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X JAPAN《ART OF LIFE》所謂的藝術是什麼?拒絕與他人共存的怪物

 嗨,我是Simacky。

 今天我們來談談X JAPAN於1993年發行的《ART OF LIFE》。

 該稱它為專輯呢?還是單曲呢?

 從出道起就一直打破音樂產業既定慣例的X,又一次帶來了這樣超越常規的作品。

 這張專輯到底有多特別?

 我們會好好談談!


《ART OF LIFE》問世前的痛苦過程

 這張專輯是在1993年發行的,但事實上,YOSHIKI創作這首歌是在1989年的《BLUE BLOOD》巡演期間。

 通常來說,光是去演奏一首X的曲子就能把人弄得精疲力竭,更別提連續兩小時演奏X那種超激烈的音樂,這已經是場奇蹟了。更何況,如果把這樣的演出擴展成一長串巡迴演出,那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如果是我大概會昏倒吧。

 1989年11月23日,澀谷公會堂演唱會,

 在表演完鼓手獨奏後,YOSHIKI真的昏倒了,演唱會被迫中斷。

 剩下的巡迴演出全部取消了,只能延期舉行。

 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當時因過勞、上半身腫脹,導致肺部受壓,呼吸也變得困難。

 即使面對這樣的情況還能堅持下去,這需要怎樣的精神力?

 順帶一提,我是位鼓手,但就只是從頭到尾打完一首〈紅〉的鼓,也是極端困難的。

 然後,YOSHIKI在醫院的病床上靜心了一段時間,就是這樣開始創作了這個作品。

 所以,相當早的時候,就有許多死忠X粉絲知道這首大作品的存在。

 而接下來的專輯《Jealousy》,原本計劃把〈ART OF LIFE〉收錄進去,成為雙碟專輯。

 不過,《Jealousy》的製作卻撞上了極大的難關。

 TOSHI發不出任何聲音了,不得不進行喉部手術...

 更糟的是,當TOSHI手術回來後,接下來又是YOSHIKI因椎間盤突出的劇痛而倒下。

 錄音的壓力逐漸疊加。

 最後,原本預計收錄的〈Sadistic Desire〉、〈Standing Sex〉以及〈ART OF LIFE〉三首歌被擱置了。

 1991年7月1日,發行了第三張專輯《Jealousy》。

 接著,未收錄的〈Sadistic Desire〉和〈Standing Sex〉兩首歌,很快就以單曲的形式發行了,但是從這時候開始又出現了困難。

 那時候的感覺,無論你等多久,〈ART OF LIFE〉都不會問世。

 這段期間也遇到了一些麻煩,

 除了把目標放在進攻美國市場、唱片公司的移籍、貝斯手TAIJI的離開、尋找新的貝斯手等問題外,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 —— 


YOSHIKI的完美主義

 就是這樣。

 在此之前,還有來自唱片公司的壓力。

 「成本太高了,錄音室只能用到某月某日為止。」

 有一個明確的截止期限。

 不過,那時的YOSHIKI因為自掏腰包買下洛杉磯著名錄音室「One on One」,所以我想他不必那麼在意截止日期,對吧?

 他一直堅持到能完全滿意這首新歌為止。

 最困難的部分,是錄TOSHI的歌聲,歌詞有很多頁,但YOSHIKI讓他一遍又一遍的重唱。經常是錄了一整天,結果一句滿意的歌詞都錄不下來。

 YOSHIKI不滿意TOSHI的英語發音。

 最後,TOSHI的喉嚨腫了,聲帶都打不開的時候,YOSHIKI甚至請醫生來錄音室,用注射的方式把喉嚨撐開,繼續錄音,據說在錄音期間導致了眩暈等副作用。

 這種情況持續了八個月,你能想像嗎?

 ...光是想到這一點,都讓人背脊發涼。

 YOSHIKI也為了防止頸椎劇痛再次發作,戴著石膏繼續打鼓,據說因為看不到下方,所以在錄音時也不看著鼓了。

 難道為了創造出怪物般的專輯,他們必須像修羅一樣奮戰嗎?

 真是地獄。

 錄音宣告結束後,聽完做好的《ART OF LIFE》,這兩個人抱著哭了。

 然後他們大喊著「哇哦~終於完成了!!」之類的話,

 接著高興的把「One on One」錄音室裡砸得一團亂。

 這件事還登上了洛杉磯當地的新聞(笑)。

 所以從開始製作到終於發行,整整花了三年七個月的時間。

 YOSHIKI提到了不能收錄在《Jealousy》中的原因。

 他說:「〈ART OF LIFE〉拒絕與其他歌曲共存。」

 ・・・・・・・・・・

 ・・・・・・・・・・

 「嗯…那個,這不是取決於你的處理方式和心態嗎?」

 我相信我不是唯一想這麼吐槽他的人。

 能像YOSHIKI那麼帥氣的說出「因錄製時間不足而不能收錄」的話,

 這種自信也只有他了。


這是搖滾樂界裡藝術追求的巔峰之作

 在眾多藝術家中,提到X的團長YOSHIKI,我想你可能會感受到他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氛圍。

 他那種太過自由的氣息,或者說有點天然呆的地方,還有那些傳聞中的傳奇故事,都彷彿在述說著他的特別之處。

 不過啊,我覺得追求藝術的人都有點怪怪的,這是常識嘛。

 聽了這張《ART OF LIFE》,就更覺得如此了。

 這種作品大概只有超出常識範圍的人才能創作出來吧。

 雖然是第四張錄音室專輯,但裡面只有一首歌。

 不是像組曲那樣將歌曲分開,而是只有一首歌,長達30分(確切的說是29分00秒)。

 不像王子(Prince)那樣把10首歌都串在一起,弄得無法跳過一樣,這不是在搞惡作劇(笑)。

 就是一首純粹的曲子。

 我剛才為什麼說「追求藝術的人都有點怪怪的」呢?因為我預料會引起相當大的反彈。

 來自粉絲嗎?

 不,不是。

 而是唱片公司

 通常,音樂專輯在發行之前,會先推出主打歌,然後在有線電視、音樂情報節目、廣播電台等媒體上播放。

 然後他們會到音樂節目上露臉,做各種宣傳活動,就是為了推動專輯的銷售量。

 但問題是?

 只有一首歌,所以沒有主打歌可以推(笑)。

 而且嘛,這首歌既可以算是專輯,也可以算是單曲,但這樣長達30分鐘的歌,你能在有線電視或廣播電台上播放嗎?

 完全播不了啊。

 這就意味著宣傳會很難做(或許只能做廣告片吧)。

 這樣的東西,唱片公司大概不太願意賣吧。

 所以唱片公司會要求藝人提供「適合電台播放的3至4分鐘歌曲」。

 不過,X從他們的主流出道單曲〈紅〉開始,一直都在推出超過6分鐘的作品當主打歌。

 他們已經完全無視這個了。

 在音樂產業的規範下,他們從來不會去扭曲自己的藝術作品。

 但不知怎麼搞得,這些都賣得挺好的。

 能發行這樣的東西,又能賣出成績,我想只有實力超強的音樂家才能辦到。

 我覺得,X之所以能在發行第三張專輯《JEALOUSY》的第一週就賣出百萬張,是因為他們的銷售能力,而且可能也是經過一系列和公司高層艱苦協商的會議後,才終於得以發售的吧。

 這種堅持自我意志的精神力真是厲害,但連音樂家的固執自我,像是「絕對不會縮短一分鐘!」這樣的自尊心也讓人佩服。

 藝術就是要「不受周遭條件約束」,是這樣的精神吧?(笑)

 YOSHIKI說:

 「一首歌只有3到4分鐘,那是為了唱片公司的方便,而不是為了做出好歌的。」

 YOSHIKI說了一句經典名言!

 完全就是一針見血啊!

 為啥這個人說的話一句句都這麼帥氣(笑)。

 但其實,能說這種瀟灑的話,大概是因為最後還是賣得挺好的吧。

 因為《ART OF LIFE》的銷售量可是有52萬張呢。

 連發單曲、電視現場演出都做不了,這樣難以宣傳的麻煩作品竟然能達到金唱片銷量?

 這就是X的厲害之處,他們有能力將本來不太適合普羅大眾聽的高藝術性作品,推廣到普羅大眾的層面。

 這就是X改變時代的能量啊。

 這種事情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YOSHIKI一直堅持著「美」,將一切都露骨呈現出來的作品

 雖然這是以X的名義發表,但其中帶有YOSHIKI濃厚的個人風格。

 這首歌完全就像是把YOSHIKI的人生觀直接注入到音樂中的怨恨之曲。

 為了讓你了解這份怨恨有多可怕,我來告訴你,當年我讀高一時聽這首歌的情況。

 我在它發行之前就聽說過了,

 「X有一首絕世的藝術作品哦,整首歌長達30分。而且聽說YOSHIKI的整個人生都寫在這首歌裡面耶。」

 光是聽到這樣的介紹,你肯定會緊張吧?

 完全不是那種輕鬆聽聽就行的作品,感覺好嚴肅啊。

 在播CD之前,我這輩子只有那一次感到這麼緊張。

 「到底能不能一口氣聽完長達30分鐘的歌?」

 我有那種焦慮。

 一開始的感覺就是「好快!」。

 有30分鐘長,但會不會像古典樂一樣有大展開,我當時也這麼想。

 但結果卻是X慣常的風格全開,直接狂奔而去。

 那時候我正是精力旺盛的高中生時期,聽著〈紅〉打著空氣鼓,聽著〈Orgasm〉或〈I'll Kill You〉甩頭甩到脖子發麻。

 以前,我是憑藉著「音樂的快慢」來判斷好不好聽,

 「這曲子感覺挺沉重的,應該要仔細聽聽才行吧…」

 我當時擔心著,然後卻意外是快速的旋律!

 但是,當時我相信,X最大的魅力就是速度,可是…

 這風格完全不會讓你想甩頭晃腦。

 這就是《ART OF LIFE》的「重量感」

 就算是同樣的速度,也跟〈Orgasm〉或〈X〉完全不同。

 完全不會讓你有那種可以輕鬆聽的感覺。

 絕對不是件簡單的事情,超級嚴肅。

 在舖天蓋地的緊張感和洶湧的旋律大海面前,我連動一下都不敢。

 真是不得了啊,居然能想出這麼多的旋律,接二連三的旋律像波浪一樣攻擊著你。

 TOSHI的聲音和《Jealousy》完全不同,已經太過精煉,聲音品質已經踏入了「國寶級」的領域。

 一開始,似乎告一段落了,安靜的鋼琴獨奏開始了,

 我以為事情會平靜下來,但這作品中最大的挑戰『不協和音的風暴』卻突然襲來。

 雖然幾乎是即興演奏錄製的,但實際上是精心思考過的,各種鋼琴模進像海嘯一樣襲來。

 並不是憑著情緒去擊打琴鍵,而是所有音符都精心考慮過,要表現出那種瘋狂。

 「這才是真正的搖滾表演!」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不需要鋼琴獨奏」,

 但我的想法完全不同。

 就是得這樣才行。

 為了表現YOSHIKI的人生,這作品裡沒有一秒是多餘的。

 那些覺得不需要鋼琴獨奏的人,最好從一開始就不要聽。

 對,可以說是沒有資格去面對這作品

 在這部作品中,讓我最起雞皮疙瘩的,是鋼琴獨奏的極致混亂部分。

 從鋼琴獨奏結束的那一刻起,交響樂就像溫柔的愛一樣,溫暖的包裹著、引導著,給人一種美麗的感覺。

 我想,如果沒有瘋狂,就無法完全描繪出愛的深度。

 這種感情投入的程度,在X所有作品裡是非常罕見的,這已經被許多名曲所證明了。

 在我國中時,〈紅〉和〈Silent Jealousy〉等歌曲中所蘊含的激情,足以改變我對人生的看法。

 但是,這些名曲明顯與本作不同

 有時候人們會說這就像是〈Silent Jealousy〉的加強版,但基本上完全不一樣。

 因為它們所存在的『層次』根本就不同

 之前的歌曲也許還有點『娛樂』的層次,而這作品完全是『藝術』的層次

 剛才提到,長約10分鐘的鋼琴獨奏,可以說把這作品帶入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境界

 所以,如果用之前的感覺隨意靠近,你就會被燙到。

 「X的歌我都超喜歡的喔~」這種「我跟X很熟」攀關係的心態,在這裡是一點用都沒有的。

 就像在車站碰到老朋友,

 「喂喂,是我啦!高中一年級的時候跟你同班!」

 就算你很友善的走近,

 他也會用一種極度冰冷的眼神看著你。

 眼神跟以前完全不一樣。

 渾身散發出「不是一般人」的異樣氣息。

 就像在想「這、這傢伙不是我認識的那個人(X)啊……」一樣。

 這是什麼樣的老朋友啊(笑)。

 這還是X,沒有錯啊,但是和之前的X完全不同了。

 而且你會有一種被迫面對『人類的根本問題』的感覺。

 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點意識到的問題,但通常都選擇避而不談、閉上眼睛不去看,

 聽這首歌的感覺,就像是突然有個超臭的東西被放到你面前一樣,你想躲也躲不了。

 舉個例子,就像以前一個人住的時候,電鍋裡還剩下半鍋飯,你雖然心想「放著會不會不太好?」但還是放著不管,放了整整三個月,直到有一天爸媽來家裡,看到電鍋裡的慘況時,突然拿到你眼前質問一樣……

 「唉呀~~~~!!我不想看到這東西……」

 好啦這比喻有點扯(笑)。

 別把「根源的問題」跟「發黃的剩飯」混在一起。

 這部作品不是為了娛樂的。

 「一旦踏入某個領域,就已經不再是娛樂了吧?」

 這就是所謂的『某條界線』被X跨越了。

 以格鬥技來比喻,如果帶著手套互相拳打腳踢,遵守規則的比賽 = 表演 = 娛樂。

 但是,如果沒有手套,可以任意刺眼睛、踹下體、勒脖子等動作,那就不是別的,妥妥是一場「生死搏鬥」了吧?

