秒內,電力必須慢慢遞減。換句話說,整段15秒的直線,電池能幫助賽車約11秒,也就是大部分路段都有電力輔助,但最後幾秒就要靠內燃機自己撐下去。


賽車設計與空力的變革

 根據最新的2026規範,這些調整是F1賽車大幅改造計畫的一部分。簡單拆解一下:

1️⃣ 車身尺寸與重量
  • 車寬:1,900毫米(縮小100毫米)
  • 軸距:3,400毫米(縮短200毫米)
  • 最低重量:768公斤(減輕30公斤)
 賽車會變小、變窄、變輕,這不是單純為了好看而已。一台更輕的賽車能帶來更高的敏捷性,不論是高速轉向還是應付緊湊彎道,操控都會更靈活。


2️⃣ 空氣動力學
  • 下壓力:減少30%
  • 阻力:減少55%
 現在的F1賽車會利用車底的文丘里通道引導氣流,從而產生巨大的地面效應,讓車子幾乎是被「吸」在賽道上,這樣就有了類似真空的強大抓地力。但這些地面效應通道將會被大幅砍掉。

 取而代之的是:

◽ 底板變窄、中央區域完全平坦,僅兩側雕出淺弧導流槽,以抑制「海豚跳」。
◽ 擴散器的擴張率限制更嚴,總下壓力比現行的規則還低。
◽ 更窄的前翼(縮小100毫米),只保留簡單的雙翼片結構。
◽ 側箱新增「車輪尾流控制板」(wake-control boards),緊貼進氣口前緣,強制內洗(in-wash)。
◽ 改良後的三片式尾翼(還是維持複雜造型來產生下壓力)。
◽ 不再有「梁翼」(這個構造會在車尾產生大量亂流)。

 這些改動的是要簡化尾部氣流,讓後車在貼近前車時不會那麼敏感。可是下壓力少了,也代表車子更容易打滑,不過也可能讓駕駛技術變得重要。

 這次更新,最引人注目之一的就是官方稱之為「主動空力(Active Aerodynamics)」的全新規則 ——

◽ Z模式:彎道用的高下壓力設定(抓地力更強)。
◽ X模式:直線用的低阻力設定(極速更高)。

 在X模式下,前翼的兩個翼片尾翼的兩個翼片會同步打開,大幅減阻,這個主動系統完全取代了傳統DRS;而Z模式下則是讓翼片回到原本的閉合角,繼續產出最大下壓力。車手可以自由根據需要抓地或需要速度,切換這兩種設定。

3️⃣ 輪胎
  • 保留18吋輪圈
  • 前輪縮窄25毫米
  • 後輪縮窄30毫米

4️⃣ 安全性

 就算賽車變得更輕,安全性也絕不打折扣。2026年的車體將包含:
  • 更強固的防滾架(負荷從16 G提升至20 G)
  • 強化座艙、側面與油囊外圍的防護
  • 全新的二級防撞鼻錐結構,能更有效的吸收碰撞力道
 總之,這些設計就是要在多段撞擊中把衝擊力盡量分散吸收,同時又不會平白增加重量。



電池功率上限200 kW

 為了讓動力輸出更穩定,也減少電池在比賽中耗盡的風險,FIA正考慮把比賽期間的電動輸出限制在200 kW(比現在說要改的350 kW大幅下調)。

 實際上會怎樣?

 車手在排位賽飛行圈和所謂的「超車模式」時,即「MGU-K超車增壓模式」(Manual Override Mode):當後車與前車距離小於1秒時,後車可在下一圈額外部署最多350 kW電力(至時速337 km/h)並增加0.5MJ能量回收。不過一旦進入正賽,就只能用200 kW的電力。

 這樣一來,動力來源大約會變成:64%燃油引擎 + 36%電動馬達(這個比例僅為初期模擬的其中一種考量,而非最終定案)。

 輸出降低,代表電池可以在一圈裡撐得更久,性能也能維持得比較穩定,不會出現忽快忽慢或戰術大亂的情況。

 有些車隊覺得這是明智之舉,能避免「省電慢跑」這種尷尬情況,讓車手一直保留電力不敢全力衝刺。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買單。比賽可能會變成用「省電模式」慢吞吞的跑完。賓士的Toto Wolff也不支持,直言這種臨時提出的規則「簡直是個笑話」。

 目前,賓士、法拉利、紅牛、奧迪、本田這幾家都得點頭,規則才能正式通過。說白了,就是要有多數廠商支持才行,偏偏這個門檻恐怕很難跨過,除非各方願意退讓妥協。



體育規則

  截至目前,FIA尚未公布因擴充至22隊後,對排位賽和衝刺賽具體的格式調整辦法。一般預期仍沿用現有週末賽程:週五短排位賽(Sprint Qualifying)決定週六衝刺賽(約100公里)的格位,衝刺賽後再進行正式排位賽與週日大獎賽。隨著新車隊加入,排位賽Q1輪將新增兩輛車參與,屆時FIA將依規則自動延伸現有淘汰流程。



財務規則

 成本上限(預算帽): 2026年各隊基礎預算上限訂為2.15億美元(適用24場或以下比賽季)。與2025年約1.65億美元相比增幅超過30%,以補貼動力單元與空力規則轉型所需的額外研發支出。未來預算上限仍將依據通脹指數動態調整。

 與以往相同,下列成本不計入成本上限:車手薪資與差旅費用、各式營銷與贊助成本,以及各隊付給總收入最高三名員工(或其關聯方)的薪酬(含社會保險)。財務成本(借貸利息)與企業所得稅等也被排除。與2025年不同的是,衝刺賽不再為各隊提供額外預算補貼(過去每場約30萬美元);取而代之,FIA引入「所在地成本補償」機制,例如對位處瑞士等高薪資國家的車隊(如奧迪/索伯)給予薪資成本補貼。這些調整旨在平衡不同團隊的結構性成本差異。




官方規則以外的變動

1️⃣ 新車隊加入 & 正式車手席位增加至22席

 凱迪拉克(Cadillac)將成為2026年F1賽季的第11支車隊,這是自2016年Haas以來首支新加入的車隊,F1同場比賽陣容也將擴充至22輛賽車。凱迪拉克背後有美國通用汽車(GM)及TWG Motorsports支持,將帶來美國品牌新活力。

 凱迪拉克F1車隊實質上也是基於Andretti Global車隊平台而組成,凱迪拉克跟GM則是主要支持和品牌背書者,Andretti家族則在管理層有關鍵象徵角色,承接Andretti在美國賽車界的影響力與經驗。


2️⃣ 動力單位供應變動

.紅牛將自建動力單元,並與福特汽車(Ford)合作,這標誌著福特時隔二十多年後重返F1。
.奧迪(Audi)將完全接手索伯車隊,成為其官方廠隊。
.本田(Honda)回歸,作為奧斯頓·馬丁的專屬動力供應商。
.法拉利和賓士繼續供應引擎。
.凱迪拉克在2026年將使用法拉利引擎作為客戶,待自家動力單位開發完成後(預計2029年)轉為自主。
.雷諾汽車(Renault)雖然繼續參賽(以Alpine名義),但將停止自製引擎,轉為賓士客戶。


3️⃣ 新賽道加入賽曆

.2026年9月11日至13日新增西班牙馬德里GP,圍繞IFEMA展覽中心的新建街道賽道「Madring」舉辦,結合高速、中速及低速彎角。


【新聞】YOSHIKI因觀眾強烈接觸導致右手受傷,但23日晚間演出後接受治療,演出仍如期進行

 「X JAPAN」YOSHIKI(年齡未公開)的工作人員於24日更新官方SNS,宣布YOSHIKI在23日的演出中因觀眾接觸行為而右手受傷。

 在這則貼文中以「【重要通知】」為題,同時刊登了日文與英文說明。YOSHIKI表示:「在昨晚的演出中,因部分觀眾對我右手的強烈接觸行為(抓住、拉扯),導致我受傷。目前正在接受治療,在醫師的判斷下,演出仍會照常進行。這十場公演,是我經歷第三次頸椎手術後的復出演出。為了能順利完成剩下的七場演出,若有機會接觸到YOSHIKI本人,請務必以溫柔方式對待。懇請大家的理解與配合。」

https://www.sponichi.co.jp/entertainment/news/2025/08/24/kiji/20250824s00041000162000c.html?page=1

【轉譯】YOSHIKI被炎上的背後 —— 「著作權」、「致敬」與「雙關」

原作/たにしの読みもの

 YOSHIKI的炎上事件究竟是怎麼引發的?

 關鍵在於「著作權」、「致敬」,以及所謂的「雙關語」。


炎上的來龍去脈

 人氣動畫《膽大黨》第二季,引爆了X JAPAN團長YOSHIKI一句話所掀起的漣漪。

 首先,是劇中歌曲〈Hunting Soul〉被指出與〈紅〉的旋律過於相似。

 再來,劇中的樂團名稱「HAYASii」,讓他直言聯想到自己的姓氏,甚至觸及早逝父親的痛苦記憶。

 於是,在SNS上炸開了鍋 —— 有人喊「這是侵害著作權!」,有人說「這只是致敬吧!」,也有人不耐煩的吐槽「別為了這種事大驚小怪」。

 結果搞到最後,YOSHIKI反倒被不少人貼上標籤 —— 「令人失望的人」。


以著作權問題為起點

 最早浮上檯面的,就是「歌曲過於相似」的爭議。

 YOSHIKI指出,他認為那首劇中插曲跟自己的代表作很像,並從著作權的角度表達了憂慮。

 在歐美,「保護智慧財產權理所當然」的觀念根深蒂固,站在音樂人的立場來看,這樣的反應也算是再自然不過了。

 事實上,自9日之後,〈Hunting Soul〉便從各大音樂串流平台上全面下架。

 在SNS上,許多人解讀成「是YOSHIKI出手叫停的」,這也讓炎上的印象進一步加深。

 不過到了20日,歌曲又重新上架。Aniplex解釋原因只是「系統錯誤」,而在22日,動畫官方的X帳號則公開致歉,承認「事前並未向YOSHIKI說明清楚」。

 他們更補充表示,原本只是想「致敬一直以來深深敬仰的YOSHIKI與X JAPAN」,並承諾未來會「一同思考更具創造性的合作方式」。

 但仔細想想,會同一時間在多個平台下架,要說單純是「系統故障」其實有點硬凹。更合理的推測是,在雙方談妥之前,先暫時停掉配信,算是一種「權宜之計」。

 大眾也敏銳的察覺到這一點,因此「是YOSHIKI叫停的」這種印象,至今依然揮之不去。


與日本「致敬文化」的衝突

 但撇開這種「對著作權的嚴格意識」不談,日本的文化土壤其實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前提之上。

 在動畫和漫畫的圈子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風氣 —— 「相似就代表致敬」。

 引用一些知名台詞或構圖,多數情況下都會被視為「致敬」,甚至受到歡迎。這其中包含了「惡搞」、「玩心」以及對原作的「敬意」等脈絡。

 因此,社會上的反應大多傾向於「這是致敬啊,反而值得自豪」、「YOSHIKI太小題大作了」,結果反而與他的本意相反,讓形象下滑。


雙關陷阱:「HAYASii」的雙重含意

 接著受到關注的,是劇中樂團的名字 —— 「HAYASii」。

 事後幾天,YOSHIKI吐露心聲,說道:「這不就是我的姓氏(林)嗎?還是說是我自殺身亡的父親的名字?」

 對YOSHIKI來說,「林」這個字可不只是個姓氏而已,它也象徵著父親的過世,是一個沉重的符號,他大概感覺到這個名字被隨意對待,心裡難免不舒服。

 不過,從作品的脈絡來看,「HAYASii」出現在演奏「囃子(はやし)」以進行驅邪的場景,因此很多人指出,把它理解成源自「囃子」才比較合理。

 也就是說,這個樂團名稱一方面以「囃子」為基礎,另一方面又可能被解讀成「林」,具有雙重含意。

 製作方或許是抱著玩心,或者想做致敬,但結果卻直接觸動了YOSHIKI的情感。


炎上的本質:三個錯位的視角

 這場炎上,絕非單純用「藝術家的胸襟狹窄」就能解釋清楚。

 一開始,焦點集中在歌曲過於相似引發的著作權問題,以及與日本特有的致敬文化之間的衝突。後來,又加入了樂團名稱「HAYASii」所隱含的「囃子與林」雙關語,這讓YOSHIKI的內心感受被投射其中。

 再加上「下架是不是受到YOSHIKI影響」的揣測逐漸升溫,三層因素交織在一起,進一步放大了誤解與反感。


結論:文化碰撞與命名陷阱

 這次炎上,可不是單純貼上「令人失望的人」標籤就能結束的事情。

 著作權這個全球性的標準、日本特有的致敬文化,以及名字裡蘊含的雙關,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再加上關於單曲串流下架的各種揣測,最終演變成一個連YOSHIKI心情都被捲入其中的複雜現象。

 在SNS時代,炎上往往就是因為文化碰撞與誤解的連鎖被瞬間放大而形成的。結果就是,YOSHIKI一方、動畫製作方,甚至粉絲群體都被耗盡心力,形成一個「誰都得不到好處」的現實局面。


 最後想留給你一個思考:

 你會傾向哪一方呢?

 是支持嚴守著作權的立場,還是認同文化上對致敬的包容空間呢?

https://note.com/fit_phlox2932/n/n27be4956bd28

【轉譯】版權真難搞

原作/shin

 前陣子,YOSHIKI聽到動畫《膽大黨》中出現的劇中插曲〈Hanting Soul〉後,忍不住冒出一句:「這什麼啊,聽起來難道不像X JAPAN嗎?」

 這件事也因此鬧得沸沸揚揚,不過與其說「很像」,不如說這首歌本來就是以X的〈紅〉為靈感創作的,所以它本來就刻意做得像。

 而這部《膽大黨》,簡直就是作者把自己喜歡的各種元素通通丟進去,再拼湊成故事的作品。

 第一季的片頭曲居然是《超人力霸王》,而劇中出現的外星人們,也像巴爾坦星人、甚至還像哥吉拉。

 中途角色們哼唱的歌也是《你能24小時戰鬥嗎》或《亂馬½》,連主角的名字都叫高倉健。讀者在享受作品的同時,也會邊玩一個小遊戲 ── 「這個梗的原作是什麼呢?」,想去尋找它的來源。


 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用來驅除惡靈的「囃子部隊」,出現了一支跟X JAPAN超像的樂團,演奏著震撼靈魂的音樂。只是對YOSHIKI來說,這一幕看起來就像是抄襲了。嗯,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啦。因為前奏部分確實有點像X的味道,成員的名字和外型也確實相似。

 不過,要說這會觸及版權問題,那就比較難下定論了。


 我一開始看到的時候心裡就想:「厲害啊。」不是說演奏多厲害的那種厲害,而是那種「很巧妙的作到不會觸及版權啊」的厲害。

 前奏部分畢竟不是主旋律,所以暫時就算像,也沒問題。吉他聲和鼓的打法確實很像,但樂器聲本來就容易相似,所以這部分也沒問題。和弦進行本來就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即便相似也無可厚非。

 就像小室哲哉的「小室進行」,很多人都在用,但我從沒看過有人因此鬧過版權糾紛。

 要說會因抄襲而觸法的,基本上應該就只有旋律吧。不過據我所知,要成立侵權,也得至少有三個以上的小節完全相同,規定還挺細的。而這部作品的旋律部分完全不一樣,所以它很巧妙的避開了這一點,這點真的讓人佩服啊。

 而且,彈奏吉他的居然是那位前Megadeth的Marty Friedman,主唱則是和YOSHIKI也有過交流的谷山紀章。

 既然是由這些尊敬X的成員們,帶著滿滿誠意做出的致敬作品,能做得精彩絕對是理所當然的啦。

 真的不是開玩笑。

 劇中這首歌一響起,配合故事情節,眼淚就慢慢湧了出來。明明是一部搞笑動畫,居然還能感動到哭,真是氣死我了啊,混蛋!