 這不可能是娛樂。

 現代音樂基本上就是流行音樂,換句話說,就是娛樂。

 搖滾樂就屬於娛樂這一類。

 但這次的X是不戴手套的。

 一般來說,唱出心境的歌曲也不外乎是在「喚起共鳴、讓人開心」這種娛樂的範疇之內啦。

 但是,這部作品違反了「不可超越這個範圍」的娛樂禁忌。

 它太認真了。

 完全不會期待像是「對吧?你也懂吧?」這樣的共鳴。

 它只是描繪了一個痛苦喘息的人物,沒有別的。

 這不是娛樂,所以沒有被美化,也沒有被包裝起來。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比喻吧(這次比喻有點多)。

 戰爭電影裡有劇情,無論是悲劇還是其他類型,最終都是為了娛樂來製作的。

 那就是X以前的歌曲。

 把各種情感都化為「美」,然後打動人心。

 但是,如果是戰爭紀錄片,那裡面就沒有虛構,而是直接展示戰爭的殘酷現實對吧?

 非常生動、原始、毫不修飾。

 這就是這部作品的意思。

 各種情感沒有被轉化成美,而是保持它原本混沌的狀態,就這樣被放在那。

 沒有什麼感動的劇情或救贖。

 當你聽完後會變成

 「欸、欸~~~...」

 之前喜歡X的人,期待聽到的興奮或感動,在這裡並不存在。

 儘管有著美妙而激動人心的旋律,但心情卻只是一片痛苦

 說實在的,我那時的感覺可能更接近「恐懼」

 只是感到害怕。

 「我對這首歌的存在感到害怕。所以我很想盡快完成它,把它變成過去的事情。」

 讓製作過它的人都說出這樣的話。

 在感受性比較強的年紀時,我根本無法像普通人一樣享受這個。

 聽了一次之後,我當天就再也不想聽了。

 絕對無法。

 連想都不敢想。

 一旦開始聽了,你就得全力以赴。

 無法把目光移開。

 這就是這部大作《ART OF LIFE》。

 喜歡還是討厭?

 坦白說,我不知道。

 這不是能用尋常方式來談論的作品。

 我這麼寫,大家可能會害怕不想聽,但事實就是這樣。

 只能說「有準備好的人才應該聽」

 就只能這麼說了。

 但是,我保證會它帶給你一些普通音樂所給不了的『東西』。

 你感受到的,都是屬於你自己。

 至少,你可以了解在搖滾樂這個娛樂世界中,也能產生這樣的作品,

 這樣你就能看見搖滾樂的潛力。

 這部作品,在X的全部作品中,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並不代表音樂方向性有所改變,這種風格只在這部作品中可見。

 下一張專輯《DAHLIA》就會回到娛樂的範疇,請放心。


這部作品建議用CD聽

 這張專輯全是英文歌詞,完全沒有日文。

 X的歌,英文比例本來就很高,但這張專輯為了進攻海外市場,完全是英文。

 不過,專輯內的小冊子附有日文翻譯。

 因此,這張專輯相較於之前的歌曲,歌詞更加深刻易懂。

 因為以往X的日文歌曲中,英文單字通常不附翻譯(這點其他藝人也是一樣),所以常常會有一些看不懂的歌詞。這次不一樣。

 還有,因為這是期待已久的新作,所以專輯的內頁註釋也相當用心,除了津田直士之外,還有羽積秀明和市川哲史其他兩位專家撰寫了說明。

 真的,超值得一讀的。

 我平常不怎麼看歌詞,而且現在我是數位串流派,幾乎不聽CD,但是這張專輯不同。

 只要聽這張專輯,我就會認真的閱讀歌詞,沉浸在這個世界中。

 所以,如果看完這篇文章後感興趣的話,不妨試著不要只用串流音樂,而是試著聽CD。

 在這樣的時代,值得用CD聽的音樂真的不多。

 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讓這張專輯流傳百年的助力。

 『no music no life!』

 "沒有音樂的人生根本無法想像!"

 我是Simacky,就這樣了!

 下次再見!

https://simacky.com/archives/%e3%80%8e%e3%82%a2%e3%83%bc%e3%83%88%e3%83%bb%e3%82%aa%e3%83%96%e3%83%bb%e3%83%a9%e3%82%a4%e3%83%95%e3%80%8fx-japan%e3%80%80%e3%80%8e%e3%82%b8%e3%82%a7%e3%83%a9%e3%82%b7%e3%83%bc%e3%80%8f%e3%81%a8/

【轉譯】聊聊《Jealousy》,展現X五位成員個性的作品

 大家好,我是Simacky。

 今天要來聊聊1991年發行的第三張專輯《Jealousy》。

 希望透過這個部落格,能讓更多人對X的精采音樂有所認識!


TAIJI的貢獻 —— 「BlueBlood的音質很差」,但現在實現了戲劇性的音質進步。

 說起從前作《BLUE BLOOD》到《Jealousy》的變化,首先必須提到的是…

 『音質的進化』

 就是這個了。

 我從朋友那拿到的錄音帶裡,包括了前作《BLUE BLOOD》的〈紅〉和〈ENDLESS RAIN〉。

 當時的〈Silent Jealousy〉、〈Joker〉、〈Say Anything〉與其他歌曲並列時,我聽起來並不覺得過時。

 不過,當《BLUE BLOOD》這張專輯的第二首歌,也就是同名曲開始播放時,我的反應是「啊?」

 然後,當我聽到〈Week End〉時,突然感到肩膀一陣鬆軟,

 不知怎麼回事,《BLUE BLOOD》似乎每首歌的音樂平衡和音質,都有很大的差異。

 但這種情況,在《Jealousy》裡面幾乎沒出現過。

 或許在現代不太常見,但現場演出的生動音效與錄音室後製的音效之間,都會存在很明顯的差異,這一直是全球樂團的煩惱之一。

 我想這是因為像擴大機和揚聲器等『音訊輸出設備的進步』遠遠超越了像麥克風等『音訊收集設備的進步』。

 「為啥現場表演聽起來那麼厲害,但唱片(或CD)卻聽起來這麼遜?」

 談到1970年代的搖滾黃金時代,代表性的話題之一就是KISS(接吻樂團),這團也是X成員們的偶像。

 KISS在現場演出時以爆炸性的聲音、震撼的噪音和華麗的表演迷倒了觀眾。

 但他們在錄音室專輯裡的品質卻很單薄(笑)。

 尤其是第一張錄音室專輯,真的太糟糕了。

 反而是現場收音專輯《ALIVE!》更加有力量,更接近樂團的本質。

 賣得有夠好啊。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同一時代的另一組硬式搖滾巨星Aerosmith(史密斯飛船)也是,

 「為什麼不當作現場表演來錄音?」

 所以在第四張專輯《Rocks》中,他們故意在車庫裡進行了一次類似現場演出的錄音試驗。

 就像Metallica(金屬製品)前三張專輯都錄製出了強力的聲音,但在第四張專輯《...And Justice for All》中突然失敗了一樣。

 「這個有沒有辦法用鼓機做得更好一點?」

 結果聽起來鼓聲非常糟糕,有時候貝斯聽不見,有時候還有錯誤的機械鼓聲。

 這就是音質和音量平衡一直以來困擾著音樂家們的原因。

 X也曾在第一張專輯《Vanishing Vision》和第二張專輯《BLUE BLOOD》的音樂製作上遇到了困難。

 HIDE後來回顧了第一張專輯《Vanishing Vision》時說:

 「我甚至考慮過是否應該放棄音樂,我覺得來這裡是為了什麼?」

 他真的這麼說過。

 準備做第三張專輯時,樂團的主題是吸收正宗的美國音樂風格。

 尤其是TAIJI看來很有問題意識,他好像很努力研究了當地樂團的CD,然後讓其他成員聽。

 他說:

 「我想做出這種氛圍的音樂。」

 「不是那種二維的薄弱聲音,而是有立體感和深度、閃耀的聲音。」

 這就是TAIJI所追求的理想聲音。

 在其中,他們特別關注了一支重金屬樂團,名為Manowar(戰士幫)的專輯,

 「HIDE應該會對這個有興趣。」

 當HIDE聽了之後,他也跟TAIJI有一樣的感覺。

 所以這就是《Jealousy》聲音的誕生過程。

 TAIJI對於創造這種聲音的貢獻絕對不容小覷。

 沒有TAIJI,這張專輯就談不上傑作。

 是的,這種當事者意識啊,或者說,除了YOSHIKI以外的成員,也都在積極推動著X進步。

 嗯,就是這樣,TAIJI離開後,X似乎不再感到遺憾了。

 這個音樂成品絕對無可挑剔。

 當時的鼓、吉他和貝斯錄製得非常出色。

 特別是吉他聽起來很不錯。

 聲音很清晰,連低音部分也聽得很清楚,所以Riff的威力更強。

 〈Silent Jealousy〉的吉他Riff,許多人都認為是X史上最厲害的Riff之一吧?

 饒富節奏感的高速低音Riff與雙踏大鼓的狂飆。

 真是讓人爽到鼻血直流(笑)。

 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清楚聽到TAIJI的貝斯聲。

 當你聽上一張專輯和這張專輯時,你會發現「貝斯造就了樂團的律動感」這件事實。

 那種貝斯才有的獨特「起伏感」,經常出現在像鞭擊金屬這樣的音樂流派中,

 X有些時候幾乎聽不太到貝斯的聲音,但在這張專輯裡,它卻能夠完全展現出自己的存在感。

 哇,這種紮實的硬式搖滾聲音真是太讚了!

 超級硬派啊。

 他們的聲音製作聽起來根本不像日本排行榜上的樂團。

 這種堅實、速度感十足的暴烈音樂,足以讓金屬頭和搖滾迷都覺得過癮。

 每首歌的結構都有記憶點,你能強烈感受到TAIJI和HIDE編曲時的用心。

 尤其是在HIDE還沒展開個人活動的這段時期,他的怪點子相當瘋狂。

 我特別喜歡那個時期,好像是說著「不懂搖滾的傢伙別來聽!」。


神曲〈Silent Jealousy〉

 這張專輯如果沒有這首神曲,一樣也談不上傑作。

 實際上這是專輯的主打歌,也是開場曲,就是#2的〈Silent Jealousy〉了。

 這首歌要怎麼形容才好呢?

 沒有〈紅〉那麼明顯的激情。

 充滿了壓抑的殺氣,帶著異常的緊迫感,令人緊張不安。

 而且帶著悲傷、戲劇性的氛圍。

 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首歌能捕捉到這麼多種人類情感,從來沒聽過,所以當時的震撼是極其強烈的。

 接下來的〈ART OF LIFE〉會讓樂迷更加震撼,但再次聽這首歌時,仍然覺得這首曲子是傳奇名曲。

 YOSHIKI的生命經歷、瘋了一般逼近生死邊緣的鼓點等元素,完美表現在歌曲的戲劇性裡。

 就像津田直士先生在註解中所說的,創作名曲並不是「做出」音樂,更像是「生出」音樂,大概就是指這樣的感覺吧。

 想起高中時期,當時雖然對這首歌印象深刻,但在人氣排行榜上,它卻沒有那麼高。

 不過,隨著YouTube時代的到來,這首歌開始到哪都被大家視為「神曲」、被熱烈討論著。

 這首神曲的鼓和吉他都太過精彩,我也是一個樂手,只能佩服的五體投地,真是聽得欲罷不能,聽到差點流口水。

 順帶一提,就吉他Riff而言,這首歌的Riff是世界上所有歌曲中我最喜歡的。

 縱然全世界有許多傳奇的吉他Riff製作者,

 Black Sabbath(黑色安息日)、Led Zeppelin(齊柏林飛船)、Metallica(金屬製品)、Nirvana(超脫樂團)....等等,

 但這個是最頂尖的。

 我覺得同樣都是吉他Riff製作者,但是HIDE/PATA這對組合被世人低估了。


作曲者之間的平衡改變了

 接下來我想提一下這張專輯的特色之一:

 『作曲者之間的平衡』

 《BLUE BLOOD》中,12首有8首是YOSHIKI作曲,1首是HIDE,1首是HIDE和TAIJI共同創作,1首是翻奏改編,還有1首是全體成員參與創作,

 是這樣的平衡,所以YOSHIKI的顏色非常濃厚啊。

 而《Jealousy》,10首歌中只有4首是他寫的,

 HIDE有3首,TAIJI有2首,PATA有1首,總共10首。TOSHI雖然沒有作曲,但他也創作了2首歌詞。

 而且,這次YOSHIKI的4首歌中,有一首是不到兩分鐘的純器樂短曲〈Es Durのピアノ線〉,

 如果扣掉這首,考慮到實際上只有3首歌,就會覺得YOSHIKI的色彩已經淡化了很多。

 不過,本來預定要收進30分鐘的大作〈ART OF LIFE〉,

 如果還有〈Standing Sex〉的話,我想YOSHIKI的顏色就會比上一張專輯更濃烈了。

 根據TAIJI的自傳,在上一張專輯《BLUE BLOOD》中,

 即使很多成員都有這麼高水準的作曲能力,但YOSHIKI的曲卻佔了大部分,

 「你也應該用一用其他團員的曲子啊!還有像所有事物的分配也是一樣,都應該要公平的等份才對。就算你是團長,你所做出的東西也是有好有壞,不是嗎?」

 好像是對YOSHIKI有些挑釁,可能因為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才有了這樣的平衡,或者純粹是偶然,我不太清楚。

 就像Guns N' Roses(槍與玫瑰)的《Use Your Illusion I》和《Use Your Illusion II》一樣。

 所有歌都沒有被刪,收錄了30首歌的雙專輯,

 充分展現每個成員的音樂創作能力。

 如果你是X的粉絲,肯定想要聽每一個成員為X寫過的歌,對吧,大家?


PATA、TAIJI的個性

 所以,由於作曲者的平衡有所改變,

 這次出現了前作沒有的「原聲」和「細節」元素。

 #5〈White Wind From Mr.Martin〉

 #6〈Voiceless Screaming〉

 這兩首可以聽見由PATA和TAIJI帶來的原聲風格。

 #5這種吉他器樂曲,是X之前絕對沒有想像過的專輯元素啊。

 在喜怒哀樂總是推升到極致的X歌曲中,

 這首卻有一種隨興的氛圍,就像全身放鬆的打個瞌睡一樣,這正是PATA獨有的個性。

 『YOSHIKI正在拼命努力錄音,旁邊則是毫不在意、拿著日本酒打瞌睡的PATA。』

 這種休憩氛圍的曲子,YOSHIKI竟然同意收錄在專輯中,

 跟前作比起來,我感受到他在領導能力上的成長,只有我一個人有這感覺嗎?

 我的意思是說,之前的YOSHIKI似乎一直都「堅持自己的美學」,而且在形象戰略上,他們似乎有一個清晰的願景,即「我們要用這種形象宣傳自己」。

 但是,偶爾放下自己的策略,相信成員的個性和能力,讓他們隨心所欲的創作,這種「餘裕」的態度,卻在YOSHIKI身上顯現了。

 這支樂團的情誼深度和關係,也是黃金陣容的魅力之一。

 我們完全無法抗拒啊!

 我在『破滅に向かって』的評論中也提到過〈Voiceless Screaming〉,我認為這首歌堪比Led Zeppelin的〈Stairway to Heaven〉,是一首名曲。

 TAIJI的才華真是驚人。

 這首歌中所使用的古典吉他,不像電吉他一樣用撥片彈奏,而是用手指彈奏。

 雖然外觀像是木吉他,但琴弦不同,TAIJI彈的是尼龍弦。

 也就是說,他們將「一般搖滾樂團通常不會用的演奏技巧」納入了新的創作中。

 他們的野心可真大啊。

 感覺就像是滾石樂團的領導者布萊恩·瓊斯一樣,把西塔琴帶進早期的滾石樂團。

 TAIJI是個樣樣精通、多才多藝的樂手呢。

 而且我拿起吉他試著模仿的時候,竟然意外的非常困難。

 無論是技巧上還是樂譜上(對於鼓手稍微涉獵吉他來說,這首的門檻太高了)。

 這首曲子困難到連HIDE都曾經說過「彈不了這麼難的曲子」。

 但是這並不代表吉他(由TAIJI演奏)是這首曲子的主角。

 主角是TOSHI。


TOSHI展現了新的一面

 這首〈Voiceless Screaming〉,是由TOSHI填詞。

 以前TOSHI的角色,是忠實再現YOSHIKI所描繪的世界觀,但在這首曲子中,他第一次『做自己』。

 TOSHI在這張專輯中第一次展現了以往未曾展現過的自我 —— 唱起了充滿心靈呼喚的原聲樂曲,初次亮相不為人所知的一面。

 當然,在領導與決策上,這更展現了YOSHIKI包容的一面,非常有趣。

 第一次聽這首歌時,我還是一個高中生,並不太理解它的美妙之處,但隨著成長,卻越來越能感受到它對心靈的觸動,真是奇妙。

 你也可以說,這是一首讓人感受到『自己變成熟了』的歌(笑)。

 就「不同的一面」而言,#3〈Miscast〉、#4〈Desparate Angel〉和#9〈Joker〉也是如此。

 一提到YOSHIKI創作的曲子,比如〈紅〉和〈ENDLESS RAIN〉,就會想起那種悠揚的高音歌聲。

 不過,在這三首歌曲中(也許還包括〈Silent Jealousy〉?),他有時語速很快,大喊大叫,有時聽起來像惡魔一樣,

 嗓音特別清脆爽朗,非常有搖滾風格,跟往常很不一樣。

 我也希望TOSHI往這個方向再邁進一點,

 可惜的是,這張專輯之後,這種唱法就消失了。


HIDE的實驗性嘗試

 在這張專輯中展現了『打擊樂』的元素,是HIDE創作的#8〈Love Replica〉。

 借我這張專輯的朋友已經公開宣稱「HIDE的個人作品比X更好」,毫不避諱,所以向我大力推薦這首歌。

 一開始我還嗤之以鼻,「你也太極端了吧」,但不知不覺間,我也上癮了。

 HIDE從X時期,就已經展現了他未來會走的個人音樂方向,

 可以看出,他已經把在X時期實驗過的方法論加以落實。

 就是像〈Celebration〉、〈Joker〉這樣明亮、活潑的方向,還有〈Sadistic Desire〉、〈Miscast〉這樣陰暗、攻擊性的方向,還有這首帶有『打擊樂』的元素。

 「這首歌感覺就像直接從『HIDEの部屋』抽出來的一樣。」

 這就是我在看完『破滅に向かって』的演出影片後,再聽這張專輯時的感受。

 『HIDEの部屋』的創傷又浮上來了(笑)。

 那時候的HIDE非常另類,非常前衛。前衛到完全跟不上他,太可怕了。

 所以『HIDEの部屋』在X中是最令人毛骨悚然、最可怕的環節。

 但是卻讓人深深著迷,就連在現場影像中,眼睛也忍不住追著他,這種魅力真的很特別。

 就像「一開始以為是蛾,但越仔細看卻發現上面有很漂亮的花紋」一樣(笑)。

 如果你是從hide solo時期開始聽的人,可能也沒辦法想像吧。

 要把那個年代的情況考量進去啦。

 以前跟現在很不一樣,因為當時不像現在這樣是個網路社會,所以資訊極端的少。

 HIDE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想知道的話,只能靠看CD封面照之類的來想像啦。

 鄉下那種地方根本沒有什麼豐富的專訪文章可以看啊。

 高中生的零用錢本來就不多,要是一直買CD和錄影帶,哪裡還有錢買音樂雜誌啊。

 X的活動在日本不常有,所以他也只好獨自一人到《MUSIC STATION》表演。

 赤裸的女孩爬上金屬網,是這種激烈影像之類的。

 都是一些滾進爛泥裡大喊大叫的畫面,就是這樣。

 對於這個名叫HIDE的人,恐懼感只是一直在增加呢(笑)。

 我那時也借了HIDE的宣傳影片集《A Souvenir》來看,開頭就是一個破壞禮物包裝紙後人體內臟跑出來的畫面,超級恐怖(笑)。

 我以為他單飛後會一直走這樣的風格,但他卻走向了超級流行又引人入勝的風格,

 老實說,我很意外HIDE有這樣的轉變。

 我聽這張《Jealousy》的時候,正好也是他推出個人單曲〈TELL ME〉時,

 我聽了之後還是只能吃驚而已。

 他是不是在X時期已經盡情的做了一番實驗了呢(笑)。


X的真正精髓就在於作品稀少

 寫這張專輯評論的時候,我想到的是,X的作品很少,但每一首歌的品質都很高。

 這樣的話,演唱會的歌單應該不會增加太多嘍(笑)。

 雖然是一張滿貫的專輯,但成員各自的小曲,像#1〈Es Durのピアノ線〉,#5〈White Wind From Mr.Martin〉,都不是五人一起上陣的歌啊。

 然後#6的〈Voiceless Screaming〉和#8的〈Love Replica〉,是不是分別當做TAIJI和HIDE的獨奏部分呢?

 而且#7〈Stab Me In The Back〉從獨立時期就有了,在『BLUE BLOOD TOUR』上也有表演過,而〈Say Anything〉好像是YOSHIKI不太滿意,所以當時在演唱會上幾乎沒有現場演奏。

 這樣一來,五位成員一起演奏的全新歌曲其實只增加了4首呢(笑)。

 這樣還能展開那麼多場『Jealousy Tour』,真是太厲害了吧。

 不過,仔細想想,前兩張專輯,尤其是《BLUE BLOOD》,已經有很多現場不可或缺的經典名曲了。

 縱使做了各種調整,但想要大幅改變歌單,可能還是有點難吧?

 畢竟,要是〈紅〉、〈ENDLESS RAIN〉、〈X〉和〈Orgasm〉這4首歌漏了其中之一,不是會引起暴動嗎(笑)?

 這4首歌都是鐵打不動的,而且還有YOSHIKI和HIDE各自大概20分鐘的Solo環節,

 如果再加上TAIJI和TOSHI合作的新曲,

 就只能把開場的〈Blue Blood〉改成〈Silent Jealousy〉,把〈Celebration〉改成〈Joker〉之類的變化了。

 就算是這樣改,像〈Sadistic Desire〉和〈Week End〉這種從獨立時期就受到支持的歌,因為人氣很高,所以是不能省略的。

 這種現象,通常是發生在滾石樂團這種歷史悠久的樂團身上,

 一般來說,不太會發生在只出過一張主流專輯的樂團身上。

 這才是X的真正精髓所在,我是這麼認為的。

 也就是說,像X這樣極少作品,而且每首歌品質都異常高的樂團,不需要增加太多新歌也可以(笑)。

 粉絲們會覺得非常滿足,而且他們也會期待著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出的新歌。

 這不是重組後的事,而是從一開始就這樣了。

 讓我們耐心等待「新專輯」吧(笑)。



 OK,這就是我對《Jealousy》的解說了。

 期待各位X樂迷的留言!

 對於那些曾經喜歡過X的人,如果你們突然想再聽一聽,那就太好了。

 『no music no life!』 

 "人生沒有音樂簡直無法想像!"

 我是Simacky。

 下次見!

https://simacky.com/archives/x-jealousy%e2%91%a1/

【轉譯】全曲解説《BLUE BLOOD》,X JAPAN的出道專輯塞滿了代表作啊!

 嗨,我是Simacky。

 今天我要來聊聊X的第二張專輯,也是他們在1989年的主流出道專輯《BLUE BLOOD》。

 我是先聽了單曲集和現場錄音,然後才開始聽這張專輯的,一開始我因為音質不好而有點抵觸,但最後不得不承認,我真的喜歡上它了(笑)。

 聽了就知道為什麼啦。


這就是X的最高傑作!名曲多到讓人不敢相信的出道作品!

 對於還不太熟悉X的人來說,我來簡單解釋一下。

 這是X的第二張專輯

 第一張專輯《Vanishing Vision》是他們在獨立音樂圈自主製作的專輯,

 而這張《BLUE BLOOD》就是他們的主流出道專輯啦。

 不過,雖然是第二張專輯,但前作是在獨立音樂圈發行的,這次為了主流市場,有重新錄製過一些舊歌(像是〈紅〉和〈Unfinished〉)。

 還有,雖然在獨立音樂時期以單曲形式發行過,但並未收錄在第一張專輯中的舊歌,也重新錄製了(像是〈X〉和〈Orgasm〉)。

 這四首歌,從獨立音樂時期就已經在Live House之類的現場演奏過了。

 所以,這張專輯雖然是第二張,但因為收錄了從獨立時期到出道時的巔峰之作,我覺得也可以說是一個集大成的作品,實質上也可以稱為第一張專輯

 這張專輯裡的歌,全部都是載入史冊的名曲,整張專輯就像是一個怪獸般的大碟,絕對的。

 因為這些歌,在現場演出時經常都是壓軸,或者在安可時一定會出現的,對吧?