 說真的,連我這種人都知道的Marty,可真的是超級大牌吧?老實說,光從世界知名度來看,Megadeth比X JAPAN可高出太多了。

 可就是這樣,不知道為什麼,他居然是一個從小就超愛日本J-POP、二十年前還直接移居日本的外國人。他用金屬吉他彈的〈天城越え〉真的讓人有種「Marty你在幹嘛啦…」的感覺,不過想到那個Marty Friedman現在就待在日本,也有點小開心呢。

 《膽大黨》這首的〈Hunting Soul〉英語配音版聽說還特地找了英國知名金屬樂團Dragon Force的主唱來配唱,真的是一群超愛金屬的大人們,一邊尊敬X,一邊全力搞惡搞模仿啊。

 結果卻被人提出抱怨,真的有點小掃興的感覺呢。


 嗯,稍微懂音樂版權的人都說:

 「YOSHIKI的歌曲版權是由Sony Music Entertainment管理,而動畫製作是Sony Music旗下子公司Aniplex,所以版權的事情公司之間應該早就談好了。就算去告也沒意義。」

 不過仍然有人說:

 「如果事前跟YOSHIKI打個招呼,就不會鬧成這樣了吧,製作公司到底在幹嘛啊!」

 這種聲音還挺多的。


 不過,Aniplex也不是對版權毫不在意。

 像第一季裡明明就是ABBA的〈Chiquitita〉那首歌,他們就把旋律去掉,改成「チ、チキチーター夢ないかー」這樣唱;其他劇中插曲也都有標註「海外授權/國內授權」。

 換句話說,該遵守的規矩,他們還是有遵守的。


 但這次沒事先取得YOSHIKI的同意,可能就是因為,他們向擁有版權的Sony確認過後,就覺得事情沒問題,或者是打算用「被罵了再說、事後道歉」的"銀魂方式",搞不好就是這兩種其一吧(笑)。

 說到這種把各種梗通通丟進去當笑料的作品,就會想到《銀魂》,不過《銀魂》好像都是播出後再去向各方低頭道歉的。

 不過,如果事前講太多,萬一被說不行,作品內容可能就得修改。

 所以我也私心覺得,乾脆先照自己的想法做,等被罵了再去跪著道歉,用"銀魂方式"可能也挺合理的吧?

 只要不是貶低原作的惡搞,一般也不太可能被告啦。而且像版權很難取得授權的海外作品,他們一開始就不會用,所以《膽大黨》的各種惡搞梗應該還會繼續下去。

 我覺得這樣就很好了。


 過了幾天,YOSHIKI還提出了自己的感受,說「這個樂團叫HAYASii,是不是在呼應我本名裡的『林』啊?」拿家庭的事情舉例。但很多人都打趣說:

 「除非是粉絲,不然誰會知道YOSHIKI姓林啦!」

 不過,也不排除作者本人其實是知道的可能性。

 總之,《膽大黨》裡面真的是塞滿了各種博學廣識的知識,如果作者本身又喜歡音樂,也不排除他知道YOSHIKI的家庭狀況。

 不過,至於他對這個名字是否有負面感情,除了本人沒人知道,所以就算有人提起,也無可奈何啊…。


 總之,看起來YOSHIKI和動畫製作公司已經直接談過了,不過最後到底怎麼結論,應該不會公開吧。

 但這支虛構樂團似乎還會在後面重要的場景登場,沒有因為版權問題被刪掉真的太好了。

 現在這部動畫,絕對是我最開心在追的作品啊。


 如果不只看這首歌,而是整部動畫一起看,你就會明白,製作團隊是帶著滿滿的敬意來呈現X的(同時又加了一點搞笑元素)。

 《銀魂》被罵也無可厚非啦,畢竟那真的是太胡鬧了(笑)。不過《膽大黨》則是笑中帶淚,真的非常好看又有趣的動畫。

 真心希望更多人能喜歡那個世界。

https://ameblo.jp/shinibuki-blog/entry-12924645257.html

【轉譯】《膽大黨》 VS YOSHIKI所代表的意義

原作/ぱらいそ

 我是看到《JUMP COMICS》的新刊情報時,才知道有一部叫《膽大黨》的作品好像很受歡迎。不過真正接觸到內容,卻是從它動畫化之後才開始的。剛開始的時候,我心裡還想:「辣妹加上靈異迷?嗯…可能不是我的菜吧?」但想到是由Science SARU製作的,加上小桃還有厄卡倫都很討人喜歡,劇情更是不用多說,本來就很精彩,所以後來也看得津津有味(原作漫畫我倒是還沒追)。

 第一季在那種地方收尾,老實說有點意外,不過幸好第二季很快就接著開播,所以我心裡也想「那也無妨吧」,又重新抱著期待繼續追。結果正看得起勁時,X JAPAN的YOSHIKI(依慣例這裡就不加敬稱)竟然在X上(喂!別誤會啦,我指的是舊的twitter那個X,不是樂團X),發了一則貼文,內容大概是說《膽大黨》裡用到的某首音樂,涉及著作權問題。這下可不得了,瞬間就引發了一場小小的「祭典」騷動。

 我已經維持晚上10點就寢的生活有十五年了,所以根本不可能實時追深夜動畫。結果勒,我在看到爭議場景之前,就先看到YOSHIKI那則貼文了。

 他貼出劇中出現的搖滾樂團(應該算是伴奏團?)HAYASii的〈Hunting Soul〉影片,還寫:「這什麼啊,聽起來難道不像X JAPAN嗎?」接著又說:「欸?這件事我完全不知情耶,這樣可以嗎?這樣真的可以嗎?各位粉絲,快告訴我到底發生什麼事了。」、「這個製作團隊,如果事先打聲招呼就好了……😱 @XJapanOfficial / @Yoshiki」、「一開始看到的時候,覺得有點好笑還笑了出來。,結果律師們也來聯絡😱,說這可能涉及著作權侵害,不知道接下來會怎麼發展呢🤔,各位啊,這類事情啊,最好還是先主動聯絡相關人士比較保險喔」。


 像《銀魂》就是典型例子,在搞笑漫畫裡,經常會透過調侃或惡搞其他作者的熱門作品、知名人物或社會事件來讓讀者發笑(笑點來源)。畢竟,《銀魂》的主要角色本身就是由真實與虛構混合的知名人物改編而成的。就像大河劇《べらぼう》也能看得出來,模仿先前作品的手法,其實從江戶時代就有這種傳統。

 在動畫作品裡,如果要做音樂上的惡搞或模仿,通常會採取一種手法:編曲上讓它聽起來很像原曲,但細節的旋律或樂段又有稍微不同,這樣就踩在不侵犯著作權的邊緣。我自己覺得,這正是動畫BGM製作人展現功力的地方。所以,對於這次的風波,我原本以為是負責的製作人下手太重,把旋律模仿得太像X JAPAN的〈紅〉,結果才會引發可能侵犯著作權的疑慮。