 就像會留傳百年的超級名曲那樣。

 第5首〈X〉,第6首〈ENDLESS RAIN〉,第7首〈紅〉...

 像這樣接下去都是名曲的感覺。

 「這不是精選輯嗎?所有那些名曲都集中在這裡了嗎!?」

 有點像這樣啦(笑)。

 就是這種前所未聞的驚人出道專輯。

 一瞬間就達成了金唱片銷量,成為了日本『X旋風』的傳奇名盤。


「音質不好嗎?」那就閉上眼睛,聽著旋律吧

 後期才認識X的人,一開始可能會覺得這張「音質不佳」,挺嚇一跳的。

 我也一開始也這樣。

 相較於前作,這張已經有一點進步了,但還是會有些抗拒感。

 X真正大幅改善音質,是在下一張專輯《Jealousy》裡。

 不過,歌曲的豐富程度足以掩蓋音質不佳的缺點,所以請先聽聽看吧。


#1 〈Prologue (~world anthem)〉

 這首歌是一首翻奏曲。

 在加拿大那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樂團,叫做Frank Marino & Mahogany Rush,

 他們的主唱Frank Marino被譽為「加拿大的吉米‧罕醉克斯」,是一支前衛搖滾樂團。

 YOSHIKI說:

 「不管怎樣,我就是想改編這首歌。」

 結果就是,決定了要翻奏這個樂團的〈The World Anthem〉。

 順帶一提,PATA說:

 「在日本,一般來說,如果不是吉他手,大概很少人知道這個樂團吧?」

 YOSHIKI聽過的音樂居然這麼廣,讓PATA吃了一驚。

 當時的現場演出,就是以這首歌作為開場曲,而MC部分則是用HIDE錄的聲音去加工。

 也就是他們登台時,喊出成員名字的超低沉男聲。

 是的,那正是HIDE錄下的(他也喊了自己的名字)。

 真是太帥氣了!

 「ALL RIGHT!TOKYOOOOOOO!!」


#2〈Blue Blood〉

 就像爆炸一樣開始,像怒濤一樣奔馳不停。

 這種攻擊性,真的是非比尋常。

 就連金屬界天團Metallica的最速曲目,也無法比擬這種兇猛程度。

 吉他Riff又快又犀利,雙踏大鼓也超級強勁。

 不過,這聲音讓我感覺「啊?」。

 真的是跟〈紅〉一樣的錄音環境下錄製的嗎?感覺吉他Riff沒有那種厚重感,有點薄弱。

 是因為貝斯聲被蓋掉了嗎?還是吉他本身就有點薄呢?

 特別是在吉他獨奏的時候,我發現這一點特別明顯。

 但是,就像一顆未經雕琢的毛坯鑽石一樣,就算如此,我還是被曲子的美妙所震撼。

 一直高能量的奔馳著,到最後的高潮部分更讓人驚嘆。過癮啊。

 上一張專輯的〈Vanishing Love〉也相當強悍,但這首也毫不遜色。

 當時在巡演中,X每次都是以這首歌開場,但要在現場表演這首歌,我覺得必須從上台前就把演奏狀態調到最高點才行。

 一見到觀眾就要100%全力疾走啊。


#3〈Week End〉

 好的,名曲登場啦。

 後來這首歌已經改編過,重新發了單曲,所以現在可能更常聽到單曲的版本吧?

 之後的單曲集和精選輯都是收錄單曲的版本,所以能聽到原始版本的只有這張專輯了。

 對於先聽過單曲版,但不是在這張專輯裡聽〈Week End〉的人來說,可能會對這種音質感到震驚。

 我也是這樣,老實說,我當初還以為是Demo帶呢(笑)。

 在『破滅に向かって』的現場影片裡,我覺得這首歌真是帥呆了。

 但原始版本感覺稍微有點冗長。

 感覺有點不夠緊湊。

 而且聲音中的空洞感相當明顯。

 當時我的感覺是「有點土」。

 但對於從這張專輯第一次接觸〈Week End〉的人來說,這個版本卻給他們非常大的衝擊。

 借我這張專輯的朋友也說過「我更喜歡這個版本。」

 我後來組樂團的吉他手也說「我超愛這個版本的吉他獨奏。」

 他只會不停的模仿這個部分。

 我想,因為這首歌問世之後太受歡迎,所以才會重新錄製,發行成單曲吧,

 或許是因為原始版本有一種不在乎音質的魅力,才會如此。


#4〈Easy Fight Rambling〉

 這首歌真的很朗朗上口。

 在X的音樂中,這首歌可能是特別容易被忽視的代表作之一。

 所以我會稍微詳細說一下。

 這首歌不是由YOSHIKI獨自譜曲,而是由多位成員一起創作,

 它展現了X明亮的一面,是一首流行曲。

 這種風格在獨立音樂時期也可以找到,甚至在下一張《Jealousy》的未發表音源中也可以找到(如果在YouTube上運氣好的話)。

 一開始的印象是「哇~好流行~」。

 單單聽歌聲旋律,這完全就像是之後TOSHI的個人曲目一樣,一點也沒有違和感。

 這是非常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旋律。

 要是把它改編成單曲,作為電視劇的主題曲,應該會大受歡迎吧?

 如果你仔細聽,可以發現音樂編排非常精緻,而且對於X來說,採用搖擺節奏實在罕見。

 這種安排既容易被一般人理解,又能滿足搖滾樂迷的需求。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傑作。帥爆了,沒話說。

 YOSHIKI在當時的訪問中表示:

 「這張專輯的每一首歌都適合做單曲」

 他說過這句話,這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對一般的樂團來說,這已經是個出色的作品,但這張專輯的內容,足以讓這首歌黯然失色.....

 果然是一張怪物專輯!(你只是想表達這個吧:笑)


#5〈X〉

 就算是沒聽過X的人,我想『X Jump』這個名詞也聽過吧。

 我從來沒在其他演唱會上見過所有觀眾做出一致動作的瞬間。

 在巨蛋裡,當5萬多人一起跳的時候,周邊地區的震度據說有1到2級(笑)。

 不僅是跳,而且YOSHIKI的雙踏聲幾乎就像地震一樣。

 YOSHIKI的雙踏大鼓,在這首歌可以說是一直踩到最後。

 其實,鼓手要表演這首歌是地獄級的,有機會你可以試試看。

 因為我先聽的是現場收音,所以一開始聽到錄音室版的感想是:

 「節奏怎麼不對啊?是從中間開始嗎?」(笑)。

 在X所有的歌裡面,這或許可以說是最不適合用錄音室版呈現的吧?

 這是為了『現場感』而創作的歌。

 我只能說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覺得很奇怪!

 聽不到觀眾的聲音,光是這點就已經相當奇怪了。

 換句話說,這首歌已經昇華為『包括觀眾在內的歌曲』

 類似這樣的歌曲真的不多呢。

 要擺脫這種不適應的感覺,花了我大約十年的時間(笑)。

 但並不是討厭這個版本,

 而且有兩個值得一提的地方。

 首先,TOSHI唱的真是太棒了。

 副歌部分的高音,是X所有歌裡面最高的。

 在現場演出中,他以不那麼高的音階唱這個旋律。

 所以這個錄音室版的旋律非常有力量。

 在現場演出時,要同步唱出這樣的高音並不容易,喉嚨絕對扛不住啦。

 當時我和朋友在他家一邊看X的樂譜,一邊討論「哪首歌的音調最高!?」

 我記得是〈X〉,還有獨立時期的〈Sadistic Desire〉〈Alive〉

 這三首在副歌部分是最高的。

 TOSHI即使唱出超高音,聲音仍然是厚的,能感受到他強大的氣勢。

 還有和聲部分。

 這張專輯整體來說,和聲部分非常帥氣。

 像#4〈Easy Fight Rambling〉、#9〈Orgasm〉、#10〈Celebration〉,這張專輯裡的和聲部分都很棒。

 這個和聲部分在封面上標示為「X with power chorus」,

 除了五位成員外,據說還有「第六位X成員」(這是我自己隨口取的名字)製作人津田先生也參與其中(笑)。

 不過,早期的現場表演時,我覺得和聲聽起來很像是TAIJI唱的。

 初期的和聲可能主要使用了TAIJI的聲音。

 所以接下來的《Jealousy》為什麼和聲聽起來會變成那樣?(這是我個人的看法),讓人感到疑惑。


#6〈Endless Rain〉

 X現場演出的安可表演,經常最後登場的抒情名曲。

 在現場表演的話,一般都長達15分鐘左右,因為觀眾們會持續合唱。

 這是只有X才能創作出的「帶有殺氣的抒情曲」。

 它充滿著一種溫柔,包容一切,同時又帶著某種毀滅性的氛圍。

 這首名曲的完成度太驚人了,吉他、貝斯、鋼琴,每一個樂器都有珍貴的名曲段。

 從美麗到不行的開頭鋼琴,配合著TAIJI柔和的貝斯聲線,吉他獨奏的雙吉他和聲,實在是太厲害了。

 YOSHIKI之後一直想要「打敗Endless Rain」,為此創造出了許多名曲,但我們從沒聽到他說「我超越了Endless Rain」。


#7〈紅〉

 這首火焰傑作改變了我的人生。

 我從這首歌中意識到 —— 音樂擁有改變人生、重塑價值觀的強大力量。

 世上有很多音樂被形容為「有靈魂」,但沒有一首歌能像〈紅〉讓我有這樣的感覺。

 這是主流出道單曲,但YOSHIKI選擇這首歌的前瞻性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只聽背景音,聽起來就像是鞭擊金屬(如Metallica等樂團),是金屬流派裡最重最激烈的子流派之一。

 然而,TOSHI的聲音超越了金屬或流派的概念,直接打動人心。

 應該是因為有自信才選擇〈紅〉發行單曲吧。

 這首歌從獨立樂團時代就開始演奏,但前作收錄的版本是英文歌詞。

 當時已經是相當棒的歌曲了,但它還進一步擴展了規模。

 HIDE的吉他獨奏也長達一分鐘以上,彷彿傳達著要打破「電台播放必須是兩三分鐘的歌曲」這一業界慣例的決心。

 這首歌在各個方面都代表了X的『非凡』。

 初期X的特點之一,就是在演奏上有超強的感染力。

 甚至在最一開始的獨奏部分,HIDE的琶音彈奏就長達1分40秒呢。

 對了,這裡有個問題。

 有沒有在卡拉OK唱〈紅〉的時候,看到螢幕顯示「前奏100秒」,還沒開始唱就覺得有點尷尬的人?(笑)

 〈紅〉的吉他獨奏部分也有超過一分鐘的長度。

 就算是說是吉他獨奏,其實裡面的鼓和貝斯也很隨心所欲,節奏變化多端,所以更像是一段器樂演奏而非單純的吉他獨奏。

 我也是直到朋友對我說「〈紅〉的吉他獨奏好長喔」,我才意識到那一段是吉他獨奏。

 這點也適用於後來的〈Silent Jealousy〉和〈ART OF LIFE〉。


#8〈Xclamation〉

 TAIJI的切音技巧相當出色。

 你可以好好欣賞TAIJI和HIDE的編曲才華。

 當時我對切音這種演奏方式一無所知,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那個厲害的聲音是貝斯。

 據說,所有的打擊樂器都是YOSHIKI帶來的,並試驗了印度樂器。

 我倒是想看看YOSHIKI站著表演打擊樂器(笑)。

 這首歌是純器樂曲,沒有人聲也沒有歌詞,我完全不覺得違和。

 當然,X擁有令人驚嘆又美妙的主唱旋律,絕對是他們的殺手鐧。

 但成員的表現慾望也非常強烈,而且TAIJI和HIDE作為編曲者的點子也很厲害。

 在下一張專輯中,他們也嘗試了〈Xclamation〉的類似風格(未發表曲〈Jungle〉)。

 可能是因為時間不夠或被廢棄了,所以《Jealousy》專輯中沒有收錄,

 但TAIJI的自傳裡附贈了單曲CD,在YouTube上也有未發表的音源。


#9〈Orgasm〉

 最後來到了高潮點 —— 

 畢竟在演唱會的歌單上是最後一首歌。

 這首歌是我最期待聽到錄音室音源的。

 一開始的感想是「才不到3分鐘耶!!」(笑)。

 「嗯?這不是有15分鐘嗎?」

 嘿,如果是在聽了現場版之後,會這樣想也是正常的。

 現場版有很多精彩的樂句,所以當我發現,其中大部分都不存在於錄音室版時,我的震驚可想而知。

 這真的就像是將核心部分濃縮,縮成最純粹的鞭擊金屬。比起現場版,錄音室版的猛烈攻擊性更勝一籌。

 嗯,雖然偶爾會感受到吉他音的稀薄之處,但一旦進入副歌部分,那雙大鼓聲彷彿地動山搖了,

 TOSHI如波浪般的攻擊性唱腔,以及高速切音的吉他Riff,讓人感到無比震撼。

 就像是五人一起發動攻勢一般。

 特別是副歌部分,TOSHI的唱腔是無法在現場演出時換氣的。

 那肯定是需要疊錄才行。

 單單能聽這首〈Orgasm〉,我覺得這張專輯就足以值回票價。

 接下來,情景瞬間轉變。


#10〈Celebration〉

 因為之前在『破滅に向かって』的現場版聽過,所以〈Week End〉的錄音室音源,聽起來有點不太順耳,對聲音有點排斥的感覺。節拍好像有點不準,感覺有點鬆散。

 但反而這種古老的聲音跟〈Celebration〉很搭,所以比起〈Week End〉,沒有那麼多的不適感。這首歌為X增添了以前沒有的「滑稽」元素,相當有突破性。

 錄音室音源特別有幽默感(還有HIDE的旁白)。

 我平常不怎麼看歌詞,但這首歌的歌詞我看過。

 這可以說是調侃,也可以說是惡搞,還可以說是諷刺。

 HIDE的表達方式真有趣。

 當時我非常受到這些歌詞的影響,試著寫了一些社會諷刺性的歌詞,

 但要在諷刺中加入樂趣和笑聲是非常困難的。

 我覺得我完全沒有那方面的天賦,所以寫一寫就放棄了,但HIDE之後繼續在〈Joker〉和後來的單飛活動中完全展現了他的才華

 我之前也提過,這首歌的和聲部分也很酷。

 這首歌在『破滅に向かって』的現場版裡,幾乎沒有成員參與和聲唱歌呢~。

 尤其是TAIJI。

 所以,如果你想看到這首歌真正歡樂又充滿活力的現場表演,我覺得比起後期的東京巨蛋演唱會,你應該在YouTube上找找『BLUE BLOOD TOUR』的版本比較好。


#11〈Rose of Pain〉

 然後就是真正的高潮,

 一開始的管風琴聽起來挺酷的,

 有點像是在某個古裝劇場景或什麼地方的感覺,

 嗯,讓我有點「咦」。

 我是透過重金屬接觸搖滾樂的,對於某些子流派所謂的「形式美」或者「惡魔崇拜」、「中世紀恐怖」氛圍、驚悚邪氣的世界觀、浮誇的旋律等等,我並不太喜歡這類型,因為一瞬間就感受到了那種味道。

 這個嘛,當時YOSHIKI讀了一本書《世界の残酷物語》,從中浮現了靈感,所以基本的世界觀應該是共通的。

 不過X的情況有一些不同,所以我沒有什麼抗拒感。

 然後,中途HIDE和PATA的齊聲合奏突然改變了氛圍。

 進入長長的器樂部分,這裡的旋律非常帥氣。

 雖然我自己是鼓手,但也非常努力練過這裡的吉他樂句,因為實在是太酷了(笑)。

 這段旋律真是像波浪一樣連續不斷襲來,你會不禁納悶,怎麼會有這麼多旋律。

 接連的吉他獨奏之後,馬上就是鋼琴獨奏。

 YOSHIKI的鋼琴有古典背景,所以這種氛圍的曲風對他來說太搭了,完美啊。

 音色和旋律都是如此。

 雖然我現在才注意到,實際上這個方法相當接近〈ART OF LIFE〉的風格,

 但我覺得這邊更加適合。

 而且,這些人製造的旋律好像永遠都源源不絕,對吧?

 然後是PATA猛烈的快速Riff。

 一下子就進入了速度金屬模式。

 這裡的吉他Riff太讓人愛了,我不知道有多少次是從這裡開始聽的(笑)。

 PATA的吉他Riff很有匠心,好精緻,快感指數很高。

 然後,第一段副歌結束後,接下來是TAIJI輕柔的彈奏技法(用雙手指尖彈)?

 這部分超快的。

 當然,我那時候還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完全不了解在這裡有什麼超級技巧(笑)。

 最後就是一直狂奔。

 YOSHIKI一直以超高速踩著雙踏大鼓。

 太精彩了。

 每一個部分都到了高潮。

 真是一整個集大成啊。

 把所有的東西都包含進來了。

 越聽越喜歡,從頭到尾都聽得出來厲害的地方,

 聽得越多遍,越覺得這首歌真厲害。

 就像〈ART OF LIFE〉一樣,不是那種可以隨便聽聽的歌,聽之前總是會有點緊張,所以我通常都是在專注力很高的時候才會聽。


#12〈Unfinished〉

 然後為這張專輯畫上句點的是〈Unfinished〉。

 這張專輯是宏偉的作品,尾聲也是〈Unfinished〉,跟首張專輯《Vanishing Vision》的尾聲一樣。

 你有聽過哪個團第一張和第二張專輯的最後一首歌都一樣嗎?

 仔細想想,這實在是前所未聞的,對吧?

 錄音室音源也不錯,但我還是偏愛現場演出的版本。

 因為在『破滅に向かって』裡的鋼琴和聲樂版本就很棒啊。

 不過,在樂團演奏的版本中,我感受到了一種「溫暖」。

 真是一首令人感動的好歌呢。


這張專輯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終極之作

 這張專輯要開大音量,就這樣大聲放著,讓它震撼你。

 特別是像〈Blue Blood〉〈Orgasm〉〈紅〉〈Rose of Pain〉這樣的歌曲,其中強勁的雙大鼓聲,如果你用重低音聽的話,聲音會非常有力。

 這樣的專輯一出,下一張專輯似乎根本無法再製作了吧,真是這樣。

 從獨立音樂時期開始就有的歌曲,在長時間的小型演出場地巡演期間,得到了充分的完善與磨練。

 〈紅〉〈X〉〈Orgasm〉〈Unfinished〉在獨立音樂時期就已經發行過了,而且這次錄製已經是多次重新編曲後的版本了。

 換句話說,從獨立時期開始算到現在,總製作期間可能已經有三到四年了,所以歌曲品質和內容豐富度都很驚人。

 要超越這個的話,別無選擇,大概只能做出像〈ART OF LIFE〉這樣的曲子了吧?

 《Jealousy》最初的計畫是要包含〈ART OF LIFE〉、〈Standing Sex〉、〈Sadistic Desire〉等曲子,成為一張雙碟專輯。

 如果真的完成了,那可能會超越這張傳奇專輯,榮登傳說級神作了吧。



 OK,所以今天我們來解說一下 X 的《BLUE BLOOD》。

 期待各位喜歡X的粉絲們來留言!

 『no music no life!』 

 "人生沒有音樂簡直無法想像!"

 我是Simacky,

 下回再見!

https://simacky.com/archives/x%e3%80%80%e3%80%8eblue-blood%e3%80%8f/

【轉譯】解釋《Vanishing Vision》.聊聊關於獨立時期的眾多傳說......

 嗨,我是Simacky。

 是的,這是X值得紀念的第一張專輯《Vanishing Vision》

 今天我們要來聊聊這張傳奇的首張專輯誕生之前,X在獨立時期經歷的曲折故事!


在獨立時期,他們已經有了一顆優質的毛坯鑽石

 哇~好棒啊~這封面真的讓人興奮!

 這是我當年買的第一張X的CD。

 其他CD都是借來的,或錄到錄音帶上聽的。

 今天我想藉這首張專輯,來聊聊X在獨立時期的故事。

 我聽到這張專輯時的第一印象 ——

 『暴走族』

 「這不是在談聽音樂的感受吧…」這樣想的人,你們說得有道理(笑)。

 但是,這張專輯裡面,有好幾個地方讓我聯想到暴走族的畫面。

 〈I’ll Kill You〉開頭的吉他聲,就像暴走族騎著摩托車嗡嗡作響一樣,而之後的呼喊聲也是,像在喊「我們今天也要大開殺戒!」的口號一樣(笑)。

 這時期的照片中,HIDE戴著像暴走族一樣的面罩,還有TAIJI騎著摩托車的照片。

 連曲名〈I’ll Kill You〉都像是暴走族在廢墟留下的塗鴉一樣,對不對?(笑)

 不過,從音樂內容上來說相當認真,這絕對不是一首淺薄的、讓不良少年興奮的作品。

 方向性明確,當時已經有音樂能力表達他們所追求的世界觀。

 要知道,單靠聲音去捕捉某種主題,並建立起讓別人能聽得出來的圖像,完全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節奏迅疾、雙踏大鼓、雙吉他聲部的和諧齊奏,技巧高超的貝斯切音,部落風格的器樂曲,高音與嘶吼聲,變化多端的組曲式展開,正統古典鋼琴演奏的導入…

 這個初始時代,就已經包含了後來X的所有元素,而且已經確立了相當高的水準。

 後來的驚世神曲〈ART OF LIFE〉,它的雛形〈Alive〉也已經出現在這張專輯了。

 換句話說,X不是一個「在出道後逐漸磨練實力」的樂團,而是一個「出道之前就已經是完全體」的樂團。

 這裡的〈Kurenai〉,隔年重新錄製成了〈紅〉,擔任主流市場出道的主打單曲,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們已經具備了實力,擁有一系列未經雕琢的寶石歌曲。

 不過,音質實在不太好。

 這個嘛,現在回放《BLUE BLOOD》聽起來音質也相當糟糕,但比起獨立時期還是有一點點進步的吧?

 我個人認為,在第三張《Jealousy》出來之後,X的前兩張專輯應該全部重新錄製,哈哈。

 後來重新錄製的只有〈Kurenai〉、〈Sadistic Desire〉和〈Unfinished〉這三首,有點可惜呢。

 也就是說,X在獨立時期已經具備了怪物般的實力。

 這麼厲害的樂團,大概是一路輾壓、順風順水的吧… 不,其實他們是一路跌跌撞撞的(笑)。


從一度完美的陣容、崩潰,到黃金成員再度齊聚

 X原本由從千葉搬到東京的YOSHIKI、TOSHI和同學TERRY(泉澤裕二),以及更早搬到東京的同鄉學長ATSUSHI(德應淳)等四個人組成(嗯,雖然X從高中時代就存在了)。

 當時YOSHIKI的職業抱負非常強烈,X待在練團室苦練的時間異樣的長。

 據說,他們利用便宜的夜間時段,每天從晚上12點開始,一直到早上9點都在排練。

 換句話說,光是練團就花了相當大一筆錢。

 另一方面,有家裡補助金錢的成員(像YOSHIKI和TOSHI)倒是沒問題,但做搖滾樂的人大部分都與父母關係不佳。

 「要是他自己想玩搖滾,就別指望我給他錢」,沒有人會拿錢給那些自己選擇離家出走去東京的人(像TAIJI就是這樣)。

 家裡不給錢的成員,完全無法跟上。

 所以當時在X來了又去的成員大概有20多人,或者更多(笑)。

 曾經有一段時間,雖然更換了很多次成員,但X的音樂性卻變得相當穩定。

 這正是JUN(高井壽)和HIKARU(宇高光)加入的時候。

 我上大學的時候,目黑鹿鳴館和大阪CANDY HALL的盜版錄影帶在朋友間流傳,他們送給了我(笑)。

 順帶一提,這些都是非法盜錄,所以就不講細節了,但是這兩場演出,是JUN和HIKARU宣布退團後的告別演出。

 再說一次,這是非法上傳,所以我們也很難在YouTube上找到相關影片(笑)。

 你可以去網路上找看看。

 我當時感到震撼的是演奏水準,我心想:「就算沒有TAIJI、HIDE和PATA,居然也能有這麼高的水準!?」

 〈Orgasm〉已經有了相當接近現在風格的呼喊與觀眾回應。

 此外,他們還表演了像〈Stab Me In The Back〉、〈紅〉等後來收錄在這張專輯中的代表作。

 不過,〈紅〉的節奏相當緩慢,不可否認有著流行音樂的感覺。

 這個情境好像突然播放了《北斗神拳》的主題曲一樣,讓人有點錯亂(笑)。

 音樂風格已經相當穩定(很有日本金屬的感覺),雖然沒有黃金陣容那麼多樣化和複雜的結構,但我感受到了足以在主流市場站穩腳跟的實力和高完成度。

 現場觀眾已經相當熱情。

 我看了一場後,真心感動,甚至眼淚都流下來了,是一場相當棒的演出。

 這個盜版已經成為我的最愛,看了好幾次呢。

 JUN和HIKARU宣布退團後,我完全看不出當時成員之間有任何緊繃情緒,反而感受到了團隊的凝聚力和活力,以及他們在表演上的穩定。

 從YOSHIKI的自傳中也可以理解到,他在這段時間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感。

 因此,當這兩人離開時,大家都感到相當震驚。

 YOSHIKI在他的自傳中提到:

 「HIKARU想離開,所以心想著『如果你想走就快滾!』,但我沒想過JUN也會跟著一起走。我真是出乎意料。而且他們還在演唱會上宣布要另起爐灶,這一切都讓我非常震驚。」