 帶著這種想法,我稍晚才看了《膽大黨》有爭議的那集。確實,造型(後面會再提到鼓手脖子上似乎戴著護頸的細節)和曲子的氛圍都很像,但歌詞和旋律線完全是另一回事。嚴格來說,這得打官司才能判定,但從音樂著作權的角度來看,應該完全不會構成問題。倒是讓我驚訝的是,像Marty Friedman這樣實力派的資深音樂人,居然認真做出對X JAPAN的「致敬」模仿演奏。雖然這說法有點誇張,但我真的沒想到這「只是」一部動畫,但他竟然會做到這種程度。

 後來,Marty回應說這是對X JAPAN的致敬,或許加上周遭有人給了建議,YOSHIKI之後也寫道:「這次的事,突然收到通知真的很驚訝,所以才不小心發了推文。造成騷動真的很抱歉。對不起。」看起來這場風波也逐漸走向平息了。

 就我個人而言,不只限於漫畫或動畫,只要是巧妙融入惡搞元素的作品,我都非常喜歡。我認為正因為有不少人也這麼想,這類作品才能廣為流傳。不過,說到「惡搞」,它跟著作權的關係可是非常不太合拍的。

 音樂方面,好像有個規則:只要同樣的旋律長度沒超過一定範圍(聽說大概是8小節左右),就不算侵犯著作權。但漫畫或動畫就不同了,如果要讓惡搞成立,角色通常得長得像原作才行。可是,一旦做到那種「一看就知道」的程度,就算被說侵犯著作權,這種情況也無法完全避免吧。

 想避開法律風險,其實只要事先取得授權就行了,這也是為什麼這次YOSHIKI才說:「這類事情,最好還是先主動聯絡相關人士比較保險。」不過,問題是這個授權本身,其實也跟惡搞元素很不合拍。

 惡搞作品往往帶有批評精神,雖然強度不同,但總會帶點「毒」。比如這次的HAYASii,鼓手脖子上似乎戴著護頸,明顯是暗示讓人聯想到YOSHIKI,但他之所以戴護頸,是因為脖子有傷。刻意把這個細節描寫出來,從某些角度看,甚至能感受到創作者一點微妙的「惡意」(這方面問題就不在著作權,而可能涉及肖像權或名譽毀損)。

 如果著作權是由創作者本人直接管理,那麼包括這類細節在內,也許就能得到「沒問題」的答覆。但不只是X JAPAN的音樂,現在大多數的著作物都是由管理團體或相關組織負責管理。一般單純使用,只要使用費等條件談妥,就能機械式的取得許可;可是,如果是帶有風險的使用,去向官方申請時,真的能順利獲准嗎?另外,為了拿到許可而改變原本的表現,會不會反而扭曲了作品本身呢?

 YOSHIKI也曾貼過像是《阿松》的圖片,作為事前有人告知的例子,所以如果事先打招呼,可能也會很爽快的同意。不過,如果把「做惡搞之前應該先徵得同意」變成不成文的規矩,那惡搞的銳利感就會被削弱,有時甚至會演變成表現上的自我限制。所以這次事件,不應該單純被解讀成禮儀或禮貌上的問題。

 這種情況在二次創作裡也常見:即便原作者沒有想挑刺,甚至還覺得不錯,但如果明面上去請求許可,從官方角度往往很難接受,這就是惡搞作品的特性。這次《膽大黨》VS YOSHIKI事件,看起來應該能平和收場;即使真的鬧到正式場合,YOSHIKI這邊的主張,包括肖像權等,也很可能拿不出太大的法理依據。不過,從X JAPAN的部分粉絲看來,他們仍對《膽大黨》製作方沒有事先打招呼表示批評。

 即便法律上沒問題,只要吹起「犬哨」(意指敏感話題或挑動情緒),就會有人跳出來咬你 —— 這就是現在的X(舊Twitter,真麻煩)和網路世界的現實。創作者大概不會因此氣餒,但出版社或動畫製作公司,這件事會不會讓他們在未來對惡搞題材變得更謹慎呢?

 就像看蔦屋重三郎的例子一樣,即便要頂撞官方,他仍堅持娛樂精神。我也希望出版業界的前輩們能以此為榜樣,願業界的大家在創作有趣作品時,絕不輕易妥協。

https://note.com/magic_curlew2154/n/n6051c1c02ba6

【轉譯】YOSHIKI在《膽大黨》致敬事件中遭批評,其實源自動漫迷的深層心理

原作/渡辺孝宏 T.W.

 《膽大黨》的製作團隊和觀眾原本都預期,動畫裡對X JAPAN的致敬橋段會得到YOSHIKI的好評,例如說出「這做得真棒!」之類的話,然後這件事會圓滿落幕。他們甚至想,如果這段致敬歌曲和畫面做得不輸專業樂團(我猜他們內心其實很有自信),又能得到YOSHIKI本人的認可,這將是大幅提升動畫社群地位的絕佳機會。

 動漫迷們不喜歡總被外界視為「長不大、只會沉迷在小孩玩意兒的悲哀成年人」,所以當他們聽到名人或外國藝人說自己是看某部動畫長大時,都會特別開心。如果YOSHIKI能說出「動畫也滿厲害的嘛」這種話,動漫迷們大概會高興到飛上天吧!

 然而,YOSHIKI的反應卻是:「咦…這樣真的可以嗎?」「這件事我完全不知情耶。」《膽大黨》製作團隊用心製作的致敬橋段,並沒有打動YOSHIKI的心,反而讓他覺得自己只是被捲入一場麻煩。

 這種反應,深深刺痛了動漫迷們的創傷。動漫迷們多少都曾試圖向那些與動畫絕緣的「人生勝利組」男女們傳教,想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是沒長進的魯蛇或呆瓜,而是欣賞著連成年人也會感動的偉大作品。他們也想跟這些「勝利組」們一起熱絡的討論作品,展現自己「很酷、能跟上層人士平起平坐」的一面。但他們得到的反應往往是:「欸?這什麼鬼,好噁心。」「以後別找我提案了。」「說完了?我能回家了嗎?」那種彷彿吞了黃連般的冷漠表情。

 沒錯,這次YOSHIKI的反應就是如此。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場風波就像是一齣喜劇:自視甚高的動畫界自己跑去碰觸了深埋的舊傷。雖然YOSHIKI本人可能根本沒有這個意思,但被觸動創傷的動漫迷們,內心的怨恨卻已根深柢固。

 這也難怪,當YOSHIKI在可以匿名的社群媒體上發聲質問後,整個社群就像是被鼓棒捅了的蜂窩一樣,鬧得沸沸揚揚了。

https://note.com/whensaramndrliv/n/n490d44b7ce43

【新聞】YOSHIKI宣布將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辦演出,並回應《膽大黨》官方的道歉聲明

YOSHIKI去年10月做了頸部手術……「現在大拇指和食指還是一直麻麻的」。

 X JAPAN的YOSHIKI在8月22日這天,於東京舉行了「YOSHIKI沙烏地阿拉伯公演 發表記者會」。他確定要在沙烏地阿拉伯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Hegra(瑪甸沙勒)」舉辦特別演出。

 這個地方過去只有像安德烈·波伽利、魯多維科·艾奧迪這些世界級大師才能登台。YOSHIKI 能接到邀約,是因為他的音樂活動在國際上備受肯定,雙方經過一年多的協商,才終於促成這場盛事。

 YOSHIKI自己也說:「能夠在這麼特別的地方表演,我真的感到很光榮,內心非常興奮!」

 去年10月,他因為頸部長期疼痛,還有左手手指會出現灼熱感,嚴重影響到演奏跟日常生活,所以動了植入人工椎間盤的手術。

 當媒體問到他現在的狀況時,他透露說:「我現在每天都在做特殊的訓練,鍛鍊脖子周圍的肌肉,好撐住頸椎的骨頭… 雖然真的很辛苦,但我幾乎每天都持續在做。」

 他微笑著說:「心情上也變得更積極了。有一陣子我曾經很低潮、很混亂,但為了這次的演出,我想要好好努力,現在感到很興奮,希望明年能全力以赴。」

 儘管之前曾公開表示手會麻,但這天他還是彈奏了鋼琴。

 YOSHIKI說:「我的大拇指和食指還是一直麻麻的。動完手術後,神經恢復好像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我只能試著去習慣它。那種摸到冰塊的感覺,如果一直想著它會覺得很痛苦,但我會試著無視這種痛感。」