 這就是1986年那時的情況。

 當那兩個人離開後,X這時完全陷入了困境。

 沒有成員了。

 那時也有傳言說X瘋了,壞名聲滿天飛,連找新成員都被拒絕了。

 加上由於之前破壞式的表演行為,各個演出場所都痛恨他們,獨立音樂雜誌也毫不客氣的抨擊。

 X已經摔進谷底了。

 就連YOSHIKI也跟TOSHI說「要不就這樣算了吧…」,他的情緒非常沮喪。

 而TOSHI是個超樂觀的人,一直安慰他說「沒事啦」之類的話。

 就在這時,救世主TAIJI出現了,

 「如果和YOSHIKI一起,感覺還是能做些事情」。

 「說實話,我對X的音樂方向真的不太喜歡。所以我曾經退出過一次,但是,每次想起那兩個人(YOSHIKI和TOSHI)的時候,就會很懷念,感覺很溫暖啊,好像家人一樣。所以對我來說,音樂性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我只想跟他們一起玩團。」

 TAIJI在一次訪談中談到這樣的事情。這個時期的堅持,他也寫在自傳裡。

 他說:「反正已經在谷底,除了拼一拼也沒辦法了。」


有了TAIJI和HIDE的加入,編曲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TAIJI拼命重新製作了那些缺乏搖滾編曲、帶有流行味的歌。

 真的是拼了命了。

 在那段時間,TAIJI搬進YOSHIKI的家裡,白天一起不停修改曲子,一邊爭執「不是那個」、「也不是這個」;晚上就去其他樂團演出後的聚會,一邊招募樂手,有時候還會變成打架事件。

 雖然有人說YOSHIKI和TAIJI合不來,或是在音樂上不對盤之類的,但這兩人的關係並不是簡單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那麼膚淺。

 他們更像是一起拼命的戰友。

 就算音樂上有衝突,也不會傷到感情。就像家人一樣。

 在這個時期,X先前的歌曲庫都升級了。

 〈X〉、〈Orgasm〉、〈I’ll Kill You〉、〈Stab Me In The Back〉等超高速的歌就是例子。

 之後,當HIDE因為解散了「SABER TIGER」遭遇人生挫折時,YOSHIKI邀請他加入。

 PATA和YOSHIKI在千葉讀高中時參加YAMAHA的比賽時就認識了,所以他們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互相幫忙了。

 當HIDE加入後,YOSHIKI決定以雙吉他樂團的編制前進。

 可能是因為TAIJI的拼命編曲,讓歌曲增添了豐富的層次感,所以感覺到只有一把吉他的侷限性吧。

 然後,YOSHIKI邀請PATA,結果他二話不說就加入了,這樣一來,黃金陣容就團結在一起了。

 喔對了,你知道嗎?那個超好笑的『大鬧食堂』企劃,竟然是在黃金陣容確定後不久就上了綜藝節目《天才・たけしの元気が出るテレビ!!》(天才北野武之元氣電視!)

 我記得YOSHIKI第一次上《天才・たけしの元気が出るテレビ!!》時被標示為20歲,所以是1985年就上電視。看來在『大鬧食堂』之前,他們就已經闖進電視機裡好幾次了呢。

 就我所知,他們可能出演了其他節目,但我只知道他們參加過《ヘヴィメタ最強の男》(重金屬最強男)、《ヘヴィメタ運動会》(重金屬運動會)和《やしろ食堂》(八代食堂)這三個節目。

 話題有點跑偏了,不過,在HIDE加入後的排練中,

 「喔,那〈紅〉不唱了嗎?我挺喜歡那首歌的啊。」

 他問了其他成員。

 這時候,〈紅〉算是X現有曲目中最像流行音樂的,

 所以我想TAIJI加入後,那麼討厭流行音樂的他可能就有些閃避〈紅〉了。

 現在這樣一來,就有了由TAIJI和HIDE全力打造、帶有濃厚速度金屬風格的〈紅〉,也將歌詞改為英文版,在《Vanishing Vision》裡重生為〈Kurenai〉。

 獨立時期,〈紅〉也有好幾個版本呢。

 日文版和英文版究竟哪個先出現,搞得人都摸不著頭緒了,變來變去的。

 現在,隨著黃金陣容確立,接下來的發展你們都應該很熟悉了。

 首張專輯《Vanishing Vision》在初期階段就輕鬆打破了10,000張的獨立音樂界紀錄,之後更以異常的速度持續瘋賣,對獨立樂團來說根本不正常,就像怪獸一樣。

 然而,這時候卻爆發了盜版的問題。

 很早之前看過一本與X相關的書(可能混有謠言)提到,後來出現了盜版,賣得很好才被查封收回,當時估計已經賣出了200,000張,大概是這樣的記載。

 考慮到LUNA SEA的主流出道專輯《IMAGE》也才賣110,000張,地下專輯賣出這個數字確實太不正常了。

 雖然這來源有點可疑,但如果是真的,那就太厲害了。

 那還不是CD泡沫的時代,也不是獨立樂團受到關注的時代,而且在主流樂壇,如果專輯是硬式搖滾/重金屬這個流派,那時能賣出100,000張就已經是大熱銷了。


 雖然《Vanishing Vision》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音質差等問題,但成員們表示,完成了這張傑作,徹底打臉那些罵過他們的評論家,讓X信心爆棚。

 「雖然X有些人氣,但在獨立音樂界並沒有留下什麼。我們必須要在獨立時期留下足跡。」

 YOSHIKI也這樣說過,我想他們可能希望做個總結之後,再前往主流音樂界吧。


在黃金陣容下異常快速的成長

 當然,在YouTube上有很多黃金陣容的地下表演,可以去找看看。

 特別是發行了《Vanishing Vision》後,在目黒鹿鳴館的現場表演,因為攝影角度和歌單,跟我之前提到的「JUN・HIKARU時期」盜版片非常相似,所以你可以清楚看出其中的區別。

 整場演出的感想是,當時在「JUN・HIKARU時期」已展現出如此高水準的表演和完整度,但他們進一步超越這個水準,實現了更大的進步和提升。

 最重要的是,歌曲的速度都明顯變快了。

 編曲不再只是簡單的硬核風格,而是更加複雜且深刻。

 我覺得,TAIJI、HIDE、PATA的加入,果然對X產生了巨大的推力。

 〈BREAK THE DARKNESS〉裡像地毯式轟炸的鼓點,以及PATA使出力道的Les Paul吉他獨奏,都令人起雞皮疙瘩。

 YOSHIKI經過高強度的訓練,已經完全練成鋼鐵般的運動健將。

 他已經變得相當敏捷有力。

 距離與JUN和HIKARU的分別也才一年多。

 一個人怎麼能在一年的時間裡變化這麼大?

 好像很有資深藝人的實力(笑)。

 我能感覺到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在變化和成長。

 在整個歷史中,這是X經歷最多現場演出的時期,因此他們的演奏技巧和表演能力都達到了巔峰。

 看完地下表演的錄影之後,我就會忍不住覺得,從1993年底東京巨蛋演唱會之後的演出,總是會有排練不足的味道,所以就不太想去看了(我不是否定之後的演出,只是感受有所不同而已)。



 OK,這次我就寫了直到第一張專輯完成的曲折歷程,你有什麼想法嗎?

 X在獨立時期已經是「最高」了。

 我自己就是這樣認為的。

 我喜歡他們後來的職業作品,但我特別喜愛這段充滿曲折故事的業餘時期。

 你可以找更多相關資料、更多影片來看,進一步深入挖掘,你會越來越沉迷其中,何樂不為?

 期待各位熱愛X的粉絲在下面寫些留言!

 『no music no life!』 

 "人生沒有音樂簡直無法想像!"

 我是Simacky,

 下回再見!

https://simacky.com/archives/xvanishingvision/

【轉譯】X JAPAN全專輯詳解!這就是X的全部!

    嗨,我是Simacky。

    今天我們要來聊聊X JAPAN的五張錄音室專輯,以及我推薦的專輯,盡情談談X的歷史吧~


X的歷史,就是一部"革命"的歷史!

    X JAPAN(以下簡稱為X)是一支對日本搖滾樂壇產生了巨大影響的樂團。

    準確來說,他們對後進的年輕藝術家們帶來了「影響」,對音樂界帶來了「革命」。

    X就是這樣,做什麼事情都是與眾不同的。他們打破了以往音樂界的固有概念,創造了新的常規。

    這不僅限於音樂性,也包括了商業運作的方式。

    那是什麼樣的東西呢?

  • 不只是以音樂聞名,還非常注重激進的視覺效果,不僅是讓你聽,更是讓你目不轉睛。
  • 將激進的金屬樂加入了流行歌曲的易聽元素,不僅限於搖滾樂迷,還能觸動一般聽眾的心。
  • 多次推出超過6分鐘的單曲,並取得了成功銷量。
  • 活動方式是由樂團主導,而不是唱片公司。

    當時,他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前所未聞、前無古人的。

    然而,社會總是傾向排斥那些做出與以往不同之舉動的人。

    「這樣做肯定不行啦,你還是別做了吧。」

    只要你不按照常規,就會有人這樣對你說。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抵抗壓力的能量。

    可以想像,像X這樣推動前所未有的事情,從保守的聽眾到業界都可能存在相當多的偏見、抨擊和反對。

    但他們成功獲得了壓倒性的銷量,並促使音樂界發生了革命。

    所以也可以說,因為他們有如此龐大的死忠粉絲群,才能實現這一壯舉。

    而這其中的根源,就潛藏在他們的音樂性之中。

    一切都歸功於那些優秀的歌曲本質。

    更準確的說,那些歌曲的魅力有些異於常人。

    我來分享一些故事,證明這一點吧。


好誇張!多寫一點吧!

    X從1988年出道至1997年解散,活躍了整整9年。

    自2007年重組復活至今2024年,已經過去了17年。

    換句話說,從出道至今,X的總活動時間已達26年(9+17)

    可是,釋出的專輯數量卻 ——

    只有五張。

    《ART OF LIFE》的一首歌長達29分鐘,也算在內的話。

    計算所有單曲、重組後數位上架的單曲,總數也不過 ——

    50首歌左右。

    就只有這麼些歌啊,X?

    連歌都這麼少,還能出那麼多的精選輯和現場收音專輯啊(笑)。

    那,所有這些專輯加起來的總銷量是多少呢?

    1,000萬張。

    大概超過這個數字一點。

    在網路上經常可以看到有人誇張地說是3,000萬張之類的數字,但那絕對是誇張的,哈哈。

    嘿,這就是值得注意的地方了。只有這麼少的歌卻賣了1,000萬張,這已經很驚人了,

    但X最脫穎而出的地方在於 —— 他們擁有龐大的核心粉絲。

    就是這樣,他們的音樂魅力已經跨越了幾個世代,至今仍然吸引著很多人喜歡上他們,

    而且粉絲數量持續增長

    這才是真正的厲害之處。

    這樣看來,X的歌,就像是有自我意識的生物一樣,自行漫遊著。

    他們自1996年的《DAHLIA》以來,已經將近30年沒有發行專輯了耶。

    好,那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那些散發著獨特魅力的錄音室專輯吧!



專輯介紹


1. 《Vanishing Vision》(1988年4月)

    除了YOSHIKI和TOSHI這兩位創始人,X經過漫長又不穩定的成員變更期,最終於1987年加入了TAIJI、HIDE、PATA,組成無敵的黃金陣容,展開了一連串的猛烈攻勢。

    傳說中的多位成員替換、酒醉鬧事、打架砸店、被業者禁止進入、破壞表演場地、令人瞠目絕倫的震撼宣傳、超乎常軌的表演,節節高升的觀眾記錄、跌破眾人眼鏡的唱片銷售紀錄等等… 各種奇聞軼事傳說神話幾乎都集中在這個時期,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不拘一格、所到之處都搞得亂七八糟。

    「X走過的地方,會寸草不生。」

    他們正在活生生的實踐「現實比小說更誇張」這句話。

    光是在獨立音樂時期,X的傳記就已經可以寫成一本書,充滿了非常有趣的故事。

    不知道有沒有人會拍成電影呢?哈哈。

    想知道當年那個時代的X,人氣有多麼的驚人,只要看看後來YouTube上出現的大量Live House影片就知道了。

    在那個時代的現場演出影像,尤其是1980年代的,能像這樣被大量上傳到網路的藝人,只有X了。

    不管我怎麼找,像LUNA SEA或是THE YELLOW MONKEY那種獨立時期的影像,都找不到這麼多的數量。

    X的情況完全不一樣,笑死,影片數量超級多的(笑)。

    那時候黑市裡流通著大量的現場盜錄音源,這表示當時有很多核心粉絲

    對我來說,這是我最喜歡的時期,而這張專輯就是在那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拒絕唱片公司的邀約,堅持選擇自己獨立發行。」

    我看過有人很帥氣的這樣記載,不過根據YOSHIKI自己所說:

    「因為所有唱片公司都不願意和我合作,所以我自己成立了公司,自己製作專輯,後來他們才來找我合作,但當時我已經不想接受了。」

    他就是這麼說的。

    這種急躁的行動力才是YOSHIKI的真正本質吧。

    現在,設立自家唱片公司已經不算稀奇了,但在那個時代可沒人做過。

    換成是我,應該連想都不會想到。

    這張專輯是自主製作的,當然音質會差一點,但這並不影響這部作品的品質。

    包括後來的名曲〈紅〉的英文版〈KURENAI〉,有不少人反而更喜歡這個版本。

    從音樂本質來看,X的標誌性已經在這個時期完整了。

    就是旋律的美妙、強烈的節奏、高超的演奏技巧、古典元素、高音域唱法、以及宏偉的作曲風格等等。

    在之後的〈ART OF LIFE〉中也能看到這種宏偉的作品風格,這在他們正式出道之前就已經出現,例如第七首〈Alive〉中融入了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樂句,展現了對音樂的深刻理解。

    能感覺到音樂底蘊非常豐富。

    你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華麗,還有扎實的演奏實力支撐著他們高超的音樂水準。

    在這個時期,TAIJI也掌握了不少音樂的主導權,YOSHIKI創作了5首曲子,TAIJI創作了3首。

    其中1首是由TAIJI和HIDE共同創作的,這對拍檔在下一張專輯中也會合作一首歌。

    在這個時期,感覺這兩位編曲大師還滿懷著地下樂界的趣味,使這部作品有了獨特的狂熱氣息。

    所以,對一般聽眾來說可能有點高門檻吧?