 他堅強的表示:「我剛好停掉神經痛的藥物了。因為已經吃了很長一段時間,會讓我有點恍神。現在復健很順利,所以能以比較好的心情來面對(今天預定舉辦的)晚餐秀。」

https://topics.smt.docomo.ne.jp/article/tvasahinews/entertainment/tvasahinews-900171829


YOSHIKI談到動畫《膽大黨》的風波,並透露他與製作人的互動,表示「對話變得很積極」。

 說到YOSHIKI,就不能不提電視動畫《膽大黨》第18集裡,有一首配樂因為跟X JAPAN的歌實在太像,而引發軒然大波。

 事情的經過是,YOSHIKI在自己的X(原Twitter)上發文說:「這什麼啊?聽起來難道不是X JAPAN嗎?」接著他又困惑的表示:「咦?我對這件事完全不知情耶,這樣真的可以嗎?粉絲們,誰能告訴我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他接著又說:「這個製作團隊,如果事先打聲招呼就好了……」也透露自己的律師因此事緊急聯絡他。YOSHIKI說,他一開始知道這件事時,覺得很有趣,還笑了出來,但另一方面,律師們也告訴他說這可能有侵害著作權的疑慮,讓他忍不住想「接下來會怎麼發展呢?」並呼籲大家:「各位啊,這類事情啊,最好還是先主動聯絡相關人士比較保險喔。」

 之後,他在18日刪除了這一系列貼文,並發文表示「這次的事件,全部都交給相關人士處理」。代表他將問題委託給各方處理。

 結果在今天的記者會舉行期間,《膽大黨》官方X帳號上傳了一份聲明,針對這次的騷動道歉:「這次因為電視動畫《膽大黨》裡的樂曲〈Hunting Soul〉,給大家造成了困擾與擔心,在此深表歉意」

 聲明中也解釋了製作這首歌的來龍去脈:「這首歌曲是製作團隊懷著敬仰之心,希望能在動畫中表現出如同YOSHIKI先生與X JAPAN那般的熱量。同時在音樂演出上,也期望能契合《膽大黨》動畫的故事與場景,並進一步提升整部作品的品質,因此才創作了這首曲子。」

 聲明最後提到:「然而這次因為事前沒有想到應該要充分向YOSHIKI先生以及X JAPAN先解釋清楚,導致讓他們感到困擾,這絕非我們的本意,在此由衷致歉。至於權利方面的問題,我們也正在與相關單位進行建設性的協商。關於此事,我們已經和YOSHIKI先生進行過交流,並以此事件為契機,正共同思考著未來能展開怎樣具有創造性的合作。」

 記者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當被問到對此事的看法,YOSHIKI說:「我也嚇了一跳。當時想說自己如果能更圓融一點就好了,但還是忍不住把貼文發了出去。其實,之後《膽大黨》的製作人有打電話給我,我們的對話變得很積極正面。這件事讓我學到很多。能被他們這樣借鑒使用(音樂),我感到很光榮。雖然中間發生了些波折,但也因此有了很棒的邂逅。」

 我的創作在很多相關人士那邊都有版權,所以我跟他們說:『這件事全部都交給你們處理,我只要專注在創作上就好』。」

 我們進行了一場誠懇、也具有建設性的對談,讓我覺得心情很好,可以更心無旁騖準備這次的晚餐秀。雖然發生了這麼多事,讓大家擔心了,但真的很感謝你們。對於這次引起的風波,我非常抱歉。」

 YOSHIKI最後表示,這次的風波似乎已經平息,而他希望能專注在創作上。

 YOSHIKI身兼作曲家、鼓手、鋼琴家、時尚名人等多重身分,更是X JAPAN的團長,他的活躍範圍早已超越了音樂類型與國界。

 他將在今年11月20日,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奧拉區(AlUla),一個名為「Hegra」的世界遺產舉行特別演出。這是「Ancient Kingdoms Festival」系列活動「Hegra Candlelit Classics」的其中一環,過去只有像安德烈·波伽利和魯多維科·艾奧迪這樣世界級的音樂大師才能在這登台。這次YOSHIKI能成為其中一員,可說是莫大的榮幸。

 這場演唱會將在兩千年前古老的納巴泰人陵墓群前舉行,現場被數千支蠟燭的光芒包圍,將悠久的歷史與現代藝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YOSHIKI 以他獨特的搖滾與古典樂融合風格,在國際上獲得極高評價。他不僅在2025年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TIME100」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更是第一位在好萊塢中國戲院留下手印和腳印的日本藝術家,地位可說是無庸置疑。

 正因為他在全球備受肯定,沙烏地阿拉伯才會提出這次特別的邀約,雙方經過一年多的協商,才終於促成了這場演唱會。

 當YOSHIKI在記者會上宣布這項消息時,現場透過抽籤才能參加的粉絲們立刻爆出歡呼聲。對於這項全球只有少數幾人,而且是第一位日本人的成就,YOSHIKI謙虛的說:「我感到非常光榮。」



https://www.sankei.com/article/20250822-WRUVZMVOKVP35PYWYSQULNIJUU/

【新聞】《膽大黨》官方向YOSHIKI、X JAPAN和大家道歉

ORICON NEWS

 關於《膽大黨》歌曲風波,(官方)向YOSHIKI道歉,承認溝通不足並說明了事件的經過。至於權利關係,目前「正在進行協商」,並表示「正在共同探討未來具有創造性的合作」。

 電視動畫《膽大黨》於8月22日更新了官方X帳號,針對第18集裡出現的音樂,被指與某位藝術家的作品過度相似而引發爭議,發表了聲明並致歉。

電視動畫《膽大黨》第二季關鍵視覺圖
(C)龍幸伸/集英社・膽大黨製作委員會

 《膽大黨》在官方X上公布的聲明中提到:「這次因為電視動畫《膽大黨》裡的樂曲〈Hunting Soul〉,給大家造成了困擾與擔心,在此深表歉意。」正式對這場風波致歉。

 關於製作經緯,他們解釋說:「這首歌曲是製作團隊懷著敬仰之心,希望能在動畫中表現出如同YOSHIKI先生與X JAPAN那般的熱量。同時在音樂演出上,也期望能契合《膽大黨》動畫的故事與場景,並進一步提升整部作品的品質,因此才創作了這首曲子。」

 對於這次的爭議,他們表示:「然而這次因為事前沒有想到應該要充分向YOSHIKI先生以及X JAPAN先解釋清楚,導致讓他們感到困擾,這絕非我們的本意,在此由衷致歉。至於權利方面的問題,我們也正在與相關單位進行建設性的協商。關於此事,我們已經和YOSHIKI先生進行過交流,並以此事件為契機,正共同思考著未來能展開怎樣具有創造性的合作。」

 在聲明的最後,(官方)向大眾喊話:「對於造成YOSHIKI、X JAPAN以及廣大歌迷,還有《膽大黨》的粉絲及所有相關人士的擔憂,我們再次致上最深的歉意。同時,也懇請大家今後能繼續給予本作品溫暖的支持。」

 這次風波的起因,來自《膽大黨》第18集裡登場的一首高速搖滾曲〈Hunting Soul〉,由角色HAYASii演唱。這首歌的作詞、作曲與編曲由永井聖一負責,製作人是牛尾憲輔,主唱是谷山紀章,吉他則由Marty Friedman演奏,鼓手是Chargeeeeee…,貝斯手則是わかざえもん。官方還公開了歌詞版MV,並在官方網站上強調這是一首「傾注了相當大心力製作的歌曲」。