    不過,如果是搖滾樂迷的話,完全沒問題的啦。

    而且TOSHI的高音真的很高。

    整張專輯裡最高的那個音符,是TOSHI發出來的。

    我覺得TOSHI能用這種高音唱出這麼厚的聲音,真的是罕見的歌手。

    但在Live House唱這麼高應該是地獄級別的吧(笑)。

    TOSHI的聲音在每張專輯中都有著巧妙的變化,但我最喜歡這張專輯中那種粗糙的聲音。

    雖然HIDE的色彩在這張專輯中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除了提供了〈Sadistic Desire〉之外,但這是一顆隱藏的寶石,一直有出現在演唱會的歌單裡。

    其實這是HIDE領軍Saber Tiger時期的遺物〈Sadistic Emotion〉

    我覺得HIDE在X留下的歌曲中,這可能是我最喜歡的一首。

    而且這張專輯在輕鬆打破獨立銷售記錄後仍然持續暢銷,是一張真正的怪獸專輯。

    有點像是某個標語一樣,

    「這東西到底還能賣多久啊!?」

    就有這種感覺。

    這是什麼樣的標語啊!?(笑)


該作者相關文章:解釋《Vanishing Vision》.聊聊關於獨立時期的眾多傳說......



2. 《BLUE BLOOD》(1989年4月)

    「X站在獨立音樂界的頂峰!」

    曾有人說X是獨立音樂界的頂峰,

    現在他們以鼓舞人心的姿態正式進軍主流音樂界。

    這張專輯從頭到尾都充滿了他們之前的所有精華,是一張完美的出道作品。

    雖然Guns N' Roses的出道作被譽為『搖滾史上最偉大的出道作』,但這個頭銜應該讓給這張專輯才對吧。

    他們的出道作立即獲得了金唱片(50萬張)和第22屆日本有線大獎「最佳新人獎」的榮譽。

    另外,在宣傳這張專輯時,他們也參加了各種音樂活動,在一些平常不聽搖滾樂的地方演出,逐漸贏得了更廣泛的民眾支持。

    這個嘛,X不管在哪個場地都很顯眼,粉絲和一般觀眾的反應差異真是挺有趣的(笑)。

    現在想起來真難以置信,當時X不僅上了音樂節目,還出現在不少綜藝節目裡。

    在宣傳過程中,YOSHIKI絲毫沒有「搖滾樂手不能上電視」這種做作的態度,他不受現有觀念的束縛,這種非傳統的行為讓X吸引了更多的粉絲。

    其實,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去追求在搖滾界的頂點」這點。

    他們真實的想法,跟這個規模不一樣。

    「就算跟北野武、塔摩利,或者明石家秋刀魚比,我們都要更引人注目!」這樣的感覺。
    (譯註:這三位是日本搞笑藝人三巨頭)

    好像是認為除了他們自己以外,所有日本人都得全神貫注的看著他們似的。

    太強烈的自我展示慾(笑)。

    確實,整個日本都處在「X旋風」的狀態呢。

    但由於過於著急進行宣傳,YOSHIKI在一次漫長而辛苦的巡演中勞累過度,最終在舞台上昏倒了。

    但反而 ——

    「就算昏倒了還要繼續打鼓!?他到底有多拼!?」

    這件事情也成了話題,X成為了社會現象。

    從音樂的角度來看,這張專輯從頭到尾都充滿了美麗而扣人心弦的旋律。

    〈Week End〉、〈紅〉、〈Orgasm〉、〈X〉、〈Endless Rain〉等,超級有名的標誌性歌曲,都成了演唱會的經典曲目。

    比起前作,這張專輯的音樂更加豐富多元,連歡喜和快樂的氛圍都能感受到。

    這主要是HIDE引進的新元素,就像〈CELEBRATION〉中展現的那種幽默感和搖滾氛圍。

    這張專輯給人一種非常商業化的感覺,前作中的那種狂熱迷幻感幾乎消失殆盡。

    唯一的實驗曲只有第八首〈Xclamation〉,由HIDE和TAIJI演奏的器樂曲。

    這次有了主流唱片公司的資金支持,大作變得更加正式,例如第十一首〈Rose of Pain〉裡引進了管弦樂團。

    如果要對這張專輯提出一點意見,就是這次的音質還是不太好,可惜了。

    混音的平衡也不太好。

    鼓聲太大聲了,而吉他和貝斯的聲音又太小了。

    雖然這樣也不至於完全無法接受,但我還是想提一下這點。

    不過嘛,這種問題通常都會被音樂的力量所折服。

    宣傳這張專輯的巡演結束後,他們就會飛往美國開始製作下一張作品。


該作者相關文章:全曲解説《BLUE BLOOD》,X JAPAN的出道專輯塞滿了代表作啊!



3. 《Jealousy》(1991年7月)

    由於YOSHIKI的椎間盤突出住院,TOSHI的聲帶手術等一系列問題紛至沓來,這張專輯不得不放棄許多事情。

    一開始計劃將〈Sadistic Desire〉、〈Standing Sex〉和〈ART OF LIFE〉也收錄在內,打算製作雙碟專輯,但由於上述的問題,未能及時完成錄製,最終改變了計劃。

    此外,本專輯的結尾曲〈Say Anything〉也讓YOSHIKI一直不滿意,一直到把母帶交給唱片公司之前,他都一直在進行後期製作。

    在必須超越前作的壓力下,他們終於克服了各種難題,成功推出了這張專輯。

    因為在記者會上透露了新作已經完成以及回到日本的行程,所以當天的成田機場被等待X歸國的上萬名粉絲擠得水洩不通,簡直就像是披頭四到日本一樣熱鬧。

    你可以在YouTube上搜尋看看。

    前作進行了兩次巡演和電視亮相等宣傳活動,這些都取得了成功,就算他們人在美國錄音,日本這邊潛在的粉絲數量也迅速增加。

    不可思議的是,在首週發行就突破了60萬張的銷量,很快就實現了100萬張銷量。

    那時候,業界做法是在專輯發行後也發行單曲,但他們沒有發單曲,就達到了這樣的銷售紀錄。

    真是令人難以置信呢(笑)。

    因為上一張專輯已經傾注了他們全部的心力,

    所以這次的作品展現了他們在美國充電所得到的東西。

    新的元素,包括TAIJI帶來的美國硬式搖滾特徵,例如第四首〈Desperate Angel〉。

    這種堅固而有節奏感的美式搖滾,散發出X以前從未有過的氛圍。

    即使是不喜歡YOSHIKI激烈曲風的人,也有不少喜歡這首歌

    TAIJI還加入了更多的原聲吉他元素。

    他也創作了超人氣的古典吉他名曲〈Voiceless Screaming〉,就連吉他手HIDE也說:「這麼難的歌我不會彈。」

    這首歌被譽為「百年後依然傳唱的永恆旋律」。

    可以和YOSHIKI的抒情曲相提並論,被認為是傑作中的傑作。

    也請記住TOSHI發自靈魂深處的呼喊。

    HIDE在『HIDE世界』的陰陽之中,用〈Miscast〉和〈Joker〉這兩首歌展現了他敏銳的感覺,從這個時候開始,他開始展示自己的才華,成為繼YOSHIKI和TAIJI之後「X的第三個天才」

    另外,在實驗性很強的工業搖滾〈Love Replica〉中,也就是那種節奏機械音很明顯的歌裡,可以感受到他們想要跟上時代潮流。

    上一張專輯的〈Xclamation〉是與TAIJI共同創作的,但這次是由HIDE獨自操刀,這樣的趨勢成為了他未來個人活動的伏筆。

    因為最初計劃的〈ART OF LIFE〉和〈Standing Sex〉沒有收錄,所以YOSHIKI的風格較前作明顯減弱。

    除了開場短曲〈Es durのピアノ線〉以外,YOSHIKI只創作了3首歌,真的相當驚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張專輯跟《BLUE BLOOD》完全相反。

    然而,YOSHIKI那種獨特的風格還是在〈Silent Jealousy〉這首神曲中被完美展現出來,它的存在感非常強烈。喔,這首歌真的太厲害了,能夠滿足所謂「喜歡X風格」的粉絲,真是了不起。

    那種瘋狂速度帶來的興奮感,以及接二連三襲來的旋律,像海浪一樣,讓人置身於狂喜和恍惚之中。

    用「幾首A級歌曲加在一起」,來比喻一首「超S級」的歌所能帶來的滿足感,這樣說是不是有點誇張了?

    再加上,雖然是首次也是最後一次,甚至還有由PATA所作曲的吉他樂曲,使得整張專輯展現了每個成員的個人風格

    而最重要的是,終於在第三張專輯中,音質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這張專輯的聲音即使到了2024年的今天,聽起來也不會覺得「過時」。

    這要歸功於TAIJI的貢獻,他的影響力讓YOSHIKI讚譽他是「X的聲音製作人」。

    他們懷著明確的目標,集體前往美國,貪婪的吸收了當時最新穎的音樂風格,而這就是他們的答卷。

    看來在這張專輯中,TAIJI真是活躍得三頭六臂、能力高強。

    就在這張專輯的宣傳巡演結束後,TAIJI在東京巨蛋三天的『破滅に向かって』演唱會結束時離開了樂團。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TAIJI離開樂團這件事,徹底掀翻了X的根基。

    順帶一提,YOSHIKI在所有的訪談中,對於開除TAIJI的原因,都是保持沉默,他只會說…

    「因為TAIJI違反了他和我之間的約定。」

    不管是誰提問,他都只會回答這一句。

    他這麼固執不肯說,看起來就像是在捍衛TAIJI的名譽,但當時被稱為「獨裁者」的YOSHIKI,卻連一句解釋的話都不肯說,真了不起。

    這張專輯是由X樂團成員緊密團結,每個成員都把自己的靈魂注入其中。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是X最高的成就,也可以說是最後的專輯。

    從下一張專輯《ART OF LIFE》開始,因為成員們有了「個人表現」的舞台,能量無法完全集中在樂團上,開始展現出YOSHIKI的個人特徵。


該作者相關文章:聊聊《Jealousy》,展現X五位成員個性的作品



4. 《ART OF LIFE》(1993年8月)

    這就是《Jealousy》沒有收錄而留下的大問題。

    YOSHIKI自己說了:

    「〈ART OF LIFE〉拒絕與其他歌曲共存。」

    然而,他可能在自嘲這樣一個事實:這首歌本身就是一連串的麻煩,只能被視為命運的象徵。

    從《BLUE BLOOD》時代開始就為人知曉,被稱為「幻影大作」的作品,終於揭開神秘面紗。

    完全就是一首長達29分鐘的曲子。

    以前對我來說,這樣的曲子算是一張專輯,但最近我發現,像是我最近寫過評論的Dream Theater,一首歌超過20分鐘已經很常見了,所以我想現在真的是單曲時代了。

    可以說,這部作品已經超越了娛樂的範疇,達到了藝術品的境界。

    我不是因為音樂很棒、品質很高,才認為它是藝術,而是從「自我表現的程度」這個角度來看的。

    在這之前,YOSHIKI一直都把一切都提升到美的層次,但他現在好像把內心的一切都毫不保留地展現出來了。

    雖然樂團的聲音就是X,但顯然這是一個明顯異質的作品,對於敏感的人來說可能太沉重了

    用讀完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之後的感覺來比喻,你能理解嗎?