 對此,YOSHIKI日前在自己的X上發文表示:「這是什麼啊?聽起來難道不像X JAPAN嗎?」接著又寫道:「咦?這件事我完全不知情耶,這樣真的可以嗎?各位粉絲,快告訴我到底發生什麼事了。」語氣中滿是困惑。他還補充道:「這個製作團隊,如果事先打聲招呼就好了……」同時透露,自己也因為這件事收到了律師的緊急聯絡。

 YOSHIKI表示:「一開始看到的時候,覺得有點好笑還笑了出來。」但同時也寫道:「結果律師們也聯絡我,說這可能涉及著作權侵害,不知道接下來會怎麼發展呢。」並呼籲大家:「各位啊,這類事情啊,最好還是先主動聯絡相關人士比較保險喔。」



抓幾則網友回應:

.「連事前說明都沒想到就做」的時候,我覺得很難說是出於尊敬啊。現行製作方的道德認知似乎還挺低的。可以學學麥當勞最近的例子,今後就算是宅圈業界人士,也要牢記這不是同人作品,必須嚴肅對待版權和授權問題。

.並不是沒有想到X JAPAN,但從作品本身就能看出,完全不是那種被說成抄襲的低俗作品。如果YOSHIKI願意參與下一首HAYASii的樂曲,我覺得也有機會挽回形象。

.即使帶著敬意,如果YOSHIKI覺得角色被搞笑化、形象被誇張呈現而感到難受,那也沒辦法。這部分道歉是理所當然的,而官方也承認了自己沒想到事前要報備、取得許可的錯誤。如果事前有先溝通,第18集播出的時候,YOSHIKI大概會心裡想「啊?原來這就是我嗎?」然後反應可愛,還可能變成溫馨的新聞呢。

.YOSHIKI本身就有「因為咖哩太辣所以翹掉彩排」、「因為淋浴水太燙所以翹掉拍攝」這種奇葩經歷,所以這次大概也是被律師說服了吧。這次事件,整個弄得很複雜的那位律師應該負全責。不過總之,事情能朝好的方向發展,還是值得慶幸的。

.〈Hunting Soul〉本身就是神曲,製作方完全沒有錯,希望他們能繼續這樣努力下去。

.對YOSHIKI也好、X JAPAN也好,我完全沒興趣,看完動畫後心裡只有「好熱血、好棒的曲子啊」這種感覺。就算把那些被拿出來討論的問題加進去考慮,我也只能想「蛤?」而已。這根本就是老人家的吹毛求疵吧。

.從法律角度來看,其實完全沒問題。YOSHIKI只是想從自己的粉絲群那裡得到反應罷了,每次得不到預期的回應,就會發一些挑動性的推文來煽動粉絲。林的那件事,剛開始他自己也是很開心的啊。我倒是很擔心這會不會對龍幸伸的創作造成負面影響。

.不過如果一昧事前先取得許可的話,我覺得也有可能被說「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好像高人一等,甚至忽略了《膽大黨》作品整體感,最後變得怪怪的。而且原作裡,HAYASii之後還會再登場,所以動畫裡等他們再次出場的時候,我會有點擔心。

.不管過程如何,既然雙方已經找到折衷點並達成共識,我覺得也沒必要一直挑毛病啊。製作委員會,之後也請繼續加油!

.從著作財產權的角度來看,確實沒問題,但著作人格權的灰色地帶很大,也正是因為這樣,作者的權利才受到保障。……我是這樣理解的。能夠妥善顧及原作者,我覺得這是件好事。

.旋律又不像,我其實不太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不過,如果說YOSHIKI自己的音樂完全沒有受到西洋金屬影響、也從沒做過任何致敬的話,那倒還說得過去,但實際情況應該不是這樣吧。

.蛤,真的事前完全沒有說明嗎!?!?這麼講究的人竟然會有這種事!?Σ(゜ω゜)

.關於這首曲子,我覺得是對某個知名樂團非常敬意的原創作品。不過呢,因為影像裡有個看起來很像那樂團的樂手在演奏,所以或許需要針對「人」而不是「曲子」先聯繫一下吧。我從這首曲子裡感受到深深的「愛」,個人是非常讚賞的。接下來也會繼續支持你們!

.我能理解想要支持《膽大黨》這邊的心情,不過,我覺得官方以「在尊敬的表現上有不足」這種形式來道歉,其實讓人感覺蠻正面的。可能很多人對YOSHIKI的反應皺了眉頭,但我認為那些反應,對YOSHIKI本身也可能是一種學習吧 —— 這是我的個人見解,與事實切開來看的話。

.被事後出現的權利方逼著下跪道歉確實很辛苦,不過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也只能道歉了啊。我個人對那些把原作的氣氛和表現完整呈現在動畫裡的工作人員,抱持著滿滿的敬意。

.我覺得這次事件只是個意外,但是看到那些心懷不軌的人對作品的誹謗中傷,讓我對他們產生了厭惡感,結果竟然連同在看同一部作品的我,也無法單純享受它了。

.如果真的非常尊敬的話,應該事先取得YOSHIKI的同意才對;而YOSHIKI那邊,也應該抱著「嗯,有點像哦,但也無妨啦」的態度收場。雙方,其實只是尊重不夠而已。

.如果要說有問題的話,我覺得應該是那個以X JAPAN成員為原型的角色部分,而不是樂曲本身。要是那首曲子算是〈紅〉的改編版,那世上許多流行曲大概都算是改編版了啊。不管怎麼說,YOSHIKI真是~無聊透頂!!!!先把X JAPAN的活動好好做完再說吧。

.這個嘛……應該算是超線了吧。我覺得致敬本不該成為傷害人的工具。不過這次只是對方一直在挑釁而已,《膽大黨》也不能被差別對待啊。希望能順利解決吧。

.粉絲們沒什麼好爭的,因為雙方都做得不好。人情世故上,製作方應該事先打點好,這是不成文的尊重。YOSHIKI也應該用一句「WE ARE X!」展現氣度,有權利問題再私下找對方瞭解就好,這樣搬到檯面上聚集粉絲,給對方下馬威也很難看。

.尊敬對方就一定非要事前說明嗎……設計界也是一樣,抄襲作品當然不行,但致敬作品又是另一回事。有尊敬的心,把元素稍微借用,但不是完全照搬,如果能同時展現出原創性,我覺得應該給予自由空間去發揮。這個只要是製作委員會的決定,我認為就沒問題了。

.老實說,真的很像的地方也就只有「お祓いだぁぁぁ!」那一段,整首曲子其實完全是原創。

.以後大家要致敬可能就會變成「要先跟YOSHIKI講一聲才行」(或者可能就乾脆不要致敬了)。

.看漫畫的時候就想說「這不就是X JAPAN嗎…」。真的很期待動畫裡音樂要怎麼呈現,但居然沒先跟YOSHIKI說,就像同人宅搞出來的東西一樣。堂堂一家大出版社居然還敢這樣態度,真的是有點瞧不起人啊。

.欸,原來那個還要拿去上架賺錢啊。怪不得不行啊w 我還以為只是劇中使用的惡搞而已。不過要做到那麼明顯的致敬,至少事前打個招呼也是應該的啦。

.即便著作權已經轉到唱片公司,作詞作曲的YOSHIKI先生仍保有著作人格權,所以對相似的作品提出意見的權利仍然存在,這一點絕不能忘。

.好歌沒錯啦……但我猜曲子製作團隊裡總有一兩個人會提議:「要不要事前跟YOSHIKI說一下比較好?」結果被製作委員會的高層否決了吧?如果真心尊敬YOSHIKI,應該也知道他對一首曲子投入的熱情和時間都是出了名的啊。換成迪士尼那種對象,應該早就會去取得許可了吧?