    這首歌分成四大部分,中間有大約10分鐘的鋼琴獨奏部分。

    俗稱為『不協和音的風暴』

    這段鋼琴獨奏保證會讓許多人覺得要瘋了,我敢打賭(笑)。

    感覺就像是前作開場的〈Es durのピアノ線〉尾聲部分,一直猛敲著鋼琴,似乎完全沒有秩序,接著一波波鋼琴音像洪水般湧來。

    雖然是即興演奏,但你可以感覺到其中經過了相當深思熟慮的設計。

    另外,由於花了大量時間進行主唱錄音和編輯工作,TOSHI的聲音變得過於精煉,幾乎到了讓人感到害怕的程度。

    完全感受不到TOSHI正在表達自己的樣子,聽起來完全是由YOSHIKI創造出來的聲音。

    其他成員也是一樣的情況。

    雖然經常被形容為「蘊含了X的一切」,但這並不是X的集大成,因為其他成員的顏色沒有展現出來,這100%是YOSHIKI的作品,本來要延伸《Jealousy》這張專輯。

    所以有些人說「ART OF LIFE代表了X。」

    事實上,完全相反啊。

    現在回想起來,如果這首歌收錄在《Jealousy》專輯裡的話,會感覺相當不適合。

    必須以專注的心態,全神貫注的聆聽這首曲子,否則無法欣賞。

    這張作品就是需要這樣的聽法。


該作者相關文章:X JAPAN《ART OF LIFE》所謂的藝術是什麼?拒絕與他人共存的怪物



5. 《DAHLIA》(1996年11月)

    距離上一張專輯《Jealousy》已經過去了五年。

    經過了漫長的等待,這部作品終於發行了,但結果讓人有些失望。

    在《ART OF LIFE》之後的三年間,他們將發行過的六張單曲原封不動收錄在專輯中。

    因為這張專輯裡的十首歌中有六首是先前發行的單曲,所以變得像是單曲集或精選輯的感覺。

    這真是個惡夢。

    當然,三年前發行的〈Tears〉等歌曲收錄在專輯中,然後告訴粉絲們說「這是全新專輯!」,粉絲們絕對不會接受的。

    那時,X已經變得太過重要了,樂團和成員開始擁有品牌價值,所以各種活動紛至沓來。

    各成員的個人活動非常活躍,X無法集結在一起,為了履行唱片公司合約,只能把創作的歌曲一個接一個製作成單曲。

    所以買了專輯的粉絲們不高興了 ——

    「這幾乎都是我們已經聽過的歌啊!」

    這種憤怒或失望感實在是太大了,導致這張專輯沒有得到公平的評價。

    對當時的粉絲(包括我在內)來說,這是一個苦澀的回憶,但現在應該已經都過去了。

    在成員們各自分頭發展的情況下,YOSHIKI獨自奮鬥的辛苦可想而知… 對吧。

    因為超支了唱片公司的預算,YOSHIKI不得不賣掉了一些東西,比如車子,來籌集錄音的費用。

    這個嘛,也有自食其果的一面啦(笑)。

    不過,對於後來才聽到這張專輯的人來說,之前發了多少張單曲根本就不重要了。

    所以我認為你會感受到驚人的品質。

    雖然剛才表達了一種「有六首先行單曲讓人很失望」的感受,但是!

    所有的單曲都曾在排行榜上獲得了冠軍或亞軍的位置。

    這些都是大熱門的歌曲啊?

    這樣一來,

    不就代表,在這張錄音室專輯中,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金曲佔了整體的六成。

    換句話說,這種錄音室專輯,連B'z或南方之星都沒有啊?

    南方之星的專輯裡,有像〈海嘯〉這樣大熱門歌曲佔了六成比例的嗎?

    沒有吧?

    這樣,你知道有多厲害了吧。

    以前,YOSHIKI對《BLUE BLOOD》的評價是:

    「每首歌都有發行單曲的水準。」

    評論家對此也這麼說,實際上也許有點諷刺,但這卻證明了X錄音室專輯的品質高得嚇人。

    嗯,這只是因為製作延遲的緣故,不得不匆忙推出單曲,但本來這些歌曲都是為專輯而製作的

    換句話說,這張專輯如果推出方式沒有搞砸的話,本來可能成為一張能在歷史上留名的怪獸級專輯。

    如果我們問問20多歲、30多歲的新生代X粉絲,這張專輯可能會被選為第一名吧?

    再者,如果成員們控制好個人活動,騰出時間,一起專注的錄製作品,他們仍然可以創造出同樣高水準的作品,甚至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發行。

    這證明了他們並非一般的樂團...

    但樂團的活動已經走到了這最後一步。

    因為已經發行了太多單曲,所以銷量並未達到預期的百萬銷量。

    跟唱片公司的關係也愈來愈惡化。

    接下來的情況你也知道,TOSHI退出、X解散記者會、最後一場演唱會、TOSHI被洗腦的風波,然後是HIDE的離世⋯⋯

    這張專輯於1996年11月發行,到1998年5月HIDE去世為止,短短一年半內,X就完全崩潰了。

    他們在2007年重新組成,但截至2024年5月,尚未推出新專輯。

    事實上,它保持了X JAPAN最後一張專輯的位置已經27年。


該作者相關文章:聊聊《DAHLIA》,回顧當年單曲引發的爭議與譁然




番外篇

 

1. 《SINGLES》(1993年11月)

    這是他們的精選輯(單曲集)哦,但卻是一張超級重要的專輯,所以我也要介紹一下。

    老實說,這是我介紹的專輯中最重要的一張

    絕對要聽一聽這張專輯。

    就算是第一次聽X的專輯,這張也是最棒的選擇,

    但如果你聽遍所有錄音室專輯之後,也務必要聽聽這張。

    它只是按照發行日,收錄了從出道單曲〈紅〉到第六張單曲〈Say Anything〉的所有A面和B面曲目而已。

    就是一連串毫無篩選邏輯的單曲集啦。

    這歌曲排列連順序都沒下點功夫啊!

    嗯,當時X自出道以來還沒有推出過精選輯,所以是他們的首張精選輯。

    不要小看它。

    它在《ART OF LIFE》問世之後大約三個月發行,賣出了約60萬張(《ART OF LIFE》是52萬張),在眾多X的精選輯中,是最暢銷、知名度最高的。

    我推薦這張精選輯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它收錄了〈X〉在日比谷野外音樂堂的現場演出收音

    在有這麼多現場專輯和DVD的情況下,〈X〉的現場音源數量其實差不多(因為肯定都會表演〈X〉)

    在眾多〈X〉的音源中,這場日比谷野外音樂堂演唱會是獨佔鰲頭的。

    收音時間是《BLUE BLOOD》初次亮相後的兩個月。

    那是原班人馬五位成員大放異彩的珍貴時期。

    演奏實力、氣氛、音質都超級棒,聽過這首〈X〉,其他的現場收音版本都不算什麼了。

    「X的全盛時期是什麼時候?可以放一下X最厲害的歌嗎?」

    如果被問到這個問題,我會 ——

    「這就是X啦!」

    然後放這個音源給他們聽。

    可以說X的核心部分就包含在這張專輯裡。

    再來一個推薦這張專輯的理由。

    音質非常差的前兩張專輯《Vanishing Vision》和《BLUE BLOOD》,裡面收錄的代表曲〈Week End〉〈Sadistic Desire〉,以《Jealousy》水準的音質和重新編曲下,得以復活!

    『好歌』重生,變成了『名曲』。

    這兩首歌帥到不行,我真是無法自拔。

    只有這張專輯,你才能在一張CD裡聽到這兩首歌的重新編曲版。

    這張專輯有著其他專輯絕對無法品味到的關鍵附加價值,同時收錄了〈紅〉、〈Endless Rain〉、〈Silent Jealousy〉、〈Say Anything〉、〈Joker〉等早期代表作,所以這是無論新粉或老粉,都能滿足的終極之作啊!

    不能小看精選輯啊。


該作者相關文章:聊聊《SINGLES》,X JAPAN最棒的精選輯



2. 《破滅に向かって 1992.1.7 TOKYO DOME LIVE》(CD or DVD)

    早在1992年,他們是日本藝人中首次連續三天在東京巨蛋舉行演唱會的。

    如今,在東京巨蛋連續三天演唱會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但當時 ——

    「要讓東京巨蛋連續三天爆滿,得是像麥可·傑克森或瑪丹娜這樣的全球大咖來日本演出才行。對日本藝人來說,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那時候大家都是這樣想的啊。

    我認為正是因為這種『打破常識成為新常識』的做法,才有了現在的日本搖滾樂壇。

    視覺系潮流興起後,後起之秀樂團辦成20萬人的演唱會,賣掉200萬張專輯,雖然聽起來驚人,但在市場規模已經巨幅擴大的環境下,其實也沒那麼難。

    而在X的時代,他們是以一種強勢的能量強行擴大當時很狹小的市場。

    這次在東京巨蛋的演唱會,正是那個時代轉變的歷史性事件。

    其實在《Jealousy》巡演期間,他們已經第一次去東京巨蛋辦過一場演唱會了。

    所以,半年後的新年伊始,他們挑戰了前所未有的壯舉 —— 連續三天公演。

    這張專輯收錄了第三天的演出,共收錄在兩張CD中。

    有點可惜的是,〈Rose of Pain〉和〈Say Anything〉這兩首歌,在CD和影像上都被剪掉了,所以你可以在YouTube上試著找看看。

    因為CD音源比影像片源晚了很多時間才發行,所以在這張收音專輯出來之前,我實在是看過影像太多次了。

    TAIJI在這場演出的一週前被開除,這是他在X的最後一份工作,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場紀念,所以演出的氛圍不像平常那樣熱鬧,一反常態,顯得相當安靜和冷靜,帶著一股沉重和獨特的感傷,但當時沒有一個粉絲知道TAIJI已經被開除了。

    當時的東京巨蛋被說成「音響效果不佳」,但怎麼好好運用這個場地的技巧,在1992年的時候還沒有完全摸索出來,聲音平衡真的很糟糕。

    PATA的吉他聲音很大,HIDE的吉他聲音卻比較小,YOSHIKI的鼓聲比平常更吵(笑)。

    第三天,TOSHI的嗓子也很糟糕,TAIJI的情緒像是出席葬禮一樣低落,和聲幾乎唱不出來了,而YOSHIKI則處於隨時可能倒下的狀況,這不像平常充滿活力的X。

    不過,看到身心俱疲憊的成員們幾乎僅憑著意志力演奏的樣子,實在讓人感動。

    觀眾與表演者的共鳴已經達到了極致,讓東京巨蛋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小型的Live House。

    X以外的人做不到這樣的事情啦。

    我推薦這張專輯的第一個理由是,你可以聽到〈Unfinished〉的鋼琴獨奏版

    這在演唱會上一直都是經典曲,但事實上,官方音源只有這張專輯有,而且還是最好的版本。

    第二個理由是收錄了〈Desperate Angel〉唯一的現場音源。

    自從TAIJI離團後就再也沒有演奏過的名曲,現場版本尤其酷炫。

    最後一個理由,就是可以聽到「MC之王TOSHI」的名句堆砌,前所未有。

    最後的〈Orgasm〉的自由發揮非比尋常,還有在〈X〉演出中,叫所有攝影師脫掉上衣,注入滿滿的活力去表演⋯⋯ 簡直,太瘋了。

    TOSHI說的這些名言太酷了,以至於X的模仿樂團(像是X Hiroshima)會在演出中直接照搬這些台詞,讓我笑得停不下來,而我至今仍然記得每一句台詞。

    真是一連串的名言啊。

    對了,我建議看影像版(錄影帶或DVD),而不是CD。

    CD版有些歌曲中途被切斷,還有TOSHI的話段之間有很多被大幅剪輯,所以我建議看影像版。

    絕對沒錯,這是X現場演出作品中的巔峰之作。

    順帶一提,可能是因為SONY擁有這張現場錄音的母帶權,所以從此之後的精選輯也不太可能挑選這張專輯的歌曲,也不會在數位平台上發行,甚至在YouTube上也不太可能以官方身份公開。

    就在大約10年前,那時YouTube的管理比較寬鬆,所以經常有人上傳非法影片,被封鎖,然後再上傳、再被封鎖,這種情況一直反覆發生(笑)。


該作者相關文章:聊聊《破滅に向かって 1992.1.7 TOKYO DOME LIVE》演唱會



    好的,今天我們介紹了X JAPAN值得好好推薦的專輯。

    讀完這篇文章,可以盡情在串流平台上聆聽。

    我可以整天都聽X啊,哈哈(笑)。

    希望我的部落格能成為大家在「串流時代的專輯內頁」,那就再好不過啦!

https://simacky.com/archives/%e3%80%90x-japan%e3%81%ae%e6%ad%b4%e5%8f%b2%e3%82%92%e8%aa%9e%e3%82%8b%e3%80%91%e3%82%aa%e3%83%aa%e3%82%b8%e3%83%8a%e3%83%ab%e3%82%a2%e3%83%ab%e3%83%90%e3%83%a0%e5%85%a8%e4%bd%9c%e5%93%81%e3%82%92/