.YOSHIKI都被炮轟多久了,這道歉聲明來的有點晚了吧。

.對於在X上大吵大鬧的YOSHIKI,我只能有「這是怎麼回事」的感想而已。如果是私下好好討論、然後才發出這次的道歉文,我還能理解…但是因為這場騷動,感覺就像是「被逼著道歉」一樣…

.什麼「沒有相似之處」之類的護航,說實話有點離題。歌曲先不說,光看角色,確實是在惡搞X JAPAN。至於是否真的嚴重到非得發道歉文不可,這點就令人存疑了。作品中的描寫還是能感受到對他們的尊敬,如果要處理問題,也完全可以私下協商解決,事情就能圓滿落幕。

.對啊,本來還可能成為讓不認識X JAPAN的年輕世代想去聽聽看的契機,結果自己把形象搞壞了,真是太可惜了。

.我覺得這次的事情,本來就是應該再三確認、向相關各方打聽清楚才對。可是,要是就因為那個說什麼版權不版權的,我看大部分樂團都要先去向披頭四申請許可才行吧!?

.那他會怎麼看Helloween呢?w 會不會想說「你們是不是抄我」啊?ww 要拿原型來講的話,根本沒完沒了啊~

.如果YOSHIKI說了「律師那邊有聯絡,不過你們那邊不用擔心,動畫、樂團、視覺效果都放手去做吧」這種應援訊息,而動畫方回說「不好意思沒先取得許可,這是致敬、表達尊敬的場景」之類的對話,那就完美雙贏了呢。


【轉譯】扎根於日本動畫中的「致敬」 ── 以這次《膽大黨》風波為契機,重新思考界線應該怎麼劃分

原作/川崎龍也

 2025年夏,動畫《膽大黨》第18集裡登場的一支虛構視覺系樂團「HAYASii」,他們在劇中演唱的歌曲〈Hunting Soul〉,因為被認為強烈讓人聯想到日本搖滾樂團X JAPAN的代表曲〈紅〉,在SNS上引發了巨大騷動。

 這已經不只是某部作品的單純演出,而是觸及到日本動畫與次文化中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致敬」與「惡搞」創作文化,同時也在拷問數位時代裡智慧財產權該如何存在、如何被看待。

 這場風波的核心人物,就是X JAPAN的領導者YOSHIKI。一開始他在SNS上輕描淡寫的回應:「聽起來難道不像X JAPAN嗎?」他看起來甚至還有點覺得有趣。

 但在律師和工作人員提醒之後,他不得不提及可能涉及著作權侵害,事情也就瞬間從單純的個人敬意,轉變成嚴肅的商業問題。YOSHIKI說過一句「如果有事先打聲招呼就好了」,顯示在他心裡,比起法律上的對錯,更讓他失望的,是創作者之間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和尊重。

 最後,劇中的歌曲〈Hunting Soul〉發展到被迫在串流平台下架。雖然並沒有被法律明確判定為違法,但SNS上的輿論壓力與相關人士之間的不信任,直接影響了商業判斷,最終讓作品的表現被喊卡。

 這件事凸顯出一個現實 ── 日本動畫與次文化長久以來所依靠的「默契式共識」,在SNS的即時傳播和全球化的商業規範下,已經越來越難以成立。這無疑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事件。

 說白一點,「致敬」、「惡搞」和「抄襲」的界線本來就很模糊。致敬是帶著敬意去引用,藉此產生文化上的對話;惡搞則是以諷刺或幽默為前提,透過讓人意識到原作的存在來成立;而抄襲則是未經允許就直接複製,還當成自己的原創來發表,這就是不當利用,法律風險極高。

 回顧日本的動畫史,早就充滿了數不清的致敬場景。像《新世紀福音戰士》裡,就用過讓人聯想到《第七號情報員續集》主題的配樂;《K-ON!輕音部》裡,也模仿過Nirvana、The Who等實際存在樂團的表演;《阿基拉》裡金田騎摩托車的煞車演出,更是被後來眾多作品一再引用。這些都成為滋養文化的豐饒養分。

 《死亡筆記本》裡把名字寫進筆記本的橋段,後來更演變成惡搞或迷因,在各種不同語境下被消費,堪稱一個典型例子。隨著網路和SNS的普及,這股潮流開始加速,原本只是在少數粉絲之間的趣味致敬,瞬間就能擴散成大眾性的迷因。致敬因此不僅是敬意的表達,也逐漸被消費成一種行銷手段。

 從法律角度來看,日本的著作權法並沒有像美國那樣的「合理使用」規定,因此判斷時會以是否符合「引用要件」作為基準。過去的判例也顯示,若要讓惡搞或致敬被認定為合法,必須滿足「主從關係」或「明確區隔」等嚴格條件,始終處於灰色地帶。

 就《膽大黨》這次的案例來說,因為旋律及和弦進行並不相同,所以一般認為侵犯著作權的可能性不高;但在視覺與演出的相似度上,卻可能觸及「同一性保持權」的問題。正是這種文化與法律之間的縫隙,才構成了這場風波的核心。

 此外,數位時代的即時性與營利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過去的默許文化。在以前,同人誌或二次創作受到告訴乃論罪原則的保護,作為粉絲活動通常被默許。然而,隨著串流與SNS帶來的收益機會擴大,未經授權的使用開始直接連結到經濟損失,權利者也不得不採取行動。致敬與惡搞,便開始從自由玩樂的領域,轉變成與法律和商業風險相伴的、不穩定的領域。

 這次風波凸顯出的,是創作中的愛與敬意,很容易被誤解為輕率的剝削,存在相當的危險性。YOSHIKI所希望的那一句話,正是基於互相尊重的精神,也是文化健康傳承不可或缺的要素。未來的創作活動中,除了徹底做好法律風險管理之外,權利者、創作者與粉絲之間,更需要建立起高度透明的溝通。

 基於愛與敬意的創作文化,圍繞《膽大黨》的這起事件,成為傳承到未來的重要契機。不只是鑽法律灰色地帶,更要建立以事前確認與對話為前提的新型生態系統。這並非限制表現自由,反而是為了讓創作者與權利者都能安心活動,踏出的重要一步。

https://realsound.jp/movie/2025/08/post-2129803.html

【轉譯】惡搞LUNA SEA的麥當勞廣告上線了,很難不跟YOSHIKI的「膽大黨事件」比較一下...

原作/Vampire's Talk

 LUNA SEA官方認可的翻彈樂團LUNA CHEE,在麥當勞新廣告裡表演了「チーチーROSIER」!小梗滿滿,直接把廣告炒到最高境界!不禁讓人拿來跟YOSHIKI的「膽大黨事件」比較一下……

 一開始那個「チーチーチーチチー」就讓人笑翻了。

 模仿成員挑的也很棒,服裝造型完全向原版MV致敬了,連J的「遺書段落」也完美重現(像是Cheese is the trigger、Cheese only knows、Mother of Cheese、Cheese bless you之類的,連NEVER SOLD OUT都笑翻),最後的「タラッタッタッター」還帶點SUGIZO風格的彈奏,真的超讚。

 不是「LUNA(月見漢堡)」那邊,而是「SEA(CHEE=起司)」那邊啊。

 還公開了RYUICHI對TAMUTAMU進行唱歌指導的幕後畫面,以及全員一起看影片的場景。

 LUNA SEA、麥當勞、SLAVE全員都開心,簡直就是名副其實的「快樂套餐」!


 幾個月前,麥當勞就曾經把X JAPAN的〈紅〉拿來做「照燒日本」的廣告使用。


LUNA SEA「官方認可」的麥當勞
vs.
YOSHIKI「非官方認可」的膽大黨

 確實,如果沒經過許可,就把チーチーROSIER這種東西拿去用,會是很麻煩的事(就像上次影片提到的,其實歌曲本身並沒有那麼像)。

 這次的處理方式雖然覺得有點可惜……但從中長期來看,其實是「保護YOSHIKI和X JAPAN品牌的意識」。

 未來大家(要致敬)可能就會變成「要先跟YOSHIKI講一聲才行」(雖然可能就乾脆不要致敬了)。

 SLAVE明天開始每天都去麥當勞吧。

 這種小眾企劃,如果我們不支持,還能指望誰來支持呢。

【新聞】2025年最轟動的動畫插曲剛被腰斬

原作/Hannah Diffey


 超夯動畫《膽大黨》第二季氣勢如虹,不過其中一個最火紅的橋段卻瞬間變成法律惡夢。由虛構樂團HAYASii演唱的插曲〈Hunting Soul〉,在第18集登場後一炮而紅,人氣急速竄升。不但在YouTube上突破千萬點閱,還成了粉絲們口耳相傳的「除靈神曲」。

 然而這股熱潮卻戛然而止。8月中旬,這首歌突然從日本主要的串流平台下架,包括Apple Music、Spotify和Amazon Music都已不復見。雖然官方沒有發表任何聲明,但根據@YoshikiOfficial在X上的說法,外界質疑〈Hunting Soul〉與傳奇搖滾樂團X JAPAN的經典名曲〈紅〉過於相似。如今事件已經牽扯到律師介入,讓粉絲們心頭一片惶惶,不知道這首歌還有沒有重見天日的機會。


《膽大黨》爆紅神曲一夜之間遭下架

 〈Hunting Soul〉不只是動畫裡的一段插曲,而是一場盛事。吉他部分還請來Marty Friedman助陣,加上虛構樂團本身就是以X JAPAN成員為藍本打造,整段表演既像致敬,也是一場視聽盛宴。粉絲一致盛讚那一集是《膽大黨》的巔峰時刻,動畫所呈現的音樂場景,更把作品的靈異張力推到最高點。

 但這份致敬或許踩得太深了。就在該集播出後沒多久,X JAPAN的YOSHIKI就在社群平台上表示,他對這首歌和自家樂團音樂的相似度感到意外。起初他還覺得有點好笑,但後來卻透露已有律師聯繫他,要評估是否涉及版權侵權。這番話立刻在動畫圈投下震撼彈,也讓外界開始質疑:製作方當初究竟有沒有拿到正規授權。

 這首歌突然下架,更是火上加油,引來滿天猜測。現在在Apple Music、Spotify等平台只會跳出錯誤頁面或空白欄位,就連跟Sony掛鉤的Mora也把曲目撤掉。如今粉絲唯一還能「官方」聽到〈Hunting Soul〉的地方,就只剩下YouTube,上面的數百萬點閱暫時還安然無恙。


《膽大黨》的〈Hunting Soul〉到底是致敬還是侵權?

 這場爭議的核心,其實就是「靈感」和「未經授權的借鑑」之間那條細細的界線。在動畫界向真實樂團致敬並不罕見,YOSHIKI自己也承認過,過去有不少作品向X JAPAN致敬過。但他指出,之前那些製作都是事先跟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確認過的。《膽大黨》的製作方是否也走了這一步,至今仍然不明朗。

 這情況尤其尷尬,因為雙方都跟Sony Music有關。X JAPAN的〈紅〉版權在Sony Music Publishing手上,而〈Hunting Soul〉則是由Sony旗下的Milan Records發行(譯註:總監製牛尾憲輔也隸屬Sony Music Artists旗下)。如果真的沒拿到授權,這場衝突可能不是出於惡意,而更像是在同一個企業體系內的溝通失誤。

 儘管局面混亂,YOSHIKI並沒有完全拒絕和解。他甚至透露自己想看《膽大黨》,還表示希望邀請製作團隊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上公開聊聊這次致敬。不過眼下〈Hunting Soul〉的命運仍懸而未決,它既是2025年最受歡迎的動畫歌曲之一,也成了警示故事 —— 搖滾傳奇踩得太近會有什麼後果。

【新聞】YOSHIKI透露對動畫中樂團名稱的複雜心情:「我知道他們沒有惡意,但還是讓我心痛。」

    X JAPAN的YOSHIKI在18日更新了「X」(也就是以前的推特),發文提出了對動畫《膽大黨》裡登場的樂團的一些疑問。

    在8日播出的這集動畫裡,有一支自稱「HAYASii」的金屬樂團,熱唱了一首名叫〈Hunting Soul〉的歌曲。因為那個上半身赤裸的鼓手,加上歌曲的曲風,讓YOSHIKI忍不住發文:「這什麼啊?聽起來難道不像X JAPAN嗎?」結果立刻引發熱議。

    另外,關於這個樂團名字「HAYASii」,YOSHIKI一開始還是笑笑帶過:「這該不會是我的『林』吧?🤣笑」。但在今天的發文裡,他卻沉重的寫道:「仔細想想,這不就是我的姓氏嗎?還是說是我自殺身亡的父親的名字?關於版權或肖像權的部分,有很多公司在處理,我也交給他們負責。不過,這件事我們是不是該直接談談?」

    他又補充說道:「在有關我的書出版之前,我一直只以“YOSHIKI”自稱,因為直到現在,我都無法真正面對父親自我了斷這個事實。所以一直把‘林’這個姓隱藏起來。心情真的很複雜……我知道大家沒有惡意,但心還是很痛,不知怎麼的眼淚就流下來了。」透過這番話,他也坦白了自己當初刻意避談「林」這個姓氏的原因。

    接著,他又用英文寫下:「我很長一段時間都討厭自己的姓氏。或許到現在還是如此。因為我的父親拋下我,選擇自我了斷。即便如此,我仍然深愛著他。我曾經想要改掉這個姓氏,但家人堅持保留下來。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故事。」



PS. 下午2點30分,YOSHIKI推特上所有跟《膽大黨》相關的貼文均已刪除。下午2點44分,YOSHIKI再度發文:「這次的事情,全都交給相關人士處理。」

在Instagram直播中,對於「HAYASii」只是「囃子」(日本傳統伴奏音樂)的說法,YOSHIKI回應說:「難道不是我的林嗎?如果不是我的林,那很抱歉。我好像是在睡夢中發了推文。我正在反省。」

關於動畫,他說:「我真的想看啦,只是一直沒時間。」他還說:「我沒有生氣喔,我只是嚇了一跳而已。」他還打比方說:「就像你開車時突然有人衝出來,你就會嚇得大叫『搞什麼!?』,結果引起了一陣騷動。」最後他道歉說:「抱歉把X (Twitter) 鬧得沸沸揚揚。以後還是不要在半夢半醒時發文了…」

當年那些夢寐以求的籃球鞋

各位七年級生,這些NBA球星的鞋子你們還記得嗎?

當年所有學生的夢幻逸品

只要穿了任何一雙到學校,就是人氣的保證啊~

我也穿過其中幾雙

真是懷念...


Air Jordan 7 OG 'Olympic' 1992



Air Jordan 9 OG



Air Authority 'Black Concord'




Air Max2 CB '94


Air Jordan 10 OG 'Powder Blue'



Air Zoom Flight 95 'White Black'



Kamikaze 2 OG 'Sonics' 1995



Air Jordan 11 OG 'Concord' 1995



Air Max Penny 1



Air Zoom Flight Five 'Black Lapis'



SHAQNOSIS OG



Air Penny 2



Air Jordan 11 OG 'Bred' 1996



Air Jordan 11 OG 'Columbia'



Air Jordan 12 OG 'Taxi' 1996



Air Pippen 1



Air More Uptempo



Air Foamposite One OG 'Royal'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